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辭霜雪地,猴攀桃李枝?!彪S著丙申猴年即將來臨,有關(guān)猴的各種話題也漸漸熱了起來。若溯其源,古人的“猴情結(jié)”可謂由來已久,很多“猴話題”迄今仍無定論。比如,猴子為什么能入選十二生肖?為何在十二生肖中排第9位?古“申”字為什么是兩只猴子相望?十二生肖為什么有“比先后”、“不足之形”、“足趾說”、“習性說”、“圖騰說”等多種說法?猴子為何在殷商時期被視為“高祖夒”?女媧和伏羲為什么被古人塑造成蛇身猴面?在早期古籍中“猴”為何寫作“矦”?……猴子為什么能入選十二生肖?
《草木子》:“每肖各有不足之形焉”而“猴無臀”
所謂十二生肖,即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等12種動物。對于這12種動物為什么能入選十二生肖,歷來說法多多。
漢族中有一種說法是,猴子能入選十二生肖是因為老虎幫的忙,猴子曾救過老虎,因此與老虎的關(guān)系不薄,老虎下山覓食時,山里的大事小事均交由猴子打理,故留下了“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歇后語。
另一種流傳更廣的說法是,十二生肖是中華人文始祖黃帝創(chuàng)造的,當年選用哪12種動物有分歧,只好采取“比先后”的辦法,誰領(lǐng)先誰入選。傳說牛跑在最前面,哪知老鼠跳上牛背,在牛即將到達終點時,一躍而下,巧得第一,牛屈居第二,隨后是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其實,“比先后”只是一種文學式的想象,像“龍”這種動物根本就不存在,如何“參賽”?如果真賽速度,猴子就是比不過老鼠,也不會輸給牛吧!類似純屬想象的傳說,在中國民間也存在。
對于十二生肖的來歷,古人還有一種“不足之形”的說法,流傳頗廣。南宋曾三異《同話錄》“十二辰”條稱:“十二辰,屬子午卯酉丑,行死處,其屬體皆有虧,如鼠無膽,雞無腎,馬無角,牛無齒,兔無唇之類,惟三物配附不合耳?!痹愓J為,十二生肖是根據(jù)每一種動物特有的生理特征(缺陷),即所謂“虧”來選擇的。
猴子“虧”在哪?《同話錄》中沒有說清,明葉子奇在《草木子·鉤玄篇》中給點了出來:“每肖各有不足之形焉。如鼠無牙,牛無齒,虎無脾,兔無唇,龍無耳,蛇無足,馬無膽,羊無瞳,猴無臀,雞無腎,犬無胃,豬無肋。人則無不足也?!?/p>
“猴”為什么與“申”連在一起?
《七修類稿》:“申為三陰,陰勝則黠,以猴配之”
然而,這種“不足之形”的說法其實也經(jīng)不住推敲。以猴子來說,它不是沒屁股(無臀),而是屁股沒人類的肥厚罷了。如果說兔子、蛇、羊等有“不足之形”倒還說得通,因為兔子“三瓣嘴”,蛇沒有腳,而羊白眼珠多。其他“無牙”、“無齒”、“無脾”、“無耳”、“無膽”、“無腎”、“無胃”、“無肋”的說法,顯然是緣于古人缺乏基本的動物生理解剖常識。
與葉子奇同為明朝人的郎瑛就曾提出過質(zhì)疑,他在《七修類稿·天地類》“十二生肖”條中指出:“地之肖屬十二物,人言取其不全者,予以庶物豈止十二不全者哉!”郎瑛就此提出“足趾說”:這12種動物之所以能夠入選是因為它們的足趾數(shù)的不同和特別,足趾數(shù)結(jié)合“陰陽理論”,便形成了現(xiàn)在的十二生肖。
古人認為,偶數(shù)為“陰”,單數(shù)屬“陽”,據(jù)此分析出12種動物的陰陽之別:“鼠前足四爪,象陰,后足五爪,象陽故也;丑屬陰,牛蹄分也;寅屬陽,虎有五爪;卯屬陰,兔缺唇,且四爪也;辰屬陽,龍乃五爪;巳屬陰,蛇舌分也;午屬火,馬蹄圓也;未屬陰,羊蹄分也;申猴五爪,酉雞四爪也;戌狗五爪也;亥豬蹄分也;此或庶幾焉?!?/p>
郎瑛在“足趾說”中,解釋了將老鼠排在十二生肖之首的原因:老鼠的前后爪分別代表陰陽兩面,集陰陽于一身,而子時正是陰陽轉(zhuǎn)換的時刻,所以將老鼠排在“子”時最合適。
查古人筆記發(fā)現(xiàn),在郎瑛之前已經(jīng)有人提出此觀點。如宋洪巽在《旸谷漫錄》中就說過,十二屬相是以動物足爪的偶奇數(shù)與“六陽”“六陰”相配而成的:“子、寅、辰、午、申、戌俱陽,故取相屬之奇數(shù)以為名,鼠、虎、龍、猴、狗五指,而馬單蹄也。丑、卯、巳、未、酉、亥俱陰,故取相屬之偶數(shù)以為名,牛、羊、雞、豬皆四爪,兔兩爪,蛇兩舌也?!?/p>
但這種說法也有問題,郎瑛認為:“予又思蛇、兔且取唇舌,他物之足爪亦豈無如十二物者哉?”他推斷,這12種動物入生肖還是由陰陽變化所決定的:“夫十二支固屬陰陽,皆于時位上見之,易封取象亦然也,惟理義之存焉耳?!?/p>
為什么猴在十二生肖中排第9位?
