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子陵釣臺,位于浙江省桐廬縣城南15公里的富春山麓,是富春江主要風景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嚴子陵釣臺導游詞范文介紹,供大家參考學習。
嚴子陵釣臺導游詞1
釣臺簡介——“嚴子陵釣臺”碼頭、牌坊——嚴先生祠堂——大型精品碑廊(中間經(jīng)過“天下第十九泉亭”、“李太白醉酒處”、“留芳亭”)——東臺——“雙清亭”——西臺謝翱慟哭處——夢鼎亭——“清風軒”茶室——小碑廊、客星亭、滄波橋——回碼頭上船。
[船上、碼頭上]
諸位游客,你們好!歡迎大家來富春江嚴子陵釣臺和富春江游覽。嚴子陵釣臺是富春江——新安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簡稱“兩江一湖(千島湖)”上的主要風景點,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也是聞名于世的東南古跡之一。因為東漢高士嚴子陵拒絕光武帝劉秀之召,拒封“諫議大夫”之官位,來此地隱居垂釣而聞名古今。歷代不少文化名人如:李白、范仲淹、孟浩然、蘇軾、陸游、李清照、朱熹、康有為、脬達夫、張大千、陳毅、郭沫若、巴金……等來過釣臺,并留下不少詩文佳作。據(jù)統(tǒng)計從南北朝至清朝就有1000多名詩人、文學家來過此地,并留下20__多首詩文,所以,這條旅游線在以前也被稱為浙西唐詩之路旅游線。1949年4月,毛澤東同志的七律《和柳亞子先生》中寫道“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就是用嚴子陵隱居垂釣富春江畔這件事,來規(guī)勸柳亞子先生應留在北京參加建國工作。
嚴子陵釣臺,座落在被譽為“清麗奇絕,錦峰秀嶺”的富春山山腰。這山高312米(海拔),逶迤35公里。山下的這段江面又稱“七里瀧”、“七里灘”、“七里瀨”。諸位請看,前面那蔥郁的山巒之中,一對奇峰屹立水涯。李白詩中曾描繪為“釣臺碧云中,邈于蒼山對”。右邊的稱為東臺,左邊的則稱為西臺,所以這一景也叫“雙臺垂釣”。
諸位,釣臺碼頭就要到了,在此,我們已可以看到:在碼頭上,有一些大小規(guī)格各異的石碑立在那里,體現(xiàn)出“嚴子陵釣臺”濃郁的文化氣息。這些碑文都是現(xiàn)代名人如郁達夫、巴金、譚啟龍、陳立夫、朱玖瑩、孫友等人的作品。好,船就要靠岸了,請大家按次序下船,注意安全。
諸位,首先請大家先來看一下郁達夫的這塊《釣臺的春晝》碑。這是1931年3月郁達夫來游釣臺時寫的,那時的釣臺“只寂寂的看不見一個人類……歪斜的亭子……縱橫蕪雜的草木……祠堂是廢垣殘瓦……”可想當年的釣臺就如同當時的時局一樣,充滿著陰霾,而現(xiàn)在的釣臺已是游人如織。
這塊石牌坊正面的“嚴子陵釣臺”幾個字是中國佛教協(xié)會主席,著名書法家趙樸初先生書寫的:背面的“山高水長”是原西冷印社社長,浙江省書法協(xié)會主席沙孟海先生書寫。此牌坊上面還有許多雕琢,更是栩栩如生,諸位請隨我一同去觀看。
諸位游客,站在這里請大家抬頭往上方看,在山腰有兩塊大盤石,高近百米,這就是東西兩臺了。你們看,東臺前面還有一支石筍非常突出。在這個位置上看,好象是一位古代的仕女,頭上梳著發(fā)髻,身穿裙袍,甚至裙上的皺折好象全看得清。有人說:這大概是陪伴嚴子陵的仕女。諸位看像不像?但如果你要登上東臺左側(cè)那塊稱為“棋盤石”的石臺上往下看,它卻象是一支直上直下的石筍。有人說它更象是嚴子陵的釣魚桿?諸位等會兒可以自己上山去觀看。同時,還可以在上面的“棋盤石”上留個影。它的背景有山、有水、有房、有樹、有船、有亭臺,還有一支石筍。
嚴子陵釣臺導游詞2
