她沒上過一天學,只認得自己名字的三個字,沒有任何的財務知識,但她喜歡鉆研,記憶力也驚人,不畏艱難,執(zhí)著于想做的事情,對現(xiàn)金近乎偏執(zhí)的重視,絕不涉足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每一次邁出擴張的腳步都慎之又慎。2012年,她以36億身家登上胡潤中國富豪榜。她,就是老干媽陶華碧。老干媽到底是怎么成功的?一起來看看老干媽的名人創(chuàng)業(yè)故事,從中學習創(chuàng)業(yè)成功的經驗。
賣涼粉,卻意外賣火了辣椒醬
陶華碧出生在貴州省湄潭縣一個偏僻的山村。由于家境貧窮,從小到大沒讀過一天書。20歲那年,她遇見206地質隊的一位會計,兩人相戀結婚。但沒過幾年,丈夫就病逝了,扔下了她和兩個孩子。
丈夫去世后,沒有收入來源的陶華碧為了生存,去外地打工和擺地攤。1989年,陶華碧用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一點錢,在貴陽市南明區(qū)龍洞堡的一條街邊,用四處撿來的磚頭蓋起了一間房子,開了個簡陋的餐廳,取名“實惠餐廳”,專賣涼粉和冷面。
為了佐餐,她特地制作了麻辣醬,專門用來拌涼粉,結果生意十分興隆。有一天早晨,陶華碧起床后感到頭很暈,就沒有去菜市場買辣椒。誰知,顧客來吃飯時,一聽說沒有麻辣醬,轉身就走。這件事對陶華碧的觸動很大。她一下就看準了麻辣醬的潛力,從此潛心研究起來。經過幾年的反復試制,陶華碧制作的麻辣醬風味更加獨特。很多客人吃完涼粉后,還買一點麻辣醬帶回去,甚至有人不吃涼粉卻專門來買她的麻辣醬。后來,她的涼粉生意越來越差,可麻辣醬卻供不應求。
有一天中午,陶華碧發(fā)現(xiàn)周圍十多家賣涼粉的餐館和食攤,生意都非常紅火,而這些餐廳生意紅火的共同原因是,他們都在使用從她那里買來的麻辣醬。
1994年11月,“實惠餐廳”更名為“貴陽南明陶氏風味食品店”,涼粉和冷面沒有了,辣椒醬系列產品開始成為這家小店的主營產品。然而,專一的生產依舊滿足不了龐大的顧客需求。1996年7月,陶華碧租借南明區(qū)云關村委會的兩間房子,辦起了食品加工廠,專門生產麻辣醬,定名為“老干媽麻辣醬”。
初涉作坊,困難重重
剛剛成立的辣醬加工廠,是一個只有40名員工的簡陋手工作坊,沒有生產線,全部工藝都采用最原始的手工操作。
當時搗麻椒、切辣椒是誰也不愿意做的苦差事。陶華碧身先士卒,帶頭“剁辣椒”,以至于后來患上嚴重的肩周炎,10個手指的指甲也全部鈣化。
剛生產辣椒醬時找不到合適的玻璃瓶盛裝,于是陶華碧找到貴陽市第二玻璃廠訂貨,卻被拒絕,陶華碧便于他們談判:“哪個娃兒是一生下來就一大個哦,都是慢慢長大的嘛,今天你要不給我瓶子,我就不走了?!?br /> 就這樣,貴陽二玻廠與“老干媽”結下了不解之緣,甚至因此躲過了國企倒閉狂潮的侵襲。至今“老干媽”60%產品的玻璃瓶都由貴陽第二玻璃廠生產,二玻的4條生產線,有3條都是為“老干媽”24小時開動。
作坊生產的“老干媽”需要銷路,陶華碧就走街串巷到各單位食堂和路邊商店推銷,賣出去了再收錢,賣不出就退貨,用這樣的“笨辦法”讓商家答應試銷。結果,推出去的辣椒醬很快脫銷了,“老干媽”也開始擴大生產。
1997年8月,貴陽南明老干媽風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工人增加到200多人。陶華碧要做的不再僅僅是帶頭剁辣椒,財務、人事各種報表都要她親自審閱,工商、稅務、城管等很多對外事務都要應酬,政府有關部門還經常下達文件要她貫徹執(zhí)行。除此之外,她還要經常參加政府主管部門召開的各種會議,有時還受命上臺發(fā)言。
這么多龐雜的事務,大字不識一個的陶華碧是怎么處理的呢?
