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三個節(jié)氣,標志著仲春時節(jié)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jīng)345°時,下面是小編收集推薦的驚蟄是什么意思,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驚蟄是什么意思
驚蟄,是24節(jié)氣中的第三個節(jié)氣。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jīng)345度時為“驚蟄”。
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jié)氣,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
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蟲。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jié)束冬眠,“驚而出走”的原因。
驚蟄節(jié)氣的取名風波
驚蟄原名“啟蟄”,西漢時期為了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將"啟"改為"驚",但意思從“開始”變成了“驚醒”,時序略有不合,因此二十四節(jié)氣的順序也被置換。
漢初以前:立春→啟蟄→雨水→春分→谷雨→清明;漢景帝時期: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
進入唐代以后,“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啟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但久習舊例,《大衍歷》再次使用了“驚蟄”一詞,并沿用至今。
驚蟄三候,桃始華,倉庚鳴,鷹化為鳩
“桃始華”是指桃花是月始開,山野盡是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倉庚鳴”就是黃鸝鳴,“倉庚”之名源自其鳥感春陽清新之氣而初出,處處可見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鷹化為鳩”是指鷹變化為鳩,鷹指鷙鳥,鳩指布谷,因感春時氣候而變化。
驚蟄氣候特點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jié)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農(nóng)家無閑??芍^“一聲霹靂醒蛇蟲,幾陣瀟瀟染紫紅。九九江南風送暖,融融翠野啟春耕。”這時,我國除東北、西北地區(qū)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區(qū)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qū)日平均氣溫為3—6℃,江南地區(qū)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還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
“春雷驚百蟲”,溫暖的氣候條件卻利于多種病蟲害的發(fā)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fā),應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開,豬瘟來”,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視了。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qū)已漸有春雷。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qū),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華北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
特別的習俗
蒙鼓皮
驚蟄是由于雷聲引起的。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長了翅膀鳥嘴人身的大神,一手持捶,一手連擊環(huán)繞周身的多面天鼓,發(fā)出隆隆的雷聲。驚蟄這天,天庭有雷神敲天鼓,人間也把握這個時機來蒙鼓皮?!吨芏Y》卷四十《揮人》篇上說:“凡冒鼓必以啟蟄之日?!?注:驚蟄,孟春之中也,蟄蟲始聞雷聲而動;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可見不但百蟲的生態(tài)與一年四季的運行相吻合,萬物之靈的人類也應順應天時,凡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驚蟄吃梨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于何時,無跡可尋,但祁縣民間卻有這樣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傳說聞名海內(nèi)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后說,先祖販梨創(chuàng)業(yè),歷經(jīng)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chuàng)業(yè)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jīng)商致富,將開設(shè)的字號取名“長源厚”。后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chuàng)業(yè)”之意,再后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吃蝎子毒
黃豆即淡黃色的大豆,一年生谷類植物,性甘溫。若供食用,能制作豆腐、豆油、豆?jié){以及醬油,富含維生素;供藥用,能寬中下氣,利大腸。消除水脹腫毒。
蝎子為蜘蛛屬,長三寸左右,色青黑,額上有一對觸須,如同蟹整。蝎子頭、胸部都很短,腹部十三個環(huán)節(jié),尾部有毒鉤,能注射毒汁殺人,生活在塵土中,捕捉蜘蛛、小蟲等為食。春雷鳴動時,蟄伏的蟲子都被驚起,而這種蓄人的蝎子也將出動,因此這一日炒黃豆給全家人吃。托名為吃蝎子毒,認為若吃盡其毒,就可避免被蝎子蓄。
陜西鳳翔煮食元宵,稱為蛟蝎子;陜西臨漁年初所制的干餅在此時拿出分給眾人,稱為咬蝎尾;江蘇沛縣將炒黃豆加糖給小孩子吃,以免蝎哲,稱作吃蝎子爪。這些習俗,都意在讓人們注重防范蝎子為害。我國北方,蝎子最多,因此關(guān)于蝎子的習俗頗為流行。西北邊區(qū)如新疆吐魯番等處也是這樣。當?shù)匦訛楹O大,民間還流傳著蝎子精的故事。
新冠肺炎防控知識手抄報新冠肺炎加油手抄報圖片
上一篇:驚蟄是什么意思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