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人。戰(zhàn)國中期思想家、哲學(xué)家、文學(xué)家,莊學(xué)的創(chuàng)立者,道家學(xué)派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guān)于觀看《莊子》的個人觀后感600字,希望能幫到各位。
觀看《莊子》的個人觀后感600字1
經(jīng)典書籍需要慢慢地讀,如此才能做到真正深刻地理解。初讀《莊子》時,不能擁有良好的心態(tài),總想一口吃成大胖子,結(jié)果一無所獲,還讓心態(tài)陷入愈加焦躁的沼澤。我決定沉下心來,不求速度,只求質(zhì)量。一天只讀那么兩三頁,三十三個章節(jié),共四百多頁,分付幾個月時間。這期間里,多寫讀書筆記,加深認識和記憶。
這兩天我讀的只是第一篇《逍遙游》,收獲很大。了解到莊子思想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逍遙地逃開名利的束縛,不借助任何外力,自由自在地游蕩在宇宙天地間。莊子和老子一樣,都是追求自由的人,較之老子,更加熱衷于無所羈絆的自由。他可以做到無視世俗的一切偏見或者只是意見,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無論世人如何贊譽自己,都不會改變自己對個性的堅持。這一點真的很難得。一個人生活于世,就要堅持自己認為對的東西,不能以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否則或者不過是傀儡。正所謂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一個人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的東西,比如功業(yè)、名利等,要活得灑脫、坦蕩與無比自由。
莊子的逍遙的人生價值觀,或許在某些人眼里有些消極避世,不值得贊同。但我們要承認的是,人各有志,莊子和老子一樣,不是積極追求建功立業(yè)揚名于世的人,他只是追求君子窮則獨善其身的價值觀念。在戰(zhàn)亂頻仍的年代,個人的力量是極度微薄的,唯有把自己做好,才能超脫苦難的人生。莊子的生活年代是致使莊子思想誕生的很重要的一個因素,而莊子睿智、豁達、富有遠見卓識的個性,亦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莊子思想之所以能夠千年如新,正因為它能夠引起廣大人們的共鳴。其實每個人身上都有熱愛自由、無所顧忌的品性,只不過是有的由于種.種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而被社會規(guī)范、人生準(zhǔn)則、忠于名利等東西所掩蓋。老莊思想代表的是人類最原始的最無華的價值觀念,可以企及每一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觸動軟肋。
觀看《莊子》的個人觀后感600字2
人們說《莊子》不是一部書,而是一個世界。掩卷而沉思,莊子的思想,仿佛是一股清流,對心靈進行著一次次洗禮。莊子,名周,是宋國崛起的一位文學(xué)巨匠,一生著有《逍遙游》《養(yǎng)生主》等7篇著作。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xué)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也是幾千年來的一大奇人,他給世人的是另類的思考面向,以及深層的哲學(xué)思維。莊子的人生觀是一種逍遙的人生觀,似不食人間煙火,為人們提供了一種寧靜的靈魂家園,以一種“無”的深層內(nèi)涵去泯滅塵世的一切權(quán)利、功祿。
《莊子》一書通過許多個莊周講述的短小精煉、意味深長的寓言故事及他的生平佚事詮釋著他對生命的理解及對社會的看法、對世俗的厭惡及對自由的追求。一個個故事雖看似有些荒謬,但細細品味,卻是內(nèi)涵深刻,讓人回味無窮。
“莊周夢蝶”講述了莊子一個變?yōu)楹膲?。在夢中,他在空中翩翩起舞,與蝴蝶渾然一體,甚至分不清他到底是蝴蝶還是莊周。這個故事雖然短小,但體現(xiàn)出了莊子對自由的向往,對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他對世俗的思考,而飛向遠方,不正是莊周的心解脫了塵世的束縛,飛向了世界那端完美的國度嗎?
