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簡稱“延”),別稱:膚施、延州,隸屬于陜西省,有“塞上咽喉”“軍事重鎮(zhèn)”之稱,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延安導(dǎo)游詞最新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延安導(dǎo)游詞1
黃帝陵是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的陵園。因位于延安黃陵縣城北約0.5公里的橋山之上,故。是國務(wù)院公布保護的第1號古墓葬。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他出生于陜北黃土高原,黃帝族主要活動于陜北黃土高原,黃帝逝世后安葬于今黃陵縣橋山之巔。自唐代宗大歷五年建廟祀典以來,這里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新中國建立后,每年清明、重陽節(jié)均在此進行祭祀典禮,特別是清明節(jié)公祭已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祭祀大典。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圣地,海外僑胞將其譽為“東方麥加”。1962年,國務(wù)院公布其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區(qū)景色迷人,山麓有建于漢代的軒轅廟,廟東側(cè)碑廊珍藏歷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現(xiàn)又新增香港、澳門“回歸紀念碑”。陵、廟所在地橋山現(xiàn)有千年古柏816000株,是我國最大的古柏群。廟內(nèi)有相傳黃帝手植柏,高20余米,胸徑11米,蒼勁挺拔,冠蓋蔽空,是我國最古老、最大的一株柏樹。
黃帝陵龍馭閣位于黃帝陵后的高臺上,高18米,象征黃帝“馭龍升天”,也是游客登高遠眺,觀看橋山全貌及周圍古城與山川形勢的最佳地點。
誠心亭沿中軸線北行即到誠心亭。該亭面闊五間,進深一間,面積約85平方米。歇山頂上,灰布板瓦與筒瓦緊緊相扣,前檐施勾頭滴水,四邊無墻,欄額下為花格裝飾,旋子彩繪。明間南北兩側(cè)臺基石砌如意踏步,次間、補間外側(cè)有圍欄圍護。亭柱上書有兩幅楹聯(lián):“觀天地生物氣象,讀古今經(jīng)世文章”;“誠朝圣地人文祖,心祭神州兒女情”。亭前東南側(cè)有一磚砌壁,上書簡介:“歷代帝王將相、墨客騷人,現(xiàn)代政府官員、社會名流、同胞華僑、外籍華裔,謁拜黃帝時,先要在誠心亭整衣冠,備禮品,平靜心情,消除雜念,然后緩步進殿,頂禮膜拜”。
漢武仙臺神道盡頭,便步入陵園了。陵園四周,順依山勢,修有綿亙不絕的青磚圍墻,高1.6米,涂以紅色,象征至尊至偉。墻頭為紅椽綠瓦,古色古香。整個陵園,南北約210米,東西約72米(前寬42米,后寬81米)。陵園門有兩個,分立漢武仙臺東西兩側(cè)。從東門進入陵園,走不了幾步,左側(cè)便是一座24米高的夯筑高臺,臺旁立一石碑,上書“漢武仙臺”四字,為明代嘉靖七年閏七月所立,落款為“池南唐琦書”。此臺始建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妒酚?封禪書》記載,漢武帝劉徹“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冢橋山?!?/p>
“黃帝腳印”石正殿前西南側(cè)有一塊傳自漢代的“黃帝腳印”石。它出土于黃陵民間傳說為“黃帝黃城巽宮”的郭家洼村,1965年移至軒轅廟院內(nèi)。整塊石頭約一平方米。青石面上,鐫刻有黃帝腳印一雙,長0.62米,深約2厘米。民間有向黃帝腳印投硬幣或零錢的習俗,以測運氣如何?“投向腳印大拇趾運氣最好,為大吉大利云云?!?/p>
