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有關歷史的初二教學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有關歷史的初二教學反思1
歲月如斯,時光流逝,一個學期又準備過去了。在第16周學校舉行了第二次綜合測試,現改卷、評卷工作已完成,學習成績總的來說不夠理想,為了在期考時能取得較好成績,對前一學段的的教學工作進行反思,是很有必要的。
一、基本情況
段考時我所教的八年級五個班差距不是很大,其中考得最好的A班和考得較差的D班差15個百分點。第二次綜合測試時,我所教的班級人數為241人,總分為16756,平均分為69、53,極格人數為190人,及格率為78、84%,優(yōu)秀人數為78,優(yōu)秀率為32、27,三合率為180、74。五個班成績參差不齊,成績最好的班級和未位的班級差了35個百分點。B班得第一主要是不及格人數少,剛有6個不及格,加上班級人數最少;而D班是全年級尖子生最多的一個班,但尾巴特長,從我接手以來,任何一次考試都不及格的學生,固定有10個,嚴重影響他們班的整體排名。
二、得的方面
1、認真?zhèn)湔n。雖然從教十幾年了,仍覺得備課難度大,畢竟教材經常更換,學生也不一樣,因此,在上每一節(jié)課前,我都能按照教學目標認真?zhèn)浜谜n,既備教材,也備學生。在授課過程中,遇到什么問題,能及時記下來,以累積經驗。
2、能經常找學生談心。在每次考試,測驗及授課過程中發(fā)現問題能及時找學生談心,無論是尖子生或學困生。如C班的陸大有同學,本學期以來,上課總是心不在焉,又喜歡與鄰桌的同學講話,屢次被我點名。學習成績除了歷史每科考得均好,我意識到他可能對我有意見,找他談過兩次后,收斂了好多了,成績也有了一定的提高。A班的陸朝明同學,人很好動,愛搞小動作,上課不聽,又說話,不做練習,學習成績差,他媽媽天天來我們學校送牛奶,我用她媽媽例子教育他,他改了不少,收效較大。
3、盡量多用多媒體上課。歷史述說的是過去的故事,與學生生活的年代久遠,理論性較強,在教室上和去多媒體教室上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如本學期上的第17課是文化課,課本蜻蜓點水,我精心制作了課件,播放了視頻畫面:原子彈、氫彈成功爆炸形狀,神舟五、六、七號發(fā)射過程,阿波羅成功登月等,學生很感興趣,又得以掌握課本內容。
4、能多聽同組老師的課。到目前為止,我聽課節(jié)數為18節(jié),其中有一大半是聽歷史課。新課、復習課都聽,在聽課過程中受益非淺,如要注重學生的課堂筆記,生不做的要督促他們做;上課要有連貫性,整體性;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參以到課堂教學中來,而不是老師唱獨角戲;要多鼓勵學生,課堂秩序活而不亂等。
三、失的方面
1、對教材挖掘不深。備課時對每篇課文的三維理解浮于表面,上時只是知識簡單羅列,想講深一些題目,學生又不喜歡。我也就不講,事實上該講的還是要講的,學生以后會慢慢習慣。
2、對學生輔導工作不到位
(1)對尖子生
每個老師都喜歡尖子生,我也不例外。但我對他們的關注不夠,某班的某個尖子生成績下降,沒得及時找他們談心,分析成績降的原因,幫助其樹立信心,沒能找時間對他們做難題的解題思路指導。上課時有個別尖子生不聽課也不提醒,任他們放任自流,導致成績下降。對他們提的意見不能夠充分采納,以致他們個別對科任有看法。
(2)對學困生
每個班都有厭學的.學生,特別是男同學,每個班都有七、八個,上課紋絲不動,每篇課文都是白白的。他們就是每次考試不及格的對象。偶爾能鼓勵他們,偶爾能找他們談話,偶爾授課時能督促他們做課堂筆記,但多數時候是對他們忽略,有時心情不好還說了一些傷害他們自尊心的話,使他們對歷史更煩感。
3、教法呆板。95%的課是在教室上的,
很少用多媒體上。歷史課內容豐富多彩,用多媒體上,效果多好,學生對與課文有關的影片、視頻、歷史圖片很感興趣,但我在教室上,僅對課文作了一些補充,不能耗夠吸引學生,對學生的引導、啟發(fā)不足,導致(包括尖子生)能力難提高,考試時難題易丟分。
4、沒能更多的向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學習。如莫老師上課時內容的過渡做得佷好,環(huán)環(huán)相扣,聽她的課是一種愉快的享受;覃老師授課時很仔細,把課文內容豐富了較多內涵,利于學生的應試能力的提高;方老師注重與學生的溝通,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指導較到位。她們的課我聽得較多,但總是不能夠很好的內化。
5、布置的練習量少。每兩周才改一次作業(yè),不是每個單元都能測驗,無法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每次作業(yè)都有不少學生不交作業(yè),我也不理,讓他們形成不交作業(yè)這個不良習慣,導致一些學生考試老是不及格。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強學習,學習新課標下新的教學思想,注重重答題技巧的指導。
2、挖掘教材,進一步把握知識點和考點。
3、多聽課,學習同科目教師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
4、加強尖子生的培養(yǎng)、差生的轉化工作力度。
5、多用多媒體上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有關歷史的初二教學反思2
