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時節(jié),天氣并不嚴(yán)冷,家里的暖氣就送來了絲絲溫煦。子夜時分,舒適宜人的室溫把我?guī)肓藟羿l(xiāng),不知睡了多久,也不知是醒了還是在夢中,大約就在這種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溟蒙中,一盞昏黃搖曳的燈火悠然地在我腦際飄搖開來,那憧憧的燈影,輕擺的燈苗,正是伴我生長的那盞小油燈。
我很詫異自己怎么會在冬日的夜里,在暖融融的現(xiàn)代化高樓里,驀地想起童年使用過的那盞臟兮兮的小油燈來?不想則已,想起來卻如野馬脫韁,一夜未眠且不用說,一連幾天那盞小油燈的燈嘴、燈芯、燈苗、燈花、燈身的油膩,總在我腦子里打轉(zhuǎn)兒,并且越來越鮮明,越來越生動,以致清晰的像一潭碧水下五彩的石子,光彩照眼,歷歷在目。我恨不得立馬回到老家把它找回來,擦拭干凈,珍藏在自己的博物架上,天天看上它一眼。但是,轉(zhuǎn)念一想,時光過去了那么久遠,老屋雨天漏水時家什搬來搬去,祖宅多次修葺,那盞魂牽夢繞的小油燈不知能不能找到。
我決計回去找一找。不找,肯定沒有希望,只要去找就有可能找到。世界上的許多事情都是這樣,盡管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你努力了,沒準(zhǔn)兒這百分之一就能讓你遇上;但是,如果不去努力,百分之百的遇不上。
我推開老屋厚重的雙扇木門。這間老屋分為里外兩間,里間存放糧食雜物,外間有一土炕,當(dāng)年,我和家人就睡在這鋪大炕上。那盞小油燈就掛在大炕上方的土墻上。在寒冷的冬天,屋里難以久坐,我們幾個孩子吃過晚飯就得早早地上炕,鉆入被窩避寒,母親則盤腿坐在土炕的一角,借助那豆粒般昏黃的燈光為我們縫補衣衫。她常常一邊做針線活兒一邊給我們講故事,故事的內(nèi)容大多與動物有關(guān),但蘊涵著啟迪孩子們心智的精髓。這是我受到的最早的啟蒙教育。有時,應(yīng)我們的要求母親會在那盞油燈前給我們演“手戲”,隨著她倆手靈巧的擺弄,一個個惟妙惟肖的老鷹、小狗、小鳥被赫然印在粗糙的墻面,招來我們一陣熱烈的歡呼。這是我受到的最早的藝術(shù)熏陶。母親不光做針線活,有時她把紡車搬到炕上紡線,隨著她有節(jié)律的搖動紡車,她會為我們唱歌——她說那叫“唱曲”。母親會唱很多首歌,往往把炕上的棉花紡?fù)炅?,線穗紡了好幾個,她的歌兒還沒唱完。母親唱歌的歌詞我記不清了,大意多是訴說苦難、祈求安寧的。盡管歌詞不同,但她唱出的曲調(diào)卻都是一樣的“千歌一調(diào)”,那時竟認為歌兒就是那么唱的,覺著母親很了不起,能用一個旋律唱出那么多首歌兒。后來上了學(xué),跟老師學(xué)會了唱歌,才知道歌兒的曲調(diào)是千變?nèi)f化的,哪首跟哪首也不相同。不管怎樣,有生以來我從母親那里知道了人除了語言之外,還有音樂、歌曲這種表達和交流的方式。
我在懸掛小油燈的土墻上巡視了多遍,它熏染在墻上的黑跡還在,掛它的鐵釘還在,唯獨看不到小油燈。于是,我又想到了村里的家譜堂,那里也許有我要找的小油燈。
村里的家譜堂就是祭祀先人的一所祠堂,房屋和庭院結(jié)構(gòu)頗像一座寺院。解放后村里要辦學(xué)校,沒錢蓋房就把學(xué)校辦在了祠堂里,畢竟活人比死人重要,長輩們也沒什么人反對。我的小學(xué)時光就是在這座祠堂里度過的。老師是個外村人,個子不是太高,胖胖的,有些歇頂,說話鼻音很濃,人卻很實在,那時他大約四十來歲,想必現(xiàn)在已經(jīng)作古了吧。為了帶出好學(xué)生,除了白天上課,他還要求學(xué)生晚上集中到學(xué)校做功課。那時,村里沒有電,學(xué)生們就各自從家里帶一盞油燈,放在課桌上,老師也點上一盞放在講桌上。此刻,教室里星星點點,或者說燈火輝煌,洋溢著濃濃的讀書的氛圍。老師在課桌間來回緩步,不時伏在某個同學(xué)的桌子前,借著油燈的光亮小聲指導(dǎo)。有時,他站在講臺上,揮動手臂,大聲地講解問題,把自己高大、粗壯、威武的身影投在黑板上。那時,每節(jié)課下來,我們和老師的鼻孔都被油燈熏得黑黑的,大家不經(jīng)意猛然相視,常會被對方的模樣感染得哈哈大笑。