陶氏管理智慧:大道從簡,穩(wěn)固人心
公司成立后,陶華碧的長子李貴山辭去“鐵飯碗”回來幫母親經營。
1998年,在李貴山的幫助下,陶華碧制定了“老干媽”的規(guī)章制度。外界沒人看過這份制度的原文,但現(xiàn)任總經理謝邦銀說他們沒有員工手冊,所謂的規(guī)章制度其實非常簡單。只有一些諸如“不能偷懶”之類的句子,更像是長輩的教誨而非員工必須執(zhí)行的制度。
就靠這樣一套如美國憲法般沒改過一個字的簡單制度,“老干媽”11年來始終保持穩(wěn)定,公司內部從來沒有出過什么問題。
“老干媽”的機構組織也很簡單,沒有董事會、副董事長、副總經理,只有5個部門,陶華碧下面就兩個主管,一個管業(yè)務,一個管行政(目前及謝邦銀和王武)。謝邦銀笑稱自己就是個“業(yè)務經理”,因為總要撲到一線拼命。
陶華碧還相當體恤下屬,在公司沒有人叫她董事長,全都喊她“老干媽”,公司2000多名員工,她能叫出60%的人名,并記住了其中許多人的生日,每個員工結婚她都要親自當證婚人。
除此之外,陶華碧還一直堅持她的一些“土原則”:隔三岔五地跑到員工家串門;每個員工的生日到了,都能收到她送的禮物和一碗長壽面加兩個荷包蛋;有員工出差,她像送兒女遠行一樣親手為他們煮上幾個雞蛋,一直送到他們出廠坐上車后才轉身回去;
1998年開始,陶華碧把公司的管理人員輪流派往廣州、深圳和上海等地,讓他們去考察市場,到一些知名企業(yè)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
2005年,李貴山離開總經理崗位,后來由職業(yè)經理人王海峰上任,現(xiàn)任總經理謝邦銀時任總經理助理。
“老干媽”的管理團隊,大概是中國目前大型企業(yè)中最神秘的一支,陶華碧對他們的一個要求就是不能接受外界采訪。坊間對這支團隊的評價大致為:忠誠、勤勉、低調。而其長子李貴山離職的原因,一直是一個謎。
陶華碧的“管錢”智慧:不貸款、不欠賬、不上市
從作坊時期開始,無論是收購農民的辣椒還是把辣椒醬賣給經銷商,陶華碧永遠是現(xiàn)款現(xiàn)貨,到現(xiàn)在日銷售額過千萬她始終堅持這個原則?!袄细蓩尅睕]有庫存,也沒有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只有高達十數億元的現(xiàn)金流。
陶華碧從來沒有和銀行打過交道,唯一的貸款是在她發(fā)達之后,銀行不斷托人找上門來請她貸款,卻不過情面才勉強貸的。貴陽市商業(yè)銀行的一位工作人員說,陶華碧對他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你們就是想找我點利息錢嘛?!?br /> 2003年,一些政府領導曾建議陶華碧公司借殼上市,融資擴大公司規(guī)模。
這個在其他企業(yè)看來求之不得的事情,卻被陶華碧一口否決,陶華碧的回答是:“什么上市、融資這些鬼名堂,我對這些是懵的,我只曉得炒辣椒,我只干我會的。我堅決不上市,一上市,就可能傾家蕩產。上市那是欺騙人家的錢,有錢你就拿,把錢圈了,喊他來入股,到時候把錢吸走了,我來還債,我才不干呢。還有一個原因是什么?我告訴你們年輕人一個道理,人有壓力,就有動力。”有官員感嘆,和“老干媽”談融資搞多元化,比和外商談投資還要難。
