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皮書》是由彼得·法雷利執(zhí)導,維果·莫特森、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劇情片,于2018年9月11日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jié)首映。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歐美電影《綠皮書》的觀后感800字,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歐美電影《綠皮書》的觀后感800字1
電影中優(yōu)雅的鋼琴家和粗俗的白人司機,一個感覺高高在上,一個太接地氣,一個收入豐厚,一個為生計忙碌,一個經(jīng)常是手捧一本書,一個經(jīng)常是手抓一雞塊,一個處事得體,一個簡單直接......
太多差異的兩個人走在了一起,都對自己的工作非常敬業(yè),都穿著非常得體,一路走來,互相影響、互相幫助,電影傳遞了友情的暖,還是輕松的笑,討論了很多關于人性,孤獨,偏見的話題,但沒有說教,而是用趣味傳達溫情,暖化了人的內(nèi)心。
電影讓人領略了美國不同洲的風景和酒店,也讓人感觸深刻,有內(nèi)涵,相對國內(nèi)大部分肥皂劇來說,質(zhì)量確實較高,有中心、有主線,有清晰的傳遞路線。
家庭的紐帶:家庭很重要,為了家庭男主人公愿意通過各樣的方式賺錢,養(yǎng)活家人,家庭是第一位的,為了賺錢愿意離開家兩個月,電影傳遞了離開家這么久是多少不好的事,家庭聚會很重要,再怎么樣也要在平安夜前回到家里,否則就“沒有他的床了”。 讓人不得不思考“人活著是為了什么?”“生活的中心是什么?”
傳情的紙信:為了省長途電話費,托尼一路給家里的妻子寫了好多信,從一開始的流水帳到后面的詩情畫意,從開始的照寫到后面的自成一套,寫得已經(jīng)讓音樂大師都覺得滿意了,妻子看得感動不已,也加深了夫妻的感情,說明交流很重要,表達很重要。
然而在現(xiàn)在這個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誰還會寫信呢?我們或許已經(jīng)失去了這個方式。
快樂是什么:是點燃一個煙,是喝一杯酒,是看一會書,是寫一封信,是吃一份三明治或雞塊,是在大眾的酒吧里彈一曲音樂,是一次家庭的聚餐,是朋友間一次簡單的聊天,是在無垠的公路行駛.......快樂其實很簡單,只要是自然隨性、簡單純粹的一個小舉動。
而我們?nèi)缃竦目鞓芬呀?jīng)變得越來越難,忙著追求物質(zhì)和一些不可及的東西,或許我們已經(jīng)忘記了我們生活的初心....
包容是什么:包容舉止的隨意粗俗,包括有點難看的吃相,包括性取向的不同,包容撿塊石頭那樣的小便宜,從扔掉別人喝過的杯子到同桌吃飯、共睡一間......
而生活中的我們或許太計較一些事情,太計較自己個人的得失...
電影還告訴我們什么:
要有改變的勇氣,要學著嘗試。
要聽爸爸的話“工作就工作、笑就笑、吃飯的時候要象最后一頓" 。
孤獨是什么?不要總是一個人呆著,要和家人、朋友一起。
忍耐是什么?拳頭有時候解決不了什么,有時也能解決點問題,面對別人的不尊重和理解,要有自己的態(tài)度和方式。
你還想知道些什么?請你去電影院看這部《綠皮書》吧,從你的視角你還能收獲很多...
歐美電影《綠皮書》的觀后感800字2
在周六,媽媽帶我看了一部有意義的電影,名叫《綠皮書》??赐晁屛腋惺芎苌睢?/p>
故事發(fā)生在一個“端著”的雇主:黑人爵士鋼琴家唐·雪利和一個有豐富工作經(jīng)驗和能及時處理麻煩的員工:托尼·利普之間。他們要去美國的南方著地演出,和唐·雪利一起演出的還有兩位提琴家。他們一行四人在這個演出之旅里面發(fā)生了不少的插曲和感人的故事。我最喜歡就是唐·雪利和兩位提琴家的演奏,他們的三重奏是我聽過最好聽的音樂了,簡直可以形容是我聽過的最頂級的音樂了。大家可以去網(wǎng)上查查看噢!在這部電影里讓我感到非常驚訝的事情就是當時社會嚴重的種族歧視,鋼琴家唐·雪利面對事情的體面和周到,細心,隱忍,無論當時白人怎么拒絕和歧視他,他都會隱忍下來,不會用粗暴的方法對待人。后來,他們的演出順利完成了,因為托尼·利普要趕回家里與家人共度圣誕節(jié),由于長途駕駛,他非常疲勞但他又著急。鋼琴家為了這位好朋友,親自駕車讓托尼在車里好好休息。鋼琴家雪利是獨自居住的,在大家都歡度圣誕時,他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托尼。唐·雪利拿著一瓶香檳來到托尼的家,這時我忍不住激動的淚水流了下來,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他能和好朋友的家人一起歡度圣誕節(jié)!太棒了!
