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現(xiàn)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摹啊都t與黑》讀后感”,以供大家參考!
《紅與黑》讀后感1
“除了男女情恨,《紅與黑》還逼真而深入地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唯利是圖,政治的勾心斗角,神圣教會的黑暗墜落,貴族階層的庸俗勢力等等,這一切都說明了《紅與黑》不是一本單純的愛情小說。”這是莫雅平對《紅與黑》的評價。
《紅與黑》講述的是一個平民青年于連·索萊爾一心想飛黃騰達。聰明過人的他被聘請為市長家的老師,因與女主人發(fā)生戀情不得不到貝桑松神學院學習。不久成為候爵的心腹,與拉莫爾小姐結婚,卻被市長夫人告發(fā),心甘情愿走上了斷頭臺。
如同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一千個人眼中也有一千種《紅與黑》。有人讀出了政治,有人讀出了愛情,我讀出的卻是于連在富貴中迷失的幸福。
于連總是說要飛黃騰達,要成功,可還來的卻是自己被送上了刑場。他正是在盲目追求富貴中迷失了自我,走上了歧途,他為了所謂的“幸福”,不止一次地放棄了真正的幸福。他寧愿為了富貴,生活在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社會中,也不愿過平淡的清貧日子。這讓我想起了蘇武。蘇武在單于“千金封侯”的許諾下,仍將祖國銘記于心中,將大漢鐫刻在他的心靈深處。蘇武被萬世景仰,他的英名流芳百世。于連和蘇武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們對幸福的定義有不同的理解。于連認為富貴就是幸福,蘇武認為精忠報國就是幸福。我相信,總有一天,人們會像蘇武一樣,明白幸福的真正意義!
《紅與黑》讀后感2
作家筆下展現(xiàn)的,首先是整個法蘭西社會的一個典型的窗口——小小的維里埃爾城的政治格局。貴族出生的德瑞那市長是復辟王朝在這里的最高代表
,把維護復辟政權,防止資產(chǎn)階級自由黨人在政治上得勢視為天職。貧民收容所所長瓦爾諾原是小市民,由于投靠天主教會的秘密組織圣會而獲得現(xiàn)在的肥差,從而把自己同復辟政權栓在一起。副本堂神父瑪斯隆是教會派來的間諜,一切人的言行皆在他的監(jiān)視之下,在這王座與祭壇互相支撐的時代
,是個炙手可熱的人。這三個人構成的三頭政治,反映了復辟勢力在維里埃爾城獨攬大權的局面。而他們的對立面,是為數(shù)甚重,擁有巨大經(jīng)濟實力的咄咄逼人的資產(chǎn)階級自由黨人。司湯達一方面向人們描述了保王黨人的橫行霸道,一方面又讓人們得出這樣的結論:握有經(jīng)濟實力的資產(chǎn)階級,在政治上也定將是最后的勝者?!都t與黑》成書于一八三零年七月革命以前,司湯達竟像是洞悉了歷史運動的這一必然趨向。
《紅與黑》讀后感3
他之所以悲劇,不僅僅是因為他所處的時代,也因為他的矛盾性格。他的自尊自愛首先表現(xiàn)在當父親告知他將要去市長家里做家庭教師時,他立即表示不愿意做仆人,即使又打又罵也不想淪落到與仆人同桌吃飯的地步。同時也表現(xiàn)在他善于學習并且不斷學習上。無論在市長家還是在伯爵家,他都懂得珍惜和上層社會的人接觸的機會,懂得揣摩他們的心理,學習他們那些相對文雅的言行。此外,他的自尊自愛還體現(xiàn)在兩次愛情經(jīng)歷上,面對兩位姿色迷人的上層女人,他沒有一開始就屈從依附、即使后來有也是在確認對方的愛意之后。面對第一次被瑪娣兒特甩后,他傷心難過、卻沒有拋卻自尊向瑪娣兒特求愛。相反的是,他通過另一種方式讓瑪娣兒特徹底折服于自己。
