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jié)齊名的中國主要節(jié)日之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guān)于中秋節(jié)的古詩鑒賞2021【七首】,歡迎大家來閱讀。
中秋節(jié)的古詩鑒賞1
桂枝香·吹簫人去
宋代:劉辰翁
吹簫人去。但桂影徘徊,荒杯承露。東望鞭芙縹緲,寒光如注。去年夜半橫江夢,倚危檣,參差曾賦。茫茫角動,回舟盡興,未驚鷗鷺。
情知道、明年何處。漫待客黃樓,塵波前度。二十四橋,頗有杜書記否。二三字者今如此,看使君、角巾東路。人間俯仰,悲歡何限,團圓如故。
中秋節(jié),寫人,感傷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吹簫的人已經(jīng)走了,但桂花樹的影子徘徊著。收成不好的年歲承接著甘露,向東望去縹緲的荷花池,仿佛注入了寒光。去年在半夜夢見橫在江上。依靠著高的桅桿,長短不齊的詩賦。茫茫地攪動著,盡興返回,沒有驚動鷗鷺。
誰知道明年在哪里?慢慢地在等待黃鶴樓的友人,一直漂泊在外度過前半生。二十四橋,還記得杜書記嗎?二個字,三個字,字字都是這樣,看看刺史,東路的布衣。抬頭低頭的人間,悲傷怎樣受到限制,團圓跟原來一樣。
注釋
桂枝香:《桂枝香》又名《疏簾淡月》。
桂影,桂花樹的影子。
使君:漢代稱“刺使”: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漢代以后用作對州郡長官的尊稱。
角巾:借指隱士或布衣。
俯仰:低頭和抬頭,比喻很短的時間。
中秋節(jié)的古詩鑒賞2
滿江紅·中秋夜潮
宋代:史達祖
萬水歸陰,故潮信盈虛因月。偏只到、涼秋半破,斗成雙絕。有物指磨金鏡凈,何人拏攫銀河決?想子胥今夜見嫦娥,沉冤雪。
光直下,蛟龍穴;聲直上,蟾蜍窟。對望中天地,洞然如刷。激氣已能驅(qū)粉黛,舉杯便可吞吳越。待明朝說似與兒曹,心應(yīng)折!
豪邁,中秋節(jié),寫水,月亮,興衰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滔滔江河歸大海,而海水的潮漲潮落,皆與月亮的圓缺有關(guān)。偏偏只等到,過了半個秋天的時候,拼成明亮的圓月和壯觀的潮水。這時,月亮好像經(jīng)過什么人把表面重新揩磨以后,越發(fā)顯得明亮澄圓。江潮到來就像銀河被人挖開了一個決口那樣,奔騰而下,想起冤死的伍子胥便看看月宮中的嫦娥。
月光普瀉,直照海底的蛟龍窟穴。潮聲直展蟾蜍藏身的月官。月夜太空素光皓潔,而浩瀚海面又白浪如雪,廣闊天地間潔凈澄澈,猶如用刷子刷洗了一般。一腔激氣直沖云霄,似乎能驅(qū)走月中的粉黛。他舉杯酌酒,似乎一口氣就能吞下吳越兩國。若是明日把我今夜觀潮所見之奇景與所生之豪情說與兒輩聽聽,那他們也會為之心膽驚裂啊!
