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下面是相關(guān)的范文,也許對你有幫助哦。
小年一般吃什么一:
吃餃子
祭灶節(jié),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qū)多吃糕和蕎面。晉東南地區(qū),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jié)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舊時,不論貧富,只要是頂門成家過日子,就要在鍋臺上邊的墻上,供奉灶王爺?shù)淖鹣?,在像的兩邊貼幅對聯(lián):“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按。”每家都把灶王爺奉為神明,由它來主宰一家興衰禍福,由于四季常住灶間,察看一家人的活動,自然成為“一家之主”。
吃灶糖
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guān)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里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guān)東糖堅硬無比,摔不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zhì)料很重很細??谖段⑺幔虚g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
關(guān)東糖
關(guān)東糖又稱灶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關(guān)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寫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關(guān)東糖”、“糖餅”。關(guān)東糖在東北的農(nóng)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販叫賣:“大塊糖,大塊糖,又酥又香的大塊糖。”乳白色的大塊糖,放在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guān)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它已從灶王爺?shù)募雷郎献呦聛?,廣為百姓享用。
吃糖瓜
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shù)淖彀?。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jiān)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lián)絡(luò)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在它上天之時,人們供它灶糖,希望它吃過甜食,在玉帝面前多進好言。也有人說,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爺?shù)淖?,而是粘嘴饞好事、愛說閑話的灶君奶奶的嘴。
炒玉米
晉東南地區(qū),有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黏結(jié)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天子也祭灶神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開始祭灶活動,成為天子的五祭之一。漢代以前的文字記載稱其為灶神。唐以后又稱其為灶君。至于灶王、灶王爺?shù)恼f法是唐朝以后民間的說法。使他的職稱與稱呼合為一體,成為另人敬畏、惹人喜愛,有讓人怕的神。
其他
在中原地帶臘月二十三是很隆重的節(jié)日,這一天一大早人們就要打掃房子,掃凈灰塵,還要用濕毛巾擦除房內(nèi)的中堂畫,和各種裝飾畫,把室內(nèi)外打掃干凈,然后祭灶,祭灶除了要用祭灶糖,還要烙蔥花油餅,放鞭炮,祭灶糖是用白糖熬成糖稀,拌上炒熟的芝麻,或者莧菜籽,還有吹出的中間空心上面占滿了芝麻很香很甜的祭灶糖,這一天灶王上天去回報人們在這一年中的行為善惡,玉皇大帝便根據(jù)灶王的回報,決定獎善罰惡的度數(shù),如此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雖為可笑,但不缺乏心理的暗示作用,是中國民俗中重要的傳統(tǒng)文化。但也有不貼灶神的地方,比如中國四大名鎮(zhèn)的朱仙鎮(zhèn)就很少貼灶王,據(jù)說過去這里的人也是貼灶王的,只是人們年年用灶糖封住灶王的嘴,便覺得有了灶王的蔽護,可以為所欲為,商人們偷工減料,以次充好,連飯館飲食也不足量,有一年,玉皇大帝到這里看門神會,看到人間飯館內(nèi)座無虛席,便也想吃飯享受人間煙火,他買了一碗面,卻發(fā)現(xiàn)四兩面竟只有幾根,于是他很生氣,回到天宮命火神祝融前來訪查,火神到這里來化成一個老漢,沿街叫賣火燒:“換火燒十六兩的小火燒,十五兩的大火燒,”鎮(zhèn)上那些愛占小便宜的一聽拿少的可以換大的,紛至沓來換取火燒。
小年一般吃什么二:
過小年要吃麻糖
小的時候這一天要盼著吃麻糖。據(jù)說,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報告一年來人間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吃麻糖就是想讓這灶神的嘴巴被糖給粘住張不開,不能把人間的美味奢華的情景稟報給天,以免得愛吃喝的人們受到處罰---新年帶來饑荒,期盼有一個平安的豐年到來。
麻糖的功德有這么大?怪不得祖祖輩輩的人們都保留著臘月23吃麻糖的習俗,這習俗中蘊涵了多少生民善良的愿望。無論如何,春節(jié)的年味是豐富的,這要比西方的圣誕節(jié)要排場的多,要深刻的多,可以說,春節(jié)是世界上的第一大節(jié)!從小年開始年味漸濃至初夕夜走向第一高潮,到正月十五迎來第二個高潮,初夕夜迎神的那一刻,有多少禮花綻放?有多少爆竹燃放?有多少人圍著旺火仰天樂?
