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承擔起旅途風雨,才能最終守得住彩虹滿天。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勵志正能量故事,希望你們喜歡,歡迎閱讀!
勵志故事1:一塊抹布的奇效
海爾公司創(chuàng)立之初,一個名叫張遠的員工去給客戶裝空調。那天,張遠裝好空調準備走,回頭發(fā)現客戶正拿著抹布擦著地上安裝空調過后的臟跡。他很想去幫忙,又覺得這不是分內的工作,就回到了公司?;毓竞螅瑥堖h突然愧疚起來,于是他寫了一封反饋信投入公司信箱。但這封信躺在反饋信箱里,久久沒人動。
一年后,海爾公司內部重新裝修,人們才注意到這個信箱。董事長張瑞敏在看到張遠的這封信之后,騰地一下站了起來,要求立刻見到這位員工,但張遠在半年前就辭職了。緊接著,張瑞敏召開了一次會議。
會議上,張瑞敏決定制定一系列為客戶善后處理臟跡的措施,并讓服務人員確保不會有臟跡留在客戶家里。他的決定讓其他高層不理解,客戶自己處理臟跡,本就不屬于電器服務的范圍,這樣做有必要嗎?
方案遭到不少人的反對。張瑞敏用力地敲著桌子上的信,嚴厲地說:“是的,從表面上看,是與我們無關。但是試想一下,如果你需要親自做這些善后工作,你心里會舒服嗎?任何時候都不要覺得產品做好了就能獲得客戶的青睞,服務不行,客戶是不會認可我們的。
張瑞敏說得十分在理,有異議的聲音消退了。很快,海爾出臺新規(guī)定,每個上門的員工身上必須帶著一塊抹布,安裝后要替顧客擦干凈留下的臟跡。規(guī)定推出后,引來了不少同行的嘲笑,他們認為海爾在做無用功。然而,這項服務推出的當月,海爾的銷售額便開始直線上升,在很短的時間內超過同行。
張瑞敏感慨:“一塊抹布,不僅擦干凈了地面,也擦亮了客戶的心?!?/p>
勵志故事2:把蜜蜂養(yǎng)在世界屋脊上
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茫茫山野里,有一個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蜜蜂養(yǎng)殖基地——哈達谷蜂業(yè)養(yǎng)殖基地,此基地始建于2010年,創(chuàng)始人叫侯佳欣。
侯佳欣15歲考入大學,19歲留校任職,30歲下海創(chuàng)業(yè),她敏銳地發(fā)現商機并把握商機,在廣告界、酒水界干得風生水起。2010年,她獲悉,多個國際綠色組織在云南援建了首個喜馬拉雅蜜蜂自然保護區(qū),國內外蜜蜂專家投身此項目,并嘗試教授當地蜂農為半野生的喜馬拉雅蜜蜂建立蜂巢分群。她意識到,相對普通蜂蜜含有重金屬問題,喜馬拉雅蜂蜜的純天然性值得被打造,甚至有成為國際化健康品牌的極大可能。于是,她毅然辭職,決定做一個全球標桿性的蜂蜜品牌。
侯佳欣和同伴先是對當前的國內、國際蜂蜜產業(yè)進行了調研,然后到喜馬拉雅山區(qū)實地考察,綜合分析之后,他們發(fā)現喜馬拉雅山區(qū)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第一,喜馬拉雅自古是高端滋補品的產地,動植物種類非常豐富,這里有很多幾十年上百年的木本花,使得蜂蜜的成色很好;第二,有一種寄生蟲叫蜂螨,全球所有海拔2000米以下的蜜蜂都擺脫不了,而喜馬拉雅的海拔是一個天然的屏障;第三,中國人養(yǎng)蜂很多都是拉著卡車全國趕蜂,四處蹭花期,造成的結果是蜂蜜不可追溯。喜馬拉雅蜜蜂是不遷徙的,也就是蜂箱附近的地域固定,每一桶蜂蜜都可追溯。
侯佳欣深思熟慮后決定,要不惜一切代價,把蜂蜜產地建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地方。然而,在這種地方建立基地,最大的困難不是資金問題,而是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當地蜂農習慣了在低處養(yǎng)蜂,一聽說要在這么高的地方養(yǎng)蜂,本來有合作意向的100余戶都打起了退堂鼓,侯佳欣只好一戶一戶地登門解釋,不知費盡了多少口舌,最后有40余家蜂農簽訂了合作協議。2010年底,哈達谷蜂業(yè)養(yǎng)殖基地終于建起來了。
由于沒有現成的道路可走,侯佳欣每次定期對蜂群進行巡查時,也是她離危險最近的時候,山路太窄,一邊是懸崖,一邊是峭壁,汽車根本沒法開,一行人只能騎摩托上山,最艱險的地方連摩托車也過不去,只能手腳并用地往前爬,有好幾次,死神與她擦肩而過。
為保證哈達谷蜂蜜原生態(tài)、全天然的特性,侯佳欣禁止蜂農用白糖喂養(yǎng)蜜蜂,一年只取一次蜜。禁令一出,蜂農們強烈反對,認為只有傻子才這樣做。因為給蜜蜂喂食白糖,這是在行業(yè)里被默許的行為,喂食白糖的蜜蜂,每個蜂箱每年大概可以產出100公斤左右的蜜,如果不喂白糖,一個蜂箱的產量竟然只有可憐的10公斤,差距太大了!
