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區(qū),古稱榆關,也作渝關,隸屬河北省秦皇島市,又名臨閭關,位于河北省東北部,是連接東北與華北的咽喉要道,素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之稱,是中國為數(shù)不多的同時擁有山地、古城及濱海資源的城市區(q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山海關導游詞優(yōu)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學習。
山海關導游詞1
山海關為河北省秦皇島市的一個市轄區(qū),地處河北省東北隅,遼西走廊的西端,秦皇島市東北部。東部和北部與遼寧省綏中縣接壤,西部與秦皇島市海港區(qū)毗鄰,西北部與河北省撫寧縣相接,南襟渤海與遼東、山東半島隔海相望。東西橫距18.30公里,南北縱距16.92公里。《臨榆縣志》載:“明洪武十四年,魏國公徐達建關設衛(wèi),屯兵五千,去舊榆關六十里,因山海而為關,謂之山海關”。在山與海之間8平方公里的平原地帶,自古就成為聯(lián)系華北平原與東北平原的交通要道,素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之稱。古往近來,滄海桑田,山海關區(qū)境域的歸屬,變遷頻仍。商代,地屬孤竹國。春秋時期,屬北燕孤竹。戰(zhàn)國時期屬北平郡。秦代,地屬遼西部。西漢時期,地屬幽州遼西郡臨榆縣。三過時期,地屬魏幽州遼西郡臨榆縣。西晉時期,地屬幽州遼西郡臨榆。東晉十六過時期,先后屬前燕遼西郡,前秦遼西郡,后燕遼西郡,北燕冀州遼西郡。南北朝時期,地屬平州北平郡。
隋代,地屬北平郡臨榆宮(關)。唐代,地屬河北道平州臨榆縣,石城縣聯(lián)榆關(又名臨閭關)。五代十國時期,地屬契丹中京大定府隰州海濱縣。遼代,地屬中京道遷州遷民縣。金代,地屬遷州。元代,地屬遼陽行省大寧路瑞州遷民鎮(zhèn)。明代,洪武十四年(1381)置山海衛(wèi),地屬京師永平府。清代,乾隆二年(1737)撤山海衛(wèi),置臨榆縣,山海關為縣治所在地,地屬永平府。民國2年(1913),地屬直隸省渤海道臨榆縣,翌年改為津海道臨榆縣。民國17年(1928),地屬河北省臨榆縣。民國24年(1935),地屬偽冀動防共自治政府臨榆縣。民過34年(1945)9月,地屬冀熱遼區(qū)16專區(qū)臨榆縣。民過37年(1948)年11月27日,山海關解放,地屬河北省秦榆縣,山海關建辦事處。民國38年(1949)4月21日,歸屬遼西省,建山海關市。1952年7月山海關市劃歸河北省。1953年3月,山海關撤市建區(qū),屬河北省秦皇島市。1958年4月,屬河北省唐山專區(qū)秦皇島市。1983年5月,屬河北省秦皇島市。
海關是名冠古今的名勝之地,她以長城為主體,以古城為核心,在南起老龍頭、北止九門口,全長26公里的長城線上,分布有129座城堡、關隘、敵臺、城臺、烽火臺和墩臺,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長城防御體系。山海關關城的東西兩側各建有羅城,南北又建有翼城,形成前拱后衛(wèi),左輔右弼防御格局。山海關古城(即城中城)主要指山海關關城和東羅城,總占地面積150萬平方米,其中關城占地面積126萬平方米,東羅城占地面積24萬平方米。東羅城系山海關關城的前衛(wèi)城,是關城城防的重要組成部分,始建于明萬歷十一年(1583年),翌年竣工。城周長2040米,設東、南、北三門,東門之上建有兩層城樓,南北門之上建有單層城樓。
東南、東北轉角之處建有角樓。建城用磚多模印“萬歷十二年真定營造”、“萬歷十二年灤州造”等11種銘文,被專家評定為價值非常高的文物城。城外東南北三面設有護城河。明代建有關帝廟、天齊廟等廟宇及“遼海咽喉坊”,“華夷坊”等牌坊;清早期建有放關公廳。羅城城墻除局部破損外,大部較完整。山海關古城是明萬里長城東部起點的第一座重要關隘,在明長城沿線上千座大大小小的險關要隘中,山海、居庸、嘉峪三關名冠古今,而這三大名關之中,山海關又雄踞其首,因此稱之為“天下第一關”。她的軍事重鎮(zhèn)之地位,在長城各關口中絕無僅有。這些著名的文物古跡已經(jīng)成為山海關一筆寶貴的財富。
山海關導游詞2