下面我來講一下片中的趣事吧!托尼在陪伴鋼琴家出門前,托尼的妻子交代托尼要經(jīng)常給她寫信,于是,在途中每次早上出發(fā)前,托尼都會邊吃早餐邊寫信,餅干碎和飲料常掉到信紙上,人物特點與性格生動地呈現(xiàn)了出來。直到一個早晨唐·雪利看不下去了,便問他:“What are you writing?” “Letter”托尼答道。然后唐·雪利拿起他寫的信看了一下,一讀就說:“你寫的是流水賬啊!Dear寫成鹿的意思啦,來!讓我教你寫一些有詩情畫意的信吧!”當托尼妻子收到了這些信的時候,她開心得與家人分享她的快樂。最后在唐·雪利和托尼工作快結(jié)束的時候,一天托尼和往常一樣寫信,唐·雪利拿過托尼的信看了一下,什么都沒說,笑了。
在生活中,互相幫助也是我的習慣,有一次我在放學的路上碰到住在我家小區(qū)住的小東,他買了好多東西,看他提著重重的東西,我馬上跟他說:“我?guī)湍阋黄鹉冒伞!彼_心地笑了。
這真是一部有意義的電影,它讓我們明白了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要平等,這樣大家都會有和諧的生活。
歐美電影《綠皮書》的觀后感800字3
這是一部碰撞人性的影片。——題記
《綠皮書》才上映了幾天,便獲得了一大波好評,并且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最佳影片等多項榮譽。該片主要講訴了一位白人混混托尼.利普,因為原來工作的地方倒閉,不得不為一位黑人鋼琴家唐.雪利當司機,一路上,他們彼此成就,最后跨越了種族歧視,成為親密好友的故事。
劇情不算特別起伏,但也一環(huán)扣著一環(huán),緩慢的節(jié)奏讓人有足夠的空間思考。影片中,種.種對黑人的不公讓人不禁倒吸一口涼氣,這位著名的鋼琴家因為是“有色人種”所以不能彈奏貝多芬、肖邦等歐洲大家的作品,出來演出不僅要受到別人異樣的目光,還要面對一次次侮辱和欺凌。而相反,他的司機托尼,因為是白人,哪怕是個小混混,到哪都能受到別人的尊重,這顯然十分不公。
但是當我們在譴責電影里社會對黑人的種.種約束時,我們也該好好反思:如果非洲地區(qū)的國家十分強大的話,還會有人敢當著他們的面叫聲“黑佬”嗎?在人們的印象中,非洲就是窮、臟、落后的代名詞。而問題就在這里,當一個國家落后的時候,就會面臨強國的欺凌。世界本就是弱肉強食,“落后就要挨打!”這永遠是一條不變的真理。
其實每個人都擁有反抗的機會,但就是因為科技的落后和印刻在人們腦中的奴性,將這個原來創(chuàng)造了文明的地區(qū)停滯不前。當人類用木棍打鳥獸時,非洲人民用智慧發(fā)明了回旋鏢,這樣更方便于捕捉會飛的禽類;當人類無奈于生老病死時,古埃及人民的醫(yī)術也是超過當時的所有國家。可當人類發(fā)明了手槍、炸藥、飛機、大炮時,他們依舊停滯在這現(xiàn)有的文明上,沒有絲毫革命性的改革和變動,受人打壓時也沒有反抗的能力。
而我們中國,也曾今有過灰暗的時期。清朝末年,八國聯(lián)軍在中國領土上燒殺搶奪“滿載而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日本對我們南京的大屠殺,日本人踐踏在以中國人的尸體筑成的板油路上,狂笑不止……是什么讓這些毫無人性的官兵肆掠我中國的人民?是當時的落后,是落后讓那些滿臉堆笑的日本屠夫,踩在我們中國人的身體上輕蔑地說聲“支那人”。
但不同的是,我們中國人有著強大的信念所支撐!“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千古名句激勵著我們每一代中國人。所以,今天,我們才能夠讀出這樣的句子“在無數(shù)藍色的眼睛和棕色的眼睛之中,我有著一雙寶石般的黑色眼睛!我驕傲,我是中國人!”
