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死的,不能隨意更改。但教案是活的,課怎么上全憑教師的智慧和才干.盡管寫教案要去學習大量的參考材料,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聽取名家的指點,吸取同行經(jīng)驗。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從軍行》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感謝您的欣賞。
《從軍行》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1
一、 教學目標
1、了解邊塞詩的特點
2、重視邊塞詩中的意象運用
3、學習詩歌比較,了解詩人不同作品的特點
二、教學重難點
1、 注意邊塞詩歌中詩人懷鄉(xiāng)思親之情
2、 邊塞詩歌中音樂的表達作用
三、教學課時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首先讓學生回憶背誦上學期學過的〈從軍行〉其四“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而引出“邊塞詩歌”主題。
2、總體感知邊塞詩歌的代表人物和風格
盛極一時的邊塞詩是構成盛唐之音的一個基本內容,它在中國詩歌史上的地位,是前無古人的。在盛唐邊塞詩人中,高適、岑參向來并稱齊名。
3,王昌齡的背景介紹
王昌齡(約698-757),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過塞上。開元十五年(727),登進士第,開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職秘書省校書郎,七年后應博學宏詞科考試中選,授汜水(今屬河南)縣尉。開元二十七歲年(739),因“不護細行,屢見貶斥”(《舊唐書》本傳), 終于本年獲罪被謫嶺南。開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齡自嶺南北歸,任江寧(今江蘇南京)縣丞。但幾年后,王昌齡又被貶至龍標(今湖南黔陽)縣尉。安史之亂發(fā)生,王昌齡北還,路過毫州郡時,為刺史閭丘曉所殺。
王昌齡邊塞詩的代表作是《出塞》和《從軍行》?!冻鋈饭灿袃墒?均從《全唐詩》)。其一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4、總體感知
從軍行 (其一) 王昌齡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 無那金閨萬里愁。
《從軍行》組詩是王昌齡采用樂府舊題寫的邊塞詩,共有七首。這一首,描寫邊塞將士久戍思歸的邊塞詩歌。這首小詩,筆法簡潔而富蘊意,寫法上很有特色。詩人巧妙地處理了敘事與抒情的關系。前三句敘事,描寫環(huán)境,采用了層層深入、反復渲染的手法,創(chuàng)造氣氛,為第四句抒情做鋪墊,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顯得格外警拔有力?!胺榛鸪俏鳌?,一下子就點明了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臺上?;募诺脑埃念櫳n茫,只有這座百尺高樓,這種環(huán)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時令正值秋季,涼氣侵人,正是游子思親、思婦念遠的季節(jié)。時間又逢黃昏,“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詩經(jīng)王風君子于役》)這樣的時間常常觸發(fā)人們思念于役在外的親人。而此時此刻,久戍不歸的征人恰恰“獨坐”在孤零零的戍樓上。天地悠悠,牢落無偶,思親之情正隨著青海湖方向吹來的陣陣秋風任意翻騰。上面所描寫的,都是通過視覺所看到的環(huán)境,沒有聲音,還缺乏立體感。接著詩人寫道:“更吹羌笛關山月”。在寂寥的環(huán)境中,傳來了陣陣嗚嗚咽咽的笛聲,就象親人在呼喚,又象是游子的嘆息。這縷縷笛聲,恰似一根導火線,使邊塞征人積郁在心中的思親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終于來了個大爆發(fā),引出了詩的最后一句。這一縷笛聲,對于“獨坐”在孤樓之上的聞笛人來說是景,但這景又飽含著吹笛人所抒發(fā)的情,使環(huán)境更具體、內容更豐富了。詩人用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跡,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轉折過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
在表現(xiàn)征人思想活動方面,詩人運筆也十分委婉曲折。環(huán)境氛圍已經(jīng)造成,為抒情鋪平墊穩(wěn),然后水到渠成,直接描寫邊人的心理——“無那金閨萬里愁”。作者所要表現(xiàn)的是征人思念親人、懷戀鄉(xiāng)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寫,偏從深閨妻子的萬里愁懷反映出來。而實際情形也是如此:妻子無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歸又不得歸的結果。這一曲筆,把征人和思婦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這一句如畫龍點睛,立刻使全詩神韻飛騰,而更具動人的力量了。
5,重難點分析
1)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場景,用他自己的話來表達。
注: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個深秋時節(jié),一個守著邊境的士兵獨自在城市的憂傷中吹著悠揚的竹笛,思念著竹笛的笛聲。
2)這首詩寫相思相思的特點是什么?
