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會遇到許許多多的困難,可問題是堅持下去還是放棄??赡芎芏嗳硕紩x擇放棄??墒欠艞壍娜擞肋h都會呆在別人的嘲笑當中,而堅持下去的人不管有沒有成功,都會受到所有人的尊重。下面由小編與大家分享古人關于勵志的故事5則,希望你們喜歡!歡迎閱讀!
勵志故事1:華佗拜師的故事
東漢末年,7歲的華佗到一位姓蔡的醫(yī)生家去拜師學藝。見過師傅之后,華佗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在那里靜聽老師的吩咐。
蔡醫(yī)生醫(yī)術精湛,前來拜師的人很多。蔡醫(yī)生想收一些聰明的孩子為徒,決定先考考他們。
他把華佗叫到跟前,指著家門前的一棵桑樹提了一個問題:“你瞧,這棵桑樹最高枝條上的葉子,人夠不著,怎么才能采下桑葉?”
“那就用梯子唄!”
“我家沒有梯子?!?/p>
“那我就爬上去采?!?/p>
“不,你能夠想出別的辦法嗎?”
華佗找來了一根繩子,在繩子上系了一塊小石頭,然后將它往最高的樹枝上拋。繩子將那根樹枝拉了下來,華佗一伸手就把桑葉采下來了。
“好,很好!”蔡醫(yī)生高興地點點頭說。
過了一會兒,他們看見有兩只山羊在庭院旁邊打架。幾個孩子去拉,都沒有將它們拉開。
“你能夠讓那兩只羊不要打架嗎?”
華佗圍著桑樹轉了一圈,拔了一把鮮嫩的綠草。他把草送到兩只山羊的面前。這時,山羊的肚子也餓了,見了草就顧不上打架了。
“你真是個聰明的孩子,我很高興當你的老師?!?/p>
后來華佗成了一代神醫(yī)。
【感悟】
凡事善于開動腦筋,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若是知難而退,只會讓自己變得更加平庸。
勵志故事2:明代馬皇后諫察錯案
馬皇后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結發(fā)妻子。她知書達理,深明大義,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shù)的女政治家之一。
朱元璋生性急躁,當了皇帝以后,變得待人苛刻,更加剛愎自用,喜怒無常。每當朱元璋臨朝震怒時,馬皇后就從中調停,有不少無辜被責的人因為她的暗中保護和援救而保住了性命或減輕了刑罰。和州參軍郭景祥兒子被人告發(fā)忤逆不孝,曾經手持長矛要殺郭景祥。朱元璋聞聽此言,火冒三丈,立即傳旨捕殺。
馬皇后進諫說:“郭景祥就這么一個獨生兒子,他怎么會有殺父行為呢?傳言或許是造謠中傷。退一步想,就算他兒子不孝,但并未產生殺父惡果。如果因此誅殺此子,不僅于法不妥,而且令郭景祥老年絕戶失養(yǎng),命運更為悲慘?!?/p>
朱元璋聽了覺得有理,就追回圣旨,命人調查。后來查明郭子殺父之事,確是誤傳。
【感悟】
我們在做一個重要的裁斷之前,應該有理智的頭腦,清醒的分析,不能意氣用事。
勵志故事3:齊桓公大度用管仲
齊襄公是個無道的昏君。當時的齊國,有兩位高瞻遠矚、經天緯地的人才:一個是管仲,一個是鮑叔牙。他們兩人商議說:“國君如果再這樣昏亂下去的話,必然會喪失政權。齊國的各位公子中值得輔佐的,只有公子糾和公子小白。我們各侍奉一人,先得志的一個就招攬另一個?!?/p>
他們說的公子糾是齊襄公的長子,是魯國女子所生;公子小白是次子,是莒國女子所生。于是,鮑叔牙跟隨公子小白到了莒國,管仲跟隨公子糾到了魯國。