注釋
滿江紅:詞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傷春曲》。雙調(diào)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韻;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韻。用入聲韻者居多。
陰:指低凹處。
潮信:即潮。因其來時有定時,故稱“潮信”。
半破:指半輪月亮。
斗成:拼成。雙絕:指圓月和潮水。
金鏡:比喻月亮。
拏攫(nájué):奪取。擎同拿。
子胥:伍子胥,春秋時吳國大夫。
沉冤:久未昭雪的冤屈,指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勸諫而賜其寶劍,令其自刎。
蛟龍穴:傳說水底有蛟龍居住的宮殿,即龍宮。
聲直上:指潮水的濤聲。
蟾蜍窟:即月宮。古代傳說月中有蟾蜍,蟾蜍即蛤蟆。
洞然:潔凈的樣子。刷:刷去污垢。
粉黛:粉敷面而助白,黛畫啟而增黑,都是婦女使用的妝飾品。
“舉杯”句:指吳王夫差殺死伍子胥和越王勾踐殺死大夫文種的事,是對他們殺害大臣的譴責。
說似:講論。兒曹:兒輩。
心應(yīng)折:江淹《別賦》:“使人意奪神孩,心拆骨驚?!毙恼?,中心摧傷,即憾動了心靈。
中秋節(jié)的古詩鑒賞3
中秋夜洞庭湖對月歌
清代:查慎行
長風霾云莽千里,云氣蓬蓬天冒水。
風收云散波乍平,倒轉(zhuǎn)青天作湖底。
初看落日沉波紅,素月欲升天斂容。
舟人回首盡東望,吞吐故在馮夷宮。
須臾忽自波心上,鏡面橫開十余丈。
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蕩。
此時驪龍潛最深,目炫不得銜珠吟。
巨魚無知作騰踔,鱗甲一動千黃金。
人間此境知難必,快意翻從偶然得。
遙聞漁父唱歌來,始覺中秋是今夕。
中秋節(jié),月夜,寫景,山水,寫水
注釋
①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詩人由貴州返回海寧,途徑洞庭湖,正值中秋,游后作成此詩。
②霾云:陰云。蓬蓬:茫茫覆蓋貌。冒:覆蓋。
③斂容:改變?nèi)蓊仭?/p>
④馮夷宮:馮夷,神話傳說中的水神,其宮殿在湖水深處。
⑤“此時”二句:驪龍,黑色的龍?!肚f子·列御》記:驪龍頜下有珠,經(jīng)常浮游水上,銜珠長吟。二句意為這時潛伏深處的驪龍,因為眼花繚亂,不能浮游上來銜珠長吟了。
⑥“巨魚”二句:騰踔(chuō):跳躍。千黃金:意為千萬鱗片像黃金一樣閃閃耀眼。
⑦翻:反。
中秋節(jié)的古詩鑒賞4
閏中秋玩月
清代:慧霖
禪邊風味客邊愁,饋我清光又滿樓。
一月可曾閑幾日,百年難得閏中秋。
菊花信待重陽久,桂子香聞上界留。
遮莫圓明似前度,不知誰續(xù)廣寒游。
中秋節(jié)
注釋
禪邊句:謂一邊領(lǐng)略習禪的風味一邊懷抱著客居的憂愁。饋:贈送。清光:指閏中秋的月光。
百年句:謂閏中秋是難得的。按大約每四年置一閏月,從閏正月、二月順序推移,當四十八年方得一閏八月,得一閏中秋。百年乃舉整數(shù)。
菊花信:指菊花開放的消息。桂子:桂花。上界:天上。
遮莫:盡管,任憑。圓明:指中秋之月又圓又亮。前度:指上個月即八月的十五之夜。廣寒:廣寒宮,神話故事中的月中仙宮。
中秋節(jié)的古詩鑒賞5
朝代:唐朝|作者: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賞析
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言絕句。在民俗中,中秋節(jié)的形成歷史悠久。詩人望月興嘆,但寫法與其他中秋詠月詩完全不同,很有創(chuàng)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樹棲鴉”,明寫賞月環(huán)境,暗寫人物情態(tài),精煉而含蓄。這句如同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首句一樣,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將蕭瑟蒼涼之景推到讀者眼前,予人以難忘的印象。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清冷之感,聯(lián)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樹棲鴉”,應(yīng)該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周邦彥《蝶戀花·早行》詞有“月皎驚烏棲不定”句,就是寫這種意境。)“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靜。全句無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處處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無聲濕桂花”,緊承上句,借助感受進一步渲染中秋之夜。這句詩因桂香襲人而發(fā)。在桂花諸品中,秋桂香最濃。在皎潔的月亮上某些環(huán)形火山的陰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賦予它美好的形象,說它是月宮里的桂樹,有的傳說還說人間的桂樹是天上落下來的種子生成的(宋之問《靈隱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這句詩描寫了冷氣襲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lián)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lián)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詩人選取“無聲”二字,細致地表現(xiàn)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玉兔,那揮斧的吳剛,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為霜露之類似雨雪都從天而降,因而詩人探桂時奇怪冰涼的露水把花枝沁得這么濕卻沒聽到一點聲音。