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南京!》是一部歷史題材的電影,由陸川執(zhí)導,劉燁、高圓圓、范偉、秦嵐、中泉英雄等主演。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觀看電影《南京南京》的觀后感400字,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觀看電影《南京南京》的觀后感400字1
翻開歷史的篇章,回憶那段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日本軍隊闖進南京時,城內(nèi)的軍人們用身軀鑄成了一道道人墻。可這些都無濟于事,日本軍隊以強大的沖擊力沖垮了人墻,把軍人們踏在腳底。大肆的闖進南京。
南京城內(nèi)所有的戰(zhàn)俘都被抓起來了。有的人,葬身在機關(guān)槍接二連三的掃射中;有的人被帶到海邊,又是一陣瘋狂的掃射,人們倒在海邊,海水沖刷著他們的身體,將他們輕輕拖入海中,頓時鮮血染紅了整個海面……
我怎么能不痛恨日本人,我何嘗不想讓他們付出血的代價。想一想,當他們的孩子在搖籃中甜甜的入睡時,我們的嬰兒卻被殘忍的摔在地上;想一想,當他們的兒童享受美好的童年時,我們兒童卻要面對死亡;想一想,當他們的老人在家安享晚年時,我們的老爺爺、老奶奶卻流浪在街頭無家可歸;
正如電影里所說“中國不會亡!”是的,中國沒有滅亡,但祖國現(xiàn)在的興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多少英雄沖鋒陷陣,用鮮血和平,他們何嘗不想在家和一家老小過平安、幸福的日子可是日本的侵略打破了這樣的生活。為了祖國他們必須要上陣殺敵。
是啊!“落后就要挨打”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為國家做出貢獻,使中國更加強大這樣才不愧對那些抗日英雄,中國才不會重蹈覆轍。
觀看電影《南京南京》的觀后感400字2
8月25日的下午,爸爸幫我下載了電影《南京》讓我看,第一次觀看《南京》,我是斷斷續(xù)續(xù)看的,沒有看明白。于是,媽媽又帶我在27日的晚上從頭到尾的看了一遍,媽媽邊看邊給我講解,使我了解到了以前的南京一直是我們的首都,非常地美麗與繁榮,就和現(xiàn)在的城市一樣,但是在1937年的8月13日,南京城開始變得不一樣了。日本兵來到中國的南京和上海,用飛機從零晨一直轟炸到深夜,把整個城市都給炸毀了,長江里堆滿了被殺害的人,馬路上到處都是尸體,尸體堆成了山,血流成了河。還有很多的中國人被殘忍的活埋了我覺得這些日本人都是卑鄙的小人,他們一定會自作自受的。
看了《南京》這部影片,我想,我一定要從小好好學習,努力學習本領(lǐng),長大了去建設祖國,把祖國建設的越來越富強。因為如果我們的國家現(xiàn)在還是很弱小的話,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去欺負我們,只有變得強大了,才沒有人敢欺負我們,我們要從小就認真學習本領(lǐng),把我們的中國建設成世界強國,讓全世界的人都來羨慕我們。
觀看電影《南京南京》的觀后感400字3
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在人的內(nèi)心里,每一件事都在受著良心的拷問。在南京,那里的人,每一件事都要受到上百次的拷問:我的人性呢?
生死之間的人性
一群人被聚集在了一起,有平民,有軍人,有大人,有小孩。誰都知道,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等待他們的將是死亡。大人捂住孩子的眼睛,大家在一起,讓人感覺到的不是哀傷,而是壯烈。每個人的口中都是一句話:中國不會亡,中國人民萬歲!毫無虛假,只是內(nèi)心的真實,在這里,彌漫的不是將死的氣息,而是人性,人性的光輝總在閃耀。
角川的人性
一邊是為國家“出力”,一邊是一條條無辜的人命,他該怎樣作出抉擇?一邊是軍人的使命,一邊是良心的拷問,他該怎樣作出抉擇?這叫人如何做出抉擇?自己的人性被奪去,還 有自己的愛情也已經(jīng)死去,在這個世界上自己的存在就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殺人,除了殺人就是殺人。誰都相信心懷善意的人是真實的,是符合人性的,可他是違背現(xiàn)實的!那還 有什么好講的,只有自殺了。在那么久的掙扎后,這是唯一的出路了,當影片末尾那一聲槍響時,不得不讓人再思考一下:人性到底有沒有隨著這一聲槍響而消失?
