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傻大鬧寶萊塢》是根據印度暢銷書作家奇坦·巴哈特的處女作小說《五點人》改編而成的印度寶萊塢電影。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500字,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500字1
所謂做人難,其實是做真實的人難。生活教會了我們世界有太多真實的殘忍,為了保護自己,我們張開了美麗的偽裝,猶如變色龍,不停地變換自己的色彩,盡量與環(huán)境保持一致——雖然我們也曾知道,我們在保持一致時同時也迷失了自己。——這是我看完《三傻大鬧寶萊塢》后最真切的感受!
有時候,我會問自己:“什么是人生?”就算我明白人生,也許就是一個輪回,從你出生那一秒到你死亡的那一刻。在這期間,我們雖然哭過,笑過,彷徨過,失落過…….但最重要的是做最真實的自己。
是啊!我們說了,但做了嗎?
《三傻大鬧寶萊塢》中的主人公——蘭柯做到了。他并不在乎別人如何看待他,他使我明白了做真實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蘭柯和他的幾個好朋友共同考上了這所有名的工程大學,他們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共同度過難關…….蘭柯用他的真誠和智慧,贏得了校長的認可,并成功畢業(yè)。在畢業(yè)典禮上,大家都得到了屬于自己的幸福,而他——躲在角落默默奉獻的人,卻悄然離去。過了許多年,他的好朋友去找他并揭開了他的面紗——其實他并沒有大家看到的那么富有,他只是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但這并沒有關系,他有著其他人沒有的高尚的品質。長大后的他依然是那么的天真,無憂無慮,盡管他并不富有。他說過“不要老是考慮明天會發(fā)生什么,不會發(fā)生什么,我們要做的就只是過好今天?!笔前?人們小時候的天真無邪長大了就還剩多少?取而代之的卻是生活中,職業(yè)場上的勾心斗角,總想著怎樣可以讓自己獲得更多的利益。還記得我在小學的時候,有一個很要好的朋友,我們彼此之間無話不談,親密無間。可直到考試那天,我苦思冥想終于做完了試卷。她忽然叫了我一聲,我回過頭時,只聽她對我說:“試卷的第十題怎么做?”我震驚了,竟一時間不知該如何回答她。我感覺有兩股力量在我身體里流竄,一邊是友情,一邊是正義,叫我如何選擇?最終我并沒有告訴她——我們的友誼就在那一刻消失了。之后,她不再和我那么要好了,我是多么想問她“難道我們的友誼就只值這幾分分數嗎?”
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她變了,我變了,周圍的一切都變了…….大家開始不再那么坦誠,不再那么真實了。到底是什么改變了我們,改變了世界?做人快樂最重要,只有做最真實的自己才是最快樂的,最開心的……
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500字2
這個星期我推薦一篇電影,叫《三傻大鬧寶萊塢》這是一篇很搞笑的電影,里面有三個人,就是在學校里就比較的搞笑,其中一個人,它非常的聰明,他經常指出老師出錯的情況,讓老師覺得很尷尬。而且這片電影很搞笑的,就是開頭,所有人剛開始新學期到學校都要被一個學長折磨,而且那個學長也很搞笑,每次開學了都要給每個同學在屁股上蓋個章,如果不蓋章的話,就會受到那個學長的懲罰。
除了這些,我覺得他們學校里的老師非常的不好,因為就是上課了,老師叫同學們回答問題,同學們必須要回答一長串的解釋,而不是簡單的一句話,因為里面那個很聰明的那個人不知道必須要說很長一段話來解釋簡簡單單的一句話,所以他就簡單地介紹了一下一個物質運動的原理,但是老師說,他沒按照教材上面的那一種形式,也就是一長串一長串的那種形式說,所以就被懲罰出去了,但是他又很聰明回來準備拿書的時候老師問他你要拿什么,然后那個聰明的同學就用一長串的文字來解釋他要拿的東西,那個老師都不知道那個學生到底要拿什么,他就問你到底要拿什么那位同學說書。