王武和謝邦銀說,陶華碧的記憶力和心算能力驚人,財務報表之類的東西她完全不懂,“老干媽”也只有簡單的賬目,由財務人員念給她聽,她聽上一兩遍就能記住,然后自己心算財務進出的總賬,立刻就能知道數字是不是有問題。
對產品負責,嚴打假冒
“老干媽”創(chuàng)立初期,李貴山就曾申請注冊商標,但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以“‘干媽’是常用稱呼,不適合作為商標”的理由駁回。這給了仿冒者可乘之機。
全國各地陸續(xù)出現(xiàn)了50多種“老干媽”,陶華碧開始花大力氣打假。她派人四處臥底調查,每年撥款數百萬元成立了貴州民營企業(yè)第一支打假隊,開始在全國的打假。但仿冒的“老干媽”就像韭菜一樣,割了一茬又出一茬,特別是湖南“老干媽”,商標和貴州“老干媽”幾乎一模一樣。
陶華碧犯犟了,不依不饒地與湖南“老干媽”打了3年官司,從北京市二中院一直打到北京市高院,還數次斗法于國家商標局。此案成為2003年中國十大典型維權案例。
2000年8月10日,一審法院認定,貴陽老干媽公司生產的“老干媽”風味豆豉具有一定的歷史過程,湖南老干媽構成不正當競爭,判決其停止使用并銷毀在未獲得外觀設計專利權前與貴陽老干媽公司相近似的包裝瓶瓶貼,并賠償經濟損失15萬元。這意味著兩個“老干媽”可以同生共存,這是陶華碧無法接受的,她很快提起上訴。
其間有很多人勸陶華碧放棄官司,但陶華碧面對前來勸解的人就一句話:“我才是貨真價實的‘老干媽’,他們是崴貨(貴州話:假貨),難道我還要怕崴貨嗎?”最終陶華碧和湖南老干媽的官司,在兩位貴人的極力斡旋下得以終結。2003年5月,陶華碧的“老干媽”終于獲得國家商標局的注冊證書,同時湖南“老干媽”之前在國家商標局獲得的注冊被注銷。
老干媽到底是怎么成功的?
陶華碧何以成功?“老干媽”何以不斷壯大?老干媽到底是怎么成功的?這是一個秘訣,但卻又有一個人人皆知的答案。說是秘訣,“什么都沒有”的陶華碧,不可能沒有成功的秘密;說答案人人皆知,則更是實話———
對機會敏感。李嘉誠的最初成功是抓住香港地產和港口發(fā)展的機會,丁磊拿捏的是互聯(lián)網,朱保國穩(wěn)住了保健品……陶華碧則是上世紀90年后期,在大家認為“沒有大錢做不成生意”的年代,做成了大生意。想當初,她抓住的不過是賣涼粉時,拌醬料暢銷的小小機會。
誠信。“做生意要誠信”,這幾乎誰都知道。但事實上,很多人還是做不到。陶華碧以前沒提聽過文縐縐“誠信”,但她以一個農民的樸實本質,做到了誠信也做大了生意。
凝聚力。企業(yè)初創(chuàng),僅幾個的苦干、巧干,甚至有一點蠻干就可以,但往后呢?員工多了,就要大家擰成一股繩,很多優(yōu)秀企業(yè)配有股權激勵、企業(yè)文化;異曲同工,陶華碧有“情感投資”,以情感人。
職業(yè)經理人。陶華碧不識字,不懂算賬,這不要緊,她請來自己的兒子,更放膽請來很多專業(yè)管理人員,還將他們送出去培訓、進修……
只認識三個字的陶華碧,每一點心路都暗合最新最全的管理大全———因而,“老干媽”的成功是神奇,而遠遠不是神話。
