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xiàn)代派文學的經(jīng)典之作。《變形記》中對人與人關(guān)系的描寫,尤其寫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chǎn)、全家處于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里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變形記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變形記讀后感1
今天讀了卡夫卡的《變形記》。覺得心中的壓抑感像巨石一樣壓在我的身上。拘束、壓抑、扭曲,種.種感覺把我捆住了,周身動探不得,仿佛變成甲蟲的不是哥里高爾而是我,是我拘束在巨大的皮沙發(fā)下,動探不得。
曾經(jīng)見過卡夫卡的照片。還是蠻帥氣的,只是一雙大大的眼睛中,充滿了說不清,道不明的感情。絕望?遠遠不止。許是扭曲的絕望吧。他,是被一生的孤獨所造就的巨人;他,站的太高太高,他的眼睛從我們所無法達到的高度往下俯瞰,看到了整個人類的.絕望。
《變形記》以一種絕望的筆調(diào)開頭。主人公在一夜好夢結(jié)束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了一只大甲蟲。全家都因此惶恐。還不夠絕望嗎?我以為這就是最絕望的事。不單單如此,絕望之中還有孤獨:一個人的孤獨,一家人的惶恐,全人類的絕望?;炭种?,余下的辦法只有一個——接受。習慣了就好。
到這里,在絕望的大山中似乎看到了一塊希望的石頭。淡淡的愛意出現(xiàn)了,妹妹細心的照顧,母親溫暖的語言,都讓主人公看到了一陣陣的溫暖。主人公也很知自己的情況,默契的陪和著。開篇緊張的節(jié)奏漸漸慢了下來,事情又得到了緩解,讓人開始浮想聯(lián)翩:也許,哥里高爾還會再變回來的,生活還會恢復原狀??煽ǚ蚩ú贿@么認為。我看到的只是光明,而卡夫卡看到的卻是全貌。熟悉,不過是厭倦的第一步,稍稍熟悉之后,無限的厭倦就在前面。
終于,經(jīng)濟上的重負讓這個家疲憊不堪也狼狽不堪,心理上的重負讓哥里高爾越來越多的做出他不該做的事——絕望終于把他逼瘋了。他想克制,又無法克制。理智已經(jīng)無法戰(zhàn)勝本能。對過去的回憶已經(jīng)占據(jù)了一切。他雖然擁有甲蟲的外殼,但他還有一顆人類的心,只要他在世界上還存在一刻,他就仍然是個頂天立地的人。他無法忍受別人把他當作惡心的爬蟲,他渴望自己像原來一樣!但是,他又對曾經(jīng)的生活充滿恐懼。對生活的恐懼又使他有些愛上了現(xiàn)在的狀況。矛盾,是矛盾讓他心力交瘁,是矛盾讓他死在自己房間的地板上。這不是一個簡單的小說人物,哥里高爾,他就是卡夫卡的真實寫照??ǚ蚩ú粌H僅在寫小說,他在寫自己,在寫自己的生活。
除了主人公,他的妹妹也是卡夫卡著力表現(xiàn)的人物。不像劣等小說那樣,把他妹妹塑造成一個十全十美的人物。在《變形記》里,每個人都是普通的,社會基層的小人物。他們都是真實的,有血有肉的小市民。他們的愛是建立在生存和金錢的基礎(chǔ)上的。當自己的生活美滿時,他們會去愛別人,關(guān)心別人,照顧別人。但是,一但別人破壞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夢想時,愛就不副存在了。余下的,只是血淋淋的冷酷。從主人公妹妹上的變化上,這一點表現(xiàn)的入木三分。這個形象的成功塑造,也看出來卡夫卡不可估量的天賦。