齊襄公的昏庸終于引起了群臣的憤怒,發(fā)動兵變,殺了齊襄公,立公孫無知為國君。隨后,公孫無知也被刺殺了。眾大臣派人去魯國迎公子糾為君,公子糾就帶著管仲,在魯軍的護送下向齊國進發(fā)。
卻說公子小白在莒國聽說齊國國亂無君,就與鮑叔牙計議,向莒國借得兵車百乘,也回齊國爭做國君。
這樣,兄弟二人之間發(fā)生了一場惡戰(zhàn)。戰(zhàn)斗中,管仲親手射了公子小白一箭,使他受了傷。但最終還是公子小白殺死了公子糾,做了齊國國君,這就是齊桓公。
鮑叔牙是齊桓公的功臣,很受桓公信任和敬重,桓公任命他做了統(tǒng)帥。他沒有忘記管仲,找機會向桓公推薦管仲。起初,桓公不肯任用管仲,因為他曾經與自己為敵,還差點兒要了自己的命。鮑叔牙向他解釋:管仲和我當初是各為其主,并沒有錯;要想干大事,就必須心胸開闊。
于是,桓公不計前仇,接受了鮑叔牙的建議,任命管仲為宰相,最終成就了一代霸業(yè)。
【感悟】
人應該大度一些,要學的有氣量,不能為些小節(jié)斤斤計較。想成就一番大事業(yè),就必須要做到心胸寬廣,做到宰相肚里能乘舟。
勵志故事4:荒丘的福音
孫叔敖是春秋時楚國名臣,在他重病纏身的時候,他告誡兒子說:“大王有很多次要賜給我封邑,我都沒有接受,這樣做是為了在我升天以后,大王會給你封地。如果真是那樣的話,你千萬不要接受土地肥美的地方!在越國和楚國之間有一塊荒丘,那是埋葬死人的地方,那個地方名聲不好,土地也不肥。因為楚國人信鬼神而越國人也把祈求鬼神賜福避禍當做常事,因而他們都不會爭奪這塊“不祥之地”。你可以靠這塊土地來成就你的事業(yè)?!?/p>
孫叔敖死后,楚王果然要賜給他的兒子一些肥美的土地。他的兒子沒有接受,只請求將“寢丘”那塊荒地封給自己,楚王痛快地答應了他的請求。結果一直到漢代,孫氏家族在那里一直得到繁衍。
【感悟】
人必須有一個長遠的打算,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而舍去長遠的利益,這樣就會得不償失。
勵志故事5:魯廟里的怪酒壺
孔子帶著他的弟子瞻仰魯桓公宗廟,在案桌上發(fā)現(xiàn)一只形狀古怪的酒壺。
孔子問守廟人:“這是什么酒器?”守廟人回答:“是君王放在座右作為銘志用的酒壺。”“啊,我知道它的用處了!”孔子回頭對弟子們說,“快取清水來,灌進這只酒壺里?!?/p>
弟子舀來一大瓢清水,徐徐注入酒壺,大家都屏息靜氣地看著。只見水注入不多時,壺身開始傾斜了;接著當水達到壺腰時,酒壺卻又重新立得端端正正的;再繼續(xù)灌,水剛滿到壺口,酒壺就砰的一聲翻倒在地。大家都莫名其妙,一齊抬頭看著孔子。
孔子拍手嘆道:“對啊,世上哪有滿而不覆的事物啊!”
子路問:“老師,請問這個酒壺虛則傾,中則正,滿則覆,其中可有道理?”
“當然有!”孔子對大家說,“做人的道理也同這只酒壺一樣,聰明博學,要看到自己愚笨無知的一面;功高蓋世,要懂得謙虛禮讓;勇敢孔武,要當作還很怯弱;富庶強盛,要注意勤儉節(jié)約。人們常說的不偏不倚,截長補短,也就是這個道理?!?/p>
【感悟】
一切事物無不存在著一個確定的“度”——事物的界限、分寸,火候。它反映了事物質和量的統(tǒng)一關系。量變在一定限度內不改變事物的性質,但超過一定限度,就會引起質變,走向反面。
2019鼓勵學生的勵志的故事
上一篇:分享古人關于勵志的故事5則
下一篇:公司早會讀的勵志的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