而莊子最令我佩服的莫過于他參透生死的從容。對于人的一生,固然會經(jīng)歷生、老、病、死,莊子認為人本身是沒有生命,神氣與身體的,在似有若無之間,產(chǎn)生了最初的氣,氣是大自然的精華,飄浮不定,成為人的樣子。人若死了,只是身上的氣散開了,又安靜地回歸了自然。莊子如此平靜的面對生死,參透生死,不得不說是令人驚嘆的!莊子認為,生和死,只不過是一場夢罷了。如果生時一天天虛度光陰,那么死后,這一場夢就只能留下無盡的遺憾了。
莊子曾說過,一個人能不能達到徹悟,是與他的閱歷及悟性是分不開的,而我只是凡人,我無法像莊子般成為神人,所以只能望其項背。生命有限,流光苦短。只有在心靈倍感疲倦與束縛時,靜下心來,做一個讓人夢魂牽繞的莊周的“蝴蝶夢”,乘著莊子自然的簫聲尋找那失落的世界,跟著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游……
觀看《莊子》的個人觀后感600字3
那一日,陽光明媚,在上海柔媚的流云下,是一絲絲芊綿的野花。幾只粉色的蝴蝶,從波光粼粼的湖畔飛來,穿過楊柳撩人的婀娜,掠過蒲公英飛揚的輕盈,在幾朵小野花上翩然落下。我捧著《莊子》獨坐一旁,不愿驚動她們,一如不愿打擾簾下悠然于夢中的睡美人,把沉睡的美人,定在做蝴蝶夢吧!
蝴蝶穿過我的雙眼,流下了美的印記,在我心靈中的畫廊翩然飛過?!拔粽咔f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也。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在周亦飄然。蝴蝶如仙界閃爍著熒光的精靈,飛過顯示與夢想的界限,飛過天上與人間的聯(lián)結(jié)。飛來告戒世人,擺脫欲望,何必被欲望所累直至生不如死。
在書中顯示所想,常被你形之于夢。而在你的夢中我所探尋到的,不僅只有美妙的蝴蝶,更有常人難以想象的骷髏。你不是貪生怕死的人,更不受欲望干擾,死后你愿讓蛆蟲蝕盡你身軀上殘留的最后一點余肉,讓野狗啃盡并任意玩弄你最后的骨頭,讓禿鷲啄食你的雙眸。熱你始終躺在天地之間無力反抗,卻又不愿防抗,我被眼前的一切所動容,我祈求司命之神,恢復(fù)你的身軀讓你重回人間,還你父母,妻兒,送你回故鄉(xiāng),再做那個逍遙的莊子怎么樣你愿意嗎
不,千萬別這樣。你懇求道:我死后在無欲望干擾著我。更不必為其勞形傷體,在這里天地的春秋便是我的春秋,我盡享南面之尊。我亦可用天地做棺槨,用日月做雙壁,用星辰做珍珠,用萬物做禮物,還有什么葬僅勝于此呢我想這不就是骷髏給我們的忠告嗎只有擺脫了欲望,方能無憂無慮,盡享天地賜予的一切快樂,這便是逍遙。隨風(fēng)飄飄,天地住逍遙。
反復(fù)品讀莊子的文章,除了驚嘆于作者文學(xué)上的技巧以及哲學(xué)邏輯能力巧奪天工之外。我又無數(shù)次責(zé)備自己的思想造詣的膚淺,無法滲透其逍遙的夢境。同時也慚愧自己筆頭上工夫的拙劣,否則倒是可以彌補內(nèi)涵的不足,如同漂亮衣服之于平庸姿色,多少使文章讀起來賞心悅目。大哉,莊子!我只享受了你思想的一盂,但我已想飛,飛出這個充滿欲望的社會。我會在空中像你那樣獨自尋覓心靈之中最美的家園。
觀看《莊子》的個人觀后感600字4
莊子《大宗師》里有個故事,說的是一位老者,年事已高,卻面如孩童,別人奇怪,就問他有何養(yǎng)生竅門。
老人說,他懂得道。要參透圣人之道,必須有所持守。這持守分七個階段:吾猶告而守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徹;朝徹而后能見獨;見獨而后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什么意思呢?