過小年要吃關(guān)東糖
關(guān)東糖又稱灶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后才有出售。關(guān)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制而成的糖制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寫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關(guān)東糖”、“糖餅”。關(guān)東糖在東北的農(nóng)村、城市里,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販叫賣:“大塊糖,大塊糖,又酥又香的大塊糖。”乳白色的大塊糖,放在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里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guān)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它已從灶王爺?shù)募雷郎献呦聛?,廣為百姓享用。
農(nóng)歷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城里和農(nóng)村,家家吃餃子、喝酒,慶賀如同大年(春節(jié))。在關(guān)東的農(nóng)村,過小年這天,還有一項特別的祭禮活動,送灶王爺升天。舊時,不論貧富,只要是頂門成家過日子,就要在鍋臺上邊的墻上,供奉灶王爺?shù)淖鹣瘢谙竦膬蛇呝N幅對聯(lián):“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按。”每家都把灶王爺奉為神明,由它來主宰一家興衰禍福,由于四季常住灶間,察看一家人的活動,自然成為“一家之主”。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開始祭灶活動,成為天子的五祭之一。漢代以前的文字記載稱其為灶神。唐以后又稱其為灶君。至于灶王、灶王爺?shù)恼f法是唐朝以后民間的說法。使他的職稱與稱呼合為一體,成為另人敬畏、惹人喜愛,有讓人怕的神。傳說灶王爺叫張生,家里很富。媳婦李氏很賢惠,但不能生育,被張生休了。她勤懇過日子,成了大財主。張生的再婚婦人,好吃懶做,坐吃山空,敗盡家業(yè),續(xù)弦之妻餓死,張生靠乞討度日。當張生到李氏家討飯時,二人見面,張生羞愧難當,一頭扎進灶坑里,被灶火燒死。張生升天后向玉皇認錯,被封為灶王爺。而今關(guān)東農(nóng)村供奉的灶神卻演化成為玉皇大帝之弟,玉皇大帝賜給他灶王的封號,讓他成為天地間的使者,作為玉皇大帝的耳目。他每年臘月二十三都要打道回天宮,與玉皇大帝團聚,并匯報這一家人一年中的所作所為,玉帝根據(jù)奏報的情況,對這家人進行獎善懲惡。
因此,過小年送灶王爺升天,也成為每家都很重視的一件大事。這天,家家起早,把庭院打掃的干干凈凈,在院中間設(shè)一香案,上邊插上幾柱香,擺上新蒸好的饅頭,三個一疊,共三疊,還要擺上水果、糕餅、關(guān)東糖和幾碟菜。這家的女主人,用高粱桿精心扎一匹馬,一掛車,備灶王爺升天時坐用。在祭祀開始前,主人要先撤掉灶王爺像前的供板,誠惶誠恐地把灶神像摘下來,放到院中的香案上。全家人跪到香案前,雙手合一,嘴里不斷念叨:“灶王爺升天堂,見到玉皇,多言好事,少說賴話。”那種真誠心情,都熔鑄在禱告中。儀式結(jié)束時,主人點燃火柴,把煙熏火了一年的灶神像,連同扎的車、馬一起燒了。大人孩子們仰望著天空,此時此刻,在冥冥之中,灶王爺已經(jīng)坐著馬車乘長風,披彩云,回到天宮。盡管主人們對灶神表現(xiàn)出十分虔誠,并千叮萬囑灶神上天多說好話,保佑一家平安。但純樸憨厚的關(guān)東農(nóng)民,還是有點放心不下。他們索性用關(guān)東糖把灶王的嘴給封上,免得他上天之后,見到玉皇搬弄是非,說壞話。給灶王爺吃關(guān)東糖的另一種意思托他到玉皇大帝那里,多給家里人說些甜言蜜語。這種用關(guān)東糖封灶王爺?shù)淖?,進行行賄祭灶的獨特風俗,是民間按照自己需要塑造神靈。
我的電腦作文說明文
上一篇:小年是民間的什么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