我們經常說教給學生有生命力的歷史,讓歷史活起來,學生才會喜歡上歷史,今天徐老師這節(jié)課讓我找到了答案。歷史本身是一部豐富的情感素材,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也是目標之一。如何發(fā)揮作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師的語言感染力。對于近代歷史是一部屈辱史,在課堂上如何讓學生同歷史融合在一起,帶著感情學習,以往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很失敗有時講述屈辱的歷史,學生們一點不感觸,有的學生還在笑,讓我很傷腦筋,今天徐老師的課我很受啟發(fā),讓學生動情,老師必須講出感情來,以情動人,加上配樂畫和史料,錦上添花,特別是英雄人物名字圖片滾動展示,配上徐老師聲情并茂的解讀,感人至深,達到了很好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果。
由此我又想到大家都喜歡的百家講壇,紀連海老師,不也是以情打動了觀眾,記得當他講一段鮮為人知的普通百姓自發(fā)抗爭的“江陰八十一日”這段歷史時,很多聽眾當聽到全城九萬多百姓抱定必死的決心與幾十萬清軍作戰(zhàn)最后僅存五十人時都哭了。講歷史人物時,很投入,感覺自己就是其人,委屈無奈時萬箭穿心、淚灑全場。
做一名讓學生喜歡的老師,上有生命力的歷史課堂,今天我找到了答案,以后好好借鑒。
有關歷史的初二教學反思3
本周八年級進行了一次單元檢測,及格率比上幾次都有所下降,誠然試題本身有一定的難度,但從我而然也有一些問題,如對教材閱讀、理解、分析不夠透徹,課堂講的較多,補充的較多。導致學生課堂練習時間較少。今后平時上課應多指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學會分析、歸納學習要點,熟讀教材目錄,熟記大事年表。在照顧多數學生的同時,分層次要求,特別是哪些學習能力弱,學習習慣差的學生,一定要有耐心,這些學生一有進步,哪怕是一點點進步,都要及時鼓勵。要給學生課堂練習的時間,爭取當堂所學當堂掌握。從學生而然,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特別是分析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不能靈活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動起來,讓學生自始至終都精神飽滿地、主動地投入學習、參與活動。另外個別學生學習習慣差,學習被動,方法呆板,在本次考試中表現出的問題,說明有不少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很馬虎。
新課即將結束,馬上進入復習階段,今后在復習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能夠分析的問題教師決不代勞。復習要有專題,找出各個知識“板塊”各部分的聯系。歷史基礎知識復習不應只局限于識記,而要引導學生尋找聯系點。只有這樣才能理清知識,連點成線。要讓學生學會理清歷史線索,這對學生識記知識有極大的幫助,理清歷史線索更是學生提高能力的重要基礎。爭取使學生取得一個較滿意的成績。
有關歷史的初二教學反思4
一節(jié)好的歷史課首先要讓學生愛聽,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去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培養(yǎng)能力,更重要的是對人的教育。新課程理念提倡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這節(jié)課我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本課教學既難又易,難的是教學方法難以突破,易指多數學生對這段歷史比較熟悉,我綜合多種版本教材的特點,把黃海海戰(zhàn)和《馬關條約》的簽定做為教學重點,突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育,特別是在引導學生分析鄧世昌這個歷史人物時,從責任感中體會愛國情感,從人格尊嚴感悟國家精神,以小見大,體現了教師的創(chuàng)新精神,教師通過談話、探究、體驗等多種教學方式,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和諧融洽,學生學習狀態(tài)精神飽滿。
這節(jié)課我主要做了三個方面的努力:
1、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在這節(jié)課當中體現了老師新課程理念,比如說《馬關條約》內容這部分不僅讓學生知道條約有哪些內容,老師還引導學生利用圖表的方式與《南京條約》對比分析,讓學生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深刻認識《馬關條約》給中國帶來了哪些嚴重的危害,教師還引導學生分析認識《馬關條約》給日本帶來的一些影響,這樣的做法,培養(yǎng)和訓練了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和理解問題,老師在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的時候,是從問題入手,環(huán)環(huán)相扣,然后是層層深入。在一個接一個的問題探究中,使學生思維活動始終在進行著,并且在思維活動中得出自己的認識。
2、教師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本課點睛之筆是對《馬關條約》的教學,教師打破了傳統(tǒng)模式的束縛,對《馬關條約》的內容和影響進行重新設計,讓學生認識到《馬關條約》的簽定,中國失去的不僅僅是物質,還有精神層面的,那就是尊嚴,通過讓學生感悟到通過本課學習,我們不要積聚仇恨,而是自我反思和警示,要以史為鑒,面向未來。