嚴子陵釣臺,位于浙江省桐廬縣城南15公里的富春山麓,是富春江主要風景點。 在富春江鎮(zhèn)西2500米富春山。因東漢嚴子陵隱居于此得名。嚴子陵,名光,會稽余姚人,東漢初年隱士。少時曾與劉秀同游學。劉秀即位后,但不愿出仕,遂更名隱居,“披羊裘釣澤中”。劉秀再三盛禮相邀,授諫議大夫,仍“不屈,乃耕于富春山”。老死于家,年八十。嚴子陵釣臺由東臺、西臺、嚴先生祠、石坊、碑園、釣魚島、謝翱墓組成。
嚴子陵釣臺在全國10多處“釣臺”古跡中名列第一位,聞名于世。乘船經(jīng)過富春江上風光最美麗的一段--七里瀧,可見富春山麓,沿江高閣連亙、粉墻黛瓦、飛檐翅角,一片古樸的建筑,這就是嚴子陵釣臺。于桐廬市西15公里富春江之北岸的宮春山上。相傳是東漢高士嚴光(字子陵)隱居垂釣之地,故亦稱嚴陵山。史載,嚴子陵,浙江會稽余姚人。
少有高名,與劉秀同游學。劉即帝位,征召其為諫議大臣,拒之,歸隱富春江釁,耕釣以終。相傳劉秀稱帝后,曾3 次遣使才訪得嚴子陵入京,與之暢敘友情井同榻而臥。睡間,嚴以足壓在劉秀腹上,劉亦不以為然。次日太史上奏:"客星犯帝座,甚急"。劉秀笑道:朕與故人嚴子陵共臥耳。自漢以來,嚴甘愿貧苦,淡泊名利的品質(zhì)一直為后世所景仰,全國稱其釣臺處有10余處,以此最為著名。 釣臺分為東西兩處,均為高約70米半山上的磐石,相距80余米,在登山石徑岔道上有"雙清亭",民國年間所建,亭聯(lián)為:"登釣臺南望,神怡心曠;想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東臺為嚴垂釣處,有巨石如筍,傳為嚴以此支撐垂竿,石亭為乾隆年建,甚古樸。側(cè)有平臺如礬,在此遠眺,青山擁春江,儼如畫卷。
1961年冬,郭沫若曾游此地,作詩提出"嶺上投竿殊費解"的疑問,并發(fā)表"由來勝跡流傳久,半是存真半是猜"的中肯見解。西臺亦稱謝翱臺,南宋遺民謝翱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90年)在此面北痛哭,奠祭愛國英雄文天祥。繼之泛舟江上,以竹如意擊石,唱《楚辭》為文招魂,并撰《西臺慟哭記》以述其事。謝死后,葬于釣臺之南。后人對謝義舉相當敬佩,因稱"東西釣臺,名垂千古"。釣臺碼頭上有石坊,正額:"嚴子陵釣臺";背額:"山高水長",為趙樸初、沙孟海所書。西側(cè)沿江新建嚴先生祠堂,祠內(nèi)東壁立有宋范仲淹所撰《嚴先生祠堂記》石碑,文中"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之名句流傳至今。東西"富春江詩文碑林"長廊,薈萃歷朝詩文,云集全國書家揮毫立碑,蔚然而成大觀;并有李白、白居易、陸游、范仲淹等古代文豪石像20余座錯落存于山麓密林之間。
由釣臺上溯25公里許,至梅城,江水平闊、奇峰對峙,絕多險灘,為著名的七里瀧,亦稱七里瀨。古有"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即詠此。
嚴子陵釣臺是東漢古跡之一。因東漢高士嚴光(字子陵)拒絕光武帝劉秀之召,拒封“諫議大夫”之官位,來此地隱居垂釣而聞名古今。
嚴子陵釣臺導游詞3
歷代不少文化名人如李白、范仲淹、孟浩然、蘇軾、陸游、李清照、朱熹、張浚、康有為、郁達夫、張大千、陳毅、郭沫若、巴金等來過釣臺,并留下不少詩文佳作。據(jù)統(tǒng)計從南北朝至清朝就有1000多名詩人、文學家來過此地,并留下2000多首詩文。范仲淹在此寫道:“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先生”即指嚴子陵。郁達夫曾作《釣臺題壁》一詩,“曾因醉酒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兩句便出自于此。1949年4月,毛澤東同志的七律《和柳亞子先生》一詞中的“莫道昆明池水淺,觀魚勝過富春江”就是用嚴子陵隱居垂釣富春江畔這件事,勸柳亞子先生留在北京參加建國工作。