史料記載,山海關自公元1381年建關設衛(wèi),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自古即為我國的軍事重鎮(zhèn)。
山海關的城池,周長約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門,并有多種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體系比較完整的城關,有“天下第一關”之稱。以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關”箭樓為主體,輔以靖邊樓。臨閭樓。牧營樓、威遠堂、甕城,東羅城、長城博物館等長城建筑,向游客展示了中國古代城防建筑風格。
天下第一關景區(qū)以山海關城為中心,它包括山海關城、東羅城以及“天下第一關”城樓、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和長城博物館等。山海關是一座文化古城,明代城墻建筑基本完好,主要街道和小巷,大部保留原樣,特別是保存眾多的仍有一批四合院民居使得古城更加典雅古樸。使古城最為增色的是關城東門,,聳立長城之上,雄視四野。登上城樓二樓,可俯視山海關城全貌及關外的原野。北望,遙見角山長城的雄姿;南邊的大海也朦朧可見。天下第一關城樓南北,還有靖邊樓、牧營樓和臨閭樓等建筑。漫步在萬里長城之上,會使你感受到我們祖先的偉大和炎黃子孫的非凡智慧。
山海關景區(qū)內名勝古跡薈萃、風光旖旎、氣候宜人,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和旅游避暑勝地,區(qū)內有開發(fā)和觀賞價值的名勝古跡達90多處。2000年,山海關景區(qū)被評為第一批4A級旅游景區(qū);2001年,國務院下文將秦皇島市山海關區(qū)正式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山海關旅游景區(qū)以長城為主線,形成了“老龍頭”、“孟姜女廟”、“角山”、“天下第一關”、“長壽山”、“燕塞湖”六大風景區(qū),全部對中外游客開放,是國內外著名的旅游區(qū)。其中:山海關長城匯聚了中國古長城之精華。明萬里長城的東起點老龍頭,長城與大海交匯,碧海金沙,天開海岳,氣勢磅礴,馳名中外的“天下第一關”雄關高聳,素有“京師屏翰、遼左咽喉”之稱;角山長城蜿蜒,烽臺險峻、風景如畫,這里“榆關八景”中的“山寺雨晴,瑞蓮捧日”及奇妙的“棲賢佛光”,吸引了眾多的游客。孟姜女廟,演繹著中國民間傳說——姜女尋夫的動人故事。中國北方最大的天然花崗巖石洞——懸陽洞,奇窟異石,泉水潺潺,宛如世外桃源。塞外明珠燕塞湖,美不勝收。
天下第一關"幾個字,為明代著名書法家蕭顯所書,相傳,最后的"一"字,不是一起寫上去的,而是書者將蘸滿墨汁的拋向空中點上去的。
山海關導游詞3
尊敬的各位游客,我們將要游覽的是萬里長城的第一個關口---山海關,這號稱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是震撼全世界的古代建筑物,被列為世界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游覽的時候,請大家保護環(huán)境。
我們現(xiàn)在所在的位置是天下第一關廣場,抬頭遠眺,一座雄關展現(xiàn)在眼前,那就是天下第一關的城樓了。天下第一關城樓也叫箭樓,樓高13.7米,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木質的隔扇窗,這些窗戶,平時緊閉,戰(zhàn)時開啟射箭用;下層四面都是紅漆木質大門。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天下第一關”匾額了,這塊匾長1.5米,為明代著名書法家蕭顯所書,為楷體,筆力蒼勁渾厚,與城樓風格渾然一體,堪稱古今巨作。相傳最后一筆不是一起寫上去的,而是書者將蘸滿墨汁的筆,拋向空中點上去的。還有一個小秘密,掛在城外面的匾是后人仿寫,原匾在城樓里呢!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古城商業(yè)街。在古城里,品嘗地方風味小吃,會使你游興大增,并領略山海關的風土人情。讓我走進一家土特產店,嘗一嘗特色打糕,來,這位游客,品嘗一下吧!
好,咱們大家一起照張照片做個留念吧!“--茄--子”“ok”希望我的本次導游服務給您帶來快樂!
