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jié)構(gòu)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xiàn)。
從前,有個叫陳大卿的人得了疥瘡病,整天癢得他坐臥不安,別人也不大敢接近他。
一天,他的上司碰到了他,見他那副模樣,便笑話他說:“你可真舒服呀!”
陳大卿正兒八經(jīng)地說:“你別譏笑我。我這病可有五種美德,是其他的病所遠遠趕不上的呢。”
上司說:“哪五種美德?”
陳大卿說:“仁、義、禮、智、信,它都具備。”
上司問:“此話怎講?”
陳大卿不緊不慢地說道:“你看,這疥瘡不生在臉上,它為我保全了面子,這是仁;誰只要一接觸到它,它便毫不吝嗇地給予別人,傳染迅速,這是義呀;它常常奇癢難耐,引得人叉開手指去抓、去撓,這是講禮呀;它不生在別處,專揀關(guān)節(jié)縫里長,撲朔迷離,不大好捉摸,這可是它的智;每隔一段時間,它便定時發(fā)癢,總在那幾個時間來,不偏不離,這便是信。您說,這不正是它的五種美德嗎?”
上司所了陳大卿這些后,也哈哈大笑起來。
陳大卿與上司的對話,其實是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所鼓吹的“仁、義、禮、智、信”的諷刺,認為那不過是像疥瘡一樣的病癥!
鄭國有一個人,眼看著自己腳上的鞋子從鞋幫到鞋底都已破舊,于是準備到集市上去買一雙新的。
這個人去集市之前,在家先用一根小繩量好了自己腳的長短尺寸,隨手將小繩放在座位上,起身就出門了。
一路上,他緊走慢走,走了一二十里地才來到集市。集市上熱鬧極了,人群熙熙攘攘,各種各樣的小商品擺滿了柜臺。這個鄭國人徑直走到鞋鋪前,里面有各式各樣的鞋子。鄭國人讓掌柜的拿了幾雙鞋,他左挑右選,最后選中了一雙自己覺得滿意的鞋子。他正準備掏出小繩,用事先量好的尺碼來比一比新鞋的大小,忽然想起小繩被擱在家里忘記帶來。于是他放下鞋子趕緊回家去。他急急忙忙地返回家中,拿了小繩又急急忙忙趕往集市。盡管他快跑慢跑,還是花了差不多兩個時辰。等他到了集市,太陽快下山了。集市上的小販都收了攤,大多數(shù)店鋪已經(jīng)關(guān)門。他來到鞋鋪,鞋鋪也打烊(yang)了。他鞋沒買成,低頭瞧瞧自己腳上,原先那個鞋窟窿現(xiàn)在更大了。他十分沮喪。
有幾個人圍過來,知道情況后問他:“買鞋時為什么不用你的腳去穿一下,試試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說:“那可不成,量的尺碼才可靠,我的腳是不可靠的。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這個人的腦瓜子真像榆木疙瘩一樣死板。而那些不尊重客觀實際,自以為是的人不也像這個揣著鞋尺碼去替自己買鞋的人一樣愚蠢可笑嗎?
烏鴉雖然多嘴愛動,從早到晚地亂飛亂叫,但她沒有歪心眼,只是常常作一些傻事。
有一天,烏鴉正在香樟樹上筑窩,準備筑好窩兒生小烏鴉。地銜著枯樹枝這么架那么搭地忙出一身大汗,累了,張起翅膀偏著腦袋正想休息一會兒,忽然看見一只紅毛狐貍掉到很深的石洞去了。
烏鴉擔心起狐貍來了,急忙飛到洞口叫道:
“請問狐貍老媽媽,你下石洞去干什么呀?”
狐貍從來沒遇見過這樣的事情,眼珠兒一轉(zhuǎn),計上心來,笑著對烏鴉說:
“唉,不幸得很呀,我以為洞中有許多蜂蜜,想跳下來吃頓香甜的早餐,不料洞里沒有一點東西,我餓得沒有力氣,爬不上來了。”
烏鴉聽了很著急,心想:我拿什么東西給狐貍吃呀?讓老媽媽餓肚子是不應該的。于是急忙飛到農(nóng)民的竹林邊,叼起一只正在曬太陽的小母雞,送到石洞里給狐貍吃了。
“好烏鴉,感謝你給我吃了東西,好不好請你再拿點水來給我喝呵?”
烏鴉聽了非常著急,心想:我怎樣取水給狐貍喝呀?讓老媽媽口渴是不應該的。于是急忙飛到農(nóng)民的泉水井邊,叼起一個打水桶兒,把泉水送給石洞里的狐貍喝了。
狐貍喝了泉水,舐了舐舌頭,瞇起眼睛說:
“好烏鴉,感謝你給我吃了小雞,喝了泉水,好不好請你把我從石洞里拉上來呢?因為我吃喝得累了,不能爬高呵。”
中國古代寓言故事:傻鴨子
上一篇:生氣豬上天的寓言故事【推薦】
下一篇:寓言故事:送個冬天給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