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圖形的面積》重點是讓學生掌握比較圖形大小的方法,體驗圖形形狀的變化與面積大小變化的關系。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男W四年級數(shù)學《比較圖形的面積》教案范本,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比較圖形的面積》教案范本一
教材分析:在本節(jié)課的教材設計中,主要是借助方格紙作為載體,讓學生自主的比較各種不同形狀圖形面積的大小,體驗到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可以有多種方法.
學情分析:因為我班的學生動手能力比較差 ,以前沒有多少基礎 ,雖然訓練一個學年,但是還是不令人十分滿意 。因此設計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帶著"想知道每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嗎?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它們的面積呢?"先獨立操作,然后再小組交流,集中小組中不同的解法。然后再全班以組進行匯報
教學目標:
1、借助方格紙,能直接判斷圖形面積的大小。
2、通過交流,知道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
3、體驗圖形形狀的變化與面積大小變化的關系。
教師應注意的訓練意識:觀察、比較、獨立思考、操作、交流,知識、方法并進。
教學重點:面積大小比較的方法。
教學難點:圖形的等積變換。
教學過程:
一、新課教學
1、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出示掛圖)
1、提出看圖要求:你都看見什么圖形?
(2)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去動手操作
(打開學具袋,使用與掛圖配套的圖形進行比較)(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長方形,不規(guī)則圖形。)
提問:想知道每個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嗎?你用什么方法知道它們的面積呢?
(數(shù)方格)
2、提出活動要求:現(xiàn)在請大家數(shù)一數(shù)每個圖形的面積
預設:(1)通過數(shù)格子得到圖形面積
(2)用數(shù)格子的方法數(shù)不出來怎么辦?
(適當提出來大家討論方法,或者挑選出能數(shù)方格的圖形)
(3)可能有部分學生能通過不同方法得到圖形面積。
自我注意:教材中把方格紙作為載體,呈現(xiàn)各種形狀的平面圖形。借助方格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是為了學習沒有格時怎樣求圖形面積做準備。
(4)匯報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5 ②6 ③4.5 ④9 ⑤6 ⑥6 ⑦9 ⑧12 ⑨4.5 ⑩10.5(11)15 (12)15(13)15
3、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
(1)將圖中面積相近的圖形分類,讓學生分組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
提出操作要求:你想怎么比較呢?
(巡視了解活動情況,個別指導,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存在的問題。)
(3)在小組活動之后,同學進行交流方法 。(主要是互相交流經(jīng)驗,)
1=3 2=5=6 5+6=8 1+3=4=7 9+10=11=12=13
(4)思考:你是怎樣知道的?
(學生匯報時,要指導學生說清自己發(fā)現(xiàn)的方法,和操作過程。)
個人注意:學生歸納整理出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比較的方法。然后再全班以小組代表進行匯報,一個組說后其它組補充,能邊匯報邊展示,匯報時可以是組內(nèi)成員合作進行
我應該預設可能的匯報結果:即我的教案中的幾種都要心中有數(shù),但此時學生可能只能匯報出書上提示的幾種。這時學生匯報有幾種就引導大家總結出幾種,不必把每種都總結出來評價應根據(jù)匯報的情況隨機進行。
(本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能選擇不同的圖形進行面積大小的比較,并通過圖形面積大小的比較,掌握一些比較的方法。)
三、鞏固練習(完成后面幾個圖示的任務)
1、你們能用自己歸納出來的方法判斷下面哪些圖形的面積與圖(一)一樣大嗎?
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
(第一個練習重點用分割、平移的方法來判斷。)
個人注意:如果學生在第一環(huán)節(jié)沒這類方法,這時應引導歸納并補上。主要需要學生去體會圖形變化面積沒變,為什么面積沒變就需要分割平移?去證明體會是目的,而是體會圖形變化面積沒變=等積變形。滲透一種數(shù)學思想 ,為今后學習面積公式推導打基礎,還有解決問題的思維習慣。不用給學生概念,會意就行了,只要教師自己明白就行,主要是為學生學習以后的面積計算作鋪墊 。
2、你認為下面的哪個圖形補上去就能使這個圖形變得完整?為什么?
(讓學生討論觀察補哪塊圖形好,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
3、同學們用心想想:如果下面的方格圖中,每個小方格的面積表示一平方厘米,你能畫出三個面積都是12平方厘米的不同圖形嗎?
用你們手中的方格紙試一試。
(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畫圖形,只要面積是否12平方厘米都可以。)
(1)獨立操作
(巡視檢查并且了解存在的問題和學生完成的情況,巡視的過程中應注意選擇有代表性的作品進行展示。)
(2)全班交流---
個人注意:我覺得畫圖型的這道題比較重要,如果學生畫的比較簡單,我可以提示一下。這個學習活動中學生畫出來的圖形不用分類,只是鼓勵學生盡量畫出矩形以外的其它圖形就行,目的是體會等積變形 。
4、拿出學具袋里兩個圖形,請你試一試它們可以拼成下面的哪個圖形?
