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者帶著一身驕傲立于巔峰,俯瞰眾生。上下五千年,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持續(xù)存在于一種經(jīng)久不衰的氛圍中,一切偉大的精神創(chuàng)造將精神價值看得至高無上。中國的造物者艱難的誕生于歷史的荒流中,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份獨一無二的文化魅力,或許是古樂獅舞,或許是建筑服飾,而我所熱愛的,只是一處回歸自然的古跡。
清晨,撥開一團迷霧,便逢到一座古城。當我第一次踏入鳳凰,撲面而來的是青山綠水。閉眼呼吸,涼意自鼻尖沁入心脾。腳觸上一條青石板路,手劃過黃泥磚堆砌起來的土墻,眼前的回龍閣右街浮動在斑駁艷影中,兩旁店鋪林立,小吃攤連著古韻猶存的家庭客棧,陳設(shè)著工藝品的小商店連著苗族特有的銀飾店。如此濃郁的古意古韻,不禁讓人疑惑春秋時期人稱“五溪苗蠻之地”的鳳凰是以何種姿態(tài)存在,會不會有游街叫賣的小吃和那撐著油紙傘的姑娘。
歷史演遞,云卷云舒,鳳凰終于邁上了歷史的舞臺,成為一座集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為一體的古城。這座專為戰(zhàn)爭而建的城至今仍然保留著南方長城、黃絲橋城堡等戰(zhàn)爭痕跡,曾經(jīng)的硝煙讓鳳凰有了豁達的包容性,文化的交融也見證了她獨特的意義。鳳凰,這一個地方又以另一個意義無所依附而獨立存在。
帶著淡淡的惆悵,我漫步在悠長悠長的古巷,走出巷口,迎面屹立著一道萬里墻——南方長城。順著石階登上長城,當手撫上城墻,感受到的是它依然跳動著的脈搏。伴隨著這脈搏向前看,便看到哨臺、碉卡。不難想象曾經(jīng)驍勇善戰(zhàn)的戰(zhàn)士在這里廝殺。為了保護家園,他們拋頭顱,灑熱血,一身男兒正氣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這一道厚重的城墻,猶如一頁頁史書記載著以往的刀光劍影。
過了城墻,跨過沱江,在中營街的一座南方古四合院前我停做了腳步。房子小巧別致,鏤花的門窗古色古香,牌匾上刻著“沈從文故居”,故居內(nèi)陳列著沈先生的墨寶、遺稿、遺物和遺像,每一個瞻仰者面對沈先生的故居,總會感慨:歷史竟留下了一件如此美麗的瑰寶。
走出沈從文故居,又決定去拜謁沈先生的墓冢。沿著沱江邊一條彎曲的小巷前行,直到一片稀疏的樹林出現(xiàn)在眼前,林中一條石徑從高處蜿蜒下來。沈先生的最終就選擇了在此長眠,我感到有些悲哀同時又為之嘆服,不管他生平如何輝煌,最終他選擇了歸于平淡。它是一個為他的作家,將鳳凰里的淳樸嵌入他的《邊城》,我應該感到慶幸,作為一個拜謁者,內(nèi)心再一次被震撼,被沈從文,更被他的鳳凰城。
我遇見的是一座蘊含文學意味的古城,勝似一壇老酒,岳存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