直到現(xiàn)在,陶華碧也只能認得僅有的3個字——“陶華碧”,然而她卻給很多中國企業(yè)留下了一套值得揣摩的經營管理理念。
賣涼粉,卻意外賣火了辣椒醬
陶華碧出生在貴州省湄潭縣一個偏僻的山村。由于家境貧窮,從小到大沒讀過一天書。20歲那年,她遇見206地質隊的一位會計,兩人相戀結婚。但沒過幾年,丈夫就病逝了,扔下了她和兩個孩子。
丈夫去世后,沒有收入來源的陶華碧為了生存,去外地打工和擺地攤。1989年,陶華碧用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一點錢,在貴陽市南明區(qū)龍洞堡的一條街邊,用四處撿來的磚頭蓋起了一間房子,開了個簡陋的餐廳,取名“實惠餐廳”,專賣涼粉和冷面。
為了佐餐,她特地制作了麻辣醬,專門用來拌涼粉,結果生意十分興隆。有一天早晨,陶華碧起床后感到頭很暈,就沒有去菜市場買辣椒。誰知,顧客來吃飯時,一聽說沒有麻辣醬,轉身就走。這件事對陶華碧的觸動很大。她一下就看準了麻辣醬的潛力,從此潛心研究起來。經過幾年的反復試制,陶華碧制作的麻辣醬風味更加獨特。很多客人吃完涼粉后,還買一點麻辣醬帶回去,甚至有人不吃涼粉卻專門來買她的麻辣醬。后來,她的涼粉生意越來越差,可麻辣醬卻供不應求。
有一天中午,陶華碧發(fā)現(xiàn)周圍十多家賣涼粉的餐館和食攤,生意都非常紅火,而這些餐廳生意紅火的共同原因是,他們都在使用從她那里買來的麻辣醬。
1994年11月,“實惠餐廳”更名為“貴陽南明陶氏風味食品店”,涼粉和冷面沒有了,辣椒醬系列產品開始成為這家小店的主營產品。然而,專一的生產依舊滿足不了龐大的顧客需求。1996年7月,陶華碧租借南明區(qū)云關村委會的兩間房子,辦起了食品加工廠,專門生產麻辣醬,定名為“老干媽麻辣醬”。
初涉作坊,困難重重
剛剛成立的辣醬加工廠,是一個只有40名員工的簡陋手工作坊,沒有生產線,全部工藝都采用最原始的手工操作。
當時搗麻椒、切辣椒是誰也不愿意做的苦差事。陶華碧身先士卒,帶頭“剁辣椒”,以至于后來患上嚴重的肩周炎,10個手指的指甲也全部鈣化。
剛生產辣椒醬時找不到合適的玻璃瓶盛裝,于是陶華碧找到貴陽市第二玻璃廠訂貨,卻被拒絕,陶華碧便于他們談判:“哪個娃兒是一生下來就一大個哦,都是慢慢長大的嘛,今天你要不給我瓶子,我就不走了?!?br /> 就這樣,貴陽二玻廠與“老干媽”結下了不解之緣,甚至因此躲過了國企倒閉狂潮的侵襲。至今“老干媽”60%產品的玻璃瓶都由貴陽第二玻璃廠生產,二玻的4條生產線,有3條都是為“老干媽”24小時開動。
作坊生產的“老干媽”需要銷路,陶華碧就走街串巷到各單位食堂和路邊商店推銷,賣出去了再收錢,賣不出就退貨,用這樣的“笨辦法”讓商家答應試銷。結果,推出去的辣椒醬很快脫銷了,“老干媽”也開始擴大生產。
1997年8月,貴陽南明老干媽風味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工人增加到200多人。陶華碧要做的不再僅僅是帶頭剁辣椒,財務、人事各種報表都要她親自審閱,工商、稅務、城管等很多對外事務都要應酬,政府有關部門還經常下達文件要她貫徹執(zhí)行。除此之外,她還要經常參加政府主管部門召開的各種會議,有時還受命上臺發(fā)言。
這么多龐雜的事務,大字不識一個的陶華碧是怎么處理的呢?