陸游曾作一篇《鵲橋仙》來寫釣臺精神——“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釣臺西住。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 潮生理棹,潮平系纜,潮落浩歌歸去。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夫?!闭缋畎自娭忻枥L的“釣臺碧云中,邈于蒼山對”,釣臺共有兩處,右邊稱為東臺,左邊稱為西臺,所以這風景點又有個名字叫“雙臺垂釣”,兩臺各高近70米,有蹬道可上。東臺為嚴子陵垂釣處,西臺為南宋謝翱哭祭文天祥處,還有嚴先生祠、客星亭、清風軒、靜廬等景觀。
南宋中興名相張浚有詩《題嚴子陵釣臺》曰:“古木煙籠半鎖空,高臺隱隱翠微中,長間不羨三公貴,寧與漁樵卒歲同”。
釣臺近旁有“天下十九泉”遺址,傳說唐代陸羽曾以此泉煮茶水,品定為天下十九泉,民國期間臨近江邊處,建有“天下十九泉”亭,后毀。
嚴子陵釣臺導游詞4
位于杭州市桐廬縣富春江畔的嚴子陵釣臺,是讓人游玩并能夠感慨的好去處。
乘著游船,在碧波蕩漾的富春江向上而行,沿江兩岸的青山是如此的碧綠,山峰相連,隨著游船的航行越發(fā)密集,導游說這就是富春江的小三峽了。冠之于“峽”,卻沒有她應有的險峻,導游介紹說,因為上個世紀60年代修建了水庫,水位因此被抬高了20多米,因此,奔騰的江水被人為地馴服,巨大的落差所形成的喘急的水流,竟變得異常的溫順起來。而我的心境不只是要去看這連綿起伏的群山,因為今天所游玩的定位放在藏身于其中的嚴子陵釣臺了。雖然,絕美的山色,在江南三月煙雨的籠罩下,像披著輕紗的少女,卻未能引得我的目光,便懶懶地讓眼睛微閉起來養(yǎng)神,出門觀光不就是圖個心態(tài)的徹底放松么?!安缓?,翻船了”。我猛然驚醒,原來是一艘快艇為了招攬生意,故意地用極高的速度,以及非常傾斜的艇身,讓游人感受快要臨近崩潰的那種刺激和快感。真是虛驚了一場,游船也漸漸的熄掉了馬達,我們的眼前出現(xiàn)了一個不高的完全由灰褐色石頭的牌坊,兀自聳立在江邊,幾個高約2米的“嚴子陵釣臺”的大字,出現(xiàn)在眼前,不用說,此趟游玩的目的地到了。
東漢時期據(jù)史料記載總?cè)丝谥挥?000多萬人,而國土面積和現(xiàn)在相差無幾,這為想當隱士的人提供了無比廣闊的地理空間。再有中國士大夫,基本上都是由傳承儒家文化的知識分子所組成,達則齊家治國平天下,退則獨善其身的思想成為他們的座右銘,暫時不能為國家做貢獻,那就等待機會,以圖東山在起。而嚴子陵大概是當時知識分子中的另類吧。相傳他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同學,在東漢政權(quán)建立后,被劉秀拜為諫議大夫,大概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中央紀委書記這樣的職位,可謂位高權(quán)重。釣魚臺是為了紀念這位不視權(quán)貴的一代俊杰而修建的。
時間能夠改變一切。如同俗話說得那樣,壞的能夠變好,好的也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而轉(zhuǎn)變。嚴子陵在他來到這里的時候,不會不考慮到生活從此將是何等的清苦和惡劣的。我忽然想到,現(xiàn)在還有多少人可以在榮華富貴面前,在錦衣玉食面前,在唾手可得的金銀面前,在絕世無雙的美女面前會堅辭不受呢?而嚴子陵是個例外,他絲毫沒有想過曾經(jīng)是皇帝的同學,并且和九五之尊同床共枕過,更把自己的雙腳肆無忌憚地放在皇帝身上。這在封建社會能夠和一朝天子同床共枕是怎樣的一種榮譽啊!他視榮華富貴為過眼云煙,從繁華的都市洛陽,不惜跋山涉水,風塵仆仆地趕到故鄉(xiāng),他知道在故鄉(xiāng)也是呆不長久的,索性連故鄉(xiāng)也不曾停留,最終選擇到當時人跡罕見的,遍布急流險灘的富春江畔,在林木茂密的一處山坡上,安下家來。一件蓑衣,一節(jié)竹竿,真正地過起了逍遙而又清苦的魚翁生活。