提示:抒情的風景,抒情的音樂,
3)環(huán)境描寫對人物心理的影響是什么?
提示:烽火城市(重要的邊城,遙遠)黃昏(黃昏思鄉(xiāng)是蒼白和悲傷)
秋天的海風(秋風蕭瑟的情節(jié))(不是留戀和怨恨羌笛)
關山月(堡山距離)
摘要:環(huán)境描寫在人物心理活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進一步加深了主人公內心的感受。
4)抒情詩與《從軍行》(其四)(青海長云雪山)的特點比較分析,環(huán)境描寫與心理學的區(qū)別是什么?
提示:抒情(“其一”曲筆抒情,虛寫征人家鄉(xiāng)的妻子的無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發(fā)戍邊將士為國殺敵、視死如歸的豪情壯志)
環(huán)境與心理描寫(“其一”側重環(huán)境的凄涼孤獨,通過寫羌笛的聲音,從聽覺上抒寫思鄉(xiāng)之情,心理描寫采用虛寫方式,以想象寫情;“其四”側重寫邊塞環(huán)境條件的艱苦,心理描寫上采用實寫方式,直接寫戍邊將士為國盡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5) 比較分析同一個詩人不同風格的詩句
《閨怨》(王昌齡)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上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這首詩題作《閨怨》,有'怨'必有'愁'.詩的開頭卻出其不意地從題意的反面入手,獨劈蹊徑,以退為進用反說起筆,說這位與丈夫闊別,獨處深閨的少婦,似乎已經(jīng)習慣了躲在這與世隔絕的封閉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當她'春日凝妝上翠樓'之后,'忽見陌上楊柳色',明顯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誘惑力,觸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難再,紅顏易年的閨怨之情:悔不該讓夫從軍以求功名,卻辜負了這番良辰美景.一個'悔'字道出了這位少婦的'閨怨'濃愁.先說春色撩拔得少婦春心蕩漾而'不知愁',以樂景起筆,反襯出愁怨,以反起強化題旨,使得行文波瀾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總之,這首詩不說別而別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緒倍增,表現(xiàn)了高超的藝術手法.