陶氏管理智慧:大道從簡,穩(wěn)固人心
公司成立后,陶華碧的長子李貴山辭去“鐵飯碗”回來幫母親經營。
1998年,在李貴山的幫助下,陶華碧制定了“老干媽”的規(guī)章制度。外界沒人看過這份制度的原文,但現(xiàn)任總經理謝邦銀說他們沒有員工手冊,所謂的規(guī)章制度其實非常簡單。只有一些諸如“不能偷懶”之類的句子,更像是長輩的教誨而非員工必須執(zhí)行的制度。
就靠這樣一套如美國憲法般沒改過一個字的簡單制度,“老干媽”11年來始終保持穩(wěn)定,公司內部從來沒有出過什么問題。
“老干媽”的機構組織也很簡單,沒有董事會、副董事長、副總經理,只有5個部門,陶華碧下面就兩個主管,一個管業(yè)務,一個管行政(目前及謝邦銀和王武)。謝邦銀笑稱自己就是個“業(yè)務經理”,因為總要撲到一線拼命。
陶華碧還相當體恤下屬,在公司沒有人叫她董事長,全都喊她“老干媽”,公司2000多名員工,她能叫出60%的人名,并記住了其中許多人的生日,每個員工結婚她都要親自當證婚人。
除此之外,陶華碧還一直堅持她的一些“土原則”:隔三岔五地跑到員工家串門;每個員工的生日到了,都能收到她送的禮物和一碗長壽面加兩個荷包蛋;有員工出差,她像送兒女遠行一樣親手為他們煮上幾個雞蛋,一直送到他們出廠坐上車后才轉身回去;
1998年開始,陶華碧把公司的管理人員輪流派往廣州、深圳和上海等地,讓他們去考察市場,到一些知名企業(yè)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
2005年,李貴山離開總經理崗位,后來由職業(yè)經理人王海峰上任,現(xiàn)任總經理謝邦銀時任總經理助理。
“老干媽”的管理團隊,大概是中國目前大型企業(yè)中最神秘的一支,陶華碧對他們的一個要求就是不能接受外界采訪。坊間對這支團隊的評價大致為:忠誠、勤勉、低調。而其長子李貴山離職的原因,一直是一個謎。
陶華碧的“管錢”智慧:不貸款、不欠賬、不上市
從作坊時期開始,無論是收購農民的辣椒還是把辣椒醬賣給經銷商,陶華碧永遠是現(xiàn)款現(xiàn)貨,到現(xiàn)在日銷售額過千萬她始終堅持這個原則?!袄细蓩尅睕]有庫存,也沒有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只有高達十數億元的現(xiàn)金流。
陶華碧從來沒有和銀行打過交道,唯一的貸款是在她發(fā)達之后,銀行不斷托人找上門來請她貸款,卻不過情面才勉強貸的。貴陽市商業(yè)銀行的一位工作人員說,陶華碧對他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你們就是想找我點利息錢嘛?!?br /> 2003年,一些政府領導曾建議陶華碧公司借殼上市,融資擴大公司規(guī)模。
這個在其他企業(yè)看來求之不得的事情,卻被陶華碧一口否決,陶華碧的回答是:“什么上市、融資這些鬼名堂,我對這些是懵的,我只曉得炒辣椒,我只干我會的。我堅決不上市,一上市,就可能傾家蕩產。上市那是欺騙人家的錢,有錢你就拿,把錢圈了,喊他來入股,到時候把錢吸走了,我來還債,我才不干呢。還有一個原因是什么?我告訴你們年輕人一個道理,人有壓力,就有動力。”有官員感嘆,和“老干媽”談融資搞多元化,比和外商談投資還要難。