延安導(dǎo)游詞2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光輝燦爛,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這五千年的文明史主要從黃帝開國(建國)算起。國 孫中山的祭黃帝陵詞開首就是“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chuàng)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這個黃帝陵 ——天下第一陵就在延安市的黃陵縣,黃帝,姓公孫,名叫軒轅,出生于母系氏族社會。母親名叫附寶,據(jù)史書上載:“農(nóng)歷二月初二,在沮水河畔(今黃陵縣沮水河)沮源關(guān)的降龍峽生下黃帝,從此就有了二月二龍?zhí)ь^”吉祥之說。司馬遷在《史記》里對黃帝是這樣描寫的:“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梢姡S帝從出生到成長就不是一般人物。他15歲就被群民擁戴當上軒轅部落酋長,37歲登上天子位,黃帝一生重大貢獻就在于歷經(jīng)五十三戰(zhàn),打敗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誅殺蚩,結(jié)束了戰(zhàn)爭,統(tǒng)一了三大部落,告別了野蠻時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當選為中華民族第一帝。人類文明從此開始了。所以后世人都尊稱軒轅黃帝是“人文初祖”、“文明之祖”。為此,延安又被稱為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他出生于陜北黃土高原,黃帝族主要活動于陜北黃土高原,黃帝逝世后安葬于今黃陵縣橋山之巔。自唐代宗大歷五年建廟祀典以來,這里一直是歷代王朝舉行國家大祭的場所。新中國建立后,每年清明、重陽節(jié)均在此進行祭祀典禮,特別是清明節(jié)公祭已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祭祀大典。黃帝陵是中華民族圣地,海外僑胞將其譽為“東方麥加”。1962年,國務(wù)院公布其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為“古墓葬第一號”,號稱“天下第一陵”。黃帝陵區(qū)景色迷人,山麓有建于漢代的軒轅廟,廟東側(cè)碑廊珍藏歷代帝王御制祭文碑57通,現(xiàn)又新增香港、澳門“回歸紀念碑”。陵、廟所在地橋山現(xiàn)有千年古柏816000株,是我國最大的古柏群。廟內(nèi)有相傳黃帝手植柏,高20余米,胸徑11米,蒼勁挺拔,冠蓋蔽空,是我國最古老、最大的一株柏樹。
延安導(dǎo)游詞3
各位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從西安到延安,車程大約4個小時,途中我們將路過于右任的故鄉(xiāng)——三原、“藥王”孫思邈及書法家柳公權(quán)的故里——銅川、民族始祖黃帝的安葬之地——黃帝陵。從黃帝陵所在的黃陵縣起,我們將進入黃土高原。在穿越洛川、甘泉和富縣后,“圣地”延安就會出現(xiàn)在你們的眼前。
在大家的心目中不知對陜北、對延安有什么印象?……“遍地是牛羊”……“腰鼓打得壯美”……“民歌好聽”……“姑娘好看”……“排排窯洞”……“陜北剪紙”……哈哈!看來大家對延安知道得還真不少呢!好!這一路上,我就給大家講一講美麗而神秘的陜北。
陜北黃土高原,總面積約9.3萬平方公里,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那里,溝連著溝,一道道山來,一道道梁,可謂“高天厚土,渾樸曠遠,凝重蒼雄、豐富壯美”。說起陜北,大家一定知道這么一句順口溜,叫“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清澗的石板,瓦窯堡的炭”。這就是大家常常說起的“陜北四美”。
米脂婆姨資質(zhì)出眾,樸實熱情,她們是陜西女人及整個大西北女人的出色代表。傳說中國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蟬獻出生在米脂。米脂婆姨周身都洋溢著自然的熱情,在陽光的強烈照射和西北風的勁吹之下,她們顯得比江南女子更接近于土地,更具有旺盛的精力。