說他自卑,一點也不為過。初入市長家,他總感覺家里的侍從孩子等都看不起他的出身。他敏感到對自己吃飯坐的位置都覺得是別人瞧不起他。而這種敏感正因為自己平凡的出身所致。
在愛情面前,他也自卑。無論是與瑞那夫人還是與瑪娣兒特,他一開始都倍感懷疑,他懷疑的理由恰好來自于他認為自己的出身和地位遠不如她們的其他追求者。哪怕處于熱戀中也多次因為他自卑所致的敏感而傷心。
《紅與黑》讀后感4
紅,是喜慶大氣的顏色,是紅軍服的誘惑,是飛黃騰達的捷徑。黑,是肅穆莊重的顏色,是教會神權的基礎,是無上神權的大門。于連,一個出身卑微的木匠的兒子,卻用盡手段,輾轉于紅與黑之間,費勁心思,妄圖這兩者所能帶來的權與力。
心比天高
于連雖然是一個出身卑微的下層人士,但他年輕英俊、意志堅強、精明能干,渴望憑借自己的奮斗躋身上流社會。于連有兩個明顯特點:野心大;自尊高。
于連起初瘋狂地崇拜拿破侖。他羨慕拿破侖生活的時代:那是一個戰(zhàn)爭紛亂的年代,那是一個亂世出英雄的年代,那是一個能讓有志青年不會僅能“給財主的兒子教拉丁文了”的年代。他渴望被大人物賞識,就像他所說的“要是拿破侖活著我馬上可以當軍官”一樣,借此追逐功名利祿,洗去鄉(xiāng)土氣味,擺脫貧寒破帽,讓他像一個上等人一樣,被人尊重。因此,他討厭極了神父這個沒出路的職業(yè),把憤懣不滿深深地植根心底。然而,當他在一次典禮上見識到了教權的至高無上時,他的因處在和平年代而干癟的野心迅速地膨脹起來,使他渾身顫抖、心馳神往、激動不已?!半y道軍隊能使我具有這樣的威力嗎?你看一個國王,在這兒只是一個配角,大主角是主教。于連于連你走錯路了?!庇谶B喃喃自語著,癡迷地狂喜地呼喊神學院,幻想成為主教,享受至上的權力。拋棄拿破侖,選擇神學院,一切顯得多么自然。于連不信仰任何事物,他只信仰自己,選擇光明的道路。
于連不甘現(xiàn)實、敢于冒險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他就是那一類“幸運的,或者說是不幸的,受過良好教育,從而敢于踏進這個,被那些高傲的財主稱為上等社會的青年”。他有一定知識、勇氣、野心、尊嚴,對這個社會的不滿,并且渴望改變。 平等
同時,于連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人。他窮,衣服上都打滿補丁,卻不接受露易莎好意的施舍;他低微,卻有一身傲骨,寧折不彎。面對堂堂市長,他說:“我是個小人物,可不是個下等人?!笨梢?,他不認為自己低市長一等,而認為自己與他是平等的。面對一個踩了他的鞋子還辱罵了他的貴族子弟,他不是忍氣吞聲、唾面自干,而是挺直腰桿,以一種強硬的姿態(tài)要求給他道歉,與之決斗。面對與侯爵一家,他請求上小飯館去吃飯也不愿要與他們同桌吃飯的榮譽。于連的自尊使他不屈服于這個社會,也使他像個男人一樣立身于這個社會。正是這一身鐵錚錚的傲骨,使于連吃了苦頭,也慢慢成熟。
命比紙薄