3、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這節(jié)課當中,我選用了黃海大戰(zhàn)、《馬關條約》簽定和部分歷史史料等相關的片段,學生觀看過后教師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學生在談感受的過程中,進行感悟。如我在課堂結束部分引導學生學完《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你有什么心情?請用一種顏色來代表,并說明為什么用這種顏色?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學生的思維空間,符合學生的從形象到邏輯的認知規(guī)律,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當然,這樣的教學處理不一定很好,但我也應該對我的探索進行反思、總結。整個教學中,不帖標簽、不灌結論,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又有客觀、理性的分析和梳理,站在思想史的高度對歷史進行闡釋與理解,給歷史必要的寬容,現實的回答。正是基于這樣的認知與實踐,在平實的教學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彰顯了“思想”的魅力;在饒有興趣的情境中體會思想的魅力。
在課堂中,我也分明感覺到學生的回答是自己內心流淌出來的,有自己的見解,而不是照著課本讀?!皾櫸锛殶o聲”,我想,這恰恰是思想的意義與力量所在。同時,在這樣的過程中,關于黃海海戰(zhàn)、《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影響等核心知識,相信學生不必于課后再去死記硬背,因為,這已內化為他們自己的認識和理解了。
誠然,因為是一節(jié)“原生態(tài)”的課,也有瑕疵,如時間的把握、教材的取舍、語言的過渡等。好在葉讕教授早說過,真實的課總會留下遺憾,聊以自我安慰。不過,伴隨閱讀而生、不乏亮點的教學設計,足以給自己更堅定的信念:教師生涯,閱讀作伴。
有關歷史的初二教學反思5
學法指導是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授之于魚,不如教之于漁”的教學古訓,激勵了許多人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為此已有許多成功的經驗供我們借鑒。
但教學的時代性特征,決定了不能照搬古人,我們只能在繼承和發(fā)展上下功夫。
筆者在課堂教學改革中,把學法指導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并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F將一些探索性的做法作一介紹。
一、課前備課兼顧學法
備課就是對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策劃,也是教學中的起始環(huán)節(jié),它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為使學法指導既具針對性,又具實效性,必須在備課中兼顧學法指導,并對此作精心設計,這是搞好學法指導的先決條件。
(一)揭示知識體系
布魯納說:務必教給學生以基本結構。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中,必須對教材的知識點加以組織或重組,使歷史知識結構化,并最大限度地揭示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樣就可以把龐雜、散亂的歷史現象變得簡化、序化、網絡化,使之構成一個基本的歷史知識體系。這是學生宏觀上把握歷史規(guī)律及時代特征的前提條件。
(二)精心設計教學方案
歷史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教會學生掌握探求歷史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層次地認識歷史現象,解決歷史問題,從而為提高歷史認識創(chuàng)造前提條件。
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中,根據典型材料改進教學設計,加強學習和研究方法的指導,這是學好歷史的基礎之一。例如,《鴉片戰(zhàn)爭》的備課中,傳統(tǒng)的教學設計是:
1.戰(zhàn)爭前中西方社會的對比。
2.鴉片的輸入及危害。
3.中國的禁煙運動。
4.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
5.中國戰(zhàn)敗的原因分析。這樣的組織雖然面面俱到,但既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也不能使學生掌握歷史分析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也就是不能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提高學生的能力。
如果改為這樣的設計:
中國落后于西方的根源是什么?體現了什么樣的哲學原理?(傳授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
2.林則徐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為何稱之為民族英雄?(傳授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理論。)
3.當時的階級矛盾十分尖銳,人民群眾為何會支持林則徐的禁煙斗爭和以后的抗英斗爭?