比較兩首詩同樣寫“愁”,但兩者在表達情感上有何不同。
提示:《從軍行》(其一)愁中帶有苦的意味,因為戍守邊疆的環(huán)境凄涼,帶給主人公內心的凄涼。情感更深一層。
《閨怨》只是單純的閨中少婦思念丈夫的心情。
6,板書
烽火城 烽火戲諸侯,一笑失天下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秋 傷春悲秋(襯托人物心理)
羌笛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愁 點明主題
《從軍行》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2.感悟詩的意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受到愛國思想的教育。
重點難點
1.理解詩句意思,在反復誦讀和融情想象中,感悟詩中意境。
2.品味詩人筆下的將士們的思鄉(xiāng)之情與誓死殺敵愛國之志。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談話導入
1出示組圖(邊塞),這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想到學過的那些古詩。
2這就是我國西北大漠的風光。也就是邊塞。當時大唐,一些游牧民族,卻時常侵擾邊境,引發(fā)戰(zhàn)爭。將士們就駐守在這,戍守邊關,保家衛(wèi)國。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他常年隨軍,跟隨將士們一起生活,一起經(jīng)歷戰(zhàn)爭,所以他寫了很多關于行軍打仗的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一首《從軍行》。
板書:從軍行 (讀題)
二讀題釋題,作者簡介
1說說題目意思。介紹“行”古詩的一種體裁。
2作者介紹。七絕圣手。(圣)學習其中一首《從軍行》。
過渡:寫了邊塞什么情況和戰(zhàn)士們怎樣生活,
三讀通古詩,弄懂大意
1讀通古詩。要求:自由讀詩,仔細讀,爭取讀正確。
2指名讀。引導讀出節(jié)奏、韻味。(標節(jié)奏)
3讀懂古詩?;仡櫡椒ǎ鹤⑨尅⒖磮D、工具書、聯(lián)系上下文…
自讀自悟:利用這些方法理解,不明白標出。
4交流理解。指明說大意。
適時補充:青海(出示青海湖圖片),玉門關(圖片)
穿(磨穿磨破),百戰(zhàn)(百→許多次,三千尺,高百尺)
四品讀古詩,體會情感
1出示學習任務:默讀古詩,拿起筆,把令你印象深刻的字詞圈畫出來,思考:透過這些字詞,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聽到了什么?會想到些什么?簡要在書上寫一寫。
2明確方法。根據(jù)學生圈畫的字中途提示:如“暗”,你仿佛看到(烏云密布、硝煙滾滾),聽到(萬馬奔騰),想到(戍邊將士環(huán)境惡劣)
3學生繼續(xù)體會。
4交流匯報。如:“遙望”(哪里望、望什么、望得到嗎?四處地點,它們在哪,出示地圖,介紹四個地方:海拔3000多米、人跡罕至,終年積雪、綿延千里,我軍戍邊營地孤單一城,軍事要塞、國家邊境。兩地數(shù)千里、快馬加鞭、五天五夜——望不到,為什么望?——了解軍情。要塞?張騫、李廣、唐僧。出示圖片)
邊說感悟邊讀。(指導讀)
5一起來體會后兩句,找到了什么印象深的字詞?
預設:“穿”(將士們戰(zhàn)斗時打得英勇,打得頑強,打得艱苦,鎧甲破爛、血跡斑斑,戰(zhàn)場廝殺、出示戰(zhàn)爭視頻)
“終”(堅定決心,發(fā)誓不勝不回——是什么讓他們有如此豪情、情懷?聽到豪言壯語)
“不還”(為什么?有國才有家,有家才可回)
即使破樓蘭,可以還嗎?(唐詩中去找: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李白: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王翰: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明白什么了?誓死保衛(wèi)、戍守保衛(wèi)、愛國之志,但仍是發(fā)出錚錚誓言)
6相對戰(zhàn)士、詩人說點什么。
五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通過這首詩,讓我們仿佛看到了1300多年前,戰(zhàn)士們奮勇殺敵、保家衛(wèi)國的場面,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愛國之情。
《從軍行》組詩共7首課下收集讀讀,有描寫了些什么。
板書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遙望 穿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 誓死報國愛國之志
不破/樓蘭/終不還。 終 不還
《從軍行》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三個生字。
2、結合注釋,借助課外資料和工具書,通過學習,正確理解兩首詩的大概意思,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將士們忠心報國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將士們忠心報國的豪情。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鋪墊渲染
1、引入
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學習王昌齡的邊塞組詩《從軍行》中的兩首詩。(板書課題:從軍行)
2、解詩題
師:讀懂詩題是我們理解古詩的第一步。一起輕聲讀讀題目,誰讀懂了?(從軍就是參軍,標題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屬于樂府詩。)
3、鋪墊渲染
以往我們學過一些邊塞詩,如:“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薄白砼P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和學生接詩)在你們的印象中,邊塞是個怎樣的地方?