在我們面前的這方城池叫做瑞蓮閣公園,初建于民國__年(1925年),是由邑人、臨榆縣參事會參事孫國鈞蔭橋為首倡議集資興辦?!叭鹕忛w”的匾額,由當時的知縣常炳彝所題。現(xiàn)在的瑞蓮閣公園是1999年3月,經(jīng)政府集資,根據(jù)《臨榆縣志》的記載而重新修復的。修復后的瑞蓮閣公園,形成了以遼海咽喉橋為界,南湖、北湖4個水域。建成了垂柳軒、醉荷軒、曲院風荷、游船碼頭等4個亭謝。
天下第一關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也就是1381年距今已經(jīng)有620年歷史了明初建關時,這里是朝鮮等國入貢和商旅往來的重要通道,平時城門大開供車馬人流通行,戰(zhàn)時緊閉固若金湯,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現(xiàn)在展現(xiàn)我們面前的,就是天下第一關城樓了,天下第一關城樓也叫鎮(zhèn)東樓,俗稱箭樓。樓高13.7米,分上下兩層,地層西面為對開的紅漆木質大門,上層為木制的隔扇門窗,其余的北東南三面為共開設68孔箭窗,這些箭窗平時關閉,戰(zhàn)時開啟,是戰(zhàn)時射箭之用。它是坐東面西,其建筑形式采用了我國傳統(tǒng)的磚木結構,天下第一關的建筑形式采用了九脊歇山式重檐頂,這種建筑形式的等級較高,是僅次與皇宮和廟宇的建筑格式。現(xiàn)在大家看,在天下第一關城樓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我想大家都會說就是這塊天下第一關巨匾了,天下第一關匾長5.8米,寬1.55米,其中的一個一就長1.09米,繁寫的關右邊的一豎就長1.45米。您看著一雖有一筆卻不顯單薄,關右邊的一豎筆畫雖多卻不顯臃腫,五個大安放合理,與這座建筑渾然一體。
請大家仔細看這塊匾,有一大特點,有的朋友已經(jīng)看出來了,此匾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書年月,不留姓名,這塊匾為何人所寫呢?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明朝宰相嚴嵩,有人說是余一元,譚從簡,有人說是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而根據(jù)當?shù)氐牧钟芸h志記載:天下第一關匾傳為邑人肖顯所書,這里的邑人就是指山海關當?shù)厝?,這就為肖顯的寫匾提供了真實性和可靠性。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塊匾并不是肖顯所題寫的原匾,而是民-國九年由山海關人楊寶清所篆刻的。原匾呢則為了防止風化掛在城樓內。一會我們就去等城樓,看原匾!好,現(xiàn)在給大家五分鐘照相時間,五分鐘后到我這集合,我們一起登城。
大家看,在各個屋檐的羌機脊上,有許多形態(tài)各異的小獸,分別是騎鳳仙人為前導接著是:天馬、海馬、獅子和吼。當?shù)氐睦习傩者€給他們起了一些賦有傳奇色彩的名。第一個是走投無路,接著是跟盯絆倒,第三個是東張西望,第四個是幫虎吃食,第五個是坐地分贓。傳說,走投無路的是古代的皇帝,大好的江山讓他搞的支離破碎,高高的脊頭代表皇帝的寶座,他站在上面,前走無路,后退不能,真是左右為難;跟盯拌倒的是緊隨皇帝的大臣,皇帝雖已無路可走,但臣子不忘舊情,雖倒也伴;東張西望是東瞧瞧西望望,見機行事;幫虎吃食一看到這種情況也緊隨其后,阿諛奉承;坐地分贓在石獸之末,干什么都沒有它的分,急的夠嗆,這真是各懷心腹事盡在不言中。倒霉的皇帝都走投無路,何況這些大臣呢。大家抬頭可以看到這群顯赫一時、高高在上的人物只好站在脊頭,飽受風吹雨淋,酷暑嚴寒,讓游人注目了。這些異獸都是古代傳說中的瑞獸,他們不但有消災解禍的作用還是吉祥的象征。但這種小獸也是有等級之分的皇宮和廟宇之上的小獸的數(shù)量是9到12個的,而衛(wèi)所的等級比較低,是不允許超過六個的。
山海關導游詞4
去年暑假,我和爸爸一起去秦皇島旅游。
我們從早晨三點鐘就坐上了開往秦皇島的汽車,雖然已是深夜,但我睡意全無,我津津有味地觀看窗外的景物,其他人更是興致濃厚:有的聊天,有的在哼歌,也有的像我一樣在醉情地欣賞窗外美麗的'月色。都顯得精神百倍。
這時的月亮正是最亮的時候,它在對我微笑,用它溫柔的面紗撫摸大地,那一閃一閃的小星星也在向我調皮地眨眼睛。
當汽車到達山海關時,抬頭看,只見一道寬約五六十米,高約二三十米的好似城墻一般的磚墻,像是一位壯士擋住了我們的去路,仿佛在向我們炫耀他的強大。
登上了山海關,眼前的景象煥然一新:上面非常寬闊,好像一個大停車場,能放下幾百輛車,“停車場”的中間,有一塊大石頭,上面寫
著幾個紅色的大字——老龍頭。
走到山海關的墻邊,看見墻上有許多參差錯落的垛口,從這里可以看到下面的一切。海浪時而大,時而小,時而高,時而低,一股股涼風掀起一陣陣波浪,那白色的銀珠四面飛竄,場面非常壯觀。讓我不禁想起了毛澤東的詩句:“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漁船,一片汪洋都不見!”海風呼呼地刮過,一陣陣涼爽的感覺沁人心脾。
啊,山海關真是一個美麗的地方。
山海關導游詞5
早就聽說長城的雄偉、壯觀,趁著寒假,終于能一睹她的風采啦!