《松霞館贅言》:“日落而猿啼,且申臂也”
生肖中的12種動物,與古人記時所用的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相配,便有“子鼠”、“丑牛”等的概念。“猴”與“申”相配,形成“申猴”,處于十二生肖中的第9位。
猴為何排第9位,還要從時辰概念上解釋。申時相當于現(xiàn)代24時制中的下午3點至5點。郎瑛稱:“申為三陰,陰勝則黠,以猴配之,猴性黠也?!币馑际?,申時陰氣盛重,氣氛狡黠,而猴子天性狡猾,所以要讓猴子來代表這個時辰。李長卿在《松霞館贅言》中也從動物習性和晝夜活動規(guī)律角度解釋了十二生肖的排序問題。清劉獻廷《廣陽雜記》引述了李長卿的說法:半夜子時,正是老鼠最活躍的時候,故安排老鼠在第1位的“子”時,即所謂“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屬鼠”。而猴安排在第9位的“申”時,則是因“日落而猿啼,且申臂也,譬之氣數(shù),將亂則狂作橫行,故申屬猴?!?/p>
但從生肖起源上看,郎瑛、李長卿等所提出的觀點均是一種附會,上世紀70年代的考古新發(fā)現(xiàn)已推翻了郎瑛的“足趾說”。1975年12月,從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一座墓主為秦國官吏“喜”的墓葬中,出土了1100余枚竹簡,此即通稱的“睡虎地秦墓竹簡”。這批秦簡里有《日書》兩種,其中一種《日書》背面的《盜者》一節(jié)記載有十二生肖:“子,鼠也。丑,牛也。寅,虎也。卯,兔也。辰。巳,蟲也。午,鹿也。未,馬也。申,環(huán)也。酉,水也。戌,老羊也。亥,豕也。”
這份迄今發(fā)現(xiàn)最早的十二生肖記載,大體與目前流行的相同,“蟲”即蛇,“環(huán)”即猨,即猴;“水”即雉,即雞。僅“龍”抄落下了,而“狗”被“鹿”替代,但序位上有變化。吳裕成《十二生肖與中華文化》就此分析:“若按足趾偶奇的講法,馬蹄圓,論趾為單數(shù),肖午屬陽;羊趾為偶數(shù),肖未屬陰;戌位屬狗,狗趾奇數(shù)為陽。睡虎地秦簡生肖,馬居未位,老羊居戌位,與足趾之說對照,未之馬、戌之老羊均系陰陽錯位。”
猴與“三皇五帝”有什么關(guān)系?
