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一本書以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怎么寫一篇好的讀后感呢?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初一學生的論語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初一學生的論語讀后感1
這學期,我們背誦了聞名中外的《論語》。這本書主要記錄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里面的許多話,都讓人受益匪淺。
其中,讓我深受啟發(fā)的是曾子說的一句話:“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說,我一天中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夠不夠盡心呢?與朋友交往夠不夠誠實呢?老師教的知識夠不夠熟練呢?
背了這句話,我想到了自己。在老家的時候,佳志哥哥把乒乓球打到門上面去了,他怎么也弄不下來。我見了,對他說:“我來幫你?!蔽蚁肓艘粫?,便拿起掃帚,可是,弄了半天,球不但沒弄下來,反倒把握自己給弄得頭暈眼花。我想:做什么事不能靠蠻力,要動腦筋想辦法。站在地上太低,站在樓梯上不就高了嗎?于是,我站在樓梯上。果真一下子就把球給弄下來了。
我不僅能盡心盡力地幫助別人,還很講誠信。二年級的時候,我背著媽媽,偷偷拿了一塊錢,買了個筆。我想:要是被媽媽發(fā)現(xiàn),那不是得挨一頓嚷嗎?而直接對媽媽承認錯誤,媽媽一定會原諒我,并告訴我以后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所以,我選擇了主動承認錯誤,果然和我的想的一樣,媽媽原諒了我。
以后,我要每天反省兩次,這樣,我就會更優(yōu)秀。
初一學生的論語讀后感2
古人對讀書的情有獨鐘。其實,對于任何人而言,讀書最大的好處在于:它讓求知的人從中獲知,讓無知的人變得有知?!伴_卷有益,讀書好處多”這是自古以來人們的共識。
每一個人要想在知識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現(xiàn)的景色越壯闊,就要擁有淵博的知識。知識是人類通向進步、文明和發(fā)展的唯一途徑。書是前人勞動與智慧的結(jié)晶,它是我們獲取知識的源泉。我們要想讓自己變得聰明起來,就必須多讀書,讀好書。在暑假里,為了豐富自己課外閱讀的知識量和對素質(zhì)的提升,我特地買了本《論語》,學習孔子的崇高品質(zhì),感受中華文學的輝煌。
《論語》是一份珍貴的遺產(chǎn),是儒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而成。它以語錄和對話文體,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應(yīng)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鬃犹岢龅摹叭收?、“德治”、“道義”、“禮敬”、“信實”、“忠孝”、“友善”、“勤儉”、“廉恥”、“慎獨”、“中庸”、“勇敢”、“自強”等傳統(tǒng)美德的內(nèi)涵深深直根于華夏沃土之中,已經(jīng)成為中華兒女為人處事和安身立命的標準。而對于我感受最深的是那些做人的道理。
如出自《論語?顏淵篇》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凹核挥?,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這就是將心比心,推己及人??鬃铀鶑娬{(diào)的是,人應(yīng)該寬恕待人,應(yīng)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xiàn)。世間最大的美德就是饒恕。如果人人都有了這種仁愛之心,天下不就成了仁愛的天下了嗎?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八個字,你就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人了。出自《學而》篇中的“五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要求他的弟子們能用“忠”“信”的標準來自覺的反省自己,進行自我批評,塑造理想的人格。
《論語》中的對學習的態(tài)度和學習的方法的闡述對于我的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边@是告訴我們學習的態(tài)度:實事求是。這讓我想到自己以前在學習上的幼稚:不懂的問題總是避而不問,擔心別人會笑話自己?,F(xiàn)在我知道這是多么愚蠢。大學問家孔子都有不知道的事情,何況我們這些學子?!皩嵤虑笫恰笔且环N智慧?!皩W而時習之?!弊屛艺J識到:對于知識,“學”只是一個認識的過程,“習”是一個鞏固的過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識,必須把“學”與“習”統(tǒng)一起來,只有用知識豐富自己的頭腦,才能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孔子文化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兩千多年來一直為家庭和美,鄰里的和睦,社會的和諧,人民的團結(jié),國家的統(tǒng)一發(fā)揮著積極作用??鬃铀枷肱c智慧已經(jīng)成為華夏思想與智慧的精神源泉。孔子思想的精髓像雨露滋潤大地一樣,已經(jīng)滲入到每個華夏子民的觀念、行為、習俗、信仰、思維方式和情感之中。