嚴子陵給我的啟迪真的很多很多,特別是在我們這個日益發(fā)達,但心態(tài)也不可避免地日益浮躁的面前,要正確地把握自己,始終堅持正確的人生觀和得失觀,始終是一個焦點的話題。
嚴子陵釣臺導游詞5
清文學家嚴懋功言:“自古名勝以釣臺命名繁多:陜西寶雞縣渭河南岸之周呂尚釣臺;山東濮州之莊周釣臺;江蘇淮安漢韓信釣臺;福建閩縣之東越王王馀善釣臺;湖北武昌縣江濱之吳孫權(quán)釣臺……呂尚、韓信、任昉三釣臺較為著稱,然均不及桐廬富春山嚴子陵釣臺?!眹雷恿赆炁_在全國10多處“釣臺”古跡中名列第一位,聞名于世。乘船經(jīng)過富春江上風光最美麗的一段--七里瀧,可見富春山麓,沿江高閣連亙、粉墻黛瓦、飛檐翅角,一片古樸的建筑,這就是嚴子陵釣臺。于桐廬市西15公里富春江之北岸的宮春山上。相傳是東漢高士嚴光(字子陵)隱居垂釣之地,故亦稱嚴陵山。史載,嚴子陵,浙江會稽余姚人。少有高名,與劉秀同游學。劉即帝位,征召其為諫議大臣,拒之,歸隱富春江釁,耕釣以終。相傳劉秀稱帝后,曾3 次遣使才訪得嚴子陵入京,與之暢敘友情井同榻而臥。睡間,嚴以足壓在劉秀腹上,劉亦不以為然。次日太史上奏:"客星犯帝座,甚急"。劉秀笑道:朕與故人嚴子陵共臥耳。自漢以來,嚴甘愿貧苦,淡泊名利的品質(zhì)一直為后世所景仰,全國稱其釣臺處有10余處,以此最為著名。 釣臺分為東西兩處,均為高約70米半山上的磐石,相距80余米,在登山石徑岔道上有"雙清亭",民國年間所建,亭聯(lián)為:"登釣臺南望,神怡心曠;想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東臺為嚴垂釣處,有巨石如筍,傳為嚴以此支撐垂竿,石亭為乾隆年建,甚古樸。側(cè)有平臺如礬,在此遠眺,青山擁春江,儼如畫卷。1961年冬,郭沫若曾游此地,作詩提出"嶺上投竿殊費解"的疑問,并發(fā)表"由來勝跡流傳久,半是存真半是猜"的中肯見解。西臺亦稱謝翱臺,南宋遺民謝翱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90年)在此面北痛哭,奠祭愛國英雄文天祥。繼之泛舟江上,以竹如意擊石,唱《楚辭》為文招魂,并撰《西臺慟哭記》以述其事。謝死后,葬于釣臺之南。后人對謝義舉相當敬佩,因稱"東西釣臺,名垂千古"。釣臺碼頭上有石坊,正額:"嚴子陵釣臺";背額:"山高水長",為趙樸初、沙孟海所書。西側(cè)沿江新建嚴先生祠堂,祠內(nèi)東壁立有宋范仲淹所撰《嚴先生祠堂記》石碑,文中"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之名句流傳至今。東西"富春江詩文碑林"長廊,薈萃歷朝詩文,云集全國書家揮毫立碑,蔚然而成大觀;并有李白、白居易、陸游、范仲淹等古代文豪石像20余座錯落存于山麓密林之間。 由釣臺上溯25公里許,至梅城,江水平闊、奇峰對峙,絕多險灘,為著名的七里瀧,亦稱七里瀨。古有"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即詠此。
嚴子陵釣臺是東漢古跡之一。因東漢高士嚴光(字子陵)拒絕光武帝劉秀之召,拒封“諫議大夫”之官位,來此地隱居垂釣而聞名古今。
西遞宏村導游詞概況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上一篇:嚴子陵釣臺導游詞范文介紹
下一篇:黃山奇石導游詞優(yōu)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