侯佳欣只好帶領大家一一給蜂農解釋:給蜜蜂喂食白糖,蜂蜜里的成分就不再是純粹的花蜜了,這里面含有大量的工業(yè)糖漿,食用后容易導致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等。另外,除了對蜂蜜有影響外,蜜蜂在吃了白糖以后還會導致體質變差,容易感染寄生蟲病。一年只取一次蜜,才能保證蜂蜜的純度和蜜蜂的健康。而作為回報,哈達谷將會按照比市價高幾倍的價格收購達標的蜂蜜,不達標的,一概不要。蜂農們一算經濟賬,一年的收入比原來還高,就接受了禁令并嚴格遵守。
整整四年時間,侯佳欣花費3000多萬元,重新制定了蜂蜜行業(yè)標準,建立了世界領先的生產線,創(chuàng)立了時尚奢侈品的品牌“哈達谷蜂蜜”。2015年,哈達谷蜂蜜經過了苛刻的歐盟和美國的有機認證。同年,哈達谷在被譽為“蜂業(yè)界奧運會”的國際蜂聯大賽中擊敗全球上千家蜂蜜企業(yè),一舉奪得金獎。2016年,哈達谷蜂蜜上市,一斤最高賣到了6000元,遠銷德國和日本。
侯佳欣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們從一開始就設定了目標——不是去做一個土特產,而是要做一個世界頂級品牌——因此,我們往死里磕品質,一定要讓蜂蜜的品質回到100年以前的狀態(tài)?!?/p>
勵志故事3:夢想不是用來想的
14歲的羅伯特·內伊是一位瘋狂的“蘋果迷”,更是一位游戲玩家,他經常用蘋果產品玩各種各樣的游戲。
在一伙同齡人當中,他的游戲是玩得最棒的,排名都是第一。在他對目前的手機游戲不再有更多的興趣時,他突然有一種沖動,想要自己開發(fā)一款手機游戲。他的想法得到了家人和朋友的一致支持。
內伊首先花了好幾個星期的時間,整天泡在圖書館里,查找關于游戲開發(fā)的資料。此后,他在業(yè)余時間里,每天堅持編寫幾個小時的程序,遇上不懂的問題,他就往圖書館里跑。在一個多月的時間里,他終于編寫了4000多行的游戲代碼,完成了游戲的設計開發(fā)。其實這款游戲主要集中了幾款相似游戲的優(yōu)點,再加上他自己對游戲的獨到見解而已。他把它命名為“泡泡球”。內伊的母親通過網絡聯系上了蘋果游戲開發(fā)的相關部門,希望蘋果可以在其手機游戲商店里擺放兒子的這款游戲。
蘋果權威游戲開發(fā)工程師對此游戲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于是“泡泡球”作為第一個非蘋果專業(yè)設計師開發(fā)的游戲產品破例進入蘋果的手機商店里。讓人沒想到的是,蘋果應用程序商店免費發(fā)布這款游戲后的兩星期內,下載量達到100萬次,不久突破200萬次,取代了“憤怒的小鳥”,成為最受歡迎的蘋果免費游戲應用程序。
成功之后,內伊并沒有加入蘋果公司,而是在家人的支持下成立了一個自己的游戲公司,為網民提供大量的游戲下載,并且收取適當費用。這個網站每年游戲的下載量為內伊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勵志故事4:你能行的
1973年,20歲的克里斯蒂娜在父母的逼迫下來到美國留學,她是一個非常膽小的姑娘,美國的一切她都無法適應,特別是上體育課,更是讓她覺得自己無法在美國多待一天。
有一次上棒球課,克里斯蒂娜出盡了洋相,她根本無法把球打出去。幾乎一堂課,老師都在教她一個人,別的同學則在球場邊觀看??死锼沟倌鹊拿恳粋€動作都會引得同學們哈哈大笑,就在她含著眼淚準備對體育老師說“我真的做不到”時,她突然隱隱地聽到從同學們中傳來這樣四個字:“你能行的!”