(1)獨立操作
(2)交流演示
(3)擴展:你還能用這兩個圖形拼成新的圖形嗎?
(4)獨立操作
(5)在黑板上粘貼交流演示
能力升華:通過剛才的活動,你們是否發(fā)現(xiàn)了哪些有數(shù)學思考價值的東西呢?
學生歸納: 圖形的形狀不同,但它們的面積都是相等的。
或者結合生活實際例子:比如裝修中,地板或墻壁的圖案,很多都是用的等積變形而構成的,把這道變成與生活接近的,讓學生去當設計師。(此環(huán)節(jié)視情況而定)
個人注意:學生操作時應下到組里,指導學生,了解學生的情況。多數(shù)人出現(xiàn)的問題集體解決,個別的當場解決 ,并且不一定要老師解決,提出來讓同學幫助解決,盡量讓學生解決問題。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比較圖形的面積》教案范本二
教學內(nèi)容:比較圖形的面積
目標預設:
借助方格紙,能直接判斷圖形面積的大小。
通過交流,知道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
體驗圖形形狀的變化與面積大小變化的關系。
教學重點:面積大小比較的方法。
教學難點:圖形的等積變換。
教學過程:
一、新課教學
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
讓學生觀察方格中各種形狀的平面圖:
提問:下面各圖形的面積有什么關系?
你是怎樣知道的?
同學進行交流。
二、歸納比較的方法:
(1)平移 (2)分割 (3)數(shù)方格
你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與同學進行交流
三、練習
1.用分割和平移法來判斷
2.根據(jù)自已的理解畫圖形,只要面積是12平方厘米都可以。
3.讓學生討論觀察補哪塊圖形好。
四、作業(yè)
課堂作業(yè):17頁 第4題。
課外作業(yè):在方格紙上畫出面積為24平方厘米的圖形。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比較圖形的面積》教案范本三
教學內(nèi)容:地毯上的圖形面積
目標預設:
能直接在方格圖上,數(shù)出相關圖形的面積。
能利用分割的方法,將較復雜的圖形轉化為簡單的圖形,并用較簡單的方法計算面積。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策略、方法的多樣性。
教學過程:
一、 出示圖形,讓學生觀察討論:
1. 地毯上的圖形面積是多少?
2.圖形有什么特點?
3.求地毯上藍色部分的面積有哪些方法?
小組討論求積的方法:
(1)數(shù)格
(2)大面積減小面積
(3)分割數(shù)格
二、練一練
1.求下列圖形的面積: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每個圖形的面積?(討論)
2.下列點圖上的面積是多少?
請學生說如何分割?
為什么這樣分割?
3.總結:求這類圖形的面積有哪些方法?應注意什么?
三、作業(yè)
課堂作業(yè)
19頁第3題第二部分。
課外作業(yè)
在方格紙上設計一個自己喜歡的圖形,并求出它的面積。
板書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比較圖形的面積》教案范本四
一、 教學目標
1、 借助方格紙,能直接判斷圖形面積的大小。
2、 通過交流,知道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
3、 體驗圖形形狀的變化與面積大小變化的關系。
二、 重點難點
重點:面積大小比較的方法。
難點:圖形的等積變換。
三、 教學過程
(一)新課教學
1、 小組討論:比較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2、 小組內(nèi)觀察書中P16頁的13幅圖形面積。
3、 你是怎么知道的,用哪種方法判斷的?
4、 匯報:1=3 2=5=6 5+6=8 1+3=4=7 9+10=11=12=13
5、 判斷方法:直接比較法、平移法、數(shù)方格法、拼湊法、割補法。
(二)練習:練一練P17
1、 下面哪些圖形的面積與圖1一樣大?(用分割和平移法來判斷)
2、 3題(用拼湊法來判斷)
3、 4題(用割補法來判斷)
(三)總結
四、 板書設計
比較圖形的面積
直接比較法
平移法
數(shù)方格法
拼湊法
割補法
五、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我是按照學生自學的形式開展的。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總結出圖形間的關系,能判斷出圖形面積的大小。但用的方法最多的是數(shù)方格、平移和割補,學生掌握的情況一般。
小學四年級數(shù)學《比較圖形的面積》教案范本五
【教學內(nèi)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上冊P16-17“比較圖形的面積”。
【教學目標】
1、借助方格紙,能直接判斷圖形面積的大小。
2、通過交流,知道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
3、體驗圖形形狀的變化與面積大小變化的關系。
【教學重點】
掌握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會用不同的方法去比較圖形的面積大小
【教具準備】
課件、方格紙、直尺、各種平面圖形的硬紙板、七巧板等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說明
一、 復習舊知,揭示新課。
1、課件播放已經(jīng)學過的各種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讓學生說出圖形的名稱以及特征。
2、讓學生拿出準備的長方形的硬紙板。跟同桌說說哪兒是它的周長,哪兒是它的面積。并且用手比劃一下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有多長?用手摸一摸它的面積有多大?