小說的結(jié)尾是耐人尋味的。從結(jié)尾中,可以看到不止一種感情。哥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也許,比原來還要美好,在哥里高爾妹妹的跳躍中,哥里高爾被忘記了。不,這個人就不曾存在,以前的生活,不過是幻覺。在一場鬧劇過后,生活又滑回了原來的軌道。而他,哥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變形記讀后感2
“一天早晨,格里高爾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蟲?!比羰窃谏细咧兄?,看到這樣的開篇,我定會覺得作者開門見山的手法的確留下了不少懸念。但是作為大學生的我總認為它有些突兀和荒誕了。
就是從這天馬行空的文字中,我讀出了人性的懦弱、變質(zhì)的親情和慘淡現(xiàn)實的社會。 當變成甲蟲后,格里高爾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樣子是否能被他人接受,不是自己的生活會不會發(fā)生變化,而是該怎樣起床去上班、該怎樣向上級解釋遲到的原因、會不會因為下崗而影響到父親的債務(wù)。
失業(yè)在家,格里高爾過著甲蟲生活。但是,他為家庭經(jīng)濟狀況焦慮,還想著給妹妹實現(xiàn)“美夢”。他想著,父親老了,母親生病,妹妹還只有17歲。他一聽到家人出去做工掙錢,就“羞赧和傷心得渾身燥熱”。他“受到了自責和憂愁的壓抑”,“最后在絕望中,他覺得整個房間已經(jīng)開始繞著他旋轉(zhuǎn)起來,便掉下來摔在那張大桌子的中央”。
他的善良讓人感動的同時,也令人同情。要受過怎樣壓迫的人,骨子里才會有如此懦弱的性子?
一只蘋果砸在背上,身受重傷,格里高爾終于被妹妹厭棄。妹妹一再說“我們必須設(shè)法擺脫它”。格里高爾“懷著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他認為自己必須離開這里,他的這個意見也許比他妹妹的意見還堅決呢”。格里高爾異常冷靜,他在絕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對變形,面對親人厭棄,面對死亡,格里高爾驚慌、痛苦、絕望,最終平靜地死去。從這一點看,他還是一個清醒、堅強的人。
終日生活在暗無天日的小房間內(nèi),父母和妹妹先后對他失去耐心,他痛苦、無助、迷茫、孤獨,他被世界拋棄了。于是,他也拋棄了世界。
格里高爾的死無疑是一種解脫。他的家人“得救”了,他們再也不會看到這只可怕的甲蟲。而他自己也不用再為妹妹的夢想、父親的債務(wù)和一家人的生活內(nèi)疚。這是“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家人們?yōu)榱藨c祝他的死而出門旅游。 在資本主義社會,在機器生產(chǎn)和生存競爭的高壓下,人被異化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現(xiàn)實世界,現(xiàn)實世界容納不了人。格里高爾變成甲蟲,這也是一種象征,象征人的異化,人性異化,人際關(guān)系異化。在金錢和私利面前,小說表現(xiàn)了兩種異化:格里高爾的異化,人變成甲蟲,本性也變了,從掙錢還清父債、爭取獨立自由變?yōu)榘灿诩紫x生活的自輕自賤;以妹妹為代表的親人異化,親情變成仇情,善良變成冷酷。小說正是通過表現(xiàn)人的異化來反映資本主義制度摧殘人性的社會本質(zhì)。
變形記讀后感3
卡夫卡的《變形記》,描述了格里高爾·薩姆沙突然變成一只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情節(jié),揭示人與人之間表面上親親熱熱,內(nèi)心里卻極為孤獨和陌生的實質(zhì),
從書中,我感受到了兩點。
第一,人是自私的。但很多時候的自私都是單純的。
文中主要描述的是一家人,可是這一家人的聯(lián)系程度在一個不可抗拒因素出現(xiàn)后,也慢慢疏遠,主要體現(xiàn)在對格雷高爾還是不是自己家人的矛盾和猶豫上,當家庭的頂梁柱格雷高爾變成一只甲殼蟲后——