最后我覺得樂觀的心態(tài)很重要。蘭徹的口頭禪是“一切都好”。這句話拯救了法漢和拉朱,還奇跡般地拯救了一個嬰兒?!靶暮艽嗳?,你得學會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難,告訴你的心‘一切都好’?!?/p>
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500字3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三個大學生的故事,不同的家庭背景注定了他們求學的目標不同。有人是為了求得一份體面的工作來養(yǎng)家,有人是放棄了自己喜愛的攝影,只為完成父親對他的期許,有人是為了替主人家的公子去上大學。他們?yōu)榱诉@個全國最好的學校擠垮了大部分的競爭者,最后來到這所學校。
而這所院校的校長一心追求,苛刻地要求每一位學生按照他的填鴨式教育完成各門學科,而不是激發(fā)孩子們內心的學習動力。
蘭徹,與院長倡導的填鴨式學習方式背道而馳,他是個內心熱愛機械動力學的學生,因為熱愛,所以努力。后來,他用自己學到的知識開辦了學校,除了教更多的孩子學習,還成為了一名偉大的科學家。
反觀我們的孩子,又何嘗不是為了應試而漫無目的地在學習。作為孩子的父母,是真的希望孩子能找尋到內心真正的熱愛,并明確地懂得自己為了什么而學習。
“學習是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樂人生,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親愛的孩子,媽媽希望你的學習是出于一份熱愛。惟有熱愛,才能一直努力向前,享受到學習帶來的幸福感。
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500字4
這篇片子定位是喜劇,好像不太準備,個人覺得定位喜劇有點淡化其中的深刻意義,劇情片更像。作為在中國教育體系下成長的我們80后,是會對此片產生強烈共鳴的。
不敢說是最好的,但絕對是值得一看的印度佳作!有時候不想跟自己過意不去 討厭看過于沉重的 -- 這部電影深入淺出 不乏蘊含諸多道理應該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不說電影的人生哲理震撼了我 而是有感帶批判性題材可以拍得如此搞笑輕松,這個贊一個!不過硬要將該片的骨髓上升到一個層次我倒覺得比較牽強 沒有必要 它就是一部很好看的片子,你看的時候會不知不覺投入感情、甚至會為情節(jié)的小跌宕揪心(雖然知道結局肯定是大團圓型滴)由衷 感到開心、溫暖的同時順便重溫那么些耳熟能詳的"大道理"(ps:可以看聽但是現(xiàn)實可以肯定我基本上不會去"挑戰(zhàn)"……)也還蠻不錯!最后提提由于畢竟是喜劇搞笑,所以片子戲劇性很強。給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吸塵器接生小孩"哈哈,關鍵是他還成功了!
不過"大道理"里也有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滴--以后遇到事情,我想我會不介意學學神圣智者蘭徹達斯,用右手砸砸左胸小聲告訴自己"一切順利"--因為有時候心是很脆弱的,它需要我們的安慰來使它變得堅強!
說起中國的應試教育,真是可悲,我們都已經是受害者了,難道我們的下一輩還要繼續(xù)?教改越改越牛,分數無比重要,90后各類事件層出不窮,這就是教育體系的悲哀,或者,也將是我們民族的悲哀!縱觀華夏幾千年,歷朝歷代,周期性的動蕩和繁榮,200年后或許亂世。何其可幸,我們活在盛世!世態(tài)風云變幻,我既不是開國功臣,看起來也當不了亡國之奴,碌碌無為一生即可。
有多少人在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又有多少人在做自己喜歡的事?社會在發(fā)展,同時社會也在倒退。物質越來越豐盛,精神越來越空虛,枷鎖一重又一重。兒時的夢想越來越遠,活著就像行尸走肉。僅有的樂趣就在于看一部像這樣勵志喜劇溫情片。