在這部影片中,許多鏡頭都值得生活安謐的人們思考:其實你的自信并不完全來源于你的優(yōu)秀,更在于你背后那個強大的國家!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沒有誰比誰高貴,多的只是那一點自信!
我覺得《綠皮書》這部電影不僅是讓人們放下種族歧視,更告訴了每一個人:不管你是誰,都有獲得成功的權利!
歐美電影《綠皮書》的觀后感800字4
夕陽西下,余暉的美妙讓人止不住贊嘆,仿佛世間所有的美好留在了那一刻。“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周五的下課鈴打響了,拋下一星期的勞累,我前去天街,去享受那份自由的美好。在那里,我品嘗了美味的酸菜魚;在那里,我體驗到了屬于人世間的繁華;更在那里,我欣賞了充滿哲理的電影《綠皮書》。
《GreenBook》曾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獎。
這部影片的主角是一位來自意大利卻住在紐約,為人粗暴卻十分善良的托尼和一位黑人藝術家(鋼琴家)“唐”。托尼因失業(yè),而被“唐”雇傭為司機。托尼,曾是一個把黑人喝過的杯子都扔掉的白人,后來慢慢被“唐”而感動,越發(fā)敬佩“唐”。
“唐”博士是孤獨的,這種孤獨來源于當時社會對黑人的種族歧視。當時社會只有為白人工作的黑人,幾乎沒有為黑人工作的白人。所以,這種孤獨也來自“唐”與同膚色同胞的一種巨大的經(jīng)濟差異。
音樂方面雖然大有成就,但成就的背后,卻有一夜夜的孤寂與酒?!疤啤笔怯屑胰说?,他的哥哥有自己的聯(lián)系方式,卻一直沒有與他來往,“唐”本可以主動聯(lián)系他們,可是他邁不開這一步,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哥哥也有這樣的種族歧視。
影片中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世界上有太多孤獨的人害怕先踏出第一步”。事實就是如此。
電影中還有一個意味深長的鏡頭:“唐”行駛的車子在路上發(fā)動機過熱,托尼不得不停下來修理,正巧,旁邊是一片農(nóng)場,一群黑人穿著衣衫襤褸在烈日下勞動?!疤啤遍_車門下來透透氣,他衣著考究,優(yōu)雅端莊,使得那此黑人用奇怪的眼光看他。同是一個種族的人,差異是如此巨大,“唐”也看見他們,心中總不是滋味。
在白人的生活圈中,“唐”在舞臺上演奏時,是高高在上的藝術家,可下了臺,仍是白人眼中十分低下的黑人。
“唐”不被白人接納與認同,也沒有融入到黑人群體中,他痛苦地處在這個世界人類的交界處,他孤獨又痛苦地在這個世界上飄零,讓人看了都替他悲傷。
在臨近結(jié)尾時,“唐”肆意地去黑人酒吧去享受那份快樂,他學會了擁抱自己的同胞,勇于邁出了那一步,最終的收獲是溫暖。
白人托尼,對“唐”從起初的厭惡到對“唐”最后的誓死保護,無一處不體現(xiàn)著人世間的溫情。
影片的最后,“唐”與托尼的家人一起度過了溫馨的平安夜。
種族卑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勇氣卻面對生活。
歐美電影《綠皮書》的觀后感800字5
綠皮書,跨越種族、階級的友誼,一部溫情喜劇。