父親:從回家后仍然穿著制服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很要臉面的人,自己的兒子由可以說是家庭的驕傲變成了一只可笑的甲殼蟲后,他是生氣的,甚至用蘋果扔他,但心中還是有些不舍,所以沒有主動說放棄他,從本質(zhì)上,他對家庭的愛是霸道的,一些情況看還是有限的`。
母親:文中可能看上去自私程度最少的人了,她愛自己的兒子,而且不愿放棄,但她的性格更多的是懦弱和沒有主見,而且她的這種愛中更多帶有一些無知,是她沒有像格雷高爾的父親和妹妹一樣認為他永遠是只蟲子了,她還活在以前的世界中,認為他有一天可以再變回人類,所以說她的這種所謂看上去不自私是建立在她認為格雷高爾有可能變回人類他們還有可能變回以前的生活的基礎(chǔ)上的。
妹妹:這是一個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最初格雷高爾變成蟲子后她是最關(guān)心他的,可是也正是她第一個提出放棄格雷高爾,她內(nèi)心也許掙扎沒幾天后就認定格雷高爾就是一只蟲子了,而她照顧格雷高爾出于自己內(nèi)心的一是她覺得該照顧他,二是她覺得自己成年了在家中能擔起一部分責任,她的這種照顧并不是純粹的對哥哥的愛,某個角度看是參雜著自私,從文中家里來了房客在聽她拉小提琴的時候格雷高爾跑出來了,她委屈夾雜著憤怒,并且第一個提出放棄對格雷高爾的照顧中就可以看出。
我想這三個形象是再平凡不過的家庭中的形象了,這三種自私也是最常見也最不被人當作自私的自私了,這些看起來都是正常的,無害的,但是又都是那么的傷害人——在格雷高爾變成了一只甲殼蟲后。
第二,愛到底存不存在。
格雷高爾是很愛自己妹妹的,包括要為她提供高昂的學費去音樂學院,包括其實她的小提琴拉的并不好但是他卻覺得很好聽并且很陶醉,妹妹對他也是最照顧的,從他變成了一只甲殼蟲后便每天給他吃的,幫他打掃房間,他為了不嚇到她便用毯子裹住自己的身體,起初我們看到的都是一副溫馨又悲慘的故事。
可是誰也想不到最后第一個提出放棄格雷高爾的正是妹妹,讓格雷高爾放棄活下去的想法的也是妹妹。我覺得卡夫卡并沒有想表達一種真正的愛該是怎么樣,而是告訴我們這種我們平時見到的愛,在不可抗拒因素出現(xiàn)后,會毀掉一些東西。
我覺得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人性有很多缺陷,盡管我們抱有美好的幻想,但當現(xiàn)實出現(xiàn),也不要輕易去責怪和贊美它。
變形記讀后感4
讀完此文,感受很深。在讀這篇文章之前,我了解了關(guān)于卡夫卡這個人。他對人的弱點了解得太清楚了,常常被人認為“與十九世紀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差異只在于寫作手法的怪誕不經(jīng)。
小說講述的是人變蟲的故事。格里高爾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巨大的甲蟲”,驚慌而又憂郁。父親發(fā)現(xiàn)后大怒,把他趕回自己的臥室。格里高爾變了,養(yǎng)成了甲蟲的生活習性,卻保留了人的意識。他失業(yè)了,仍舊關(guān)心怎樣還清父親欠的債務(wù),送妹妹上音樂學院。可是,一個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贅。父親、母親、妹妹對他改變了態(tài)度。為了生存,家人只得打工掙錢,忍受不了格里高爾這個負擔。妹妹終于提出把哥哥弄走。格里高爾又餓又病,陷入絕望,“他懷著深情和愛意想他的一家人”,“然后他的頭就自己垂倒在地板上,他的鼻孔呼出了最后一絲氣息”,死了。父親、母親和妹妹開始過著自己養(yǎng)活自己的新生活。格里高爾自始至終關(guān)心家庭、懷戀親人,可是親人最終拋棄了他,對他的死無動于衷,而且決定去郊游。