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500字5
早有耳聞云:"印度電影片時超長,而且歌舞極多。"今天看了《三傻大鬧寶萊塢》才親自感受到了這兩個名副其實的印度元素。我本想把它當作一部喜劇片來看,但是影片強烈的主題氛圍,使得我不得不分析影片所折射出的社會問題。
本片講述了三個年輕人蘭徹、法爾漢、拉朱由于相同的專業(yè)——工程學而相遇于印度國立工程學院,由于各自不同的家境,三人不得不面對來自家庭和學院的壓力,而他們的同學查圖爾是一個只知道死記硬背的人,蘭徹執(zhí)意要讓兩位朋友知道死記硬背是得不了第一的,所以在考試中考到了第一,又在查圖爾演講時捉弄他,結果在慶功時遇到查圖爾,不得已與查圖爾打賭,從而引起了開頭查圖爾、拉朱、法爾漢尋找蘭徹的旅程。并且得知他們的朋友并非蘭徹,它只不過是因為他的好學而被前首相看重來代替自己不爭氣的兒子去上學來獲得文憑。"蘭徹"雖無屬于自己的文憑,但他還是通過幾年大學學習而獲得了大量知識,更巧合的是,他竟然就是冤家對頭查圖爾所說的那個擁有500多項專利的科學家,且全球的公司都想得到這個人才。
最終,他們一行人終于在某個地方找到了"蘭徹",故事終以大圓滿的方式告終。從"蘭徹"身上可以隱隱約約地看到宋濂、東陽馬生的影子,他們好學、善學,對學習總抱有滿腔的激情,以學習為樂。孔老夫子曾經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而宋濂、東陽馬生、"蘭徹"都是這樣的人。
如今,隨著義務教育的深入,不少同學都產生了厭學的心理,換言之,就是說已經對學習沒有一點激情了,這點是萬萬要不得的。我作為學生,對這點是深有感觸地,有人曾經問我:"你物理學的那么好,有什么訣竅嗎?"我莞爾一笑,說:"學不好物理,不是因為你比其他人苯,而是你對于物理采取一種回避的態(tài)度,就是沒有激情去學好物理。"我記得曾經有一個作家說過:"對于學習,最要命的是什么呢?就是缺少對于學習的激情。
你比別人笨,你可以用勤奮去彌補,但你如果對學習缺少了激情,那你就不可能學好了。" 《三傻大鬧寶萊塢》,喜劇片而已,但它所折射的社會現(xiàn)象,卻讓我受益匪淺。請記住,學習在于激情。
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觀后感500字6
這部電影大家想必都在七年級看過,最近因為愛奇藝超高的評分有看了一遍。這次的觀看呢大不同于上次的瀏覽,上次在班里連劇都沒了解,只是看看“尿刑伺候”,“機器”等等的笑點。而這次卻深有感觸,更有一種感動在心頭涌動。
至于劇情在現(xiàn)在中有穿插以前情節(jié),讓故事不至于太無味。情節(jié)也不多講了,真心不錯。
這部接近3小時的電影看完了,我認為最重要的點就是告誡我們不要學的太死。但是何為學的太死,這又得另我們深思。我曾經看到過一篇這部電影的影評,叫“《三傻大鬧寶萊塢》白癡才會叫好”我當時很憤怒的點了進去,但卻發(fā)現(xiàn)很有道理。它指責我們不要一昧地認為只要你有興趣,對某事感興趣就能成功。其實如此,本來憤怒的我卻豁然平靜下來。雖然有的東西看似好,但是在如今的社會,就是這樣,符合社會人才的標準就在于此,不是人人都能稱心如意。拉賈在最后應聘時坦然的面對與法罕對興趣職業(yè)的勇氣追求固然重要,但如果應聘時那個人只看你的學歷呢?如果你爸媽不理解你呢?這還是會招到所謂的“雪崩”。
從他小時候知道,蘭柯其實也是努力學習的,他不過在最后厭倦了這種教育,是,它的確如此。既然身處于此,就不要多抱怨了。否則最后他也不會考到第一。
雖然我不同意只要不學死就能成功,但是我同意的確不能學死,人生意義來講吧,去做你感興趣的的事,坦然面對生活的一切,厭倦那些“死”得不要不要的課本也是很重要的,在搞笑下蘭柯不失成熟的頭腦,機智的點子,更不失對知識的理解。
總之,凡是都要有個度,每次辯論,我總覺得最后結果總是各占50%。這部片子我也非常推薦,也很感動:題外話,我覺得最感動的片子是《忠犬八公》,你們是否如此,可以在下面評論你最感動的片子哦。有搞笑,有對家長的教育,也使學生受益匪淺,希望大家再去回顧一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