如今,那所祠堂的屋頂已經(jīng)坍塌,只剩四壁,黑板卻依舊堅定地貼在磚墻上,只是不見了老師揮舞手臂的身影,更看不到那一盞一盞的小油燈。于是,我又想到了牲口棚,那里或許能滿足我得到小油燈的心愿。
牲口棚是生產(chǎn)隊的,里面當(dāng)時喂養(yǎng)著很多頭大牲口。由于我祖父擔(dān)任飼養(yǎng)員的緣故,我常常一放學(xué)就往那里跑,有時就與祖父在那里住上一宿。我們睡覺的土炕與拴牲口的地方同屬一座屋子,只是在中間砌了一道矮墻。夜里睡覺,牲口們吃草、反芻、拉撒的聲音時時傳入耳內(nèi),鼻子里總是塞滿了能讓人接受的牛馬糞便的臭味。喂養(yǎng)牲口主要在晚間,飼養(yǎng)員要在夜里多次給牲口添加草料,它們才能吃得健壯。飼養(yǎng)員不同于社員,社員白天下地干活,大家集中在一起,又有隊長的監(jiān)督,所以不好偷懶;而飼養(yǎng)員則獨自在深深的夜里工作,是否盡職盡責(zé),全在自己。在我們睡覺的土炕與拴牲口地方的那道矮墻上,放著一盞油燈,既能照見我們,又能照見牲口。晚上,祖父借著那盞油燈,端著篩子、簸箕,來來往往,不停地為牲口添草添料。為了引誘它們多吃,祖父常常把草、料攪和在一起,牲口們吃料時不得不吃下更多的飼草。夜里,我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油燈還沒熄,祖父在燈影下忙碌;再次醒來,油燈還沒熄,祖父仍舊在燈影下忙碌。早晨,油燈滅了,祖父卻不見了,原來他正在院子里給牲口飲水,準(zhǔn)備牽著牲口下地的社員已經(jīng)在那里等候了。
今天,我沒有找到牲口棚,更沒有找到那盞夜夜長明的油燈,因為生產(chǎn)隊早在上世紀(jì)70年代末就已解體,牲口棚早被一楊姓人家買去拆了。雖然,我在這里沒有找到小油燈,但在這個地方早早學(xué)會了勤勞,更學(xué)會了“慎獨” 。
我再到哪里尋找呢?我想,哪里也不必找了,或者說我已經(jīng)找到了,它就嵌在我的腦海里,印在我的心坎上。開啟我的生命之旅、啟迪我的心靈、照亮我人生之路的其實不是那盞小油燈,而是油燈下的長輩和老師,是他們的劬勞和品德造就了我的昨天,映照了我的今天,他們才是我心中永遠璀璨的燈。
我很詫異自己怎么會在冬日的夜里,在暖融融的現(xiàn)代化高樓里,驀地想起童年使用過的那盞臟兮兮的小油燈來?不想則已,想起來卻如野馬脫韁,一夜未眠且不用說,一連幾天那盞小油燈的燈嘴、燈芯、燈苗、燈花、燈身的油膩,總在我腦子里打轉(zhuǎn)兒,并且越來越鮮明,越來越生動,以致清晰的像一潭碧水下五彩的石子,光彩照眼,歷歷在目。我恨不得立馬回到老家把它找回來,擦拭干凈,珍藏在自己的博物架上,天天看上它一眼。但是,轉(zhuǎn)念一想,時光過去了那么久遠,老屋雨天漏水時家什搬來搬去,祖宅多次修葺,那盞魂牽夢繞的小油燈不知能不能找到。
我決計回去找一找。不找,肯定沒有希望,只要去找就有可能找到。世界上的許多事情都是這樣,盡管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你努力了,沒準(zhǔn)兒這百分之一就能讓你遇上;但是,如果不去努力,百分之百的遇不上。
我推開老屋厚重的雙扇木門。這間老屋分為里外兩間,里間存放糧食雜物,外間有一土炕,當(dāng)年,我和家人就睡在這鋪大炕上。那盞小油燈就掛在大炕上方的土墻上。在寒冷的冬天,屋里難以久坐,我們幾個孩子吃過晚飯就得早早地上炕,鉆入被窩避寒,母親則盤腿坐在土炕的一角,借助那豆粒般昏黃的燈光為我們縫補衣衫。她常常一邊做針線活兒一邊給我們講故事,故事的內(nèi)容大多與動物有關(guān),但蘊涵著啟迪孩子們心智的精髓。這是我受到的最早的啟蒙教育。有時,應(yīng)我們的要求母親會在那盞油燈前給我們演“手戲”,隨著她倆手靈巧的擺弄,一個個惟妙惟肖的老鷹、小狗、小鳥被赫然印在粗糙的墻面,招來我們一陣熱烈的歡呼。這是我受到的最早的藝術(shù)熏陶。母親不光做針線活,有時她把紡車搬到炕上紡線,隨著她有節(jié)律的搖動紡車,她會為我們唱歌——她說那叫“唱曲”。母親會唱很多首歌,往往把炕上的棉花紡?fù)炅?,線穗紡了好幾個,她的歌兒還沒唱完。母親唱歌的歌詞我記不清了,大意多是訴說苦難、祈求安寧的。盡管歌詞不同,但她唱出的曲調(diào)卻都是一樣的“千歌一調(diào)”,那時竟認為歌兒就是那么唱的,覺著母親很了不起,能用一個旋律唱出那么多首歌兒。后來上了學(xué),跟老師學(xué)會了唱歌,才知道歌兒的曲調(diào)是千變?nèi)f化的,哪首跟哪首也不相同。不管怎樣,有生以來我從母親那里知道了人除了語言之外,還有音樂、歌曲這種表達和交流的方式。