有道是:“米脂的婆姨,綏德的漢?!睆墓胖两?,這句話被當作佳話廣為流傳。大家要真想知道“綏德漢”的由來,最好看看《宋史》,便可一目了然??菇鹩⑿墼里w被臭名遠揚的奸相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殘害于大理寺風波亭(今杭州浙江醫(yī)科大學內(nèi))。當時的愛國將領(lǐng)韓世忠聞知此事,怒發(fā)沖冠,拍案而起。一次,在皇帝面前,當著滿朝文武大臣,拎著權(quán)傾朝野的秦檜衣領(lǐng)大聲質(zhì)問:“‘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昔日曾不可一世的秦檜,此時嚇得面色如土,語無倫次,戰(zhàn)戰(zhàn)兢兢。從此以后,“了不起,綏德漢!”便成了人們夸贊綏德男人的口頭禪。
大家知道嗎?我們陜西男子還有一個可愛的稱呼,叫“楞娃”,一個“楞”字,不失幽默地抓住了陜西男子的某些特點,比如說為人老成正統(tǒng)、待人溫厚誠懇、脾氣倔強堅毅,等等。但如果以為“楞娃”們都是老實巴交的笨人王老大,那就大錯特錯了,“楞娃”們精著哩,大智若愚,心頭比誰都有數(shù)。不過“陜西楞娃”們喜好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大碗吃面條。一大海碗的老稠酒,一口氣就喝下去了。從表面上看他們是溫和中庸的,但一火起來擎脾氣就犯了,七八頭牛都拉不回來。
清澗縣位于榆林地區(qū)的南端。那里盛產(chǎn)紅棗。清澗縣的紅棗,個大、色亮,吃起來口感很好,產(chǎn)量為陜北各縣之首。清澗縣還有一個地方不得不提,那就是袁家溝村,它是一個只有150多戶人家的小山村,毛主席于1936年2月的一個白雪覆蓋的日子里,在那里寫下了著名的詩詞 《沁園春,雪》。
陜北人的喜怒哀樂,就如陜北的環(huán)境,沒有什么過渡性的中間地帶,毫不掩飾。大家聽過信天游沒有?那歌唱得真是絕了。我給大家唱兩句:“燕麥開花零零稀,忘了我娘老子忘不了你。說下日子你不回來,撿畔上跑爛我十眼鞋?!薄澳闶悄銇砦沂俏摇D阕吣愕纳絹砦易呶业臏?,說不上話來擺一擺手。是我的朋友招一招手,不是我的朋友往遠里走。”
可以說民歌是陜北人心靈開出的花。“女人憂愁哭鼻子,男人憂愁唱曲子”。陜北人有無論喜怒悲樂的哪種情感都會唱民歌的情景,特別是在艱難的歲月,人們吞咽下的'是粗糧瓜菜,唱出來的卻是甜蜜蜜的民歌,不信,您聽:“親口口,拉手手,咱們倆個一搭搭走。”
走在陜北,無論在那綠格茵茵的山峁中,還是在崎嶇彎彎的小道上,隨時都能聽到人們那高喉嚨、大嗓子“攔羊嗓子回牛聲”的高歌回蕩。甚至納鞋底、紡線線的婆姨們,行程、騎驢、夏天在大樹下納涼的中老年人,隨時也能聽到他們低婉吟哼的民歌聲,它可謂陜北人民生活中的第二種語言了。
陜北人不但愛唱,而且愛跳。這“跳”包含著兩方面的內(nèi)容:其一是秧歌;其二是打腰鼓。說起陜北秧歌,大家應(yīng)該不陌生。據(jù)《米脂縣志》記載:秧歌“起源古代祭祖”,時轉(zhuǎn)陽春,歌以樂之,故名“陽歌”。在陜北有些地方把秧歌隊的“傘”稱為“日照”,這是最古老的太陽神崇拜的延續(xù)。又據(jù)《吳堡縣志》記載:秧歌“源于水稻之鄉(xiāng)”,是插秧時所唱的歌,《明初由江南傳入陜北,與舞蹈相結(jié)合”??梢姡儽毖砀枋悄媳蔽幕蝗诘漠a(chǎn)物。陜北秧歌的特點有兩個:一是“鬧”,二是“扭”。因此,陜北秧歌又稱為”鬧秧歌”或“扭秧歌”。每年的春節(jié)是陜北秧歌大比拼的時節(jié),當然也是鬧得最紅火的時候。一般是鬧完本村,鬧外村;鬧完鄉(xiāng)里,鬧城鎮(zhèn)。到處都彌漫著一種喜慶的氣氛。
