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這部古典巨著,是中國幾千年沉淀下來的精華,是我們的文化瑰寶。讀《三國志》,像穿越了時空,來到了那個群雄逐鹿、戰(zhàn)火紛飛的三國時代。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三國志讀后感高中800字,希望能幫到各位。
三國志讀后感高中800字1
在《三國志》里,記載諸葛亮是一個聰明的人,但在赤壁大戰(zhàn)中,諸葛亮錯用關羽,而關羽還當年過五關斬六將時曹操不殺之恩,結果放虎歸山,曹操得以重整旗鼓,卷土重來。后在駐守荊州的人選上,他又錯選關羽,結果荊州失守,關羽被殺。
在這兩次事件中,其源都出自于兩次錯用關羽,且皆顯示出了諸葛亮的錯用人。從這說來,諸葛亮并非聰明的人,而一些古人雖都被記載為聰明的人,但其實并不一定聰明。
與諸葛亮同時期的周瑜聰資過人,幫孫權打的勝仗也不少,也同時被史書記載為聰明人,打他卻因妒忌諸葛亮的才能而打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爾后含憾而死。這妒忌之心乃兵家之忌,周瑜犯了忌而死,還能說周瑜是個聰明人嗎?
答案是不能。越是聰明的人就越容易陷入泥潭,正是因為他們的智慧多了,負擔也就重了,也比一般人要易陷、深陷。聰明的人自然就思維活躍,想的自然也就多了,想的多了自然也就越容易犯忌、犯錯。而普通人想法不想他們那么復雜,看事情更簡單些,有些忌諱、錯誤也就比聰明人更易避免。
而聰明人不聰明往往是他們不能善觀,善用和善棄他們的聰明。
善觀,即善于觀察當前事件和局勢,諸葛亮兩次錯用關羽的做法就是個實例。他明知曹操對關羽有恩,而關羽懷有還恩之心,卻依然讓關羽在華容道上把關。如果當時諸葛亮大觀局勢,觀察到了這點,讓關、張或關、趙二人位置互換,便可使得關羽還恩,又捉住了曹操,豈不兩全其美?遺憾的是聰明的諸葛亮沒有聰明地做到。
善用,即善于使用自己的聰明,在這點上美國汽車大王福特就是個例子。
福特研制出了第一部屬于自己的汽車引擎,后來又推廣了汽車,成功發(fā)展了自己的汽車事實,身家億萬。福特也因此被沖昏頭腦,變得驕傲自大,不汲取別人的意見,最終使得公司慘敗。
如果福特能夠善用聰明使頭腦冷靜思考,善用聰明不犯驕傲自大的忌諱、不犯錯,事情也許就會從另個方向發(fā)展了。周瑜亦是如此,如其善用才智使之第一時間意識到忌與錯,便可避免犯忌、犯錯以至死亡了。而這聰明的二人也都沒能聰明地做到。
善棄,即善于放棄他們的聰明。當聰明過多時便是負擔,就像聰明的思維慮事一樣。而這時懂得去放棄些聰明把感情和思想放空,以空白的角度,客觀全面的去觀大局,切小意,才是最理智的。的確,在事情發(fā)生的過程中,經(jīng)歷的人多少會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但這不正是更考驗他們的善棄嗎?
只有善棄了再加上善觀和善用,才是真正的聰明,才會卻得理智的成功。只是令人嘆息的是他們都沒聰明地做到,只得讓人感嘆:聰明人也不聰明啊!
三國志讀后感高中800字2
在我先前的印象里,曹操一直算是一個殘暴的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殺了很多反對他的人。但那都是他長大以后干的事。青年時代的曹操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曹操很有軍事才能。軍事才能不是幾天就能練成的,他的軍事才能之所以那么強,是因為他從小愛讀兵書。曹操讀各種各樣的兵書,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如果只學一種兵法是很片面的,學得多的話就可以相互對照,練習更好的一種。曹操不止讀兵書,他還注解兵書。讀是學別人的,但注解是需要自己思考的。
有人說曹操在青年時期不干正事,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對的。青年人的正事就是讀書。曹操他不是不讀書,他是不死讀書。他只學自己感興趣的——關于軍事方面的知識,而且還學得很好,長大以后這些知識都派上了用場。這還叫不干正事?
曹操一開始當官,做了洛陽北部尉,相當于京城公安局分局的一個頭。當時他制定了一條規(guī)則是人們夜里不得出行,違者會被衙役用五色大棒打死。
一天,蹇碩的叔父在夜里出行,結果曹操命人將他處死了。從那以后,再也沒有人敢違反這條規(guī)則了。蹇碩可是當時權高位重的大太監(jiān),是皇帝很喜歡的人,曹操把他叔父殺了自己可能會被殺頭。曹操不笨,他當然知道得罪蹇碩的下場,但他還是要殺蹇碩的叔父,因為規(guī)則不能破壞。如果大人物犯規(guī)了就不用殺頭,那還能叫作規(guī)則嗎?