我在懸掛小油燈的土墻上巡視了多遍,它熏染在墻上的黑跡還在,掛它的鐵釘還在,唯獨看不到小油燈。于是,我又想到了村里的家譜堂,那里也許有我要找的小油燈。
村里的家譜堂就是祭祀先人的一所祠堂,房屋和庭院結(jié)構(gòu)頗像一座寺院。解放后村里要辦學(xué)校,沒錢蓋房就把學(xué)校辦在了祠堂里,畢竟活人比死人重要,長輩們也沒什么人反對。我的小學(xué)時光就是在這座祠堂里度過的。老師是個外村人,個子不是太高,胖胖的,有些歇頂,說話鼻音很濃,人卻很實在,那時他大約四十來歲,想必現(xiàn)在已經(jīng)作古了吧。為了帶出好學(xué)生,除了白天上課,他還要求學(xué)生晚上集中到學(xué)校做功課。那時,村里沒有電,學(xué)生們就各自從家里帶一盞油燈,放在課桌上,老師也點上一盞放在講桌上。此刻,教室里星星點點,或者說燈火輝煌,洋溢著濃濃的讀書的氛圍。老師在課桌間來回緩步,不時伏在某個同學(xué)的桌子前,借著油燈的光亮小聲指導(dǎo)。有時,他站在講臺上,揮動手臂,大聲地講解問題,把自己高大、粗壯、威武的身影投在黑板上。那時,每節(jié)課下來,我們和老師的鼻孔都被油燈熏得黑黑的,大家不經(jīng)意猛然相視,常會被對方的模樣感染得哈哈大笑。
如今,那所祠堂的屋頂已經(jīng)坍塌,只剩四壁,黑板卻依舊堅定地貼在磚墻上,只是不見了老師揮舞手臂的身影,更看不到那一盞一盞的小油燈。于是,我又想到了牲口棚,那里或許能滿足我得到小油燈的心愿。
牲口棚是生產(chǎn)隊的,里面當(dāng)時喂養(yǎng)著很多頭大牲口。由于我祖父擔(dān)任飼養(yǎng)員的緣故,我常常一放學(xué)就往那里跑,有時就與祖父在那里住上一宿。我們睡覺的土炕與拴牲口的地方同屬一座屋子,只是在中間砌了一道矮墻。夜里睡覺,牲口們吃草、反芻、拉撒的聲音時時傳入耳內(nèi),鼻子里總是塞滿了能讓人接受的牛馬糞便的臭味。喂養(yǎng)牲口主要在晚間,飼養(yǎng)員要在夜里多次給牲口添加草料,它們才能吃得健壯。飼養(yǎng)員不同于社員,社員白天下地干活,大家集中在一起,又有隊長的監(jiān)督,所以不好偷懶;而飼養(yǎng)員則獨自在深深的夜里工作,是否盡職盡責(zé),全在自己。在我們睡覺的土炕與拴牲口地方的那道矮墻上,放著一盞油燈,既能照見我們,又能照見牲口。晚上,祖父借著那盞油燈,端著篩子、簸箕,來來往往,不停地為牲口添草添料。為了引誘它們多吃,祖父常常把草、料攪和在一起,牲口們吃料時不得不吃下更多的飼草。夜里,我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油燈還沒熄,祖父在燈影下忙碌;再次醒來,油燈還沒熄,祖父仍舊在燈影下忙碌。早晨,油燈滅了,祖父卻不見了,原來他正在院子里給牲口飲水,準(zhǔn)備牽著牲口下地的社員已經(jīng)在那里等候了。
今天,我沒有找到牲口棚,更沒有找到那盞夜夜長明的油燈,因為生產(chǎn)隊早在上世紀(jì)70年代末就已解體,牲口棚早被一楊姓人家買去拆了。雖然,我在這里沒有找到小油燈,但在這個地方早早學(xué)會了勤勞,更學(xué)會了“慎獨” 。
我再到哪里尋找呢?我想,哪里也不必找了,或者說我已經(jīng)找到了,它就嵌在我的腦海里,印在我的心坎上。開啟我的生命之旅、啟迪我的心靈、照亮我人生之路的其實不是那盞小油燈,而是油燈下的長輩和老師,是他們的劬勞和品德造就了我的昨天,映照了我的今天,他們才是我心中永遠璀璨的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