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下面是小編收集推薦的立春有哪些氣候特點,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立春有哪些氣候特點
時至立春,人們明顯地感覺到白晝長了,太陽暖了。氣溫、日照、降雨,這時常處于一年中的轉折點,趨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長勢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麥拔節(jié)時耗水量增加,應該及時澆灌追肥,促進生長。農諺提醒人們“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大春備耕也開始了。雖然立了春,但是華南大部分地區(qū)仍是很冷“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的景象。這些氣候特點,在安排農業(yè)生產時都是應該考慮到的。
人們常愛尋覓春的信息:那柳條上探出頭來的芽苞,“嫩于金色軟于絲”;那泥土中躍躍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風吹又生”;而為著奪取新豐收在田野中辛勤勞動的人們,正在用雙手創(chuàng)造真正的春天。立春節(jié)氣也是受農民歡迎的節(jié)氣,因為它給人們帶來了溫暖,帶來了希望。因此,有關立春的天氣諺語很多。如以晴天無雨為依據的有“立春晴,雨水勻”、“立春晴,一春晴”等;以雨雪為依據的有“立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打春下大雪,百日還大雨”等;以雷電為依據的有“雷打立春節(jié),驚蟄雨不歇”、“立春一聲雷,一月不見天”等;以冷暖為依據的有“立春寒,一春暖”;以風力為依據的有“立春北風雨水多”、“立春東風回暖早、立春西風回暖遲”等等。
立春節(jié)氣要預防寒潮低溫和雨雪天氣對春運工作的影響,農村要抓緊對越冬作物的田間管理,中耕松土,追施返青肥,防凍保苗。
立春含義
立春的含義:打春牛、搶春
打春牛,在民間又稱為“鞭春?!?、“鞭土?!?。這一習俗可以追溯到上古?!抖Y記·月令·季冬》中記載的“命有司大灘,旁碟,出土牛,以送寒氣”,應當是古代“打春?!钡臑E觴。
到了唐代,“執(zhí)杖鞭牛”的習俗又成為立春日的重要景觀。所謂“執(zhí)杖鞭?!?,就是在祭祀儀式完畢后,拿鞭子抽打用土堆雕成的牛。
唐代大詩人元鎮(zhèn)的《生春》一詩中就有“鞭??h門外,爭土蓋春蠶”之句,這恐怕就是對當時這一習俗的生動描繪。到了宋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了《土牛經》之后,這一風俗更是廣為傳播和流行。清康熙時期的《濟南府志·歲時》中對打春牛習俗的記載更加詳盡:“凡立春前一日,官府率士民,具春牛、芒神,迎春于東郊。作五辛盤,俗名春盤,飲春酒,替春花。里人、行戶扮為漁樵耕諸戲劇,結彩為春樓,而市I小兒,著彩衣,戴鬼面,往來跳舞,亦古人鄉(xiāng)灘之遺也。立春日,官吏各具彩仗,擊土牛者三,謂之鞭春,以示勸農之意焉。為小春牛,遍送絡紳家,及門鳴鼓樂以獻,謂之送春?!笨磥?,在古代立春日“打春?!被顒又校俜胶兔耖g還有眾多的其他祈豐驅災活動相伴。
由上述可知,立春日打春牛的意義,不只是送寒氣,促春耕,也有祈福驅災的含義在內。因此,各地對這一活動極其重視,制作春牛的的材料也各不相同,有用土堆雕的,也有用秸稈和紙扎糊成的“紙?!薄4虼号V筮€有搶春的風俗,即把土牛打碎后,人人爭搶春牛土搬撒到自己的田中,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最吉利。浙江境內迎春牛的習俗是,迎春牛時,觀看的民眾依次向春牛叩頭,祭拜完畢,眾百姓一擁而上,爭相將春牛弄碎,將搶得的春牛泥土帶回家撒在牛欄內。山西晉南一帶則用“紙?!奔来?,并在牛腹中裝滿五谷雜糧、紅棗、栗子、核桃、花生等干果,紙牛被抽打碎裂后讓孩子們爭搶而食,形成“搶春”的又一種習俗。在農耕時代,牛是農家最重要生產工具,在立春日拜土牛,并爭搶堆砌土牛的土和紙牛腹中的五谷雜糧和干果,既是表達對耕牛的尊重和敬意,也是用牛的任勞任怨、埋頭耕耘的精神來激勵自己在新的一年中開拓奮進。
立春的含義:咬春
咬春講的是在立春日的飲食。立春對農時的重要性,決定在立春日的飲食也比較講究。農人的飲食講究和耕種土地上生長出的各種產品是聯系在一起的。一般人家這日講究吃蘿卜或生菜以及由蔥、蒜、芥、姜、韭五種辛辣味的菜拼成“五辛盤”;用菜作餡,用小麥面作皮包成的鋪蓋卷形狀的食品稱為“春卷”,可蒸可炸。人們食用這樣的食品稱為“咬春”或“吃春盤”。也有的地方在這一天吃用素餡包的餃子,也稱為咬春。古俗這一天忌吃葷,以表達對耕牛五畜和各種動物的尊重,也表示這個季節(jié)各種動物已進入繁殖期禁止獵殺的意思。
“咬春”的風俗早在唐代就已經盛行,大詩人杜甫在《立春》一詩中說:“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fā)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痹娭兴^“春日春盤細生菜”、“菜傳纖手送青絲”等句就是描述當時立春日咬春的習俗。將春卷列為立春日食品,始于唐,盛于宋。據周密《武林舊事》記載:“(春卷)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庇纱丝芍?,古人對于春卷的考究程度以及對“咬春”活動的重視。
咬春的習俗一直到今天,仍在各地流傳沿襲。每逢立春,家家都要備上美味可口的春卷,配以蘿卜、生菜等新鮮蔬菜調配的菜肴。
蘿卜以及“五辛盤”等新鮮蔬菜食物,在中醫(yī)看來都是屬于“驅寒殺菌、健脾寬胃”的飲食,在象征冬去春來的“立春”日吃這些菜蔬,既象征著對美好新生活的追求,又表達著對來春“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的期盼。
由于我國把國際公歷和中國農歷兩套歷法并行,并把我國的節(jié)氣按照陽歷排列,每月兩個節(jié)氣,日期相對固定,而這些節(jié)氣在傳統農歷中的日期卻仍在不斷變動,從而造成了有的農歷年份出現“一年兩頭春”或“無春”的現象。例如農歷丙戌年(俗稱狗年),立春是正月初七(2006年2月4日),而下年的立春時間是農歷臘月十七日(2007年2月4日),雖然立春的時間從陽歷講不是一個年份,但從農歷講卻是“一年兩頭春”。同樣的道理,也有在農歷一年中沒有“立春”之日的現象。這本是由于陽歷和農歷計算時間的差異而造成的個例,是正常的歷法演變所致,與吉兇無關。但在舊社會這種歷法演變的個例現象,常被一些宣揚迷信的人利用,說成有大災難降臨,純屬無稽之談。
立春有什么寓意由來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上一篇:立春有哪些氣候特點
下一篇:大寒節(jié)氣的習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