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是福州老城區(qū)經(jīng)歷了建國后的拆遷建設(shè)后僅存下來的一部分。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三坊七巷自晉、唐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國走向輝煌。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坊七巷導游詞范文介紹,供大家參考學習。
三坊七巷導游詞1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到了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地標意義的“明清建筑博物館”、“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稱的中華第一街——“三坊七巷”參觀游覽。在2009年6月揭曉的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qū)評選”中,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與北京國子監(jiān)街、平遙南大街、哈爾濱中央大街等共同參選,以最高票獲得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榮譽稱號。
公元前202年,福州城初建時,稱“冶城”,統(tǒng)治者是勾踐的后裔無諸。過了兩百多年,西晉時期的福州已經(jīng)稍有規(guī)模了。晉安郡首任太守嚴高嫌城太小,便在今屏山南麓建成一座郡城,稱為“子城”。 三坊七巷源于唐末閩王王審知擴建新城。王審知當政時,嫌原有子城太小,在子城外以錢紋磚砌筑起“羅城”, 據(jù)說這是當時全國唯一的磚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城北是政治中心,多為貴族居住;城之南為平民居住區(qū)及商業(yè)區(qū),也就是在此時,三坊七巷成為羅城西南的重要區(qū)域,坊巷格局初步形成。
今天的“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占地約40公頃。“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以南后街為中心軸線從北到南排列整齊,縱向有序,形成“棋盤狀”的傳統(tǒng)街巷格局。在城市變遷過程中,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被改建為馬路,因此:我們今天講三坊七巷實際只有二坊五巷。
“三坊七巷” 歷經(jīng)許多年,格局依舊,基本保留著唐宋遺留下來的坊巷格局,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民國建筑計200多座,其中水榭戲臺、嚴復故居、沈葆楨故居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9處,是中國目前在市中心保留的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區(qū)?!叭黄呦铩斌w現(xiàn)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體現(xiàn)福州古名居特有的時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建筑結(jié)構(gòu)布局、建筑用材上適應福州潮濕溫熱的氣候特點;院落庭院布局上體現(xiàn)傳統(tǒng)家族倫理觀念;園林精巧雅致, 體現(xiàn)親近山水的風雅情趣,被建筑界喻為一座規(guī)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館”。
除明清時代的建筑外,更令人驚嘆的是三坊七巷的文化底蘊。近代詩人陳衍作詩提到:“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三坊七巷自晉、唐代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特別是到了清代中后期,福州士子固有的憂國憂民意識在世道變遷之中表現(xiàn)得更加強烈。這里涌現(xiàn)出一批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xiàn)代史進程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人物。林則徐、沈葆楨、林旭、嚴復、林覺民、林紓、林徽因、冰心、廬隱、郁達夫、郭化若、吳石……翻動歷史,你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一大串在中國近現(xiàn)代舞臺上風起云涌的人物,他們的生活背景都或多少映現(xiàn)在三坊七巷,可圈可點的達150多人之眾。
可以說,三坊七巷成為福州人文薈萃的縮影,凸顯著福州人追求正統(tǒng)教化的人文性格與開拓進取的海洋文化精神的相互融合。作為福州城市精神集結(jié)地、福州名賢文化紀念地、福州傳統(tǒng)商賈文化傳承地、福州民俗文化展示地,三坊七巷承載了福州城市發(fā)展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淀,充分體現(xiàn)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物質(zhì)與非物質(zhì)文化的特色與價值,是名符其實的中國名片。
每個城市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基因,城市在發(fā)展過程中要格外珍惜自己的文化遺產(chǎn)。福州也曾走過彎路。上世紀末,全國舊城改造熱中,三坊七巷也曾面臨相同的被“改造”危險。福建省、福州市及時調(diào)整思路,終止了用于房地產(chǎn)開發(fā)的原有改造項目。近年來,福建省委、省政府和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的保護修復工作,將保護修復福州三坊七巷工作提上重要議事日程。三坊七巷由開發(fā)、改造轉(zhuǎn)為整體保護、修復,政府投入逐步加大,保護修復工程支出主要投向民生,使三坊七巷的改造不僅成為物質(zhì)文化和非物質(zhì)文化的保護工程,更是改善市民的居住條件、生活條件的安居工程、民心工程。
“三坊七巷要成為活態(tài)的文化遺產(chǎn)”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給予三坊七巷修復改造工程很高的評價。福州市的探索之可貴,在于同時保護生活形態(tài)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修復后的三坊七巷不是排斥了原有居民原生態(tài)的旅游區(qū),而是將三坊七巷打造成保持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居住社區(qū),成為具有獨特文化景觀的城市活力地帶。中共福建省委、宣傳部長唐國忠說的好:三坊七巷是福州人文薈萃的縮影,閩臺深厚淵源活化石,她的成功保護不僅僅是福州的財富,更是海峽兩岸、海西經(jīng)濟區(qū)的共同榮耀,需要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三坊七巷導游詞2
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導游,小顧,首先,小顧代表福州人民歡迎大家的到來。今天,小顧將要帶大家游覽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筑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占地約40公頃,現(xiàn)居民3678戶,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xiàn)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qū)內(nèi),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跡,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筑。在這居民區(qū)內(nèi),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墻青瓦,結(jié)構(gòu)嚴謹;房屋精致,匠藝奇巧,集中體現(xiàn)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筑界喻為一座規(guī)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志,被譽為明清古建筑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jié)俗活動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jié)慶活動、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xiàn)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瑯瑯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好了,我們的三坊七巷之旅就要結(jié)束了,接下來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一個小時,大家可以走走看看,有什么問題也歡迎大家過來問我,小顧一定知無不言!