陸川的人性
毫無疑問的,這不是一部充斥著強烈的民族主義的影片。黑白的畫面,黑白的人性,黑白的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的緩慢,緩慢的想讓你仔細的體會一下那些痛苦。毫無疑問,這只是一個人性的“南京”。導演刻意的安排了日軍進城的那場舞蹈。這樣的一場舞蹈,不只是在紀念已亡的日軍,對于同樣的國人,那些鼓聲,每一聲都是在喚回人性,在召喚良心,在拷問你的人性!
南京,注定是一個讓人無法忘記的城市,從1937年的那場屠殺開始,同樣不能忘記的還 有那座城市對人性的拷問!
觀看電影《南京南京》的觀后感400字4
今天,我在電影院看了陸川導演的新片《南京!南京》。本以為會很有教育性,本以為這部片子會揭露日本人的丑陋嘴臉和罪惡行徑,中國同胞們受苦受難,用不屈服。但是我看到的卻讓我失望,相當失望。這部片子的確描蘇了南京失陷后,日本人殺人無數(shù)的事實。但它卻大篇幅的描寫了那些慰安婦,中國女人被日本人蹂躪的鏡頭多到甚至一直在沖刺著觀眾的視覺神經(jīng)。是的,這些女人是應該突出表現(xiàn),但沒必要把她們裸露的身體一遍一遍的拍攝出來,放到屏幕上,她們脫得值得嗎?!!!!太膚淺了吧?!不要忘了,對他們精神上的摧殘遠遠比對她們身體上所受的摧殘要大得多!!陸川,以后我不會再看你拍的電影了。本來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是我們中國的恥辱,但是,在你的手下,它幾乎就變成了一個三級片!!可恥!
還 有,這部電影把中國人的小農(nóng)意識放大了。在片子的最后,小豆子和老趙僥幸活了下來,你讓他們笑了,卻安排了一個滑稽的微笑。你有沒有想過他們的親人,戰(zhàn)友都陸續(xù)犧牲了,被日本人殘忍的屠殺了。他們可以茍活下來,難道能笑得出來嗎?一個老百姓都會為死去的親人落淚、悲痛,何況他們兩個都是軍人。陸川你到底是在拍歷史教育片,還 是在拍搞笑片。你想過這樣胡來的結(jié)果嗎?也許你的票房賺到了,但是你傷害的是中國人的心,你安排的劇情狗皮不是,立場就不對。你是在以一個日本兵的角度在拍攝電影嗎?你的主題究竟是什么?目的何在?一個日本兵能體會到我們中國人的傷痛嗎?可笑至極!我永遠都不會再看你拍的片子,尤其是歷史片。你太多份了,你應該進行一下歷史教育了!bc!!!!!
最后我提議,為了讓中國重大歷史在宣傳教育上不要脫軌,教育部和文藝界的權(quán)威們(不好意思我不知道該由哪個部門管),希望你們以后要好好把關(guān)這類的影視節(jié)目,一定要有歷史學家、教育學家(尤其是青少年教育組織)審評通過后才可以對外播放,否則,對中國13億人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后果也是嚴重的!!
觀看電影《南京南京》的觀后感400字5
翻開歷史的篇章,回憶那段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日本軍隊闖進南京時,城內(nèi)的軍人們用身軀鑄成了一道道人墻??蛇@些都無濟于事,日本軍隊以強大的沖擊力沖垮了人墻,把軍人們踏在腳底。大肆的闖進南京。
南京城內(nèi)所有的戰(zhàn)俘都被抓起來了。有的人,葬身在機關(guān)槍接二連三的掃射中;有的人被帶到海邊,又是一陣瘋狂的掃射,人們倒在海邊,海水沖刷著他們的身體,將他們輕輕拖入海中,頓時鮮血染紅了整個海面……
我怎樣能不痛恨日本人,我何嘗不想讓他們付出血的代價。想一想,當他們的孩子在搖籃中甜甜的入睡時,我們的嬰兒卻被殘忍的摔在地上;想一想,當他們的兒童享受完美的童年時,我們兒童卻要應對死亡;想一想,當他們的老人在家安享晚年時,我們的老爺爺、老奶奶卻流浪在街頭無家可歸;
正如電影里所說“中國不會亡!”是的,中國沒有滅亡,但祖國此刻的興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多少英雄沖鋒陷陣,用鮮血和平,他們何嘗不想在家和一家老小過平安、幸福的日子但是日本的侵略打破了這樣的生活。為了祖國他們務必要上陣殺敵。
是啊!“落后就要挨打”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為國家做出貢獻,使中國更加強大這樣才不愧對那些抗日英雄,中國才不會重蹈覆轍。
觀看電影《南京南京》的觀后感400字6
日軍視角,未嘗不是有益嘗試。把日軍當成人而不是禽獸來拍,我很贊成。日軍并非天生邪惡,那是理所當然。甚至日軍自己也是屠殺的受害者,同樣說得通。
但你絕不能把日軍表現(xiàn)得那么溫情脈脈,那么滿懷悲憫,乃至最后放走兩個中國人,還飲彈自盡。總而言之,在一群可以拿殺人當比賽來娛樂的日軍里,角川這樣的角色可以有,但怎么可能擔任主角?角川太“正?!绷?,正常到?jīng)]有半點極端。而做出南京大屠殺這么不正常的暴行,會是一群“正常”人嗎?
