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即公歷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數(shù)國家通稱的“新年”。元,謂“始”,凡數(shù)之始稱為“元”;旦,謂“日”;“元旦”意即“初始之日”。下面是小編收集推薦的2021元旦節(jié)放假安排,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2021元旦節(jié)放假安排
2021年1月1日(周五)-1月3日(周日)放假,共3天,無調(diào)休。
免費范圍
免費通行的車輛范圍為行駛收費公路的7座以下(含7座)載客車輛,包括允許在普通收費公路行駛的摩托車。
免費路段
免費通行的收費公路范圍為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和《收費公路管理條例》規(guī)定,經(jīng)依法批準設(shè)置的收費公路(含收費橋梁和隧道)。各地機場高速公路是否實行免費通行,由各?。▍^(qū)、市)人民政府決定。
有多少人知道元旦的由來?
據(jù)說古埃及人由游牧改為農(nóng)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后,發(fā)現(xiàn)農(nóng)業(yè)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fā)生洪水有很大關(guān)系。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fā)現(xiàn),尼羅河泛濫的時間是有規(guī)律的,兩次泛濫之間大約相隔365天。他們還發(fā)現(xiàn),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就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中國的元旦,據(jù)說起源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稌x書》記載:“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蹦敲矗霸倍质鞘裁匆馑寄?“元”本意是“人頭”、“首”,后引申為“始”、“第一”之意?!暗笔窍笮巫?,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開始。我國在發(fā)掘大汶口文化遺物時,就發(fā)現(xiàn)過一幅太陽從山巔升起來、中間云煙繚繞的圖畫。經(jīng)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元”字寫法。后來,在殷商時代的青銅器上又發(fā)現(xiàn)了“旦”字被簡化成日出地平線的形狀?!霸倍植⒂米鳛橐辉~,出現(xiàn)在南朝人蕭子云《介雅》詩中:“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彼未鷧亲阅痢秹袅讳洝肪硪弧罢隆睏l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jié)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簡而言之,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元旦歷來指正月初一。但正月初一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是很不統(tǒng)一的。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從漢武帝起,規(guī)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到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nóng)時;從西歷,所以便統(tǒng)計”,定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而以西歷的1月1日為新年,但并沒有稱“元旦”。今天我們所說的“元旦”,是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決定的,會上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并將公歷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nóng)歷正月初一改為“春節(jié)”。
元旦是一個世界性的節(jié)日,各個國家都會歡慶元旦。其中最奇特的慶祝方式要數(shù)印度人的“痛哭元旦”,人人臉上涕淚橫流,他們認為光陰似箭,人生苦短,用哭來迎新年,既是對人生的感嘆,也是對過去歲月的忘記。相對于“大團圓”式的喜劇意識,我覺得以哭來迎接新年的方式更深刻,元旦象征著開始,更代表著逝去。告別過去,才能更好地迎接未來
中國元旦各民族習俗
柯爾克孜族——每年第一個月出現(xiàn)時,柯爾克孜族人便歡度“諾若孜”節(jié),這與漢族的春節(jié)很相似。過節(jié)時,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飯菜辦得豐盛些,互相請客,以示慶祝。過節(jié)那天晚上,當畜群從牧場上回來的時候,每家氈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從上面跳過,接著牲畜從上面跳過,預示消災解難,在新的一年里人畜兩旺。
布依族——陰歷臘月底,家家戶戶薰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縫新衣、手帕。臘月二十三用麥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請先生寫對子,貼門神、年畫。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圍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團圓飯,整夜守歲。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后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兆豐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燈,晚上一齊點燃,掛在大門口。過了初一,人們開始串門拜年。青年男女相約去“起表”,以歌聲表達愛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嗩吶、月琴、洞簫、姐妹簫、銅鼓等樂器伴奏聲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區(qū)正月十五過完年,正月三十還要過“小年”。
土家族——從正月初一前兩天開始,第一天稱大年,第二天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節(jié)日期間吃“紅曲魚”,以象征富富有余,還吃大鍋燴菜,稱合菜。初三舉行“擺手舞”會,參加者達萬人之多。此外,還有耍龍燈、舞獅子、燈會、戲劇、武術(shù)等活動。
壯 族——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燒肉等。晚飯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斬雞”、燉整雞。家家都要守歲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寢。正月初一、初二,凡來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餡,由去皮綠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醬制成。男女多于此時對歌,或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余,重五六斤。 節(jié)日期間喜愛舉行拋花包活動。男女青年各分一隊,雙方相距約50米,劃出界線,互相拋接,凡拋出界線或沒有接著便為輸者。
東鄉(xiāng)族——喜歡在春節(jié)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yǎng)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初一這一天,舉行傳統(tǒng)的“打土塊”活動。他們以土塊做“武器”,互擲對方,這一天,年過花甲的老者也要興沖沖跑到山野的“戰(zhàn)場”上去大顯身手。
侗 族——初一清早,從塘里弄幾條又大又鮮靈的鯉魚,煎、炸、燒、燉、擺上桌,再加一盤香氣四溢的腌魚,整桌菜以魚為主。侗家人說,春節(jié)吃魚,預兆新的一年吉慶有余(魚)、五谷豐登、余錢余糧。春節(jié)時,盛行爬山比賽。誰先爬到頂,誰就得到姑娘或小伙子的禮物。姑娘贈送自己刺繡的侗錦,小伙子獻出精致的竹盒、斗笠,這項活動往往持續(xù)半月之久。
仡佬族——每年農(nóng)歷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節(jié)。因他們居住在氣溫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開始發(fā)芽,春天才開始。在這即將春耕大忙之際,大家團聚在一起過年,共同祈禱祖宗、山神保佑,諸事如意,五谷豐登。又因清明節(jié)常在三月初左右,這樣兩個節(jié)一起過,所以將這一天定為仡佬年,也就是春節(jié)。年輕人在節(jié)日期間,連村接寨舉行打雞毛、打毽子、打花龍、打雞蛋等活動,還伴之以歌舞,盡情歡樂。
哈薩克族——春節(jié)期間喜愛開展“姑娘追”活動。這種活動風趣動人,也是男女青年表白愛情的一種別致方式。
2021元旦放假通知格式范文六篇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skin/tiku/images/icon_star.png)
下一篇:2021寒假放假通知模板范文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