《說文》:“夒貪獸也,一曰母猴,似人”
除了“比先后”、“不足之形”、“足趾說”、“習性說”等,古人還從民俗學的角度提出,生肖文化是動物崇拜、圖騰文化和原始天文學、陰陽五行理論、干支紀年紀時法等互相利用和交替開發(fā)后形成的。具體到猴崇拜、猴圖騰,可追溯到中華人文始祖“三皇五帝”。
顧頡剛、楊寬等已故當代史學家認為,中國上古英雄圣賢們大都不是人,而是被人崇拜的動物,后被“神化”和“人化”了。如治水英雄大禹便非神非人,顧頡剛在《與錢玄同先生論古史書》一文認為,“禹是一條蟲”,伏羲、神農(nóng)、黃帝、堯、舜、伯益等原本也都是動物。楊寬在《序<古史辨>第七卷因論古史傳說中的鳥獸神話》一文稱,舜是大象,而秦人的先祖伯益是燕子。
作為早期人類所崇拜的動物之一,猴子被認為是“五帝”中的帝嚳高辛氏。著名史學家郭沫若在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年底寫的《先秦天道觀之進展》一文中稱:“在我看來,帝俊、帝舜、帝嚳、高祖夒(náo),實是一人。”他提出高祖夒是殷人祖先的看法,并進一步分析:“夒字本來是動物的名稱?!墩f文》說:‘夒貪獸也,一曰母猴,似人。’母猴一稱獼猴,又一稱沐猴,大約就是猩猩。殷人稱這種動物為他們的‘高祖’,可見得這種動物在初還會是殷人的圖騰。”因為是殷人圖騰,猴子在殷商時代享受著最高禮遇,后世古人在設(shè)計十二生肖時,自然不能落下猴。
事實上,上古時這樣的“猴情結(jié)”相當普遍,有的一直以故事的形式流傳至今。如在漢族版中國創(chuàng)世女神女媧“摶土造人”的神話中,有一種說法是,女媧在造人時就是按照猿猴的樣子,造出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這下才有了中華兒女。而在四川簡陽出土的一塊畫像石上,女媧和伏羲是蛇身猴面,他們本身就是猴子。諸如此類的傳說還有藏族的創(chuàng)世紀神話,現(xiàn)仍收藏在布達拉宮的一幅《人類起源圖》,反映的就是經(jīng)觀世音菩薩點化后的一只獼猴與巖洞中的女妖婚配生育了人類這一神話內(nèi)容。此外,據(jù)郭沫若在民國十八年(1929年)所寫的《釋干支》,印度、希臘、埃及等東西方文明古國的“十二生肖”中都有猴。
古“申”字是兩只猴子相望嗎?
《甲骨文字典》:“《說文》說形不確”
對于“申”與“猴”為何相配?從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申”字或許比“十二辰”的說法更有力。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引文字學家葉玉林的觀點認為:“甲骨文‘申’字像電耀曲折形”。但筆者的理解是,如果從象形來看,甲骨文中“申”字更似舒展、活動中的猴子。因為在古陶文中已發(fā)現(xiàn)“申”字至少有3種外形,均像兩只猴子爬在一棵樹或豎起的長桿上互相對望。有的學者還分析稱,這是兩只母猴子,因為有夸張的母猴生理特征。由此可以推測出,“申”字從一開始出現(xiàn)便與猴子相關(guān)聯(lián),在十二生肖中“申猴”相配也就比較好理解了。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稱:“申,神也,七月,陰氣成,體自申(伸)束,從臼,自持也。”李翰文譯注《說文解字》分析,所謂“從臼,自持也”,從“臼”取自持之意,而陶文中的“l(fā)”,象征向上的陰氣。許慎說的準不準?《甲骨文字典》認為:“《說文》說形不確?!?/p>
從“猴”字原意來說,“猴”與“申”也能扯上一點關(guān)系。早期的猴寫作“矦”,讀(hóu)或(hòu),即現(xiàn)代“侯”字?!昂睢笔恰昂颉钡谋咀郑艜r這兩個字是通用的,上古的《矦人歌》的歌詞“矦人兮猗”,就是“那個等候的人啊”之意。
“矦”字的出現(xiàn)與早期的射禮有關(guān)。所謂“矦”,依晚清俞樾《兒笘錄》的說法:“矦者,射矦也。人所望而射也。故矦字即有伺望義?!币馑际恰俺@(侯、候)”是望著射箭。而“矦”之所以是這種字形也與猴有關(guān)。古人獵猴時會設(shè)機關(guān),用食物誘捕,但猴子聰明,恐有詐,往往爬到樹上觀望,覺得沒有危險后才下來取食。古陶文“矦”字上頭的“刀”就像一只站在上面觀望的猴子??梢?,早期的“猴”與“申”都有“望”的含義。從這個角度來說,十二生肖中的“申猴”組合當然順理成章。
生肖猴為何又被稱為“金猴”?
《淮南子》:“庚辛申酉,金也”
“申猴”成為固定的紀年組合后,意思又有了進一步的引申。古人在將生肖賦予“陰陽”內(nèi)容的同時,又從“五行”學說層面進行發(fā)揮,將其與天上星宿對應起來。古人將萬物分為五類,《尚書·洪范》稱:“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睋?jù)西漢劉安《淮南子·天文訓》十二生肖與五行:“甲乙寅卯,木也;丙丁巳午,火也;戊己四季,土也;庚辛申酉,金也;壬癸亥子,水也?!币驗楹锖碗u都屬“金”,所以才有了“金猴”、“金雞”之說。
事實上,生肖猴并不都是金猴,年份不同五行也有區(qū)別。如2016年是農(nóng)歷丙申猴年,對照流傳下來的傳統(tǒng)說法,丙申猴五行屬“火”,為“高山之猴”,故丙申猴年又稱“火猴年”。而其他四種猴的屬性則分別為:甲申猴屬“水”,為“樹間之猴”;戊申猴屬“土”,為“獨立之猴”;庚申猴屬“木”,為“食果之猴”;壬申猴屬“金”,為“精靈之猴”。
屬猴和猴年的迷信說法是怎么來的?