怎么?把壞人如實的拍成壞人,就膚淺了?“不正?!本腕w現(xiàn)不出“人性”了?什么是人性,人性原本就既能至善,也能極惡;人性原本就會從正常異化到面目全非。殺人可以殺到HIGH,這血淋淋的歷史,何嘗不是人性最異化最丑惡的一面?不敢(或不能)直面人性之惡,你那所謂的人性之善又豈能不虛偽。
同樣道理,不刻意表現(xiàn)殺戮強奸之類暴行,這也沒問題。但如果有一個對南京大屠殺全無了解的人去看這部電影,你絕不能讓他看完之后以為屠殺的范圍僅限于國軍殘兵和難民營,而全然體會不到這是一場遇難人數(shù)30萬量級的屠城。你可以“不這樣拍”,但你絕不能“不拍”。歷史只有真假,無所謂深淺。真實的歷史擺在那里,拍不好是你自己沒本事,又豈能扭曲歷史以成全你的“深刻”。連最基本的大是大非都如此混淆,你陸川便有再多的小聰明,也終究是個蠢貨。于是這部電影的下場也就理所當然:故作深沉結(jié)果卻曖昧可疑,處處用力結(jié)果卻軟弱無力。
觀看電影《南京南京》的觀后感400字7
今晚去看剛上映不久的《南京!南京!》,(英文名: city of life and death ,生死之城),也是反映南京淪陷后難民區(qū)的驚心動魄的。
影片開頭是南京失守之初的巷戰(zhàn),接下來是對戰(zhàn)俘的屠殺,忍不住讓人以為,日軍屠殺的不是手無寸鐵的戰(zhàn)俘,而是負隅抵抗的士兵。之后是在南京的國際人士就難民區(qū)與日軍的反復交涉,以及日軍對難民區(qū)的步步緊逼,以奸淫婦女為主,大膽的鏡頭很多。其中,有一些祥和的場景,如日軍士兵的嬉戲,慰安所里的床戲和與日本慰安婦的愛情,接以慰安所里被折騰致死的中國婦女;最后,在黑白的背景下,日軍士兵角川放走了兩個中國戰(zhàn)俘,留下一句“有時候活著比死更艱難”并自殺,影片在兩個獲生的戰(zhàn)俘長長的笑聲中結(jié)束。用短暫的祥和引出死亡的前兆,用長久的壓抑襯托生存的希望,形成鮮明反比,輔以節(jié)奏的張弛交替,這是影片在手法上的得道。
但在內(nèi)容上,我并不覺得《南京!南京!》有什么過人之處。影片中橫貫始終的只有日軍的角川一人,或許試圖借其心理變遷反映故事的變化,但我們看到的角川卻是一個原本善良的人,他的自殺僅僅是因為這顆善良的心無法容納殺戮,而并沒有一個心理的積累和轉(zhuǎn)變過程,他的歷程無法承載敘述所有故事情節(jié)的需要;何況,用一個日本人來記錄這場暴行,本身無法引發(fā)觀眾的共鳴。而除此之外的人物,均只是片中的過客,獲生的兩個戰(zhàn)俘,雖也藏在難民區(qū),但中間并未遭受劫難(因為劫難全是針對女人,幾乎),他們也無法承載這個生死的轉(zhuǎn)折。影片只是用一連串的跳躍的故事引出一大堆掙扎在死亡邊緣的人,而沒有用心去描述他們在生死之間的心態(tài)及心理變遷;而且,因為要出彩的人太多,客觀上也無法一一描述。最后活下來或者死去的人,也沒有故事前綴,于是他們的生或死也很隨意,無法引發(fā)觀眾的共鳴。一言蔽之,影片應用了生死之城的概念,卻游移了概念。由此,我們不能說《南京!南京!》是一部史詩。它只是一部商業(yè)影片,轟動的場景、堆砌的故事、另類的視角,均只是為商業(yè)而商業(yè)。與其說“謹以此片紀念南京大屠殺 30 萬死難同胞”,不如說“謹以此片讓一億觀眾因南京大屠殺 30 萬死難同胞而掏腰包”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