過渡:王昌齡在他的筆下,又為我們展示了怎樣的邊塞風光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二、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1、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請大家把這兩首邊塞詩先認認真真地讀兩遍,要讀準字音,讀得字正腔圓,讀出節(jié)奏,讀得有板有眼。(生讀)
①誰來選一首讀一讀(師相機點評指導)換另一首讀讀
②師小結提問:有感情地朗讀也是理解古詩的一種方法。除此之外,學習古詩的方法還有哪些?(看注釋、看圖畫、想象畫面)
請同學們借助這樣的方法,默讀這兩首詩,一句一句地讀,邊讀邊看注釋,讀完一句想想這句的意思。讀完一首,想想整首詩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同桌也可以邊讀邊討論。
2、析字詞、明詩意
小結過渡:兩首詩表面的意思你們經(jīng)過合作已弄明白了,現(xiàn)在我們一起深入體會詩中深層的含義。
出示:(一)前兩句“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①自己輕聲讀一讀,你從中看到了邊塞的什么?(青海湖、長云鋪天蓋地,很長很長、雪山、一座孤城,還看到了玉門關。)
②追問:什么樣的雪山?(出示雪山圖),這里的雪山,是指祁連山,海拔4000——5000米,終年積雪,雪光閃耀,異常壯麗。祁連山因它的雪白而壯麗,如今怎么就暗了下來呢?(漫天的黃沙,四起的硝煙,讓雪山變暗了,邊塞變暗了。)
③帶著你的理解來讀這兩句。
④人有時會因心情的不同而對周圍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國破家亡時“看到盛開的繁花濺淚,聽到鳥的叫聲亦驚心?!薄T僮x讀這句,對“暗”還有不同的理解嗎?(將士們遠離家鄉(xiāng),遠離親人,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心情也是暗淡的)指導感情朗讀(你不僅走進了邊塞,也走進了征人的心啊!)
⑤在你積累的詩句中有和玉門關有關的嗎?背給大家聽。(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⑥聯(lián)想到這些詩句,再讀這句詩,哪個字撞擊著你的心扉?(孤獨,對故土的思念,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把你的感受融在詩句中,再讀。
過渡:環(huán)境是這樣的'惡劣, ;鄉(xiāng)情是這樣的深切, ??墒厡⑹俊?/p>
出示(一)后兩句“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①齊讀,誰愿說說自己對這兩句詩的理解。(在黃沙滿天的戰(zhàn)場上,征人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們表示不破樓蘭就不回來。)
②師:“穿”是“穿上金甲”嗎?(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
金屬制作的盔甲會磨破!不可思議呀!你認為可能嗎?
邊塞將士是怎樣把金甲磨破的?(征戰(zhàn)時間之久,暗示戰(zhàn)爭的激烈頻繁)。磨破的是金甲,磨不破的呢?
③指導感情朗讀:金甲易損,生命可拋,戍邊將士報國的意志卻不會減,所有的豪情、氣勢都融在了這兩句詩里, 。
刀光劍影、生死拼搏里橫刀立馬的身影流露著馬革裹尸的豪情 。
豪壯的語言中,你感受到了將士們一顆怎樣的心?(決心,不把敵人消滅誓不還的決心,一顆熱愛祖國的決心。)
3、感悟詩情
“不破樓蘭終不還”這鏗鏘有力的語言讓我們感受到了將士們的萬丈豪情,難道他們就不思念家鄉(xiāng)的親人,真的不想還嗎?
家鄉(xiāng)的親人也無時無刻不牽掛著他們啊!會有誰在牽掛著他們呢?
也許兩鬢斑白的雙親拄著拐杖一次次在村頭翹首以盼;也許一雙年幼的兒女在一次次的呼喚父親回家;也許留守家園的妻子因思念而過早的讓黑發(fā)染霜。請你們代替邊關的將士們給家鄉(xiāng)的親人寫一封信,告訴他你為什么‘終不還”。
學生練筆、交流。(結合學生交流,相機板書:忠心報國)
4、練習背誦
過渡:短短的二十八個字,讓我們感受到了戍邊將士的豪邁情懷,第二首詩又將為我們展示了邊塞將士們怎樣的生活呢?
