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對于寒山寺早已經(jīng)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詩句令人難忘,寒山寺有它獨特的風(fēng)情,看看下面的抒情作文吧。
霜重月落烏不啼,正是除夕迎新時。元旦前夜,人們在寒山寺守歲撞鐘,迎新祈愿,聽慣了寒山鐘聲,看慣了江楓樓影。在那悠揚的一百零八聲鐘響里,除卻冥昧戾氣,祈禱平安吉祥。34年來,這新年聽鐘聲活動年年依約,風(fēng)雨無阻,漸成慣例習(xí)俗。
是夜,寒山寺川流人影,姑蘇城西夜火灼約,江渚運河通照無眠。最適宜作清夜游了。漕河里早就絕了漁火,不再湍急的水流就在你的身邊靜靜淌過。江渚上,那位孤寂落第的唐朝才子張繼還在那兒愁臥江楓。寺還是那座浮圖塔影闌珊的寺,鐘卻換成了銅鑄大佛鐘,依然在夜半撞響。梵音嗡哼,更兼寺內(nèi)僧人唱經(jīng)誦佛聲繚繞,不由頓生無盡的禪意和詩韻。
年輕時,讀了幾卷白居易蘇東坡這些文豪們的江南紀游詩詞,總對蘇杭天堂一往情深。尤其受了張繼【楓橋夜泊】詩的蠱惑,心向往之,每來姑蘇,必游寒山寺。這些年旅居在蘇州,就入鄉(xiāng)隨俗,元旦節(jié)前夜必到寒山寺去摩挲纏綿,聆聽鐘聲,祈求和合。
寒山禪寺,始建于梁天監(jiān)年間,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唐貞觀年間,著名僧寒山、拾得由“道宗佛源”天臺山遷來該寺住持,故因人而名,改稱“寒山寺”。自張繼題【楓橋夜泊】詩,便寺以詩傳,聞名遐邇。曾是禪宗十大名寺之首,素以衣缽詩文續(xù)傳香火禪理著稱。自寒山拾得以降,歷代多出詩僧,如今連寺中小沙彌也有詩集成冊,留譽當(dāng)代后世。
我自幼好入道場佛廟游,但非信徒。于禮佛窮蟬之事少有虔誠,不過是做個看熱鬧的門外漢而已。但在探訪禪房幽室之際卻喜巴結(jié)沙彌佛陀,聊些大千淵源,佛界軼事。
大凡僧尼修行弘法之處,通稱為“寺院”。“寺”者官署,“院”者官舍,均為古代官方接待賓客之所。漢明帝敕旨為東漢永平年來中原的西域僧人迦葉摩騰與竺法蘭興建白馬寺;唐高宗敕建大慈恩寺作譯經(jīng)院;此二事當(dāng)是后世稱僧尼住所、佛教建筑物為“寺、院”之濫觴。尼眾道場稱為“庵”或“愛道堂”;男眾住持者為“寺”或“首堂”。又依教義宗派而分講寺、律寺、凈寺、禪寺等。禪寺又稱“叢林”,意指僧眾和合居住一處,猶如樹木聚集而不亂生,表其有規(guī)矩法度也。( 文章閱讀網(wǎng):www.sanwen.net )
在印度佛陀時代,寺院被稱為“精舍”,如著名的祗園精舍,便是佛教最早的寺院。由于當(dāng)時僧眾所居精舍大都是擇城郊而建的寂靜園林,故又稱“蘭若”或“伽藍”。
寺院建筑概稱“浮屠”,但后來此詞專指高塔而言,如“七級浮屠”即指七層高塔(樓)。寺院講經(jīng)說法之地稱“講堂”。據(jù)傳祗園精舍有七十二間講堂,于是講堂也成為寺院的別稱。寺院是修行佛道的所在,因此又稱“道場”。北魏太武帝于始光元年造立伽藍,題額“招提”,故寺院又稱“招提”,意為四方僧眾均可止宿的僧房。又因有在佛堂前立剎的風(fēng)俗,故稱寺院為“剎”。南宋高宗時曾將十五所禪院制為“五山十剎”。今僧人對語時,都尊稱對方之寺為“寶剎”。
如今的寒山寺,已遠非唐時模樣。歷經(jīng)數(shù)代屢毀屢建,現(xiàn)存建筑格局是清末舊制和近年增擴和合而成。占地廣闊,建筑恢弘。主體有照壁、羅漢堂、大悲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鐘樓、寒拾殿、普明寶塔和大鐘大碑園等浮圖。全寺鐘樓有二,其樓其鐘均頗具傳奇。老鐘樓在主寺院內(nèi),是本朝于1954年按唐時原樣復(fù)建的,為六角重檐亭閣,較小。所懸鐘是清代光緒三十二年重鑄,有一人多高,外圍需三人合抱,重達兩噸。平日里游人可自行上樓撞響。新鐘樓在大鐘大碑園內(nèi),三層八角,為近年新造新建。所懸大佛鐘亦為新鑄。大佛鐘直徑5。242米、高8。608米,重達108噸,鐘面鑄有七萬多字的【大乘妙法蓮花經(jīng)】。只有在元旦凌晨迎新祈愿時,幸運的游人才可一年撞響一次。