(傳授階級矛盾服從于民族矛盾的原理。)
4.是否可以認為沒有禁煙運動就不會發(fā)生鴉片戰(zhàn)爭?鴉片戰(zhàn)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傳授偶然性與必然性辯證關系的觀點。)
5.是否認同“鴉片戰(zhàn)爭中中國戰(zhàn)敗是必然的”觀點?(傳授現象與本質辯證關系的觀點。)
6.“落后應該挨打”、“落后必然挨打”的觀點中,你贊同哪一種?為什么?(引導學生理解歷史定論。)通過這樣的“政史結合”,既加強了方法的指導和理論的傳授,又為學生的學習與思考創(chuàng)設了一個良好的氛圍。
對教中的非重點內容當然也不能忽視,因為隨著問題分析角度的轉換,重點與非重點也將隨之發(fā)生變換,備課中要加強知識點的概括、歸納、綜合等,以理順知識線索,強化基礎知識的掌握。
(三)注重學法指導的整體性和形式的多樣化歷史教學的內容包羅萬象,因而學法指導的方法不可能公式化,不同的章節(jié)、不同的內容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導。學法指導必須滲透于每一節(jié)課堂教學之中,從而使已掌握的方法得以強化,使未知的方法得以學習,這就是所謂的整體性。掌握歷史學習的方法也不是只有一種途徑,這就需要在學法指導中注重形式的多樣化,如精心設計課堂提問,選輯典型史料以供學生閱讀思考和討論,提供歷史定論要求學生整理歷史知識等。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定能使學生的歷史觀得以加強,使歷史學習的方法得以掌握和應用。
(四)以典型材料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動力是能否學好歷史的根本問題,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有關材料,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歷史學科在這方面的優(yōu)勢是得天獨厚的,備課中必須充分考慮到這一點,具體可以從四方面著手:
1.利用直觀手段(如實地參觀、圖像資料等),以生動傳神的課堂描述、加強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合適的鄉(xiāng)土材料等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進行情感教育。
2.利用著名歷史人物的優(yōu)秀業(yè)績、高貴品質、治學態(tài)度等——進行意志品格教育。
3.史論結合,傳授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進行方法論教育。
4.利用典型材料,培養(yǎng)學生正確而高尚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等——進行思想素質教育。學生一旦形成了崇高的思想境界,就必然表現出崇高的責任感,學習知識、鉆研學法也就有了更高的自覺性。
二、課堂教學滲透學法
課堂教學是教學諸多環(huán)節(jié)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它是師生之間進行信息傳遞與反愧情感交流和行為相互作用的主陣地,備課中的教學設計需要通
三、課外輔導點撥、強化學法
一方面課外輔導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另一方面學生對課堂教學中教授的學法,去實踐或自我探求學法一般也要在課外進行,因此,課外輔導中點撥和強化學法是學法指導中的又一重要步驟和手段。
(一)提供實踐材料
主要是針對課堂教學中傳授的有關學法,向學生提供有關預習復習的內容或提綱,提供精選的歷史材料或有關學法指導的參考書籍等。
(二)教師設疑與學生質疑相統(tǒng)一
教師的設疑主要指把教材中的重要和關鍵部分提煉成有一定深度,但又適合學生實際水準的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鼓勵學生去爭論,同時向學生示范切入問題的角度。學生的質疑是指鼓勵并指導學生多問“為什么”,并要求做到質疑要注重前提,解決要注重方法,以此來促進學生做到“學思結合”。
(三)細致地做好解題指導
發(fā)現問題是為了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不僅需要知識、理論,同樣需要方法和技巧。而方法和技巧的形成和掌握,需要訓練和指導。
首先是審題能力的指導。通過指導來提高學生對與習慣表達不一致的已知條件的等效轉換能力,對解題起關鍵作用的隱含條件的挖掘加工能力;排除無效信息,提煉有效信息的揚棄能力等。
其次是深刻理解題意的指導。通過指導使學生對問題外露的能分清題型、要求、限制等,對問題內藏的能找準切入角度、分析層次及所用的知識點、理論或歷史規(guī)律等。
再次是指導學生養(yǎng)成反思答題過程的習慣。主要是反思答題是否正確、全面,以此來不斷提高學生思維的縝密性、辯證性和創(chuàng)造性。
當然,學法指導是一項長期而又細致的工作,有些步驟或做法在具體的操作中并無課前課后之分,只不過是各有側重而已,學法指導的最終目的還是在于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能力,使之能更好地自主學習,使之對知識的掌握更具廣度,對知識的理解更具深度,對知識的應用更具創(chuàng)造性。筆者堅信,學法指導貴在堅持,重在方法,如果大家共同來重視這方面的探索,定能走出一條成功之路。
七年級《城南舊事》滿分讀后感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上一篇:與城南舊事有關的初一讀后感范文
下一篇:關于寫城南舊事的初一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