如此落筆,既寫出了一個具體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現(xiàn)了夜之深和靜,似乎桂香與寒氣襲人而來了,帶給人以美的聯(lián)想。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這兩句采取了忽然宕開的寫法,從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聯(lián)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賞月的活動升華到思人懷遠,意境闊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親:在家鄉(xiāng)的人思念遠離的親人,離鄉(xiāng)之人遙望家鄉(xiāng)親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這兩句。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點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了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于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xiàn)的時候,詩人卻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天下離人千千萬萬,懷人愁緒如綿綿秋草,逐處叢生;詩人在思誰是確定的,說“不知秋思落誰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極寫秋思的浩茫渾涵,似虛而實,深得詩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xiàn)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并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癡情,手法高妙。在煉字上,“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生動形象的感覺,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
這首詩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明《唐詩畫譜》中就有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但這幅版畫僅是畫家別出心裁構(gòu)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對全詩點睛之筆——秋思未作充分表達。在這一點上,詩歌語言藝術(shù)顯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huán)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jié)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xiàn)得委婉動人。
中秋節(jié)的古詩鑒賞6
朝代:唐朝|作者:韓愈
纖云四卷天無河,清風吹空月舒波。沙平水息聲影絕,一杯相屬君當歌。
君歌聲酸辭且苦,不能聽終淚如雨。洞庭連天九疑高,蛟龍出沒猩鼯號。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下床畏蛇食畏藥,海氣濕蟄熏腥臊。
昨者州前槌大鼓,嗣皇繼圣登夔皋。赦書一日行萬里,罪從大辟皆除死。
遷者追回流者還,滌瑕蕩垢清朝班。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軻只得移荊蠻。
判司卑官不堪說,未免捶楚塵埃間。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
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
賞析
這首詩以近散文化的筆法,古樸的語言,直陳其事,主客互相吟誦詩句,一唱一和,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衷情互訴,灑脫疏放,別具一格。
詩里寫了張署的“君歌”和作者的“我歌”。題為“贈張功曹”,卻沒有以“我歌”作為描寫的重點,而是反客為主,把“君歌”作為主要內(nèi)容,借張署之口,澆詩人胸中之塊壘。
詩的前四句描寫八月十五日夜主客對飲的環(huán)境,如文的小序:碧空無云,清風明月,萬籟俱寂。在這樣的境界中,兩個遭遇相同的朋友不禁舉杯痛飲,慷慨悲歌。韓愈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在三十二歲的時候,曾表示過“報國心皎潔,念時涕丸瀾”。他不僅有憂時報國之心,而且有改革政治的才干。公元803年(貞元十九年)天旱民饑,當時任監(jiān)察御史的韓愈和張署,直言勸諫唐德宗減免關(guān)中徭賦,觸怒權(quán)貴,兩人同時被貶往南方,韓愈任陽山(今屬廣東)令,張署任臨武(今屬湖南)令。直至唐憲宗大赦天下時,他們?nèi)圆荒芑氐街醒肴温?。韓愈改官江陵府(今湖北江陵)法曹參軍,張署改官江陵府功曹參軍。得到改官的消息,韓愈心情很復(fù)雜,于是借中秋之夜,對飲賦詩抒懷,并贈給同病相憐的張署。
