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勤奮猶如一把開啟知識和成功大門的鑰匙,也是人們實現(xiàn)人生目標的基礎。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勤能補拙演講比賽稿作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勤能補拙演講比賽稿作文1
爸爸經(jīng)常在我的面前說:“勤能補拙”。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后來查《現(xiàn)代漢語詞典》才知道“勤能補拙”的意思是:勤奮就能補充自己笨拙的地方,還讀了一些例子。
錢穆老師是一位儒家大師,他從鄉(xiāng)村教師成為一個儒家大師,給我們許多啟示。
錢穆老師少年失去依靠。父親41歲去世,他家就落入貧困,17歲就停學在家,開始了鄉(xiāng)村教書生活,先在家鄉(xiāng)的無錫小學,再到廈門中學,然后轉到蘇州教師范。課余時間,廣泛的讀中國的經(jīng)典文學,經(jīng)常對古書考證,用現(xiàn)代的知識理解古文。按照他自己的說法,這18年里“雖居窮鄉(xiāng),未嘗敢一日廢學”。即使是吃飯,上廁所的時候,仍然拿書象平常一樣。夏天為了防止蚊子的叮咬,他常常把雙腳放入水桶中,刻苦誦讀。他仿效古人的學習方法,一三五讀詩經(jīng),二四六讀歷史;早上讀詩經(jīng)、晚上讀史書,中間廣泛的博覽群書,如此十年,終于打下深厚的文學根底。就這樣,錢穆老師從鄉(xiāng)村教師成為一個儒家大師,這就是勤能補拙。
胡適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是母親把他撫養(yǎng)長大,讀書的時候,他很勤奮,十天去學校,他八、九天是第一個進教室,勤學好問,自己成了一位有名的中國新詩創(chuàng)業(yè)者。
南宋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朱熹。他的書法很好,然而小時候他的字寫得并不好,一次偶然的機會,父親帶他到桃園賞花,看到美麗如畫的桃花,突然想起李白的《贈汪倫》,朱熹的爸爸叫他寫“桃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朱熹卻很貪玩,不把爸爸的話放在眼里,錯把“桃花”寫成“挑花”,他爸爸看了很生氣,罰朱熹把“桃花”寫一千遍。朱熹寫過后,對書法產(chǎn)生了興趣,一但有時間就拿其它的字來練寫,勤學苦練,字寫得越來越好,后來就成為有名的教育家和書法家。
我還想起許多有關勤學的詩句和偉人說過的話?!叭鼰熁鹞甯u,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天才出于勤奮”;“我成功是因為我比別人付出更多的汗水”等等。
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快速發(fā)展,我的爸爸給我申請了QQ,昵稱“勤思達”。爸爸說:“作為學生,首先要勤奮,然后再思考,最后才能達到理想的彼岸,因此叫‘勤思達’,希望你能認識到這點”。這話深深的印在我的腦海里。
通過勤奮學習,才能增加自己的知識,才能補充自己笨拙的地方。
勤能補拙演講比賽稿作文2
不少同學談起學習,自怨自艾,總是責怪自己腦子太笨或是缺少天資,總是在陰影籠罩之下,讓無奈占據(jù)歲月,結果渾渾噩噩,碌碌無為,白了少年頭,空留一聲悲涼的長嘆,勤能補拙。
真的是腦子太笨,缺少天資嗎?我看未必。
在荷蘭,有一個剛初中畢業(yè)的青年農(nóng)民,來到一個小鎮(zhèn),找到了一份替鎮(zhèn)政府看門的工作,他一生沒有離開過這個小鎮(zhèn),也沒有再換過工作。
也許是工作太輕閑,他又太年輕,他得打發(fā)時間。他選擇了又費時又費工的打磨鏡片作為業(yè)余愛好。就這樣,他磨呀磨,一磨就是六十年。他是那樣的專注細致,鍥而不舍,他磨出的復合鏡片的放大倍數(shù),比專業(yè)技師的都要高。
借著他研磨的鏡片,他終于發(fā)現(xiàn)了當時科技尚未知曉的另一個廣闊世界――微生物世界。
從此,他聲名大振,只有初中文化的他,被授予了巴黎科學院的頭銜。就連英國女王都到小鎮(zhèn)拜會過他。
創(chuàng)造這個奇跡的小人物,就是科學史上鼎鼎大名的荷蘭科學家萬·列文虎克。
“致力于每一個平淡無奇的細節(jié)的完善,終于在他的細節(jié)里看到了他的上帝,科學也在他的細已里看到了自己更廣闊的前景”,虎克的例子告訴我們勤能補拙的真理,小學生作文《勤能補拙》。其實,以勤補拙的遠不止虎克一人,像試圖以身體孵雞蛋的愛迪生,捏出“最糟”泥板凳牛頓等等,又有哪一個科學家生下來便是天才呢?對于天資和勤奮的關系,我國現(xiàn)代著名文學家郭沬若曾做過一個形象的比喻:有幾分勤學苦練,天資就能發(fā)揮幾分;天資的充分發(fā)揮和個人勤學苦練是成正比例的。由此可見,自卑、消沉,自甘落后都是大可不必的,重要的是相信自己。
然而,也有不少同學自恃天資聰慧,上課時隨便聽幾句,下課時就沉迷于游戲機的震撼中,有鑒于此,我們倒不妨設想一下:既然天資也是成功的條件,而且與勤奮成正比例,我們是否可以只保留天資,而舍去勤奮呢?