關于種族歧視,首先是自己從來都是生活在,一個與周邊沒有特別之處的環(huán)境中,歧視首先是不同,膚色/出生/民族從來都是一樣的我們,特別是對于沒有出國學習生活過,恐怕都很難感受到什么樣的感覺,僅僅聽說亞裔在美國會被歧視,再要說歧視的話題我就只能想起“東亞病夫”和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了,這些都未免離生活有些遠,可是這些顯然是一個承重的話題,從1955年黑人反對公共汽車上的種族隔離制度,一直到1963年馬丁路德金的演講,再到1964年美國的立法保護,猛然想起一句——“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保潭處讉€字概括的歷史從來都是平民百姓的悲慘世界,黑人的維權運動也同新中國成立一樣,一部辛酸血淚史。
種族歧視按下不表,說回電影,里面有個鏡頭是這樣的:大雨,爭執(zhí),路邊下車車,“我不夠黑人,不夠白人,也不夠男人,那我到底算什么?”唐這樣說,電影不像動作片,有許多炫目的鏡頭,在我看來這算是一個小高潮,心被唐在雨中這句帶著哭腔的話敲了一下,前面電影告訴我,讓我能理解唐的傷心之處,盡管三個博士的頭銜/精通多國語言,甚至在著名音樂館接連2場的演出,比白人更加自律和優(yōu)秀都沒有換回白人的尊重,對于白人而言,他仍舊是天生卑賤的代表;對于黑人而言,他是一個炸雞都沒有吃過,不聽黑人音樂的人;身份的不認同,身體和靈魂的游離感讓他沒有歸屬,電影里的兩個人,一開始的對立面,就在2個月磕磕絆絆的相處中追尋(唐的比例顯然大狠多),自我認同,自我肯定,自我解放。
歸屬感,歸屬感是什么,這問題的答案問現(xiàn)在身處異鄉(xiāng),多年未歸的故鄉(xiāng)人,問為未來打拼的年輕人應該都會有更深刻的答案,前者被賦予了鄉(xiāng)愁,后者確鮮少被人看到。
若是有人問我,在杭州這幾年,你覺得自己屬于這里了嗎,你有歸屬感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并非沒有適應都市生活,相反倒是過年回家那半個月,生活的安心愜意了,在家那種略帶頹廢的生活回想起來其實是一種享受,但是好像不是我想要的日子,但是在杭州天天這樣有序的朝九晚五的生活呢,帶給我的也不是一種安定,不像候鳥棲息的那種味道,倒像亡命之徒流落至此的意味;我們的人生沒有唐那樣的起起落落,沒有他的才華,自然也沒有他遭受的不公,說到歸屬感的時候,這是我能聯(lián)系起來的唯一情感紐帶。
過年離家足月之久,我承認在車子開出熟悉村口的瞬間我是帶著一些留戀離開的,可是我知道回不去。沒法在家里長久的生活,這在接下來的幾十年幾乎是一個事實,能想到的是養(yǎng)老或許可以回到那個青山綠水的地方。對老家寄予的感情非常復雜,這一種依靠關系無關軟弱,只是每個人都會有的一種情感,首先它是我的情感歸屬,我知道回到那個地方,原來的我是怎么樣,從哪里走來,如何有這樣的性格,那些不可為外人道也的答案都在那里,這些是杭州這座城市不能給我的,有點像網(wǎng)上的那句:故鄉(xiāng)容不下靈魂,他鄉(xiāng)容不下肉身。這些是人和城市的歸屬感。
沒有歸屬感的人,雖然常常參加社交活動,也有不少可以一起吃飯、唱歌、打球的朋友,但還是常常覺得孤獨?!靶褧r同交歡,醉后各分散”自己總是無法真正的平靜,這是人和群體的歸屬感,有一幫你認可的摯友,覺得那些人構筑的是你的另外一個家的感覺是很好的,不得不提“江南皮革廠”的各位,僅僅六人的小群,從中得到的溫暖,讓彼此少了很多漂泊的意味;我覺得歸屬感其實是很抽象虛無縹緲的東西,又當你意氣風發(fā)呼朋喚友的時候,不會想到歸屬感這樣的問題,但是當你惆悵到獨自一人在陽臺抽煙的時候,歸屬感很可能會成為你解釋不開心的所有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