詩的開頭在描寫月夜環(huán)境之后,用“一杯相屬君當歌”一轉(zhuǎn),引出了張署的悲歌,是全詩的主要部分。詩人先寫自己對張署“歌”的感受:說它聲音酸楚,言辭悲苦,因而“不能聽終淚如雨”,和盤托出二人心境相同,感動極深。
張署的歌,首先敘述了被貶南遷時經(jīng)受的苦難,山高水闊,路途漫長,蛟龍出沒,野獸悲號,地域荒僻,風波險惡。好不容易“十生九死到官所”,而到達貶所更是“幽居默默如藏逃”。接著又寫南方偏遠之地多毒蛇,“下床”都可畏,出門行走就更不敢了;且有一種蠱藥之毒,隨時可以制人死命,飲食要非常小心,還有那濕蟄腥臊的“海氣”,也令人受不了。這一大段對自然環(huán)境的夸張描寫,也是詩人當時政治境遇的真實寫照。
上面對貶謫生活的描述,情調(diào)是感傷而低沉的,下面一轉(zhuǎn),而以歡欣鼓舞的激情,歌頌大赦令的頒行,文勢波瀾起伏。唐憲宗即位,大赦天下。詩中寫那宣布赦書時的隆隆鼓聲,那傳送赦書時日行萬里的情景,場面的熱烈。節(jié)奏的歡快,都體現(xiàn)出詩人心情的歡愉。特別是大赦令宣布:“罪從大辟皆除死”,“遷者追回流者還”,這當然使韓、張二人感到回京有望。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簡單。寫到這里,詩情又一轉(zhuǎn)折,盡管大赦令寫得明明白白,但由于“使家”的阻撓,他們?nèi)匀徊荒芑爻⑷温殹!翱草V只得移荊蠻”,“只得”二字,把那種既心有不滿又無可奈何的心情,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了。地是“荊蠻”之地,職又是“判司”一類的小官,卑小到要常受長官“捶楚”的地步。面對這種境況,他們發(fā)出了深深的慨嘆:“同時輩流多上道,天路幽險難追攀”?!疤炻酚碾U”,政治形勢還是相當險惡的。
以上詩人通過張署之歌,傾吐了自己的坎坷不平,心中的郁職,寫得形象具體,筆墨酣暢。詩人既已借別人的酒杯澆了自己的塊壘,不用再浪費筆墨直接出面抒發(fā)自己的感慨了,所以用“君歌且休聽我歌,我歌今與君殊科”,一接一轉(zhuǎn),寫出了自己的議論。僅寫了三句:一是寫此夜月色,照應(yīng)題目的“八月十五”;二是寫命運在天;三是寫面對如此良夜應(yīng)當開懷痛飲。表面看來這三句詩很平淡,實際上卻是詩中最著力最精彩之筆。韓愈從切身遭遇中,深深感到宦海浮沉,禍福無常,自己很難掌握自己的命運。“人生由命非由他”,寄寓深沉的感慨,表面上歸之于命,實際有許多難言的苦衷。八月十五的夜晚,明月如鏡,懸在碧空藍天,不開懷痛飲,就是辜負這美好的月色。再說,借酒澆愁,還可以暫時忘卻心頭的煩惱。于是情緒由悲傷轉(zhuǎn)向曠達。然而這不過是故作曠達而已。寥寥數(shù)語,似淡實濃,言近旨遠,在欲說還休的背后,別有一種耐人尋味的深意。從感情上說,由貶謫的悲傷到大赦的喜悅,又由喜悅墜入遷移“荊蠻”的怨憤,最后在無可奈何中故做曠達。抑揚開闔,轉(zhuǎn)折變化,章法波瀾曲折,有一唱三嘆之妙。全詩換韻很多,韻腳靈活,音節(jié)起伏變化,很好地表現(xiàn)了感情的發(fā)展變化,使詩歌既雄渾恣肆又宛轉(zhuǎn)流暢。從結(jié)構(gòu)上說,首與尾用灑和明月先后照應(yīng),輕靈簡煉,使結(jié)構(gòu)完整,也加深了意境的蒼涼。
中秋節(jié)的古詩鑒賞7
朝代:唐朝|作者: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yīng)是嫦娥擲與人。
賞析
據(jù)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節(jié)期為陰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jié)”。
詩人創(chuàng)作此詩正是在中秋的夜晚,聯(lián)想到詩人前一年高中進士,而此刻正是詩人東游之中,也正是詩人意氣風發(fā)之時,所以在如此佳節(jié),又是詩人得意之時,以此背景,詩人創(chuàng)作了此詩。
第一句,描述了桂花像是月上掉下來似的場景,交待了詩人所處的時間是中秋之夜,奠定了全詩是充滿了輕松,了聯(lián)想的基調(diào)。
第二句,詩人撿起殿前的桂花,桂花的顏色潔白而新鮮,闡述了詩人是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也表明了詩人此時在人生道路上是順暢的。
第三句,通過傳說透露出了詩人對桂花的憐惜,展現(xiàn)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闡述了詩人是熱愛自然,憐惜自然的。
第四句,感嘆到桂花飄落是因為傳說中的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通過豐富的聯(lián)想,烘托出詩人是擁有包含萬事萬物的心境的。
這首絕句描狀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潔如玉,映于月光更顯晶瑩,拾起花猶帶露更覺滋潤,想來當是嫦娥撒于人間。全詩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節(jié)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見大之妙。綜合此詩,神話傳說中吳剛學仙有過,遭天帝懲罰到月宮砍伐桂樹,其樹隨砍隨合,所以必須不斷砍伐,卻始終砍不倒這棵樹。但此詩并不如其它描寫中秋詩作一般凄涼,凋零,或是額悵、哀綿,全詩給人的感覺是輕松自在,毫無憂愁的。雖只描寫了一幅“夜賞月桂圖”,卻讓讀者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賞桂。內(nèi)容是詩人的聯(lián)想,卻不讓人覺得有空虛之意。巧妙的聯(lián)想反而為“寂靜”的詩作平添了幾分“俏皮”。不禁讓人對古人的中秋佳節(jié)浮想聯(lián)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