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xiàn)。
有一個人買了一棟又大又漂亮的房子,還帶一個果園。
總之,一切都非常令人滿意。
這棟房子旁邊是一座又矮又破的房子,里面住著一個嫉妒心非常強的鄰居。
這個鄰居出于嫉妒總想給他找點兒麻煩:不是往他門前倒垃圾,就是往路上潑臟水。
有一次,這個人早晨醒來后,一出門就看見門口的臺階上放著一個泔水桶。這個人什么也沒說,倒掉桶里的泔水,刷干凈水桶,然后裝了滿滿一桶又大又紅的蘋果朝鄰居家走了過去。那個鄰居聽到敲門聲,幸災樂禍地想:
“他終于找上門來了!”然后就打開門,準備和來人大吵一架。
但沒想到的是,這個人卻面帶笑容地遞過來了一桶蘋果,并說:“誰富有什么,就會與別人分享什么。”
很早以前,有一群印第安人被白人追趕,逃到了某個地方,他們的處境十分危險。由于情況危急,酋長便把所有的族人召集起來談話。
他說:“有些事我必須告知大家,我這里有一個好消息,也有一個壞消息。”族人中間立刻起了一陣騷動。
酋長說:“首先我要告訴你們壞消息。”所有的人都緊張地站著,神色惶恐地等待著酋長的話。
他說:“除了水牛的飼料以外,我們已經(jīng)沒有什么東西可吃了。”大家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談論起來,到處發(fā)出“可怕啊”、“我們可怎么辦”的聲音。
突然一個勇敢的人發(fā)問了:“那么好消息又是什么呢?”
酋長回答:“那就是我們還存有很多的水牛飼料。”
星云大師當初剃度時竟然挨了三通打。
故事要回溯到大師12歲那年。那年,大師隨媽媽從揚州去南京尋找父親,到宜興時,遇見一位寺院修行的師父。師父問他愿不愿意隨他回寺院,出家修行。或許這是屬于大師和修行的緣機,大師斷然表示愿意跟隨。
師父帶他回寺院見住持。住持說,在為他剃度前要問他一個問題,如果答不好,將用手中的藤條來做小小的懲戒。他點點頭。
住持問他:“為什么出家?”他想了想,答:“是我自己愿意出家。”話音落下,住持的藤條劈頭蓋臉打下來,說:“你自己愿意出家就出家?沒有師父領你,你如何能出?”少年星云想想,于是說:“是師父要我出家。”藤條再落下來,住持說:“師父要你出家你就出家了,你沒有主見嗎?”星云想想住持的話有道理,再回答:“是師父要我出家,也是我自己愿意來的。”不料住持又用藤條打了他一頓,打完后再追問:“是誰讓你出家的?”他蒙了,不知該如何回答,說:“我也不知道,你打我就是了。”想不到這下住持放下了藤條,說“這回可以了”,這才為他剃度。
著名文化學者于丹這樣解讀大師的這則故事。她說,“為什么出家”跟“一個人要怎么進入社會”是同樣的道理。
我們進入社會,經(jīng)過從前的經(jīng)驗,發(fā)覺只站在自己的角度,這樣不對。這時開始會想到兼顧一些別人的角度,變得成熟一點。而這個時候還挨打,內(nèi)心就會出現(xiàn)不平衡,也許就會憤世嫉俗,甚至怨天尤人,以偏概全。這也許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經(jīng)過的心路歷程。
最后少年星云答:“我也不知道,你打我就是了。”住持卻放下藤條,對他的回答滿意了。
她這么解讀:經(jīng)過一些體悟和磨礪,我們進入一層新的境界,覺得世界永遠比我們想象的復雜,但是我不能因為挨打而停止做我該做的事。于是會很勇敢,也很坦然地對世界說,你打我就是了,我繼續(xù)做我自己的事。
人真正有了這種坦蕩和無私,這就是他不挨打的開始。
很久以前,有一對兄弟。哥哥精明,喜歡奉迎;弟弟憨厚,喜歡讀書。
有一次,他們一起上街去買東西。突然弟弟被什么東西絆了一下。弟弟沒有低頭去看,而是繼續(xù)在心里默讀詩經(jīng)。哥哥卻看得清楚,絆住弟弟的是一錠金子!
“什么?金子!”弟弟有點不相信。
哥哥卻說:“別傻了!快把金子藏好我們趕緊回家吧。”
弟弟不以為然地說:“不義之財不可取,我們應該等失主。”
哥哥知道弟弟的脾氣,假裝答應說:“那你去買東西吧,我在這里等失主。”
弟弟剛走哥哥就馬上收起金子跑回了家,并把金子藏在了隱秘的地方。弟弟回來問,他就說找到了失主,已經(jīng)把金子還回去了。
這件事過去不久,有一天兄弟倆忽聞外面鳴鑼開道的吆喝聲。原來是一位高官乘車經(jīng)過,哥哥看見城里有頭有臉的人都拿出財寶獻給這位高官,突然想起了撿到的那塊金子,心想自己要是把金子獻出去,高官一高興賞個一官半職的,豈不是一步登天了。
他急忙找出金子獻了出去。高官的仆人仔細看了看金子又看了看他,讓他稍等一會,拿著金子轉(zhuǎn)身在高官耳邊耳語了一陣,高官盯了他一眼之后,喝令隨從立即把他抓起來。
弟弟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哥哥撿到的那錠金子正是國庫丟失的貢金,朝廷正愁盜賊無處捕獲呢。
寓言故事:給愛留一點時間
下一篇:古代寓言故事:搖頭擺尾的鱸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