《論衡》:“火勝金,蛇何不食獼猴”
根據(jù)“生肖五行”原理,生肖配合遂出現(xiàn)了“宜”與“不宜”等迷信說法。據(jù)唐敦煌本《推十二時人命相屬法》:屬猴的人“宜著白衣,有病宜服白藥;大厄寅申之年,小厄正月,七月;春秋生富貴,秋冬生自如;再娶妻子,五子上相,三子力(立)?!币馑际钦f,屬猴的人“命”不錯,本人有財運官運,還會交桃花運,兒子將來也都有出息。但屬猴的人也有“不宜”,如穿衣服要穿白色的;到了寅申這個本命年還要格外小心,否則有災;就月份而言,每年農(nóng)歷一月、七月,屬猴的人會有小麻煩。此外,在方位也還有禁忌。據(jù)《推十二時人命相屬法》,屬猴的人“一生不得向西南方大小便”。古人認為屬猴者的保護神白帝住在西南方,對著保護神大小便是冒犯神靈。
在古人眼里,盡管屬猴的人“命好”,但“猴年”卻似乎不那么吉祥。過去農(nóng)諺有這樣的說法:“牛馬年,多利田,防備雞猴那二年”、“雞猴年,不收田,要吃好的等狗年”。
顯然,這些說法在今天看來都屬無稽之談。尤其是在“生肖五行”中,男女婚配上的禁忌更為詭異,比如“豬猴不到頭”、“烏豬怕猿猴”、“豬見嬰猴淚長流”。與此相反的則是“紅蛇白猴滿堂紅”等,認為屬猴與屬蛇的相配大吉大利……對于生肖五行的這些荒唐說法,東漢學者王充在《論衡·物勢篇》中曾批駁道:“巳蛇也,申猴也?;饎俳?,蛇何不食獼猴?獼猴者,畏鼠也。嚙噬猴者,犬也。鼠水,獼猴金也。水不勝金,獼猴何故畏鼠也?戊土也,申猴也。土不勝金,猴何故畏犬?”
“孫猴子”原型是土生土長的“無支祁”還是印度神猴“哈奴曼”?
《齊民要術(shù)》:“常系獼猴于馬坊,令馬不畏,辟惡”
猴子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一直是多元的,常常被人格化,有時是愛心猴,有時是孝心猴,偶爾還會使點小壞。東晉干寶《搜神記》中提到的一只母猴,因幼猴被人捉去而“哀腸寸斷”,顯示出了強大母愛;古代流傳下來的“白猿偷桃”的故事,則表現(xiàn)出了孝心:一小幼猴為給猴媽治病,冒險去孫臏看的桃園中偷桃……猴子在中國猴文化中最優(yōu)秀之處是它的機智、靈巧和剛正不阿、不畏強權(quán)奸佞。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記》中的“齊天大圣”孫悟空幾乎將這些優(yōu)點集于一身,但民國以來對其身世一直有“土猴”與“洋猴”之爭。
“土猴說”認為,孫悟空的原型是古代神話中的水怪“無支祁”,是土生土長的中國猴。唐代韋絢的傳奇小說《戎幕閑談》稱無支祁“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手,金目雪牙,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也持“土猴”觀點。
“洋猴說”則稱,孫悟空的原型是印度古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這一觀點的代表人物胡適在《西游記考證》中稱,神猴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齊天大圣的背景”,季羨林也支持胡適的說法。
筆者認為,由于孫悟空形象均可以從傳統(tǒng)民俗文化中看到影子,故不可能是“洋猴”。如孫悟空曾被封為“弼馬溫”,所謂“弼馬溫”即避馬瘟,而在古代,一直有猴能避除馬匹瘟疫的說法。據(jù)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養(yǎng)牛馬驢騾》,古人有一個防治馬病的方法:“常系獼猴于馬坊,令馬不畏,辟惡,消百病也?!?/p>
猴子曾當過中國人的始祖神、生殖神,它身上有多種神性,其最神的地方是“辟邪功能”,可以鎮(zhèn)除一切妖魔鬼怪,孫悟空陪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一路識破了那么多妖怪,就是基于這一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