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拱橋》第一課時評課稿 聽了劉老師執(zhí)教的《中國石拱橋》第一課時,可謂受益匪淺。劉老師這節(jié)課給我感受最深的一點是劉老師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教育。
在上課之前,學生自覺朗讀生字詞,然后是演講比賽,學生點評。課后我了解到劉老師在七年級的第二節(jié)課,也就是這班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的第二天就開始了對學生的綜合訓練,一開始是講故事,后來是學生自定主題進行演講?,F(xiàn)在是定了幾個主題讓學生進行演講比賽,都是學生自覺操作,如抽簽定先后,學生之間的相互修改講稿等等。演講的學生雖然在臺上有點緊張,但是演講得非常好,而且是脫稿演講;點評的學生說得連貫通順,也很到位??梢娺@班學生在劉老師的培養(yǎng)之下,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
上課時,劉老師沒有把講臺作為自己表演的舞臺,而是把課堂交到學生手中,緊扣文本一步步地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比如他問“中國石拱橋有什么特點?”一學生回答“形式優(yōu)美”,然后他又問“形式優(yōu)美是不是中國石拱橋的特點”,片刻之后學生就答“是石拱橋的特點”,劉老師又進一步追問“這既然是石拱橋的特點,那為什么又成為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呢?”這一追問,學生就會進行深入思考,不僅知道中國石拱橋是石拱橋的杰出代表,也能理解下面所要學習的本文得說明順序——從一般到特殊。這樣步步引導,學生不僅學到了文本知識,更學到了學習語文的方法及能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這一問一答的思考、交流中,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反思自己,以前也進行了課前三分鐘演講,但是進行得很隨意,后來為了上課沒再進行下去,上課也變得越來越來隨意,其實是不夠重視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評等綜合能力的訓練,沒能持之以恒地抓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作為語文老師,對著一本語文課本,對著一班學生,我們要教予學生什么?我想不僅僅是學生手頭上的課文,更重要的是以課文為載體,教予學生如何學習語文,逐步養(yǎng)成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這才是學生的一生的財富。感謝劉老師!
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通訊稿范文
上一篇:春季開學第一天校長國旗下講話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