23歲,在這樣一個意氣風發(fā)的年齡,于連的生命隨著一聲槍響終結。于連英年早逝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首先,是露易莎的原因。就全文看,露易莎是害死于連的直接原因,但是露易莎為什么要揭發(fā)于連那“不可饒恕的罪行”呢?第一,因為于連勾引了她,后來又拋棄了她。露易莎對于連一見鐘情,但由于身份的原因只好將這段愛戀埋葬在心理。而于連出于對市長的報復心理和試煉自己膽量的冒險心態(tài),突兀地牽了她的手,深情地向她表白,又默不作聲地潛進她的房間,令她背叛了上帝、疏忽了孩子。但于連卻在事情敗露的時候跑了,留她一個人受人指點。第二,嫉妒心理?!半m然神學院并沒有女人,可是這并不能夠使我感到安心,也不能夠解除我的痛苦。不過,我現(xiàn)在唯一的安慰,就是我們倆都是不幸的?!边@時候,與于連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才能讓露易莎那顆“有過良心的譴責,虛偽與羞恥”的心不那么痛苦??墒?,于連后來卻在短短幾年里又勾搭上一個姑娘,他一個人享受榮華富貴和美人,讓她一個人繼續(xù)在罪惡的泥潭里受苦受難,獨自承擔著一份因由兩個分擔的罪孽,她嫉妒了,也不甘了。或許露易莎并不希望于連死,只是想把他拉下神壇,或許,也是希望于連能回來。
其次,是于連自身的原因。第一,他虛假偽善,比如之前說不會因為一頂主教的帽子而放棄露易莎,之后卻因匿名信、主教等原因而離開,比如口口聲聲說著自己不會撒謊,卻謊話連篇,只是稍稍醞釀一下,就可以面不改色地對比拉神父編造一套關于卡片的謊話。他說:“正如他們所說得,我是屬于地下的。”他沒有一個單純的心靈,他的心是偉大的,也是自私的,是純潔的,也是丑陋的,是多情的,也是無情的。第二,他做事隨心所欲。在勾引露易莎前,他壓根不知道她到底喜不喜歡他、會不會接受他,只是憑著一腔熱血、一個好運沖了過去。在咖啡店,又是隨口對一個漂亮小姐表白,讓她在看見他時舉起花,不考慮會對他在神學院的學習會造成什么影響。在教堂公開射殺露易莎,之后就坐著等死。他說:“我根本不要什么將來,我有現(xiàn)在就夠了。”第三,他太多情了。如果他不招惹露易莎,就可以風風光光地與瑪基德過日子。如果他不招惹瑪基德,他就有可能在六年后成為一名主教。然而可惜的是,擁有優(yōu)秀相貌的他最后還是死在女人的手上。
最后,是社會的原因。上流社會的人高高在上,不把像于連這樣的青年放在眼里?!耙环N看不起,他們是用很禮貌的方法來表現(xiàn)的,你要是不看明白,那只會上當。如果你想得些名利的話,就得做出上當?shù)臉幼印!蔽揖偷帽壤窀刚f的很對,面對于連,他們的鄙視從禮儀中看出。在市長家,“吃飯的時候不要穿臟的襯衣”。在德拉莫爾侯爵家,“在5:30吃飯前要換套衣服、把你漂亮的靴子脫掉,換上一雙長筒襪子”。他們用那高高在上的優(yōu)雅的禮儀,狠狠地嘲笑著貧寒青年的落魄與老土。于連受到了“這匹馬來問候你的身體的嘲笑”,對與一個貴族私生子決斗的不滿鄙視和“侮辱人的不相稱的勛章”。他說:“每句話都在傷我的心。他不當我是神職人員?!北壤窀刚f:“在他們看來,神父是為他們求永生的仆人?!睕]錯,那個有錢有權、奢靡享受的上流社會,仍在高傲地、不屑一顧地排擠那些不該屬于這個圈子的人。
結尾
于連向往“世間的榮華、富貴,還有發(fā)號施令的喜悅”,希望“成為蔑視法律的人”,希望“走虛榮與強權統(tǒng)治的道路”。跪在地上的于連念叨著“左邊第二支是我”,而當他看到比拉神父毫不猶豫地吹息了左邊第二支蠟燭,純白的蠟燭流淌著雜亂的淚水,焦黑的燈芯扯出一股細細的灰煙,是否認識到神已經(jīng)預示著他將來的失敗、死亡呢?