出示(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①輕聲慢慢的讀,細細的品味,詩中的哪個字、哪個詞、哪句話深深觸動了你,就把它畫下來,再讀、再品。
②著重引導學生欣賞品味“昏”,“ 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p>
(風沙遮天蔽日。一個昏字又讓你感受到了什么?出征的軍隊卷塵挾風,氣勢逼人。)
“ 前軍夜戰(zhàn)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弊屛覀兿胂竦搅饲颁h部隊的英勇,也想像到了前方的的仗打得艱苦、出色,
③師小結:一場激戰(zhàn),不是寫得聲嘶力竭,而是處以輕快跳脫之筆,通過側面的烘托、點染,讓我們去體會,去遐想。這就是王昌齡的高明,不怪人們稱他為“七絕圣手”。
④感情朗讀、背誦
三、總結全詩、升華悟情
1、不是每場戰(zhàn)斗都能像這次這樣取得勝利,“一將功成萬骨枯”戰(zhàn)斗的勝利是用許多將士“白骨掩蓬蒿”的壯烈犧牲換來的,戰(zhàn)火無情,(出示課始師生接讀的兩句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由來征戰(zhàn)地,能得幾人還。學生讀。
師:“能得幾人還?即使人未還?可守邊的戰(zhàn)士們卻——(引導讀:“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2、在這兩首詩里,我們看到了塞外風沙肆虐的惡劣環(huán)境,感受到了守邊戰(zhàn)士戍邊的凄苦孤獨與悲涼,更感受到了將士們奮勇殺敵的決心以及誓死報國的壯志豪情,這凄美、悲壯,向上的畫卷就是唐朝的邊塞詩。
四、拓展延伸
王昌齡的《從軍行》組詩共七首,七首詩七幅不同的畫面,我們今天學的是其四、其五,還有另外五首大家課后選自己喜歡的讀一讀。感興趣的同學回家之后可以再收集一下其他詩人的邊塞詩讀一讀,感受盛唐邊塞詩的悲壯,豪放。
《從軍行》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朗讀、背誦古詩。
2、 借助教材注釋,結合課外資料,通過學習,正確理解古詩的大概意思,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課題,出示課題。
1、 同學們聽說過花木蘭吧,花木蘭代父從軍,,在戰(zhàn)場上驍勇善戰(zhàn),猛打猛沖,屢立戰(zhàn)功,頻頻榮升。
2、 理解“從軍” 板書:從軍
3、 在每一個朝代,都有愛國的將士戍守邊關的動人事跡,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殺敵報國的雄心壯志。我們從剛學過的《民族英雄戚繼光》知道:戚家軍和其他抗倭軍隊一起,終于解除了我國東南沿海的倭患。今天,我們學習一首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寫的《從軍行》
板書:行。
二、解詩題,知詩人。
1、《從軍行》即從軍歌,是樂府詩題,這類詩大多描寫邊疆軍事生
活。標題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
等,都屬于樂府詩。
2、 想去唐朝的邊塞,領略一下當時的邊塞風光,看看將士們作戰(zhàn)的情
況嗎?現(xiàn)在,我們來學習——————
3、說說你對王昌齡有多少了解?
三、整體通讀,把握詩境
1、 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通順。
2、 指名朗讀古詩。聽聽是否讀得既正確又通順。
3、 詩要讀得字正腔圓。所以我們可以象剛才這位同學一樣來讀,一個字一個字讀,里面有停頓。我們也還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讀法:四聲讀法,一聲二聲可以拉長聲音讀;三聲四聲讀得短促一點。
4、教師范讀,青——海長——云——暗雪——山——。好,下面我不說了。看看怎么讀?誰愿意讀給大家聽?