陜北高原雄渾粗曠,因此,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又誕生了許多種剛勁有力的鑼鼓藝術(shù)。陜北鑼鼓有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志丹扇鼓、黃龍獵鼓、黃陵抬鼓、土基對面鑼鼓等。其中最負盛名的就是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有文鼓、武鼓之分。文鼓以扭為主;重扭動身姿,活潑圓滑。武鼓以打、踢、跨、跺為主;重擊鼓表演,豪放熱情,歡快有力,虎虎生威;它既有“柔”的魁力,又有“剛”的氣魄;鼓點節(jié)奏分明,鼓聲明亮,凝時若瑤池蓄水,動時似銀瓶乍破;其動作繁復(fù),變化神速;纏腰鼓搖頭擺尾,神氣十足,過檔鼓腿勢瀟灑,陽剛雄勁,下岔鼓穩(wěn)健安詳,如雁落平沙,還有鯉魚跳龍門、一條鞭、飛燕、三腳不落地等鼓法。表演時鼓手頭攏白羊肚毛巾,身著羊皮褂,腳扎綁腿或穿“英雄靴”,英姿諷爽,舞之剛勁激昂,剿悍豪放,氣勢磅磺,宛若鷹擊長空,氣勢如虹,觀之令人熱血沸騰、情不自禁。一位美國研究者在看到安塞腰鼓在滿天黃塵中飛揚舞動的時候震驚了,他說:沒有想到在溫良敦厚的中華傳統(tǒng)民間舞蹈中,還有這樣劍拔彎張、野性末泯的一支隊伍。
改革開放以來,安塞人打腰鼓打出了盛名,1997年安塞縣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shù)(舞鼓)之鄉(xiāng)”,被人們稱為“中國一絕”,號稱“天下第一鼓”。1900年,安塞腰鼓參加了第十一屆亞運會開幕式的大型舞蹈表演,轟動了全場觀眾,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說:“這樣的場面太激動人心了!”在舉世矚目的香港回歸和澳門回歸慶典中,安塞腰鼓又出盡風頭。慶?;貧w委員會的官員們高度評價說:“震人心魄,打得精彩,打出了國威?!?/p>
近幾年,安塞縣的許多農(nóng)民鼓手和延安工礦企業(yè)的許多業(yè)余鼓手,紛紛被全國各地機關(guān)、單位和企業(yè)請去改行當了教練,安塞腰鼓已響遍了祖國大地。
陜北人不但腿上功夫了得,手上的功夫亦是令人佩服。延川縣有個叫高風蓮的老人,可以一邊唱,一邊剪紙花,一曲唱罷,一件精美的紙花就在她隨心所欲的剪裁下完成。
剪紙藝術(shù)是窯洞藝術(shù)的素描,起源于服裝剪裁和服裝裝飾,被譽為“群芳母親”,有“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之稱。陜北剪紙,種類多樣,內(nèi)容豐富。有窗花、炕圍花、窯頂轉(zhuǎn)花、家什裝飾剪貼花、服裝佩飾替樣花等。以粗擴有力的刀法表現(xiàn)農(nóng)家的男耕女織、家禽飼養(yǎng)、豐收碩果、集市貿(mào)易、婚嫁迎娶以及各種鄉(xiāng)俗活動,使形式和內(nèi)容渾然一體,達到完美統(tǒng)一。陜北剪紙,主要用以裝飾窯洞。每逢新春佳節(jié),家家戶戶的窯窗上貼滿了紅紅綠綠的窗花,一家一院便是一個小型展覽。一村一戶就是一個很大的藝術(shù)天地,為農(nóng)家土院增添了美好的節(jié)日氣氛,表現(xiàn)了勤勞樸實的陜北勞動人民純潔的感情和審美情趣。這真是“一剪之巧奪神功,美在民間永不朽”。陜北剪紙主要以安塞剪紙和洛川剪紙盛名,到了延安后,我一定請大家看一場精彩的剪紙藝術(shù)表演。
各位朋友,你們知道為什么陜北的男子強壯高大,陜北的女子紅潤靈秀?我告訴大家,那是因為陜北的風味小吃特別好吃,特別有營養(yǎng)。陜北,由于地處黃土高原,土地寬廣,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所以農(nóng)、林、土特產(chǎn)品豐富多樣,生長期長,營養(yǎng)積累豐富,口味絕佳。陜北羊肉是陜北風味最美的一道菜。每當秋冬之季,羊子肥美,宰殺烹煮,香滿城鄉(xiāng)。尤其是燉羊肉,把宰殺的羊連骨帶肉剁成塊狀,五厘米長短,加入調(diào)料,人鍋慢火炕得爛熟。燭時羊骨髓即骨腔內(nèi)的精髓也隨之燭人湯中,原汁原味,鮮美無比。食時單是那青花大碗盛滿羊肉朝你面前一蹾,不由你便想起秦將白起、漢將樊噲……大塊羊肉連羊骨熬燭的香湯,再加點紅油辣子、蔥花、香菜,那股濃郁鮮美的香味對唾液腺的刺激,絕非其他正宗菜系可比。游客往往一碗燭肉下肚,便無須再吃其他食物了,大快朵頤,食后渾身暖洋洋,滿口留香的感受足以便你流連忘返。