首先,“外天下”,是指忘記天下所有牽絆你的人情事故。古人說:天下熙熙,皆為名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可見古今中外,為名利所困者不計其數(shù),世人很難擺脫名利、人情之累。
第二步“外物”,就是把物質(zhì)世界的東西盡量剝離。在這個物質(zhì)世界中,物質(zhì)的誘惑無時無處,精彩絕倫,要想完全杜絕真是難如登天。但是我想,畢竟現(xiàn)代生活中的人們,早已擺脫吃穿之虞,物質(zhì)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種精神的滿足,而且也不需要完全放棄物質(zhì)的享受,你只要弄清楚,在你的內(nèi)心世界中,在你面臨選擇的時候,不會因為物質(zhì)放棄你原先內(nèi)心的堅守,就可以了。
第三步“外生”,是指超越生死。生老病死是自然規(guī)律,無人能夠超越,能夠超越的只是你對待生死問題的心理和態(tài)度,做到順應(yīng)規(guī)律,平和接受,不憂生,不懼死,享受生命中的每一時刻。
第四步“朝徹”。做到以上三點,人就徹底了悟了,不受世俗牽絆,擺脫聲色犬馬誘惑,看破了生死的心靈,就象澄澈的小溪,空明的山谷,清凈自在。
第五步“見獨”。到了這個境界,世間萬事萬物,在你的眼中,由來處來,往去處去,一切都是那么清楚明了,不再紛擾你的視線,惑亂你的心靈。
第六步“無古今”。時間在這時候仿佛停步,古往今來,改朝換代的煙塵都迷不亂你的思緒,你腦海中的大道,暢通上下五千年。
第七重境界叫做“不死不生”。世人多畏死,可是在莊子的寓言故事里,視生為勞頓,視老為安佚,視死為休息,一覺睡醒,生命重新來過。所以,在莊子看來,生與死勿需悲喜,甚至也沒有明顯的界限,生就意味著死,死就意味著生,即使身體沒了,思想依然可以傳承萬年。
對于莊子的學(xué)說,我懂得不多,但我從莊子的故事里看到的,是一個追求精神自由與自在的人,是一個秉持自己內(nèi)心信念的人,是一個超越世俗名利誘惑的人,是一個善于思考人生大文章的有心人。我想:他畢生追求的,應(yīng)該是對自我的把握和對自然的順應(yīng)吧。
觀看《莊子》的個人觀后感600字5
我們的祖先為我們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對的詞:小與大,多與少,贏與虧,有與無……而祖先們卻沒有將其劃清界限,所以現(xiàn)在沒有人能真正分清它們,自從讀了莊子,我對有與無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實這些詞都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就如物理上的動與靜,宇宙萬物都是運動的,而靜止只是相對于某一個物體而言。這些詞亦如此:富人會認為一間三室兩廳的舒適的房子過于狹小,而對于一位饑寒交迫的流浪者,一個屋檐下也許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塊面包渣如果是人將其掉在地上當(dāng)然不會撿,但那卻是一群螞蟻的午餐……人生中的有與無也如此,沒有誰能真正劃清它們的界限,而且有時候,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莊子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庇袝r人無求反而會得到很多:公司里有些人雖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們腳踏實地的工作,也會獲得老板的賞識;買股票時如果你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著每次都能賺大,反而會虧得很慘,而別無高求的人也許會找對時機。也許有些人認為這是錯誤的,現(xiàn)在的社會人只有有官欲、會做事、會說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進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么都擁有了嗎?有官欲即會失人欲,有野心即會失善心,有地位即會失自由……由此可見古人造詞之精妙,“舍得”一詞就可以理解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會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這便是“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道理。
“有無”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誕生和湮滅。莊子認為人之初就是一陣風(fēng),所以人死后也將化為一陣風(fēng)仍然飛在人世間,因此世間沒有生與死的差別。這種想法也許很荒謬,但這都是因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間萬物都是無,也因此他寫下了流傳后世的《逍遙游》。身為青少年的我們也許不能像莊子那樣齊生死,等萬物,然而莊子看淡一切的態(tài)度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莊子認為逍遙就是無所待,學(xué)習(xí)處事亦如此。學(xué)無旁貸,心無旁騖,看淡一切成敗、悲喜,人生即是無,無中即是有。
看《朝花夕拾》的個人觀后感600字
上一篇:觀看《莊子》的個人觀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