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簡化是通過減省筆畫,把簡筆字和俗體字作規(guī)范文字使用的漢字改革方式。下文是小編整理的漢字簡化歷史簡介,歡迎閱讀參考!
簡體字是漢字演變的邏輯結果。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yōu)樽瓡?,再變?yōu)殡`書、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瑫谖簳x時開始出現(xiàn),而簡體字已見于南北朝(4-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為“俗體字”。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簡化字,在這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例如“營”、“壽”、“盡”、“敵”、“繼”、“燭”、“壯”、“齊”、“淵”、“婁”、“顧”、“獻”、“變”、“燈”、“墳”、“驢”,等等。唐代顏元孫著《干祿字書》和王仁[日句]著《刊謬補缺切韻》,都收了極多的俗體字。宋代以后,隨著印刷術的發(fā)明,簡體字由碑刻和手寫轉到雕版印刷的書籍上,從而擴大了簡體字的流行范圍,數(shù)量大大增多。根據(jù)《宋元以來俗字譜》,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所用的簡體字多達6240個,合為繁體字共1604個,平均每個繁體字有3.9個不同的簡化字,與今天使用的簡體字完全相同的有“實”、“寶”、“聽”、“萬”、“禮”、“舊”、“與”、“莊”、“夢”、“雖”、“醫(yī)”、“陽”、“鳳”、“聲”、“義”、“亂”、“臺”、“黨”、“歸”、“辦”、“辭”、“斷”、“羅”、“會”、“憐”、“懷”等等共達330多個。
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志》創(chuàng)刊號上發(fā)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采用俗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22年,陸費逵又發(fā)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采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并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
1922年,錢玄同在國語統(tǒng)一籌備委員會上提出《減省現(xiàn)行漢字的筆畫案》,得到陸基、黎錦熙、楊樹達的聯(lián)署。這是歷史上有關簡體字的第一個具體方案,主張把過去只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作為正體字應用于一切正規(guī)的書面語。它提出的八種簡化漢字的方法,實際上也就是現(xiàn)行簡體字的產(chǎn)生依據(jù),影響深遠。
1928年,胡懷琛出版《簡易字說》,收簡體字300多個。
193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出版劉復、李家瑞合編的《宋元以來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來簡體字的發(fā)展情況。
1932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國語籌備委員會編訂的《國音常用字匯》,收入不少簡體字,并指出:“現(xiàn)在應該把它(簡體字)推行,使書寫處于約易?!?/p>
1934年,中國圖書館服務社出版杜定友的《簡字標準字表》,收簡體字353個。徐則敏在《論語半月刊》發(fā)表《550俗字表》。錢玄同在國語統(tǒng)一籌備委員會提出《搜集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1935年,錢玄同主持編成《簡體字譜》草稿,收簡體字2400多個。同年8月,國民x政府教育部采用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324個,雖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畢竟是歷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個簡體字表。也就是在這一年,上海文化界組織“手頭字推行會”,發(fā)起推行“手頭字(即簡體字)”運動。
1936年10月,容庚的《簡體字典》出版,收字達4445,基本上本自草書。同年11月,陳光堯出版《常用簡字表》,收字3150個,約一半本自草書,一半來自俗體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體研究會發(fā)表《簡體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個。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簡體字運動才被迫停頓,而主要在共產(chǎn)黨統(tǒng)治區(qū)繼續(xù)發(fā)展。共產(chǎn)黨奪取政權后,立即著手繼續(xù)推行簡化漢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編制《常用簡體字登記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礎上,根據(jù)“述而不作”的原則,擬出《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555個。
1952年2月5日,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簡體字表》的基礎上,擬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收字798個,簡化偏旁56個,并廢除400個異體字。
1955年2月2日,《漢字簡化方案〔草案〕》發(fā)表,把其中的261個字分3批在全國50多種報刊上試用。同年7月13日,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同年10月,舉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通過《漢字簡化方案〔修正草案〕》,收字減少為515個,簡化偏旁減少為54個。
1956年1月28日,《漢字簡化方案》經(jīng)漢字簡化方案審訂委員會審訂,由國務院全體會議第23次會議通過,31日在《人民日報》正式公布,在全國推行。以后這個方案根據(jù)使用情況而略有改變,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簡化字總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個不作偏旁用的簡化字,第二表是132個可作偏旁用的簡化字和14個簡化偏旁,第三表是經(jīng)過偏旁類推而成的1754個簡化字;共2238字(因“簽”、“須”兩字重見,實際為2236字),這就是今天中國大陸的用字標準。
而在其他使用漢字的國家,同樣也在簡化漢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簡體字502個,除了67字(稱為“異體簡化字”),均與中國公布的簡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簡體字總表》,收簡體字2248個,包括了中國公布的所有簡化字,以及10個中國尚未簡化的,如“要”、“窗”。1976年5月,頒布《簡體字總表》修訂本,刪除這10個簡化字和異體簡體字,從而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馬來西亞:1972年成立“馬來西亞簡化漢字委員會”,1981年出版《簡化漢字總表》,與中國的《簡化字總表》完全一致。
泰國:本來規(guī)定華文學校一律不準用簡體字教學,在聯(lián)合國以簡體字為漢字標準后,宣布取消原來的限制,于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華文學校都可教學簡體字,發(fā)行簡繁對照表手冊,并在小學課本上附加簡繁對照表。
日本:日本使用漢字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在民間也長期流行一些簡體字。1946年日本內閣公布《當用漢字表》,收字1850個,其中有131個是簡體字,與中國簡體字相同的有53個,差不多相同的有9個。
南朝鮮:1983年《朝鮮日報》公布第一批簡體字90個,在《朝鮮日報》上使用,與中國相同的有29個,差不多相同的有4個。
文學常識合集
上一篇:中國文學常識合集
下一篇:二十四節(jié)氣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