5、 同學們剛才在王昌齡的引領下,到唐朝的邊塞轉了一圈,看見了哪些景物?(唐朝的首都是長安(西安),當時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青?!钡貐^(qū),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zhàn)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范圍?!肮鲁恰蹦暇芡罗?/span>西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延千里的隱隱的雪山)畫圖出示以上地方。
6、看圖讀前兩句,你有何感受?帶上感情讀一讀。(戍邊將士艱苦、孤寂的生活,懷念家鄉(xiāng))
7、 過渡語:盡管環(huán)境這樣惡劣,鄉(xiāng)情這樣深切,守邊將士又是怎樣做的呢?
8、齊讀后兩句。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9、多媒體出示古戰(zhàn)場圖
10、第三句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說明了什么?
11、 將士們面對困難,報國壯志不但沒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
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將士豪壯的誓言是————
為了讓我們的子孫不再遭受戰(zhàn)爭傷痛,我們發(fā)誓————
為了祖國的威嚴,我們發(fā)誓————
12、“戰(zhàn)地記者”采訪戍邊將士。
四、體會意境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重新回到唐朝的西北邊陲,再一次將所想到的見到的、聽到的,留在心中。讓我們牢記戍邊的將士,學習他們棄家入
塞、奮勇殺敵、許身報國、建功立業(yè)的積極進取的精神吧。音樂起。師生齊讀(注重平仄。)
五、品悟詩情
過渡語: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盡管我們只讀了幾遍,那我們來聊聊吧。
1、讀了這首詩,在你的腦海中浮現(xiàn)出什么樣的畫面?
2`指名說。
3、同學們,這就是王昌齡給我們留下的邊塞詩。詩人又對他們付于怎樣的感情呢?就請同學們默默地再讀這首詩,請你拿起筆來,一邊讀一邊品,推敲推敲這詩中的哪個字飽含了對我們所見的這些景物特別的感情呢?
3、從哪個字體會到了什么?
六、拓展
1、保衛(wèi)邊疆的將士們呀,我————————
2、搜集有關贊美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的古詩。
《從軍行》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1、誦讀古詩并背誦。
2、指導學生學習查找、搜集與課文相關的資料。
3、引導學生借助注釋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一課時(30分鐘)
教學過程:
一、 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配樂播放一組邊塞圖片。
學生看圖。
師解說:這是遠古的邊塞,這里人煙稀少,這里有荒涼的大漠,殘破的孤城,冷峻的邊關,更有四起的硝煙和殘酷的戰(zhàn)爭。
師:看了這些圖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這里條件艱苦。
師: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就在這荒涼的大漠寫下了千古名篇《從軍行》。
生齊讀課題。
二、 解題,了解作者。
師:“從軍行”是古代樂府詩集的一個題目,一般用來描寫古代軍旅生活。
師:你們想了解詩人王昌齡嗎?
生:想。
師:那就請大家跟老師一起去上網(wǎng)查找資料認識他吧。
師邊上網(wǎng)演示邊介紹:點擊瀏覽器,在百度中輸入“王昌齡”,搜索,就會出現(xiàn)很多有關王昌齡的信息,打開相關網(wǎng)頁,就能能獲得你所需要的內容。
學生觀察學習。
師:老師在課前也搜集整理了一些王昌齡的資料,請看,誰來讀。
大屏幕出示詩人簡介。
指名讀。
師:除了上網(wǎng),我們還可以通過查閱書報來搜集資料,這種方法不僅能幫助我們理解課文,還能使我們學到更多的知識。
三、 初讀古詩。
師:同學們,古詩的學習,離不開一個“讀”字,通過預習,誰能把古詩讀正確,讀流利。
課件出示古詩。
指名讀。
多音字正音“還”讀huán。
讀并理解生字“孤、遙”。
指名讀。
師:同學們的預習效果真不錯!我們一起來讀,注意讀出詩的節(jié)奏。
課件出示畫好節(jié)奏的古詩,全班齊讀。
指名讀詩。
師評價。
四、 再讀古詩,理解詩意。
師:我們學習古詩,不光要會讀,還要理解詩意。平時,你是怎樣理解詩大意的呢?