清早我們全家坐上長途客車來到秦皇島市的山海關區(qū)(長城的最東端)。因為是冬季,盡管游客很少,但這沒有影響我的興致。遠遠地透過車窗就看見一條灰色的“巨龍”在山嶺間若隱若現(xiàn),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個烽火臺。我們要去:老龍頭長城、天下第一關、九門口長城及長城文化奇觀園。
首先來到著名的“水上長城”——九門口。這段水上長城因橫跨寬達百米的九江河而得名,此時九江河已經(jīng)是“萬里冰封”啦!所謂九門口就是有九個拱形橋洞的橋(連接順山而下的長城)。這里發(fā)生過很多此戰(zhàn)爭,是兵家必爭之地。到了近處,更因她的陡峭、威武而震驚!在長城腳下向上望,最近的敵臺(烽火臺)也就一百多米,山勢陡峭,爬起來才知道有多難,我輕裝登山都這么費勁兒,古人修建時的艱辛可想而知!我休息了三次才站在烽火臺上,喘吸間四處觀望,真是“站得高看得遠”,方圓幾里內一覽無余,便于觀察敵情。這時的我就好像是身穿鎧甲、披著斗蓬的大將軍,威風凜凜地指揮千軍萬馬,抵御匈奴的進攻!“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言壯語響在耳邊。城墻的設計真是方便防御。長方形的灰色城磚大約半米長,墻垛厚半米,城墻寬4-5米,可并排走三四匹馬,兩側大約間隔三四米就有一個流水槽。敵臺內寬敞明亮,四面都有寮望口,臺階直通敵臺頂,可通過垛口遠望,垛口很高,完全能遮蔽一個人,里面的人可投擲武器,外面的敵人卻傷不著里面的士兵。在這段長城的地下還有彎彎曲曲的隧道,便于隱蔽,里面各種生活、防御設施齊備:水井、茅房、伙房、審訊室、佛堂、武器庫、會議室等,這里冬暖夏涼,真是巧奪天工!古人的建筑水平已經(jīng)相當高啦!老龍頭長城是長城入海的端頭部分,有“中華之魂”的盛譽,因長城入海似巨龍之首而得名。最初用于防止女真和蒙古騎兵從淺海灘涂進入關內。這座石城堅固異常,據(jù)說為治沉沙,將許多大鐵鍋反扣海中以為城根。站在城墻上,眺望浩瀚的大海,驚嘆古人的精心設計,心中充滿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壯志!我還參觀了長城文化奇觀園,了解一些有關她的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長城自秦始皇開始修建,明朝時建造工程規(guī)模最大,我們參觀的這段長城就是明朝修建的。長城自東向西穿越丘陵、平原、草地,遇山開洞,遇水架橋,任何地形都沒能阻止她的前進,難度也很大。為了抵御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入侵,浩大的工程是百姓手拉肩扛、背負每塊二十斤(每人至少背四塊)的城磚,在鞭打下一步一步地修建的,白骨成堆,血淚鋪滿全程,更有孟姜女千里尋夫哭倒長城、烽火戲諸侯等歷史典故;才有了天下第一聯(lián):(古代文人利用多音字的節(jié)奏變化撰寫而成)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長消。
長城是古時建造的軍事防御工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奇跡之一,也是暴君欺壓百姓的歷史見證。
山溝溝導游詞范文介紹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上一篇:山海關導游詞優(yōu)秀范文
下一篇:山東青州導游詞范文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