曹操很清楚規(guī)則是什么,而且他也不害怕承擔殺了蹇碩叔父的后果,可以說曹操是一個軍令嚴明,不畏強權的人。由此可見,曹操也不是從小就是一個奸雄,他青年時還是想走能臣路線的。
曹操不喜歡他的叔父,因為他的叔父喜歡管他。于是曹操裝成中風的樣子,他叔父見了就告訴了曹操的老爸曹嵩。曹嵩問曹操有沒有中風,曹操說自己啥事也沒有。從此以后,曹嵩再也不相信曹操的叔父了。曹操的奸詐手段從這件事上就可以看出來。怪不得他以后會成為一個奸雄,原來從小就有“潛質(zhì)”啊!
曹操有一次潛入張讓家想行刺張讓,不料被張讓發(fā)現(xiàn)了。但曹操憑著高超的武藝,逃出了張讓家。不得不說曹操的膽子是真大。張讓是當時的重臣,如果曹操被張讓抓住的話,他就別想見到第二天的太陽了。曹操這種連生命都可以不顧的勇敢可以說是真的勇敢。
我覺得青年的曹操是不想當一個奸雄的,他的夢想應該是當一個能臣。奸雄帶了點“奸”,也帶點“雄”,而曹操的性格就是如此,有奸詐的一面,也有勇敢無畏的一面。正好他又生于亂世,就成了人們口中的“亂世之奸雄”吧。
三國志讀后感高中800字3
說到風起云涌的三國,人們都會想起那本著名的《三國演義》,但是,真正的三國歷史其實是被人們所忽視的。翻開《三國志》,那份書香伴著歷史厚重感直入心脾。
《三國志》是以人物傳記為體裁的書,每個人的故事串聯(lián)在一起就是整個三國歷史。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三國中各自的領導者。劉備建立蜀漢,他為領土內(nèi)的百姓做了很多。為了減輕百姓負擔,剛建立政權時還曾做過裁兵的舉動。他對孟獲等少數(shù)民族也采取一樣的政策,甚至更好,目的就是為了民族團結!因此,在西晉攻下巴蜀地區(qū)時,曾有人孤身反抗,而西晉采取了相同的措施,繼續(xù)使得人們過著安逸的日子,劉備的民族團結令人敬佩。在新中國剛剛成立之時,全國多少人為民族團結而感到興奮,他們贊揚這是舉世創(chuàng)舉,殊不知,在中國人的熱血中,民族團結永遠在涌動,在這份中國夢的動力下,中華民族永遠和諧,永遠統(tǒng)一著,那些破壞民族團結的人不為自己是華夏兒女而感到自慚形穢嗎?
孫權自建立吳以來,更注重他的海上交流,他派人去過臺灣,還為臺灣取名為夷洲,還去過很多地方,不僅到國外促進文化交流,還加強臺灣的管理,實現(xiàn)統(tǒng)一等目標。他的做法到現(xiàn)在看來都是明智之舉。如今的中國,西方元素無處不在。改革開放,不僅帶來了國家的不斷發(fā)展與繁榮,更帶來了外國的文化,這些文化與中國文化相融合,給人們帶來更加飽滿的文化盛宴。由此可見,孫權也做了一件完美的創(chuàng)舉。中國人,中國夢,文化的夢,這未嘗不是一件文化統(tǒng)一之舉!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表現(xiàn)的奸詐多疑,真實歷史其實不然。他攻下半壁江山,在領土內(nèi)減輕服役,為民著想;在軍隊中善于任用賢才干將,多計多謀,他的夢想是完成祖國的統(tǒng)一!直到病死,他依舊囑托兒子去好好管理領土,完成霸業(yè)。曹操對于祖國統(tǒng)一的愿望一直埋藏在心里,那是真正的統(tǒng)一!時至今日,香港澳門在全國人民的努力下已經(jīng)投入了祖國的`懷抱,,現(xiàn)在唯一的遺憾就是我們的寶島臺灣。我們的心里流淌著與他們一樣的熱血,那份祖國統(tǒng)一的中國夢必會在有朝一日實現(xiàn),寶島臺灣有朝一日必會在中國夢的推動下與大陸手拉手成為一家人。
劉備、孫權和曹操,他們的夢無不是古人的一種中國夢,他們的夢是統(tǒng)一,是文化上的統(tǒng)一,是民族的統(tǒng)一,是領土的統(tǒng)一!這些夢也正是現(xiàn)代人的中國夢,這些夢是美好的藍圖,是我們前進的方向,從古至今,永不停息……
可是在如今,我們的中國夢是否超越了他們,他們在追夢的道路上不斷拼搏,我們也在追夢之路上不斷拼搏了嗎?實現(xiàn)中國夢,不僅要在心中樹立一個目標,更要我們像古人一樣在道路上不斷拼搏!