“我不要求寬恕,更談不到請求,我的罪行是驚人的,而且是預謀的。我向一個尊貴的女人德瑞那夫人開了兩槍,她曾經(jīng)像一個母親那樣的待過我,我是該死的,但是你們判我刑的理由并不在此,不,這個你們和我都很清楚。我真正的罪在你們看來,因為我是一個下等人,竟敢同你們這些上等人講平等。你們要砍我的頭,是想警戒那些出身貧寒的青年,就是那些幸運的,或者說是不幸的,受過良好教育,從而敢于踏進這個,被那些高傲的財主稱為上等社會的青年?!边@是于連在法庭上的震撼發(fā)言。那些擁有才華與情操的下層分子,那些貧窮的卻刻苦的青年,那些像于連一樣為躋入上層社會而撞得頭破血流的人,他們渴望著權勢也渴望著平等,渴望著金錢也期待著愛情,他們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紅與黑》讀后感5
于我來看,《紅與黑》當真是個很偉大的作品。首先,它讓我在六十頁之內討厭上了一個角色,并在一百三十頁內讓我對這個角色產(chǎn)生了又愛又恨的感覺。不必說翻譯之典雅優(yōu)美、描寫之細膩入微,單是大量真實立體的人物心理刻畫便能讓我為這部作品所傾倒??傊呛芰钗覈@服的作品了。于連一形象極復雜而真實,令我想好好分析他一番,而不是如許多文章、視頻一樣以簡簡“野心家”三字概括其人。
于連出身于法國小城市的木匠之家,因為纖弱愛讀書而不被父親喜愛,經(jīng)常被哥哥和父親欺壓。本書并為以于連開始,反由鎮(zhèn)上市長及其夫人開始講述故事。此時從場景刻畫到人物對話都顯出風平浪靜、歲月靜好之感。而于連在第四章一出場便被父親打了一通,加上他的心理描寫,一個可憐的鄉(xiāng)下男孩的形象便躍然于紙上,更與前文的神甫、市長一家形成對比。此時于連的形象便已十分明顯。經(jīng)濟上的制約使他無法離開原生家庭,因此“有錢”和“出人頭地”成了少年于連心中最大的愿望。他渴望鷹一般的孤高和力量。神職人員的收入權利高,因此他想去做神甫。他其實沒有信仰,許多人認為拿破侖是他的信仰,但我覺得他只是以拿破侖為標準與目標。于連信仰的永遠是自己。他在心中把自己當成一個拿破侖一般的人物,認為自己雖出身底層卻有一顆高貴的心。他本不想去瑞納家,認為會被當成下人;但是他在心里為自己鼓勁:“難道我真是懦夫?”于是便去了???,他并不以功利的理由如賺錢、躋身上層社會來說服自己——事實上他討厭上層社會,他是想越過所謂上層社會而非加入上流——反以懦夫一詞來激勵自己。于連其實不是個所謂“精致的的利己主義者”,反之,他是個英雄,自封的英雄。他認為自己是英雄、要求自己是英雄,因此決不允許自己作出不符合英雄作為的行動后文帶著槍爬梯子去找馬吉爾特的時候他也是以“榮譽至上,唯此唯一”、“說穿了,不去就是卑怯”來勸解自己的。他甚至想,“這像決斗一樣!”當然,除了他自己,瑞納夫人和法穆爾小姐也是把他看作是英雄的。只以所謂“野心家”來概括于連是不太對的,許多紅與黑相關的作品創(chuàng)作和解說上在這一點令我尤為不滿,如此他們便解釋不了于連之主動赴死了。
于連早在心中決定了,為了他的理想他可以不擇手段;但同時他也在前期確立了自己的立足根底是“自己性格中堅毅可靠的那部分”。這讓他對老神甫、木材商朋友等人一直懷著友愛之心,于連并不是個所謂的“壞人”。當然,在他給自己確立這個基本點的時候,他也意識到了自己于道德上并非曾經(jīng)想象的那么高尚。