當然,吃羊肉的同時,一定要喝陜北特有的米酒。陜北米酒,用軟黃米加工而成。這種酒酸甜適口、消膩暖胃,是冬季佐餐的好飲料。賀敬之曾在他的《回延安》詩中贊道:“一口口米酒千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弊阋娒拙频囊酥幜恕3燥柡茸?,穿上羊皮襖,拿上一把傘一把鏟,再趕上一群羊,您就成了黃土坡上的牧羊人。雨傘、羊鏟是牧羊人的勞動工具。所謂羊鏟不過是一把不足一寸寬二寸長的小鐵鍬,用來鏟土塊拋打遠處吃草的羊只,以招呼它們歸隊。鏟柄的另一端則系著用牛皮做成的鞭子,是用來趕羊群的。雨傘大多是用紅色的油布制作的,結(jié)構(gòu)簡易但傘帽比較大。這樣的雨傘主要有兩種用途:晴天用來遮陽,雨天用來避雨。因為牧羊人整天與羊為伴“游山玩水”,不知哪天下雨哪天晴,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傘、鏟不離手,獨具風情。
陜北的窯洞是陜北風景的象征。到陜北不看窯洞,不算到過陜北。陜北的黃土厚實堅硬,丘陵溝壑密織如網(wǎng),特別適合打洞箍窯。陜北有句俗諺,叫“箍窯蓋房,一世最忙”。箍窯是家中一件大事,按照傳統(tǒng)觀念,窯洞箍得怎樣,關(guān)系到子孫后代吉兇盛衰大事。因此,箍窯必請風水先生看地勢、定方向、擇日子來選定?,F(xiàn)在的選址大都趨向?qū)嵱茫x擇向陽、背風,吃水和交通都方便的地方。
陜北窯洞最大的優(yōu)點是堅固耐久,冬暖夏涼,且大門大窗,寬敞明亮。其造型簡潔,上部拱圓,下方端直,契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圓地方”的思想。其建筑風格古樸、凝重,與周圍黃土丘壑諧和,渾然一體,很能體現(xiàn)延安人樸實、內(nèi)斂、含蓄、深沉的性格。
陜北窯洞做工十分考究,尤其是門窗。窯洞門窗的窗根為鏤花空格,有各種造型圖案,疏密有致,透亮實用。再把剪貼好的各色窗花貼于窗紙上,花色艷麗,琳瑯滿目,仿佛一座民間藝術(shù)的殿堂。
當然,陜北人性格中的聰慧、機巧、浪漫也在窯洞修建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陜北人一般修筑窯洞均是就地取材,有土窯、磚窯、石窯、磚石接口窯等形式,均為多孔相連,排列有序,依山層疊而上,遠觀宛若層樓。每逢節(jié)慶之日,陜北人在窯前掛上精心制作的燈籠,層層疊疊,延綿不斷,猶如仙境。
延安大學在20世紀50年代依山修建了6排石窯洞,每層30余孔,最為典型,頗為壯觀,是世界上最大的窯洞建筑群。外地游客來延安,不想住高樓大廈,偏偏要求住一下窯洞,親身體驗這“天上人間”的感受,住后紛紛叫絕。我們此次延安之旅,下櫥的酒店就是著名的石窯賓館,到時候大家一定要好好地感受感受。
延安導(dǎo)游詞4
寶塔山,古稱豐林山,宋時改名為嘉嶺山?,F(xiàn)在人們又稱寶塔山。寶塔山位于延安城東南方,海拔1135.5米,為周圍群山之冠。寶塔山上視野開闊,林木茂盛,山林空氣清新,涼爽宜人,夏季平均氣溫較內(nèi)低3~4攝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聳于我們面前的這座古塔,始建于公元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這座古塔在宋代曾經(jīng)重修,金、明兩代又予以修茸。現(xiàn)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長36.8米,為八角九級樓閣式磚塔。寶塔底層壁有南北兩個拱門,北門內(nèi)有階梯,可緣梯登臨塔頂。
明清之際,均稱這座塔為 “古塔”。1937年黨中央進駐延安后,延安成為領(lǐng)導(dǎo)中國革命的中心和總后方?!皾L滾延河水,巍巍寶塔山”,成為無數(shù)革命青年和愛國人士向往的地方,這座古塔也煥發(fā)了青春,成為圣地的象征,延安的標志,于是便有了“延安寶塔”之稱,古老的“嘉嶺山”之名也被 “寶塔士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寶塔被公布為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明以來,寶塔歷經(jīng)350余年的風雨侵蝕和戰(zhàn)火洗禮,到全國解放時,已是彈痕累累,遍體鱗傷。