初一學生的論語讀后感3
初識《論語》,還是小學五年級時,正值童年到少年的過渡時期。緣由是我聽了一個臺灣學者的講座,他說儒家文化能影響人的一生,從小背誦四書的孩子會與眾不同。年幼的我相信了,于是我開始讀一則,背一則。坦誠地說,到現(xiàn)在也只背了一半,但我想并不必急于去求速,因為這一半,離吃透還很遠。
讀一本書,是要與它一起成長的。在我看來,課本上的講解永遠也不能充分解釋《論語》的含義,它不是一個“仁”字可以概括的,因為它本身就涵蓋了人如何更好地立足于天地之間、獲得幸福的大問題。這樣的問題是從孔子的人生經(jīng)歷中提煉出的,而我們也只有把它放到我們的人生經(jīng)歷中,才能明白其中的智慧。
這些年來,也時常拿出《論語》誦讀,隨著人生閱歷的豐富,其中有些文字越發(fā)像陳年老酒,歷久彌香;新讀的文字也不時映射在我生活的各個角落。感謝《論語》從那個時候就開始融入我的精神世界,在我心中無形地生根發(fā)芽?!墩撜Z》已經(jīng)成為我的精神支撐。
下面選印象最深的兩點談?wù)勎易约旱捏w悟。
《論語》中記錄很多人向孔子“問孝”,孔子的回答大多強調(diào)的是尊敬。世人所謂的孝,首先看的是子女對父母的贍養(yǎng),所謂“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然而物質(zhì)層面的孝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甚至“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這種盡心奉養(yǎng)也絕對達不到孝的標準。因為只有“敬”,才能讓那些年邁的老人擁有對自我價值的自信,擁有精神上的愉悅,擁有對一生奉獻的無怨無悔。若干年前,我覺得孔子的“敬”不過是把長輩地位放在兒女之上,但如今,我認為這是孔子對于長輩精神需求的一種體會。
當然“敬”并非一味順從,可以指出父母的錯誤,但孔子認為要“幾諫”,如果父母不聽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這一點雖然不能適合所有的情形,但對于中年人贍養(yǎng)年邁的父母確實是很好的一個標準。當父母日益衰老,與社會脫離,很多事情上,他們的認識跟不上社會的節(jié)奏,也難以去改變一些固有的習慣和觀念。孔子的話給了我們啟示,對于父母的缺點要包容,不要過分與他們爭出個是非,更不要因為他們改變自己就失去了孝心。
在當今時代,“敬”應(yīng)當包含更多的內(nèi)容,總而言之,我們?nèi)狈Φ母嗍菍先司裆系年P(guān)懷。隨著物質(zhì)生活的豐富,許多人能夠給父母提供衣食無憂的生活,他們也確實做了,但父母是否真的感覺到幸福了?今年春天去一個老年關(guān)懷中心看望那里的老人,一個年近90的老奶奶握著我們的手,告訴我們她的五個女兒除了最小的女兒還來看她,其余都不管她??纯此〉牡胤?,吃的東西,身邊的陪護,也許物質(zhì)上真的不缺什么,也許女兒們做了很多,但老人的心卻未能因這些而溫暖,她所需要的是親人的陪伴,是女兒的溫度。
謙
從“人不知而不慍”開始,《論語》處處教導人要謙遜,而這是修身立足的根本。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在孔子看來,認識別人比讓別人認識自己更為重要。在任職求官上,孔子也欣賞“吾斯之未能信”的謹慎。
謙遜本身自然是高尚的,但人們又不想因此而不為人所知,放棄施展才華的機會。在實際生活中,如何處理這種矛盾是更難的一件事情。個人認為,自信與自我才能的展示是必要的,但前提是自己先具備了這種才能。在習得一種才能的過程中,需要的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精神,即便自己在這方面做得很好了,仍能“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那便是極高的境界。所謂“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資質(zhì)”,穩(wěn)重之中也包含了謙遜的心境。
孔子曾提到和顏回終日交談時,顏回總是“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匾膊挥蕖保们也徽f顏回的學習方法是否可取,他的確具有一種不顯山、不漏水的秉性,而孔子不愧為圣人,他能夠從各個方面考察一個人,因而顏回終究是低調(diào)還是愚蠢,這些都逃不過他的眼睛。這啟示我們,有時刻意表現(xiàn)雖能瞞過普通人,卻未必瞞得過高人。同時,我們在認識一個人的時候,也要對其全面地考察,“聽其言而觀其行”,而非“聽其言而信其行”。極端一點,那就“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恐怕他的真實面目也就難以掩藏了。于是,謙遜未必喪失表現(xiàn)自己的機會,相反,一味表現(xiàn)搶眼而無真才實德的人,經(jīng)過時間的檢驗,也必然暴露真實的自己。
《論語》的智慧可以作為理想的準則,又可以真正地拿來與生活相結(jié)合。從古到今,不管時代怎樣變革,《論語》一直可以指導中國人的成長、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當然,其中思想并非一成不變,但那種古典文化中很容易啟發(fā)我們?nèi)绾卧谝粋€現(xiàn)代社會生活。這便是它的神圣之處。也許是性格使然,天生就特別喜歡《論語》以及儒家文化的安分和寧靜,也許是《論語》促進了這種性格的發(fā)展。時常覺得自己在喧囂的世界里找不到位置,想起《論語》中的“德不孤,必有鄰”,竟有熱淚盈眶的沖動,那種知己的感覺,恐別處再也尋不到了。也許是因為這種別樣的感情,讓我竟不能很理智地去評價《論語》了。