三國志讀后感高中800字4
《三國志》是西晉陳壽所著,詳細描寫黃巾起義(184年)到晉吞吳(280年)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的歷史,是一本后人評價極高的名人紀傳體史書。我這幾天研讀后深有感觸。
第一點,自然是《三國志》也就是史書和那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所記載的大不相同。說到底也就是史書和小說文學性的不同。史書尊重歷史,就算是像陳壽這樣“大文豪”似的人物,也是在歷史準確才添加一些文學性的語言。而小說則會融入作者諸如“尊劉貶曹”這類個人的情感,加入歷史上不存在的“連環(huán)計”,“苦肉計”來吸引讀者。當然,我個人不是對小說或《三國演義》有偏見,畢竟完全照搬歷史的古裝電視劇很難獲得高的收視率,只是希望讀者在享受《三國演義》激動人心的故事時考慮一下它的真實性,而不是錯誤的理解“《三國演義》=三國歷史”。
寫史書的目的是方便后人看史,而后人看史如果不像唐太宗那樣“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就毫無意義。最讓我觸動的仍是武侯諸葛亮,沒有“火燒博望坡”沒有“火燒新野”,沒有“舌戰(zhàn)群儒”,沒有“草船借箭”,沒有“借東風”,沒有“空城計”,沒有那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奇門遁甲無一不曉的諸葛亮。但他仍是那個在劉備床前拒絕“取而代之”的諸葛亮,但他仍是那個《出師表》前“臨表涕零,不知所言”的諸葛亮,但他認識那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為蜀漢寫下104112個字的《諸葛氏集》二十四章的諸葛亮。失去光環(huán),無比平凡,但正因平凡而無比偉大,日落黃昏的蜀漢,被一位老人苦苦支撐,這是何等的堅定與執(zhí)著是他相信統(tǒng)一全國的一天終會到來。所以說我們這些遠遠沒有面對真正的考驗的青少年,在困難面前不應低頭,而是要去堅決面對遠方的挑戰(zhàn),相信希望的存在。
除此之外,曹丕對禮儀的重視,曹睿一千兵馬退回孫權精良水師的智慧,諸葛瞻為民造福的仁慈,馬良舌戰(zhàn)孫權時的勇氣,一個一個《三國演義》上沒有的故事,讓我感觸良多。
三國離現(xiàn)在有1700多年,即使是《三國志》也不敢說記載完全屬實,但只要我能在書中有所體味有所感悟,那才是高爾基名言“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的含義把。
三國志讀后感高中800字5
中華民族是一個源遠流長的的民族,她有著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有著五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作為四史之一的《三國志》,是中國幾千年沉淀下來的文化瑰寶。
弗朗西斯·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弊x《三國志》,仿佛借著那一篇篇傳記親歷了那個風云變幻,英杰輩出時代,那五千多年中最讓人心馳神往的精彩一幕。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jù),蜀漢征戰(zhàn)四方,成就一番霸業(yè);孫吳據(jù)江東而虎視天下;曹操一統(tǒng)北方,但兵敗于赤壁。自此三國鼎立,互相爭斗,互有勝負。最終,三國同歸于晉。
大家有時候會說,劉備是偽君子,而驅(qū)使他的是卻他“興復漢室,還于舊都”的天下大義。《三國志》中,我最為敬佩的,是同樣秉持著對漢室的忠貞的人物,曹操帳下的謀士荀彧,荀文若。
荀彧這個人物,如果沒讀過《三國志》,很少有人會注意到他。
潁川荀彧,王佐才也。司馬懿也曾言:“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shù)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p>
或許有人說荀彧沒出過什么奇謀妙計。但荀彧,他謀的不是一場小戰(zhàn)斗的勝負,而是放眼天下為曹操出謀劃策。“君之相為匡弼,君之相為舉人,君之相為建計,君之相為密謀”這是制定大的戰(zhàn)略。如果說出謀劃策的謀士是棋子的話,荀彧便是助曹操下棋的人。
若只是有王佐之才,荀彧尚不足以為人傳頌至今。真正令人敬服的,是他“積德累行,少長無悔,遭世紛擾,懷忠念治?!钡母呱腥烁?。
向來忠于漢室的他,輔佐曹操是為了借其力以匡扶漢室。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請加九錫,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而此時曹操權勢滔天,荀彧卻敢于冒其不韙,進言“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他對匡扶漢室的信念,或許會被稱為愚忠,但我認為這更體現(xiàn)了他對于志向與理想的堅定,并甘心為此付出生命。
有匪君子,不可諼忘。荀彧,堪稱三國亂世中一位真正的君子。
亂世之中,英雄輩出,但更為動人的,是在這亂世之中仍秉持己志的人,是他們的勇氣與堅定。讓我們炎黃子孫把這種品格銘記于心,永世相傳。
武松打虎讀后感高中800字
上一篇:三國志讀后感高中800字
下一篇:復活讀后感高中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