新中國成立后,古塔也獲得新生。陜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曾于1959年和1984年兩次撥出???,對寶塔進行了全面維修。替換了塔體風蝕殘磚,填補了彈洞,裝設(shè)了樓梯,加砌了基座,并在塔尖安裝了避雷針,在塔身檐角上環(huán)飾了彩燈。1996年國慶期間,我們拆卸了所有彩燈,在寶塔周圍及塔頂層重新安裝泛光燈;2001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寶塔山實施了“點亮”工程,將寶塔和山體按照主題美觀的要求安裝了各種燈飾,每天晚上開燈2小時,便寶塔山光芒四射。從遠處看,金碧輝煌,塔影亭立,景色蔚為壯觀。當然,您可以登上這巍巍的寶塔,延安全城將盡收眼底,大可領(lǐng)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滋味。
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鐘亭。在這個鐘亭里懸掛的鐘是明代的鐵制洪鐘,為明朝崇偵元年(1628年)鑄造。該鐘高150厘米,直徑160厘米。鐘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蓮花紋飾,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紋飾,是佛道合一的標志。這口鐘原置于對面的太和山道觀,抗日戰(zhàn)爭時期邊區(qū)保安部把它移到這里,作為報警之用。鐵鐘音質(zhì)清宏,余聲久繞,可傳方圓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飛機轟炸延安時,這口鐘發(fā)出報警的鐘聲,日機將延安炸成一片廢墟,而它卻像一名忠誠的衛(wèi)士,巋然屹立于寶塔山崖,為保衛(wèi)延安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全國解放后,市委、市政府在恢復(fù)文物遺址中,就將這口鐵鐘懸掛于原址,供游人參觀。
大家向東邊看!這座建筑物叫做望寇臺,當年范仲淹鎮(zhèn)守延安時,為了觀察敵情,指揮作戰(zhàn),就在嘉嶺山的'最高峰修筑此臺。此臺建于最高峰,到了夜間,星辰逼臨,好像伸手可滴,因此人們又稱其為摘星樓。原樓已毀,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座樓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樓周圍有一古城寨遺址, 至今仍有殘缺的城垣和地洞,為當年指揮作戰(zhàn)的工事與堡壘。
沿摘星樓往下,向西延伸的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墻,用黃土夯筑而成,直到山下,通過南門與鳳凰山的城墻相連。(南門的位置在現(xiàn)在育才小學附近,現(xiàn)在人們?nèi)苑Q“南門坡” 現(xiàn)建材公司、鳳凰稅務(wù)所一帶仍存有石砌城墻殘垣。)
摘星樓的北面,是一個約400平方米的大平臺,這就是東岳廟的遺址。東岳廟始建于宋代,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延安知府王彥奇予以重建。宋、元、明以來,直至民國初年,東岳廟在延安周圍很有名氣,在佛教界也頗具影響。每年四月二十八日為廟會,據(jù)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紹,20世紀20年代,寶塔山的廟會(東岳廟和鬼王廟)還相當興盛。由于遭到歷次戰(zhàn)爭的破壞,特別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飛機轟炸延安后,東岳廟及寶塔山上的其他建筑物全部被毀。