在當(dāng)今“旅游立國”時代,川流于寺廟道場的人群中,真信徒香客已然無多,大都是些“行萬里路”的玩家游客。寒山寺頗宜蕓蕓眾生,或玩賞探秘,或“觀物聽響”——近觀雕梁畫棟、碑林塑像物事,遠聽唱經(jīng)頌佛、魚鼓鐘磬響音,不亦樂樂然,不亦陶陶哉。
鐘于修道,有大功德焉。佛教法器中,鐘是體量最大者,也是最撼人攝魄者。后周以降,歷代均有智者不遺余力專注鑄鐘,越鑄越大,愈鑄愈精致。鐘有“梵鐘”“半鐘”之別。梵鐘乃大鐘,懸掛在鐘樓頂層。半鐘的體量僅梵鐘一半,吊在佛堂后門檐下。一般寺院中設(shè)有專司“曉、昏、齋、定”四時鳴鐘的執(zhí)事僧——鐘頭,按時敲叩。據(jù)【百丈清規(guī)·法器章】說:“大鐘,叢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增一阿含經(jīng)】說:“若打鐘時,一切惡道諸苦,并得停止”。寺廟鳴鐘乃其重要佛事之一。一為作息號令信鼓,二為驅(qū)除冥昧苦惡。
寒山寺夜半鳴鐘之俗古而有之。唐朝許多著名詩人都曾吟哦題詠,最著名者莫若張繼的【楓橋夜泊】,至今仍是鎮(zhèn)寺之寶。但也曾聚訟紛紜,以歐陽修為代表的一些北宋鴻儒大家曾就三更夜半撞鐘是否合時依例提出質(zhì)疑。南宋時范成大在《吳郡志》中綜合王直方、葉夢得等人論辯,考證了吳中僧寺確有半夜鳴鐘習(xí)俗,謂之“定夜鐘”。如今寒山寺仍晨昏司鐘,規(guī)則連擊一百零八響。據(jù)方家究考,僧人撞鐘一零八響之習(xí),許源于三種寓意傳說。一則九的十二倍是一百零八,在我國古代“九”具極高、吉祥之意。“十二”有最滿之義,能把“九”的意境推向極致,故敲鐘一零八響。二則每年有十二個月、二十四節(jié)氣、七十二候,相加數(shù)正是一零八,故敲鐘一零八響,表示終結(jié)一年,有除舊迎新之意。三則依佛教傳說,凡人在一年中有一百零八種煩惱,鐘響一零八次,陳年煩惱便可盡消。這大概也是創(chuàng)立舉辦“蘇州寒山寺新年聽鐘聲活動”的原旨原意吧。
聞鐘磬之聲,能生善心,能增正念。也能使游客嘻笑眷慕,樂而往返。我雖不諳僧俗,亦頗以文墨自慰,長篇大論佛廟梵音、禪寺理趣而無所避諱。超鴻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此借用唐柳宗元【愚溪詩序】之句意,雖茫然而不違,既昏然而同歸。于是心凝形釋,作【重游寒山寺】二首,以記寒山禪寺,清夜梵鐘。
其一:桂園失意獨乘舟,張繼落第泊姑蘇。寒山夜半門不啟,廟鐘斷續(xù)似苦愁。
其二:姑蘇城西楓橋洲,京杭渠漕流未休。古剎鐘鳴猶有聲,只為元元清夜游。
寒山問:“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這一問一答,清簡了多少紅塵瑣事。若飲食男女能做到此,世間少了多少紛爭。
據(jù)說寒山是隋朝王室楊氏后人,隋朝滅亡,茍延在盛唐,只因相貌缺陷而屢試不第。頂著遺老的帽子,滿腹才學(xué)無人問津。后機緣巧合遁入空門,從西京流亡到江南,禮佛侍經(jīng),再無心仕途??吹顺錾?,丟掉了紅塵,置身于重巖,只有飛鳥經(jīng)過的白云繚繞的所在,從此晨鐘暮鼓,做百歲僧人。拾得,是天臺山高僧森林中拾到的嬰兒,因憐憫帶回寺廟撫養(yǎng),后與寒山結(jié)為莫逆之交,一生向佛,被后人稱為和合二仙。
這些簡要的介紹來自許多年前父親的故事中,曾經(jīng)居住在鄉(xiāng)村的多少個夜晚,父親的一個個傳神的故事伴隨著我成長,寒山與拾得是其中的一個。今日進入因寒山拾得得名的姑蘇寒山寺,父親的故事情節(jié)又活泛起來,二三十年了,未曾褪色。我在想父親居于鄉(xiāng)野,未曾進入學(xué)堂,他如何知曉呢!我不得而知,即便我問,父親也便是淡然一笑,似乎許多故事天生嵌入在他腦海中一樣。