于連這一角色一直在成長。在小城鎮(zhèn)里,市長便在他心中代表了所有的闊佬和劣紳。待他見過國王、主教、待他來到侯爵府中,他的世界便突然開闊了起來。最開始時于連表現(xiàn)得并不好;但讀者很快便能看到他的進步。在交際場上不說,原書中自有大量一一對應的細節(jié)使大家看到于連從單詞都拼不對的蹩腳秘書成長為在舞廳中游刃有余的年輕人;最開始他對付馬蒂爾德還需要靠前輩指引,后來在獄里能很自然地運用一切技巧使法穆爾小姐繼續(xù)為他死心塌地四處奔波,于連的學習能力可見一斑。
于連這一角色的魅力更在于他如真人一般的矛盾。他的英雄主義和他的利己主義還有他的良心良知總是在打架,他無數(shù)次艱難地作出抉擇。司湯達慷慨地用了大量的筆墨描寫于連的心理活動和與之配合的肢體動作,真切地把這個人物剖開展示給讀者。相比之下他并未用很多筆墨去渲染環(huán)境等其它要素,這算是司湯達的一個寫作特點了。
至于于連之死,我不覺得是必然的,我認為是于連最終做的一個抉擇。他在真正選擇赴死之前是有猶豫的,而且有很多猶豫。而這正是一個復雜的人類該有的糾結。像于連這樣的人物,我們不能像斷言埃斯梅拉達一定至死純潔一樣斷言他會慷慨赴死,只能說最終他確實還是走向了這條道路。他的求生欲、對所謂愛情的渴望、繼續(xù)向上爬的美好愿景還是被他的英雄主義打敗了——甚至可以說是被他的沖動所打敗的:他在法庭上發(fā)出的那段關于階級的發(fā)言顯然并非預謀的演講,而是沖動之下帶著激昂的情緒發(fā)出的。這番言論無疑推進了他的死亡,而這是他完全下意識的選擇??梢哉f于連其人就是這樣意氣風發(fā)的少年人,造成他死亡的是他的性格、他的觀念、他的信仰,是于連這個人做出的選擇。
再說法穆爾小姐,我一直認為她跟于連是很相似的。他們很相似,所以第一反應是互相排斥;但他們其實在心中都有很強的自戀情緒,所以他們又會慢慢無可救藥地迷戀上于自己驚人地相似的對方。正如于連認為自己是農(nóng)村里的國王,法穆爾小姐認為自己是紈绔子弟中的清流,他們都認為自己是世間漫漫迷途羔羊之中的醒獅。法穆爾小姐絕不會愛上木匠的兒子于連,但她一定會愛上英雄于連。這一點書中幾乎不用分析就能看出來,畢竟法穆爾小姐總在于連表現(xiàn)得高傲、英雄的時候格外喜愛他。她第一次感覺喜歡上于連便是聽到于連說不愿意和貴族老爺們坐在一起吃飯的時候。于連敢于揣著槍爬梯子來找她的時候,她更是激動地獻身于他。在與于連在一起時,法穆爾小姐短暫地、認真地活在了自己的世界里,她認為她愛上了一個英雄,她認為自己簡直也是英雄。我并不覺得法穆爾小姐真的“愛”于連的靈魂,我認為她自始自終沉浸在自己的自我感動中。她正和于連一樣,給自己套了一個人設和模版,于連崇拜拿破侖,她崇拜自己做皇后的那個祖先。在于連死后,她更是踐行了百年前皇后之所作所為,她fulfill了自己的終身目標。(這么看的話我覺得對于馬蒂爾德來說這本書是he)當然她也和于連一樣充滿糾結,她的貴族思想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她。她和于連談戀愛的過程簡直是在博弈。這樣的戀情在文學里好像并不常見,我覺得為這種神奇的關系這本書也很值得人看。
還有些想寫的,但思路有點混亂了。
最新閱讀體會《小王子》感悟例文
上一篇:《紅與黑》讀后感
下一篇:閱讀《愛的教育》心得及體會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