東北邊那個獨立的磚砌成的四棱臺,是烽火臺。烽火臺是古代的一種通訊報警設(shè)備,如有敵情,夜間點火為號,白天燃燒柴草或狼糞生煙。據(jù)說狼糞燃燒時生煙更烈,垂直上升,便于觀察,因此有“邊關(guān)起狼煙之說”。范仲淹鎮(zhèn)守延州(今延安)時,曾在那里修有烽火臺,是一個黃土夯筑的四棱臺?,F(xiàn) 在我們所看到的烽火臺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臺高10.9米,臺頂面積103.3平方米,臺底面積253.8平方米。這座烽火臺的位置選擇絕妙,雖不在山巔,但視野十分開闊,登臨臺上,能看到東、西、南三川的盡頭。自然,一旦烽火狼煙起,三川軍民皆知。
從烽火臺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筑群,是新修的茶社。那里原是嘉嶺書院遺址。嘉嶺書院,又稱范公書院,最初為范仲淹所修。范公鎮(zhèn)守延州時,一面筑城修寨,加強軍事防備,抵御西夏進犯,一方面大興學風,修建書院,廣召三軍學子,進行習文研究,培養(yǎng)了一批有文化、有見識的棟梁之才。明弘治年 間在其遺址上重建嘉嶺書院,當時修有正堂三間,內(nèi)塑范公像;五經(jīng)會講堂三間,供諸子講經(jīng)教學之用;院內(nèi)還植有松柏桃李樹千余株,環(huán)境幽靜,特別優(yōu)美,對當時文化的發(fā)展起過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時,在書院遺址出土了《嘉嶺書院記》石碑一遍,記載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重建事跡。此碑先立于書院遺址外,碑身已斷為兩截,文字也有所剝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見。
在烽火臺下,距烽火臺高約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口通河井。該井是范仲淹駐守延州時,特別為嘉嶺山的守軍供水而修鑿的,后人稱為范公井。井口呈橢圓形,井深24米,四周以塊石圍砌。雖歷時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為延安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是寶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觀——摩崖石刻。該處占地面積2864平方米,該石刻高6~7米,長260米,上面有歷代文人墨客的手跡。其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書“嘉嶺山”三個隸書大字?!凹巍笔敲篮玫囊馑?,“嶺”是指山脈。每字高3.68米,寬3.37米。因風雨剝蝕,字跡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鑿,后被涂成紅色(陜西歷史博物館陳列刻字的照片)。其南約50米處,還刻有 “胸中自有數(shù)萬甲兵”,說的是范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貴。還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將入相”、“先憂后樂”、“重崗疊翠”、“云生幽外”、“嘉嶺勝境稱第一”、“泰山北斗”、“一韓一范”等刻字。摩崖石刻還包括近代偉人名人手跡百余幅,供游人欣賞品味。
說到這里,就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 (989-1052年),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其先世為彬州(今陜西彬縣)人,后徙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1040年,宋王朝任命韓琦、范仲淹為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范仲淹自請到延州,抵延州后,開始對延州地區(qū)的城防進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對嘉嶺山的整修。當時,范仲淹把嘉嶺山作為守備延州的重要陣地和指揮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筑。以上介紹的望寇臺、烽火臺、范公井等就是其遺跡。范仲淹抵達延州后,勵精圖治,竭力醫(yī)治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使得延州一線軍心、民心大為振奮,實力也得到加強。于是夏人相誡說:“無以延州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數(shù)萬甲兵,不比大范老小可欺也?!?/p>