王武和謝邦銀說,陶華碧的記憶力和心算能力驚人,財務報表之類的東西她完全不懂,“老干媽”也只有簡單的賬目,由財務人員念給她聽,她聽上一兩遍就能記住,然后自己心算財務進出的總賬,立刻就能知道數字是不是有問題。
對產品負責,嚴打假冒
“老干媽”創(chuàng)立初期,李貴山就曾申請注冊商標,但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以“‘干媽’是常用稱呼,不適合作為商標”的理由駁回。這給了仿冒者可乘之機。
全國各地陸續(xù)出現(xiàn)了50多種“老干媽”,陶華碧開始花大力氣打假。她派人四處臥底調查,每年撥款數百萬元成立了貴州民營企業(yè)第一支打假隊,開始在全國的打假。但仿冒的“老干媽”就像韭菜一樣,割了一茬又出一茬,特別是湖南“老干媽”,商標和貴州“老干媽”幾乎一模一樣。
陶華碧犯犟了,不依不饒地與湖南“老干媽”打了3年官司,從北京市二中院一直打到北京市高院,還數次斗法于國家商標局。此案成為2003年中國十大典型維權案例。
2000年8月10日,一審法院認定,貴陽老干媽公司生產的“老干媽”風味豆豉具有一定的歷史過程,湖南老干媽構成不正當競爭,判決其停止使用并銷毀在未獲得外觀設計專利權前與貴陽老干媽公司相近似的包裝瓶瓶貼,并賠償經濟損失15萬元。這意味著兩個“老干媽”可以同生共存,這是陶華碧無法接受的,她很快提起上訴。
其間有很多人勸陶華碧放棄官司,但陶華碧面對前來勸解的人就一句話:“我才是貨真價實的‘老干媽’,他們是崴貨(貴州話:假貨),難道我還要怕崴貨嗎?”最終陶華碧和湖南老干媽的官司,在兩位貴人的極力斡旋下得以終結。2003年5月,陶華碧的“老干媽”終于獲得國家商標局的注冊證書,同時湖南“老干媽”之前在國家商標局獲得的注冊被注銷。
老干媽到底是怎么成功的?
陶華碧何以成功?“老干媽”何以不斷壯大?老干媽到底是怎么成功的?這是一個秘訣,但卻又有一個人人皆知的答案。說是秘訣,“什么都沒有”的陶華碧,不可能沒有成功的秘密;說答案人人皆知,則更是實話———
對機會敏感。李嘉誠的最初成功是抓住香港地產和港口發(fā)展的機會,丁磊拿捏的是互聯(lián)網,朱保國穩(wěn)住了保健品……陶華碧則是上世紀90年后期,在大家認為“沒有大錢做不成生意”的年代,做成了大生意。想當初,她抓住的不過是賣涼粉時,拌醬料暢銷的小小機會。
誠信。“做生意要誠信”,這幾乎誰都知道。但事實上,很多人還是做不到。陶華碧以前沒提聽過文縐縐“誠信”,但她以一個農民的樸實本質,做到了誠信也做大了生意。
凝聚力。企業(yè)初創(chuàng),僅幾個的苦干、巧干,甚至有一點蠻干就可以,但往后呢?員工多了,就要大家擰成一股繩,很多優(yōu)秀企業(yè)配有股權激勵、企業(yè)文化;異曲同工,陶華碧有“情感投資”,以情感人。
職業(yè)經理人。陶華碧不識字,不懂算賬,這不要緊,她請來自己的兒子,更放膽請來很多專業(yè)管理人員,還將他們送出去培訓、進修……
只認識三個字的陶華碧,每一點心路都暗合最新最全的管理大全———因而,“老干媽”的成功是神奇,而遠遠不是神話。
直到現(xiàn)在,陶華碧也只能認得僅有的3個字——“陶華碧”,然而她卻給很多中國企業(yè)留下了一套值得揣摩的經營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