當然讀《論語》的一大障礙就是語言上的隔閡。多樣化的解釋、無窮的爭議恐怕永遠都存在,但這也許是件好事,每個人的生活體悟、文化層次不同,自然有不同的理解。與其盡信某種解釋,倒不如自己通過生活去歸納,去尋找與古人的共鳴。
初一學生的論語讀后感4
在不少報章雜志里,我總會看到有人提起《論語》,這不由得使我想起這本熟悉的書。
記得讀四年級時,在爸爸媽媽的輔導下,我就背熟了《論語》。由于是第一次背一本書,花的時間比較長,很多字我是第一次才開始“碰面”,所以我當時只是用一種“完成任務(wù)”的心態(tài)來對待它。
近兩年來,我多次反復(fù)看《論語》,慢慢體會了其中的道理。尤其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那三千弟子共誦《論語》的盛大場面,給我一種“春雷”猛炸驚醒之感覺。它使我頓悟,它使我興奮,它使我驕傲。至今它仍在我耳邊回響:“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薄拔崾形澹居趯W,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薄?/p>
那真是一部千古絕唱。它不但唱響了我國古代文明,而且唱響了世界古代文明。它向所有華夏兒女乃至全世界人民宣示:這是一部中國蒙學的經(jīng)典之作。
古人曾說過這么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痹谌祟愡^去的漫長歲月中,世界上人們讀得最多的書恐怕就是《論語》了。尤其是那些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目標的讀書人,都曾將此書奉為經(jīng)典。就連外國人也曾贊揚孔子和《論語》。如,在1988年,七十五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發(fā)表感言:“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倍F(xiàn)代日本企業(yè)家的精神導師澀澤榮一也曾說過:“要把現(xiàn)代企業(yè)建立在算盤和《論語》的基礎(chǔ)上?!笨梢?,《論語》對當今社會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
在生活中,《論語》這本書無時無刻地提醒我。例如,我在和別人交朋友時,它就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彼嵝盐乙c正直的人交朋友,與誠信的人交朋友,或者與見聞學識廣博的人交朋友,不要和虛偽、阿諛奉承、喜歡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還有,我學習中不深入思考的時候,它會告誡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薄墩撜Z》這本書如同我生活的老師,時刻提醒和糾正我的錯誤行為,它就像我的人生坐標,時刻指引我前進。
朋友們,《論語》是祖先留給我們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我們要珍惜它。它是我們?nèi)粘I钪械挠H密伙伴,我們要學習它,運用它。
讓《論語》這部千古絕唱繼續(xù)在中華大地上唱響吧!
初一學生的論語讀后感5
近期,我認真閱讀了國學名著——《論語》。其中,我對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朋友交而有信乎?傳不習乎?”感觸頗深。
這句話的含義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否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不是復(fù)習了呢?
我認為曾子說得非常正確!的確,既然是為別人做事,那么我們就要一心一意做好,不能偷工減料,否則就會失去別人對你的尊重;朋友之間要講誠信,不能搞陰謀詭計;老師傳授的知識要及時復(fù)習,如果不復(fù)習的話,會前記后忘,這樣是學不好的。
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歷史,出現(xiàn)了許多著名的人物,他們以上面的做人、做事的標準時時刻刻要求自己,一直被人們傳誦。三國時期,蜀國戰(zhàn)敗,劉備病逝,劉備在臨終前,把自己的兒子托付給諸葛亮,請諸葛亮來輔佐他的兒子。諸葛亮不負劉備的重托,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光復(fù)漢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秦末的季布,他一向說話算數(shù),從不反悔,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敝?作家巴金爺爺溫故而知新。他讀書的方法有點奇怪,他將過去讀過的書拿出來一點一點地咀嚼,就如同老牛反縐一樣,能進一步消化吸收。每回憶一次,總會有新的感悟,新的理解,新的收獲,新的認識。
三省吾身,是古人對自己的要求,特別是在做人和做學問上面。只要按三省吾身的要求去做,都會得到別人的稱贊,取得成功。我們應(yīng)該多多學習古人的優(yōu)點,傳承他們的思想和智慧,使我們的言行永遠不敗于古人。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初一學生讀后感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上一篇:初一學生的論語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