小說用許多筆墨寫了變形后格里高爾悲哀凄苦的內(nèi)心世界,格里高爾雖然變成了甲蟲,但他的心理始終保持著人的狀態(tài),他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大甲蟲時的驚慌、憂郁,他考慮家庭經(jīng)濟狀況時的焦慮、自責,他遭親人厭棄后的絕望、痛苦,無不展示了一個善良、忠厚、富有責任感的小人物渴望人的理解和接受的心理。只是這種愿望終于被徹底的絕望所代替,彌漫在人物心頭的是無邊的孤獨、冷漠與悲涼。
小說描述了一個真實而荒誕的世界,有些奇妙但又讓讀者很感興趣去讀,作者在整體荒誕的情節(jié)中運用了細節(jié)真實和心理真實的手法。寫甲蟲的行動,是符合甲蟲的習性的;寫甲蟲的思想感情,是符合格里高爾這個人的言行邏輯的;寫親人的變化,也是符合社會生活的。
作者描寫這種人情反差,揭示了當時社會生活對人的異化,致使親情淡薄,人性扭曲。《變形記》的主題具有強烈的批判性。
這篇文章表現(xiàn)人對自己命運的無能為力,人失去自我就處于絕境。我認為,格里高爾變成甲蟲,無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規(guī)律是無情的。
變形記讀后感5
我讀過不少書,其中最喜歡的是一篇看似荒.唐的故事——卡夫卡的《變形記》。這篇小說我前前后后看過許多遍,對它的認識也在不停地變化之中——起初,我認為這是一個荒.唐的故事。故事中,小小的推銷員格里高爾一覺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變成了一只大甲蟲……小小的我也嚇得不敢入睡,怕自己也變成一只大甲蟲。
慢慢地,它變成了一個沉重的故事。可憐的格里高爾,由于生活和職業(yè)的重壓,變成了一只大甲蟲,終日生活在暗無天日的小房間中,父母和妹妹先后對他失去了耐心,他痛苦、無助、迷失、孤獨……他被世界拋棄。于是,他也拋棄了世界。在一個燦爛的早晨,當一絲陽光透入他的房間,照在他干瘦的外殼上時,他死了……這樣沉重的故事下面,藏著多少現(xiàn)代人因為生活的巨大壓力發(fā)出的痛苦呼喊啊!每次看完,我都會呆望著陽光,看灰塵飛舞。這是怎樣沉重的一個故事呀!是怎樣被卡夫卡嵌在白紙里的呀!我無聲地呼喊……是的,生活負擔終于成為現(xiàn)代人的通病,而這,正是一個關(guān)于沉重的故事。
后來,我發(fā)現(xiàn),我又錯了。這是一個關(guān)于善良,關(guān)于同情的故事。在喧囂的二十一世紀中,善良似乎已成了一棵無人理睬的狗尾草,而在卡夫卡,這位因為父親的一句責罵就去自殺的心靈脆弱的奧地利人的筆下,我終于重拾了善良——這一種昔日情懷。在格里高爾痛苦的時候,他得到了妹妹的同情;而后來,又在失去了這種善良的同情的時候,他死去了。但是,如果人們給予他善良的同情,如果他一直得到家人和其他人善良的同情和關(guān)懷,或許他又會成為……我不否認,雖然在這個關(guān)于善良的故事里,我們無法找到更多的善良的故事,我們無法找到更多的善良的人和善良的事,但是,透過字里行間,我們看到的是對善良的呼喚,是對善良的稱贊,是對善良價值的認可!
落幕了。格里高爾在那樣燦爛的一個早晨死去了,或許他已經(jīng)死了很久,只是沒有人發(fā)現(xiàn)??傊?,他死了,但他的家人“得救”了,他們的生活終于因為那個陽光燦爛的早晨而燦爛;但甲蟲死去了。
記下吧,記下這樣一個看似荒.唐而又沉重的關(guān)于善良的故事吧!朋友,當你在這喧囂騷動的世界中忙碌的時候,想想那一只死去的甲蟲吧,去養(yǎng)育一株善良的狗尾草吧。
真的,感謝卡夫卡,感謝他為善良作證。
人們啊,我們祈求善良!
藥讀書心得800字
上一篇:變形記讀后感800字
下一篇:藥讀后感范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