王安石在一篇題為“傷仲永“的短小文章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江西金溪縣有個方仲永,自幼誦讀詩書,并能出口成章。他的父母引以傲,全縣的文人,鄉(xiāng)紳都感到驚奇。方仲永的父親為了獲得人們的夸獎和饋贈,天天帶著幼子穿川過府炫耀兒子的詩才。由于仲永再沒有時間看書學習,結果他的詩才日漸枯竭,20歲時,方仲永已跟別人一樣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農(nóng)民。
一個人,天資再高,如果不勤于學習,必干不成大事業(yè),甚至養(yǎng)活自己都困難;一個人,天資一般,如果能勤奮學習,刻苦用功,必出成果。想必大家對愛迪生“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靈感”的“天才公式”已經(jīng)耳熟能詳,那么,就讓我們直面人生,正視現(xiàn)實,牢牢地把握今天吧!
勤能補拙演講比賽稿作文3
人無完人,有高山便有低谷;存在優(yōu)勢,存在不足。生命的長河中能量取之不盡,需要靠自己的勤奮吸收精華。面對長處應該永不止步;面對弱項必須勇于拼搏,以堅持不懈的苦斗去彌補,才離成功相近,不讓機會缺失,不被遺憾占領。
從古至今,人們對 勤 字理解太多:在勞動、當家做主、處理事務等方面 勤 ;在業(yè)余愛好、日常積累和平時鍛煉鉆研上很勤。勤指勤勞,它屬于對大小事務的奮斗過程;它屬于心懷目標的持續(xù);它屬于為自我的`前程規(guī)劃做實踐。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成功必須要努力;從長遠來說有付出才有回報。發(fā)奮與勤勞多少比較相關,它們的目標無論是把優(yōu)勢擴大延伸,還是彌補劣勢,用一朝一夕的勞作換取最后來之不易的成功。
拙指在某方面的弱點,并非稱愚蠢、笨拙。世界的知識永遠取不完,不如把有限的精力投入無限的學問中。掌握弱點,往往需要卻不擅長的東西最應該查漏補缺。提到補,一種歷史悠久又被認可的選擇就是勤勞。許多人認為干什么都需天賦、善于思考和聰明才智,此話也沒錯,只不過還有樣東西決不可丟失要刻苦,費心思與時間來拼搏。
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缺憾,某方面技不如人,請千萬別退縮。如果打退堂鼓便會在老年時后悔,因為時間在變,人們的知識技能也不斷長進。到后悔莫及,就別想當初為何年紀輕輕卻不努力奮斗。時間流逝將永不復返,今日不勤勞將會看著別人的光輝,懺悔一生過得比別人差。勤能補拙,沒人天生什么都會,只是用勤奮苦做去改變原本的弱勢。你有不如人的方面,誰都一樣,關鍵在于對勤勞和懶惰的選擇。選擇勤你離成功相差不遠,至少在人生中不落跑;選擇懶惰你一事無成做下游,別怪自己遜色,是你開始就沒懂得努力。
勤能補拙,勤勞可以改變命運,彌補缺陷,離圓滿更近。
勤能補拙演講比賽稿作文4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有人嘆息自己天生笨拙,成不了大器。其實,這種嘆息是沒有必要的。常言道,勤能補拙,就是說,天資差,是可以用努力來補償?shù)摹?/p>
事實不正是如此嗎?