三坊七巷導游詞3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唐開元十三年(725年)設(shè)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五代梁開平二年(908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內(nèi),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
福州位于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全市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qū)總面積1043平方公里;總?cè)丝?8O多萬,其中城區(qū)人口116萬?!耙蛑荼庇懈I健保拭V?,又因900多年前就遍植榕樹,“綠陰滿城,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的美稱?,F(xiàn)轄鼓樓、臺江、倉山、馬尾、晉安五個區(qū)和福清、閩侯、羅源、連江、長樂、平潭、閩清、永泰等二市六縣。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畬、滿、苗、回等20多個少數(shù)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氣候宜人,綠樹常青,屬暖濕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9.6℃,最冷1月平均氣溫為10.5℃,最熱7月平均氣溫為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最佳旅游季節(jié)為每年4~11月。市區(qū)內(nèi)有聞名全國的溫泉。
各位團友,今天我講解的內(nèi)容是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筑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占地約40公頃,現(xiàn)居民3678戶,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xiàn)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qū)內(nèi),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跡,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筑。在這居民區(qū)內(nèi),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墻青瓦,結(jié)構(gòu)嚴謹;房屋精致,匠藝奇巧,集中體現(xiàn)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筑界喻為一座規(guī)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志,被譽為明清古建筑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jié)俗活動常以三坊七巷為中心,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jié)慶活動、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xiàn)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瑯瑯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聞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橋梁、古榕樹,形成了古樸而富有特色的傳統(tǒng)風貌,引起了國內(nèi)外許多文物考古專家的廣泛興趣,成為游客前來福州的必到之處。可以說,它是“全國少見,江南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們魂牽夢繞、難以忘懷的故園鄉(xiāng)土。
三坊七巷導游詞4
福州是海峽西岸的中心城巿,具有二千二百年的歷史,而那里的三坊七巷是福州的精髓。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軸線。那兒熱鬧非凡,不禁讓人聯(lián)想起古代的人們居住在這兒的美好情景。曾經(jīng)有一位無名詩人寫了一首詩“上元燈市中秋塔,車馬如潮擁后街"這是一個對南后街鼎盛文化的寫照和眾多代表民俗的老行當?shù)腵描寫!
安泰河全長二千五百二十米,唐末是福州護城河也是古代重要交通部分?,F(xiàn)在吃、喝、玩、樂成為一體的安泰河的商圈正慢慢形成!白天那波光粼粼,清澈見底,傍晚燈光通明、靜謐雅致,讓人流連忘返。
楊橋巷是七巷中最北端的一個,因通楊橋而聞名,在那里西側(cè)的一座宅院是林覺民、冰心的故居。革命烈士林覺民在《與妻書》中記“后街之屋,為吾與汝雙棲之所”文學大師冰心總說“我的家在福州市內(nèi),南后街楊橋巷口萬興桶石店后。”這又是一種怎樣的情感!
塔巷因為有過育王塔所以叫塔巷!里面王麒故居田林精美,魚池,假山,雪洞應有盡有。假山構(gòu)思奇巧,園林布局以小見大!現(xiàn)在是工藝珍品館,展出了壽山石雕、脫胎漆器、木雕、竹刻、瓷雕、漆畫紅木家具等工藝珍品達上百件。
三坊七巷面積有一百二十七公頃,是一個集園林、名人故居、山水于一體的旅游區(qū)。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chǎn)!
三坊七巷導游詞5
國慶放假,爸媽帶我到三坊七巷玩。剛踏入這人如潮涌般的街道,一股古香古色夾雜著節(jié)日氣氛的味道便撲面而來。
街道兩旁有各種各樣的店鋪:有現(xiàn)代工藝品店.小吃店.服裝店……店老板的'吆喝聲此起彼伏。聽路邊的導游介紹,三坊七巷歷史悠久,被譽為明清建筑博物館,是全國重點保護單位。三坊七巷和福州一起經(jīng)歷了許多歲月的滄桑.洗禮。一些精美的建筑已有些毀壞,但我們?nèi)钥梢钥吹剿郧澳切╋L貌。政府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專門進行修繕.保護。如今已作為福州的一處旅游景點,吸引了眾多中外游客。
隨著人流,我們來到了一處景點福建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展覽館。剛到門口,一對雕刻著栩栩如生的石獅子映入眼簾。步入館內(nèi),各種各樣的工藝品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有銀飾.陶泥.剪紙.漆畫……真是琳瑯滿目,許多年長的老人還現(xiàn)場制作工藝品,使現(xiàn)場增添了新意。據(jù)說國家為了保護這些手藝不失傳,出資請這些民間藝人在此表演。其中有幾樣工藝品讓游客們贊嘆不已……
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那一件件用壽山石雕刻而成的水果.植物.動物……你看,那荔枝上垂著幾滴露珠使它的暗紅色頗具生機;十二生肖個個栩栩如生,姿態(tài)萬千,坐.展.臥.躺……個個精美絕倫。最令人叫絕的是那只深紅色的板鴨,上面還泛著幾滴油光,真是惟妙惟肖,足以以假亂真,恨不得咬上一口。
一天的游玩結(jié)束了,雖然很累,但很充實。
三國城導游詞優(yōu)秀范文
上一篇:三坊七巷導游詞范文介紹
下一篇:瑞麗導游詞最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