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qū)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以下是小編準備的描寫端午節(jié)習俗的作文范文,歡迎借鑒學習。
描寫端午節(jié)習俗的作文1
“ 五月五日五,贈我一枝艾”這是宋朝詩人文天祥的一句詩。你知道端午節(jié)習俗的來源嗎?現(xiàn)在就讓我來告訴你吧!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提議聯(lián)合齊國一起對抗秦國,卻遭到貴族子弟們的強烈反對,他們甚至還在懷王面前說了很多屈原的壞話。懷王聽信了小人的讒言,把屈原趕出了都成。在流放期間,屈原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等愛國詩篇。后來秦國攻破楚國,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痛至極,在五月五日那一天,寫完了《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自盡了。
傳說,屈原投河后,百姓紛紛到汨羅江邊憑吊。漁夫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尋找屈原,想把他打撈上來。有人把飯團等食物丟進江里,為了不讓魚、龍蝦、蟹去咬屈原的身體,他們拿來一壇雄黃酒,說是要灌醉蛟龍以免傷害屈原。
以后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相傳在這一天人們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或者艾草,都是為了紀念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聽了這個故事,你是不是更加了解端午節(jié)呢?
描寫端午節(jié)習俗的作文2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題記
端午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四大節(jié)日之一。端午節(jié),又名端五節(jié),重五節(jié)。關于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很多,下面我為大家介紹幾種。
賽龍舟
早在五千年前,長江中下游就有乘船祭祀龍圖騰的活動,那便是賽龍舟的前身了?!对娊?jīng)》中記載:“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蹦区B舟就是指龍舟。明朝著名畫家張擇端曾以端午節(jié)龍舟為主題畫了一幅作品,名叫《金明池爭標圖》。
清朝歷代皇帝都有在端午節(jié)觀賞龍舟的習慣。所以,賽龍舟便作為端午節(jié)的一種習俗流傳下來。
吃粽子
說到端午節(jié),不得不提的就是吃粽子了。早在戰(zhàn)國初期,就有人別出心裁制成了類似粽子的食物。他們用黍葉包裹著糯米,蘸過石灰水后烤著吃,因形狀類似牛角,故被稱為“烤角黍?!?/p>
到了漢朝,吃粽子就被正式列為端午節(jié)的習俗了。在現(xiàn)代,粽子中總會包著各種餡料,比如說:豆沙、肉、玉米、大棗等等。這些也是因為明朝的一位乞丐靈機一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
插艾條
艾,在端午時節(jié)長得最為旺盛,而且在這段時間內(nèi),天氣會十分炎熱,蚊蟲肆虐。正好艾有清熱解毒驅(qū)蚊之功效,還有驅(qū)邪、避諱之意。
關于端午節(jié)的習俗還有很多,這里就不一一介紹了。
描寫端午節(jié)習俗的作文3
我國是一個文化底蘊豐富的國家,其中也有很多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如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今天我就給大家說說端午節(jié)吧!
為什么端午節(jié)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呢?那是因為我國愛國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投江而死,人們?yōu)榱思o念他,就將這天定為“端午節(jié)”。
關于端午節(jié)有很多民間習俗:大家團聚在一起說說笑笑、吃粽子??煽诘聂兆酉泔h滿屋。
另外,家里的小孩身上都要掛“五糖葫蘆”。我問媽媽:“為什么小孩都掛著‘五糖葫蘆’呢?”媽媽說:“為了祈求孩子們身體健康、平平安安。雖然這些只是習俗,但卻是我們家鄉(xiāng)的一種文化。”還有家家戶戶的門上都要插艾草。我又問媽媽原因,媽媽回答說:“因為插上艾草蚊蟲就會遠離我們,讓家人都健健康康。”
此外,還有在小孩的脖子、胳膊、腿上接五色線,既美麗又富有節(jié)日氣氛,這一天也會舉行賽龍舟比賽,可熱鬧了。
端午節(jié)雖然只是眾多節(jié)日中的一個,卻給我們帶來了歡樂,也讓我們增長了知識。愿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文化能夠繼續(xù)傳承。
描寫端午節(jié)習俗的作文4
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是每年農(nóng)歷的五月初五,是我們最喜歡的一個節(jié)日。
端午節(jié)那天,家家戶戶都在吃粽子。粽子里面有包紅豆的,還有包肉的,當然也可以什么都不包。我每次吃粽子的時候,什么都沒有包,然后外面再撒一層白糖,我最喜歡吃這種了,一看就讓人垂涎三尺。不過有的人把粽子往河里仍,那是為什么呢?據(jù)說,有一位愛國詩人,他就叫屈原,人們都很愛戴他??墒且蚯茉┎坏弥?,而楚國也面臨國破的危機,自己又無能為力,他不愿親眼看到國家的滅亡而抱石沉江。人們擔心河里的魚蝦會吃掉屈原的身體,于是將食物扔進江中來保全屈原的尸身。這是一個悲傷而又感人的關于端午節(jié)的故事。
端午節(jié)還要劃龍舟,比賽誰劃得又快又整齊,可好看了!坐在最前面的一個人,打著鼓,振奮士氣,這時就感覺到他們好似風一樣的速度勇往直前,劃得可帶勁兒了!