梅蘭芳年輕的時候去拜師學戲,師傅說他生著一雙死魚眼睛,灰暗、呆滯,根本不是學戲的材料,拒不收留。天資的欠缺沒有使梅蘭芳灰心,反而促使他更加勤奮。他喂鴿子,每天仰望長空,雙眼緊跟著飛翔的鴿子,窮追不舍;他養(yǎng)金魚,每天俯視水底,雙眼隨著遨游的金魚,尋蹤覓影。后來,梅蘭芳那雙眼睛變得如一汪清澈的秋水,閃閃生輝,脈脈含情,終于成了著名的京戲大師。
聞名世界的大發(fā)明家愛迪生,上小學的時候被老師稱為“智能低下的人”,只上了三個月的學就被迫離開了學校。但他并不因此而喪失信心,反而以頑強的意志勤奮學習,最后終于成了舉世聞名的大發(fā)明家。
類似由于勤奮而彌補了笨拙,甚至取得巨大成就的人,古往今來是舉不勝舉的。
由此可見,一個天資笨拙的人,只要勤勤懇懇,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就能變得聰明起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反過來說,一個人若不勤奮求學,天資再好也是不能成才的。宋代有個名叫方仲永的“神童”,五歲便會做詩,被鄉(xiāng)里稱為奇才,可謂聰明過人;但他出名后,不再勤奮上進,而是整天由他父親帶著到處吃喝受禮,結果詩才枯竭,終于“泯然眾人矣”。類似的例子,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是屢見不鮮的。我的一個小學同學,由于勤奮好學,升中學的成績名列全班之首,親戚朋友夸贊他是個“聰明的孩子”??墒且荒曛?,他的成績排在全班倒數(shù)第六,他的母親生氣地說:“真是笨蛋!”其實,他哪是什么笨蛋,不過是在一片夸贊聲中變得驕傲了,不像過去那樣勤奮了。
華羅庚教授有句名言:“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希望那些自認為沒有天賦的朋友們不要悲觀,要相信天才在于勤奮,只要自己肯在“勤”字上下功夫,朝著美好的目標堅持不懈地走下去,是必可以成大器的。
勤能補拙演講比賽稿作文5
何為“勤”?勤是讓我們走向成功的惟一道路。何為“拙”?拙是我們的不足之處?!扒谀苎a拙”,勤奮能把我們的不足處消滅掉,它們是相互的。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敝灰冻霰囟ㄓ惺斋@。
魯迅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他講起自己的筆名時說:“魯是愚鈍,迅是不靈敏,我不是一個天資高的人?!比欢斞竿ㄟ^自己的努力,最終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這,就是勤能補拙。
勤能補拙,的確不假。
科學告訴我們,勤奮可反復地、經(jīng)常地刺激人的腦細胞,并通過這種多次地刺激把信息儲存起來,以便用的時候提取出來。這樣,勤奮提高腦的靈活性,使人變得更加聰慧靈敏。一些天資稍差的人,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變拙為巧,變拙為靈。
這樣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下面這個名人就是勤能補拙的典范: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英國首相邱吉爾,是一位出類拔萃的演說家,被列為世界10大著名的演說家之一。但是,邱吉爾第一次在議會上發(fā)表演講時,卻栽過一次大筋斗――當他講到一半時,突然忘記了下文,怎么也想不起來了,憋得面紅耳赤,只好中斷演講,尷尬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但他毫不氣餒,潛心研究演講技巧,經(jīng)常鍛煉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功夫不負有心人,邱吉爾終于成為20世紀的著名演說家和卓越的政治家。
“勤能補拙是通向成功的階梯”,只要我們肯勤奮刻苦,相信成功就離我們不遠了。
俗話說“笨鳥先入林”,就說一個天生智障的男孩吧,小時候他媽媽帶他去看醫(yī)生,聽醫(yī)生說彈鋼琴可以提高智力。便買了架鋼琴教他,那個男孩知道不能讓他媽媽失望,便努力學習,用自己的勤奮刻苦來彌補自己的“拙”。最后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用了12年的時間成了一個活潑開朗且孝順的“鋼琴男孩”。
通過這幾個故事說明了什么呢?正應了愛迪生說的那句話“天才是1%的靈感和99%的汗水。”對啊,只有在辛苦的背后,才有“才”的出現(xiàn)?!扒谀苎a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弊屛覀円黄鸸裁惆?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變拙為巧,變拙為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