(注:明確圖形的周長是指繞圖形一周的長度;圖形的面積是指所占平面的大小。)
3、師:任意拿出兩個圖形紙板,說說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小?讓學生進行直觀判斷。如果兩個形狀不同,大小很難區(qū)分時,你有什么辦法?--揭示課題:我們今天來探討圖形面積的比較。
二、自主探究: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
1、出示課本16頁網(wǎng)格中的13個圖形。
2、自主探究活動:這些圖形的面積之間有什么關系呢?請同學們先仔細觀觀察、比較,看誰的發(fā)現(xiàn)最多多!
3、小組交流:在小組里交流你的發(fā)現(xiàn)。
?、偃嘟涣鳎瑲w納比較圖形面積的方法:各組派代表說說你們組找到了哪些圖形之間的面積大小關系?是怎么知道的?依據(jù)同學的回答,歸納學生所使用的比較方法如下:
②板書:
A、數(shù)方格的方法;(重點說明這個方法,為今后學習面積公式的推導作好鋪墊。)
B、重疊法;(通過旋轉、平移、翻轉等操作方法,使兩個圖形重疊,再觀察比較出圖形面積的大小)
C、轉化法;(通過割補、拼合轉化為規(guī)則的圖形后,再做比較)
三、實踐活動: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
1、活動一:課件出示課本17頁1題:
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總結了這么多的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那我要考考大家的眼力,下列圖形中哪些與圖1的面積一樣?為什么?你用的是什么方法得到的?
(注:重點要引導學生怎樣對圖形進行平移和分割,讓學生體會形狀變化而面積不變的事實,培養(yǎng)學生圖形的轉化思想,為后續(xù)運用轉化思想學習面積公式的推導打下基礎。)
2、活動二:出示課本17頁的2題。
(1)師:我們知道圖形形狀可能不一樣,但是面積大小可能一樣的道理,那大家能畫出相同面積但形狀不一樣的圖形嗎?
(2)按題目要求在課本上畫面積是12平方厘米的不同圖形??凑l畫得多。
⑶作業(yè)展示。表揚有創(chuàng)意的同學。
(注:重點要引導學生說出為什么面積是12平方厘米,培養(yǎng)學生在面積不變的情況下,形狀可以是不同的辨證思想)
3、活動三:出示課本17頁的3題:
(1)師:我們知道,把一個不規(guī)則的圖形給它補上一塊,就可以使它變成規(guī)則的圖形,上面的這個圖形應該補幾號圖形呢?為什么?
(2)課件演示。
(注:重點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培養(yǎng)學生把不規(guī)則圖形可以補成規(guī)則圖形的意識,為今后運用“補”的方法去求不規(guī)則圖形的面積做好鋪墊。)
4、活動四:出示課本17頁的4題:
(1)師:我們知道用不同的圖形可以拼出不同的有意思的圖形來。那4題的兩個圖形可以拼成什么樣的圖形呢?先想想,再動手拼一拼進行驗證。
(2)你還能拼成什么樣的圖形呢?動手試一試。
⑶作業(yè)展示,說自己拼成的什么圖形?怎么想的?
(注:要先讓學生想象可以拼成什么樣的圖形?再讓學生動手操作,為運用分割法求組合圖形面積埋下伏筆。)
5、活動五:拼平行四邊形
?、抛寣W生拿出七巧板,拼平行四邊形,再在小組內(nèi)進行交流。
?、聘餍〗M派代表在全班進行交流。
(注:要讓學生動手操作,在同學間進行交流,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培養(yǎng)學生動手和觀察能力,為后續(xù)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打好基礎
四、全課總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有什么收獲和啟示?
通過對已經(jīng)學習過的平面圖形的再認識,以及圖形周長和面積的再認識,為學習新知識做好了鋪墊。在學生很難比較兩個近似圖形面積大小的時候,引入課題,為學生下一步的探究創(chuàng)設了情境,提高了學生探究的欲望。
教師在組織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交流等形式進行比較活動中,使學生掌握多種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同時也讓學生知道確定一個圖形面積的大小,不僅是根據(jù)圖形的形狀,更重要的是根據(jù)圖形所占格子的多少來確定的。也為學生自主探索基本圖形的面積計算的方法打下了基礎。在教學中真正體現(xiàn)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研究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得到提升。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能力也得到了培養(yǎng)。
教師通過組織學生畫一畫、試一試、拼一拼、想一想等活動,運用平移、旋轉、割補等方法,使學生體會形狀變化而面積不變的事實,體會把組合圖形分解為基本圖形的過程,培養(yǎng)圖形切拼的意識和圖形的轉化思想,為后續(xù)運用轉化思想學習面積公式的推導打下基礎。
歸納知識要點和心得體會,突出學習重點,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