這句鼓勵的話多么振奮人心啊!克里斯蒂娜感動得快哭了,她覺得自己不能讓別人失望,結果那一次,她穩(wěn)穩(wěn)地把球打了出去。
從那以后,克里斯蒂娜記住了“你能行的”這四個字,并經常用此來鼓勵自己,后來,她終于畢業(yè)了??死锼沟倌仍诎l(fā)表畢業(yè)感言的時候,她對同學們說:“我來這里不久上的那堂棒球課,你們還記得嗎?我哭得不像樣子,但是有一個男同學輕聲地鼓勵了我,他對我說‘你能行的’,這句話使我充滿了力量,我終于做到了,而且這句話還使我變成了一個勇敢的人,在我離開這里之前,我想知道那個鼓勵我的人是誰?我想對他說一聲謝謝?!?/p>
教室里一下安靜了下來,幾分鐘后,有個男同學紅著臉站起來說:“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那句話是我說的,那次我們站在球場邊看你練球,但是……那句話我并不是對你說的,而是一只小貓爬到了樹上,但它不敢下來,我鼓勵它說‘你能行的’,我發(fā)誓我當時說話的聲音很小,但我沒有想到你會聽見……”他的話音剛落,全班同學頓時哈哈大笑,但這一次,克里斯蒂娜卻沒有感到尷尬,更沒有感到沮喪,她真誠地對那名同學說:“不管怎么樣,謝謝你,雖然你是在鼓勵一只貓,但卻使我發(fā)生了改變,讓我擁有了力量!”
從那以后,每當遇到困難時,克里斯蒂娜就會用這句話鼓勵自己:“你能行的!”她就是在2007年至2015年間連任兩屆阿根廷總統(tǒng)的女性——克里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基什內爾?!吧碓诘凸扰c逆境,別人的鼓勵當然重要,但關鍵在于你自己,你用什么樣的眼光看待自己,你就能成為什么樣的自己?!笨死锼沟倌冉洺_@樣說。
勵志故事5:堅韌造就的傳奇
有這么一個人,在他19歲那年,一次滑雪,他與朋友做游戲,要從朋友張開的雙腿間滑過去,結果卻撞在了朋友的身體上,折斷了脖子,導致頸以下全身癱瘓。自此以后,這個高大英俊的青年變成了一個只能搖頭的殘疾者,終生依靠輪椅生活。
再說第二個人,他會駕駛汽車,會開輪船,并且還成了飛行員,能自由駕駛飛機在空中翱翔。當他33歲的時候,競選溫哥華市議員,成功了。在連續(xù)做了12年市議員后,他又被溫哥華市民推上了市長的寶座。
還有第三個人,他是工商管理碩士,是多個非營利助殘團體的創(chuàng)建人,是多種助殘設備的發(fā)明人,還是加拿大勛章獲得者。他熱心社會公益事業(yè),走到哪里都能受到眾人的歡迎。
如果說這三個人其實就是一個人,那就很富有傳奇色彩了。事實上,他們原本就是同一個人——加拿大的薩姆·蘇利文,一個不折不扣的奇人。蘇利文是如何由一個重癥殘疾人變成一個奇人的呢?
在折斷脖子后的幾年里,待在家里的蘇利文陷入選擇生還是死的掙扎中。他把受傷前打工賺的錢都取了出來,買了輛專門為殘疾人設計的汽車。為了不讓父母太傷心,他設計了開車墜崖這種自殺方式。所幸的是,他的幾次“墜崖練車”都沒有成功。此后,要強的蘇利文不忍再拖累兩位老人,便堅持離開了家,搬到了一個半公益半營利性的公寓。
一天晚上,蘇利文又一次獨自在房間中品味絕望的痛苦。他盯著空白的四壁,感覺自己的生命就像它們一樣空虛。他坐著輪椅來到戶外,看到遠處的城區(qū)正掩映在落日的余暉中。他想那里有沸騰的生命活力,人們正在搖動著生活的風帆向前航行。此刻,蘇利文忽然想到自己的大腦很好用,也能夠獨立吃飯穿衣,甚至還能微笑。蘇利文決心要成為他們中的一員。“我也要做一個完整的人,我要工作?!碧K利文此時對自己說,“受傷前我有10億個機會,而現在我還有5億個。”從那一刻起,一個新的薩姆·蘇利文誕生了。
從那以后,蘇利文廣泛涉獵知識,勇于挑戰(zhàn)生活。他不但學會了駕駛飛機,而且還教會了另外20位殘疾人飛行。由于溫哥華的華人超過1/3,在加拿大土生土長的蘇利文還學會了中國廣東話,這在他以后的競選中收效奇特。他一講廣東話,就會得到華人的掌聲和鼓勵。市長選舉中,華人幾乎把選票都投給了他。
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將這傳奇經歷賦予薩姆·蘇利文?答案是不屈不撓與生活抗爭的精神,這是一種堅韌的氣質。他曾說過,一個人能走多遠取決于他面對挑戰(zhàn)時的表現,這與他是否坐輪椅無關。
2019人生勵志故事精選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上一篇:勵志正能量故事大全
下一篇:精選人生勵志故事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