范仲淹在延州戍邊只有近一年時間,但其建樹頗多,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chǎn)。他選賢任能,并在軍事、政事繁忙之際,注重教育,興建書院,實在難能可貴,無愧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的稱號。他的《岳陽樓記》至今仍為散文之杰作,特別是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可謂眾口皆碑。這句名言,不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現(xiàn),同時也是他崇高精神的體現(xiàn)。后人曾于延安東關(guān)(現(xiàn)電業(yè)局地帶)建 “韓范二祠”來紀念他和韓琦。
延安導(dǎo)游詞5
今天,天氣格外晴朗,藍天一碧如洗,微風徐徐。自從學習了《七律長征》一課,我對延安充滿了向往。一路上,我們乘著旅游大巴,盡情欣賞著沿途別樣的風景,這里一眼望去到處都是黃土高坡。
來到這里,眼前的每一幕都使我大跌眼鏡。此時,我終于想到老媽對我說的一句話:“來延安就是讓你體會什么叫憶苦思甜”?這里原來幾乎沒有樹木,荒草無煙。當時紅軍戰(zhàn)士們和毛主席住的都是茅草屋和土窯洞,生活非常艱苦。由于山洪爆發(fā),土窯洞都倒了,政府近些年來都在這里修建了石窯洞,家家都住在里面。這里的水全是黃色的,人們吃的都是饅頭、小菜和小米粥,全部清湯刮水。晚上由于電力不足,空調(diào)無法打開。這所有真實的一切讓我感覺自己如今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
第二天一早,我們來帶到了紅軍革命戰(zhàn)斗遺址—張家?guī)X。一進去我們便隨著導(dǎo)游一同瞻仰毛澤東舊居,這是個土窯洞,屋里的墻上掛著一幅毛爺爺?shù)漠嬒?,他身穿紅軍戰(zhàn)服,臉上露出慈祥的笑容。這里十分簡陋,只僅有一張木床和一張已經(jīng)破舊不堪的書桌,書桌上的臺燈早已不亮,旁邊堆著毛爺爺當時的很多親筆寫的手稿。聽完導(dǎo)游的講解讓我明白了當年毛爺爺在這里生活,指揮作戰(zhàn)的一切故事。真的讓我從心里敬重他。隨后我們還依次參觀了彭德懷、劉少奇、朱德等多位中國革命的領(lǐng)導(dǎo)者的舊居。
大城市,我去過很多,甚至還有國外很多地方。但沒有一個地方像延安一樣給我留下了太多的震撼。這也許真的就是媽媽說的紅色教育的魅力所在,去一次終身難忘。延安是一座聞名而不張揚的城市,這里的紅色文化和當?shù)乩习傩盏拇緲忝耧L民俗,深深的吸引和感染著來這里的每一個人。這里不僅是抗日革命根據(jù)地,更重要的是這里到處宣揚著“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
延安之行結(jié)束,坐在車上的我思緒萬千。在這里我體會到了紅軍戰(zhàn)士們當年英勇抗日的點點滴滴,他們當時的條件是多么艱苦,多么困難,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們拋頭顱,撒熱血換來的。當我走在這塊神圣的土地上,我仿佛可以清晰的聽到他們當年那堅定有力的步伐聲。
延安這座革命圣地,我想我一定還會再來。
煙臺導(dǎo)游詞范文介紹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上一篇:延安導(dǎo)游詞最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