據(jù)說,端午節(jié)還要買艾草,據(jù)說可以把鬼趕走,可以辟邪,鬼是什么東西?誰也弄不清楚……
端午節(jié)的風俗還有很多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紹了,每年的端午,都會這樣度過,我也希望這樣有特色的習俗能一直延續(xù)下去。
描寫端午節(jié)習俗的作文5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多的節(jié)日,我最喜歡端午節(jié)了。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傳說于古時,楚國杯秦國占領,屈原跳河死去,人們就劃船去找屈原,但一直沒找到屈原的尸體。為了紀念愛國大詩人屈原,我們有了賽龍舟的活動。賽龍舟的人們都非常快樂,船頭有一個人在敲鼓,其他人跟著鼓聲的節(jié)奏劃船,大家齊心協(xié)力劃得很快。
端午節(jié)不僅有賽龍舟的習俗,而且還有包香袋的習俗。香袋外觀各種各樣,千奇百怪。我就有個小香囊,它也叫香包,香袋子。香包上有很多花紋,我香包上縫著每種花色,真可謂百花齊放。你看,這些花有的是鮮艷的紅色,有的是翡翠般的綠色,還有的是金燦燦的黃色,美麗極了。香包的布料以五色絲為主,袋中一般采用艾草等中草藥,其作用是用來防蟲咬,也可以保佑人們幸福、健康。
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文化真多啊!
描寫端午節(jié)習俗的作文6
說到端午節(jié),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節(jié)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節(jié)、賽詩節(jié)、重五節(jié)等等。端午節(jié)有很多習俗,像吃粽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
說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歡。我見到的粽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粽,一種是竹筒粽。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聽家長說,端午節(jié)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著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shù)匕傩章牭竭@個消息之后,劃船去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尸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粽子,引開魚蝦。
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將賽龍船、吃粽子的習俗延續(xù)到今天。
描寫端午節(jié)習俗的作文7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边@句話出自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之手。想當年,屈原站在汨羅江邊,哀嘆國家衰敗,奸臣當?shù)?,抱起一塊大石縱身跳入江中。人們?yōu)榱思o念他,便設立了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是農(nóng)歷五月初五,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插上艾蒿。走進樓道就聞到一股清香,帶著一點苦澀味,據(jù)說艾蒿能避邪。還有的地方的人們還要喝雄黃酒,給小孩兒抹雄黃酒。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初夏邪氣重,皮膚多有寄生蟲,所以要在端午節(jié)時飲用和涂抹雄黃酒、熏艾蒿來祛邪、驅(qū)蟲、除病。濃郁的酒味混合著艾蒿的清香,估計邪氣就不敢靠近了。
鉆進廚房,一股香味撲鼻而來,哈哈,是粽子的味道。傳說,當年屈原跳江后,當?shù)氐娜藶榱瞬蛔屗锏聂~吃掉屈原的尸體,便用竹筒裝上糯米,投入江中,后來粽子漸漸簡化為用粽葉包了。吃粽子容易,包粽子可不容易。首先將2~3張粽葉錯開折疊,折成漏斗狀,將泡好的糯米倒進去,加幾顆紅棗,再把“漏斗”包起來,用棉線纏繞起來,系一個活結,吃的時候方便打開,再用清水泡一段時間就可以上鍋蒸了。說完粽子,再來談談咸鴨蛋。剛買回來的咸鴨蛋可真把我嚇了一跳,乍一看我以為是用泥巴裹著的。洗凈之后,蛋殼呈青灰色。
煮熟后,剝開蛋,不過剝蛋也是一個技術活,每次鴨蛋都被我“殘害”。蛋黃是決定鴨蛋好壞的重要條件。好的蛋的蛋黃是有些紅色的,差的就是黃色的。每年端午,我都想起了屈原,仿佛聽到了他的哀嘆……讓端午的習俗一直傳承下去吧!
描寫端午節(jié)習俗的作文8
星期三是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我起了床,今天的早飯是粽子。粽子是用粽葉把糯米和各式餡料包起來,再用繩子系緊。在粽子里,我最愛吃肉餡的。因為里面的肉是在各種調(diào)料中浸泡過的,所以蒸過之后特別好吃。
早飯吃好后,我們出了門。我看到門上掛了幾根艾草,聽說那是辟邪除病用的。在路上,我從老姥姥那買到一個漂亮的香袋。這香袋上有彩色的條紋,上面系著一條長長的,漂亮的掛繩。我拿在手上聞了聞,有一股中藥的味道。后來我才知道里面放著艾草粉。
聽媽媽說,端午節(jié)還有一個習俗是賽龍舟。一條條龍舟,好似水龍一樣,在湖面上翻騰起伏。龍舟上的人用力地劃著槳,還有人敲著鼓,好像在催龍游得快些。大家你追我趕,奮力向終點劃去。
端午節(jié)是用來紀念屈原的節(jié)日。它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我們每個我國人都應該重視它。
描寫端午節(jié)習俗的作文9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后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
懸鐘馗像:鐘馗捉鬼,是端午節(jié)習俗。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qū)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qū)邪魔。
掛艾葉菖蒲:在端午節(jié),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于堂中,剪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貼以艾葉,婦人爭相佩戴,以僻邪驅(qū)瘴。用菖蒲作劍,插于門楣,有驅(qū)魔祛鬼之神效。
賽龍舟:當時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尸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F(xiàn)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飲雄黃酒:此種習俗,在長江流域地區(qū)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捍朔N習俗,盛行于貴州地區(qū)的端午習俗。
佩香囊: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qū)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nèi)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
描寫端午節(jié)習俗的作文10
今天是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
關于端午節(jié)的由來,說法甚多,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jù)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lián)系在一起。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去職,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漁夫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人們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身體了。一位老醫(yī)師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原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一年級端午節(jié)作文100字10篇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下一篇:以端午為話題的作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