唐朝的某一個夜晚,詩人張繼夜宿楓橋,夜半聽寒山寺的鐘聲,寒霜漫天的秋夜,家國憂思隨秋霜彌漫開來,后寒山寺因張繼的詩而聞名,而后人讀著這首詩,也許體會不到詩人的憂愁,更多的卻是對姑蘇城外這座寺廟的向往與臆測,到底它的鐘聲有著什么樣的魔力,讓羈旅的人寫出這首名垂千古的詩篇。
早秋的清晨,來到寒山寺,走過寒拾殿,看和合二仙的雕塑,雙手合十跪拜,心得一縷安寧,替父母祈求平安,告訴父親我在寒拾殿重溫了孩童時代你給我講述的故事。在空曠的寺院里隨意漫步,來到聞鐘亭下聽寺院的鐘聲,據(jù)說寺廟的鐘聲以108次為吉利數(shù)字,一年有12個月,一年有24個節(jié)氣,一年有72候(一年360天,5天為一候),把這些數(shù)字加起來剛好108。敲滿108次意味一年煩惱盡消,盡善盡美。渾厚的鐘聲,多么美好的寓意,這便是佛家寧神之境吧。
坐在亭內(nèi),看婆娑樹影,聽鐘聲,聽風(fēng)吹過的聲音,游客漸多的時候,抽身離開,拾得寧靜清晨、寧靜一隅的安寧,再走入市井,過塵世人生。
人到蘇州,沒有不游寒山寺的;人游寒山寺,沒有不默誦張繼那首詩的。我亦不能免俗。
離寒山寺還有一段路程,可是我心里就一直在默默念著: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幽幽古韻還在腦海飄浮,車已到了目的地。寒山寺門前,人涌熙攘。我就這樣靜靜的站在寒山寺面前,千年古剎與我第一次親密接觸,古剎沉默,我卻心潮澎湃,我在心底低低呢喃:寒山寺,寒山寺,你可知道,我早就知道你,卻不知道你在哪里?我們從未見過面,我早就把你的名字刻在了心里,卻一直不知道你原來在這里。我是帶著虔誠、崇敬的心情來的,千里迢迢,山長水遠,我尋你而來,我尋你,尋覓哪千古不散的詩魂,尋覓那聲震千年的鐘聲。
寒山寺門前正對著一座石拱橋,石面潔白似雪,伏臥楓河碧波之上,橋下有小船往來。一打聽,叫江楓橋,我輕輕問自己,這,這可是張繼千年以前坐船停泊的楓橋嗎?石橋無言,碧波含羞,倒影著我傻傻的癡迷摸樣。
“咚——咚”一聲聲的鐘聲,悠悠傳來,驚醒了紅塵中癡迷的我,激起我濃厚的趣……
“夜半鐘聲到客船”的鐘是此鐘嗎?當(dāng)年,一個“做天和尚撞天鐘”的和尚,做夢也不會想到,他漫不經(jīng)心的一撞,會撞動了遠在運河小舟上一名落魄書生的心弦。落魄書生心生感慨,吟了一首傷時感懷的詩句。同樣,書生也沒有想到,他自己的一時感觸,會使遠處一個平常的梵鐘聲震千年!我也買了票上去敲了三下大鐘,不為祈?;蚝闷?,只是想滿足一下虛榮:我和唐代的一首詩也沾了一點聯(lián)系了,詩歌中的鐘聲,在這個時刻,我也敲響了。一邊敲鐘,我一邊想,在這人聲吵雜熱鬧的寒山寺里,鐘聲轟響不休,我敲響的鐘聲混雜其間,是沒有誰聽入耳了,我想我也不會敲動了誰的心弦吧。我問自己,我為誰敲鐘祈福,誰又敲動了我的心弦?
寒山鐘聲聲聲入耳,紫兒心聲深深嘆息。
寒山寺外,十丈紅塵,一片繁華,出售各種小工藝品的店鋪很多,但最惹眼是的賣字畫的。我在一家字畫店里徘徊許久,寫字畫的是一著白褂布鞋的老者,面容清瘦,一副處事不驚的摸樣,來往游客,只要花20元錢,就可請他寫一副龍飛鳳舞的好字,我不要字,只是看他寫,看了1個小時,我亦做了一個小時書童,不亦快哉,臨走,我跟寫字老者鞠了一躬,感謝他給我一個小時忘卻紅塵驚擾的靈境時光,他亦微笑,我亦飄然而去……
走上了橋楓的臺階,臨風(fēng)依欄,極目四望,唐朝的客船早己不見了蹤影,走下楓橋已是日落西山,楓橋岸邊浪花飛濺,微涼而愜意。遠處彩霞翩翩,襯映一弘碧水,蜿蜒的古運河上百舸爭流,千舟競發(fā)。此情此境,令人不禁思接千載,作千年的回想,正如,寒拾殿的楹聯(lián)所說“座上有寒山拾得,仍是鐘聲敲佛地;庭中無雜垢囂氛,何須月影鎖禪門”,其實,只有我自己明白,其實,真正的佛不是在這里,也不遠在天邊,而是近在心里。一亦如我們心中的愛恨嗔癡,都在我們心里。
寒山寺,我不遠千里尋你而來,原來,你一直都在我心里,在我心里。
我懂得了父愛作文500字
下一篇:抒情作文:童年的回憶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