生:借助課本中的注釋理解。
師:好,我們就用這種方法理解故事。四人一小組合作學習,互相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學生分小組學習交流,師巡視指導。
師:誰來讀第一行,再說詩意。
生:青海湖上滿天都是云,把雪山都遮住了。
師:你從哪個字看出來云把雪山遮住了?
生:我從“暗”字看出來的。
師表揚。
師:第二行誰來說?
生:一座孤零零的城在遙望玉門關。
師:是孤城在遙望嗎?
生:不是,是人在望。
師:是誰在遙望呢?請同學們看課本中的插圖。
生看圖,回答:是孤城的將士們在遙望玉門關。
師表揚,小結方法:課本中的插圖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古詩。
師:誰來讀第三行?
生讀,說:荒漠中的將士們身經(jīng)百戰(zhàn),身上的鎧甲都被磨破了。
師:你從哪個詞看出他們鎧甲都磨破了?
生:“穿”是磨破的意思。
師:最后一行誰來說?
生:不打敗敵人就不回家。
師:“敵人”是詩句中的哪個詞的意思?
生:詩中“樓蘭”是指敵人。
師表揚:你真會讀書。把課文中的注釋概括得這么簡潔。
師小結:結合注釋了解古詩,確實是學習古詩的好方法,古人語“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習古詩就是要多讀,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古詩。
生自由地讀詩,說詩句的大意。
五、 品讀古詩,體會感情。
課件出示一二行詩,配圖。
師:同學們,你們看,在這荒涼的邊關,將士們背井離鄉(xiāng),長年累月,戍守邊關,遠遠望向玉門關時,他們會想些什么呢?
生:他們會想什么時候才能回家?
師:想家了是吧?如果你是將士們中的一位,你會想念家鄉(xiāng)的誰呢?
生:我想爸爸媽媽。
師:把你的想念之情讀出來。
生有感情地讀一二行詩。
師:如果你是一位父親,你會想念家鄉(xiāng)的誰呢?
生:我會想我的兒子。
師:把你的思念之情讀出來。
生有感情地讀一二行詩。
師:思鄉(xiāng)之情如此迫切,但他們卻義無反顧地戍守邊關,拋頭顱,灑熱血。
生齊讀三四行。
師:通過朗讀,你知道了什么?
生:將士們打了很多仗。
師:你是從哪些詞體會到的?
生:百戰(zhàn)。
生:穿。
師:戰(zhàn)爭如此頻繁,慘烈,他們想回家嗎?
生:想!
師:他們回了嗎?
生:沒有回!
師:為什么想家又沒有回呢?
生:仗還沒有打完。
生:他們還要戍守邊關。
師:他們雖然思念自己的家鄉(xiāng),但他們更愛自己的祖國。所以將士們發(fā)出了壯烈的誓言——
生:不打敗敵人就不回家!
全班齊讀最后一行。
師:將士們的決心如此堅定,老師也想讀讀。
教師范讀。生再讀。
師:這不僅是一份莊嚴的誓言,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諾,正是有了這些保家衛(wèi)國的將士們,才有了人們幸福安定的生活。
全班自由朗讀,并背誦。
六、 課堂總結。
師:同學們,王昌齡的《從軍行》一共有七首,這只是其中的一首。
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閱書籍去看看。
結束語:王昌齡的時代已經(jīng)離我們遠去了,但將士們的愛國熱情卻永遠激勵著我們。在如今的和平盛世,我們該為祖國做些什么呢?這就有待于我們課后去思考,行動!
《春夜喜雨》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
上一篇:《從軍行》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
下一篇:《春夜喜雨》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