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讀書的滋味演講稿
文/韓石山
一、賈大山是個會讀書的人
題目是《讀書的滋味》。這個題目,以前在別的地方也講過,這次,我想稍微變通一下,加進近來我對讀書的一些新的思考。
先得說說,是怎么來石家莊的。這個地方,來過幾次,都是轉車。去年病了一場,今年兩次外出開會都取消了。這次來,劉微鵬先生說,你是賈大山的朋友,我們想請你談談讀書,也談談賈大山,不知為什么,劉先生這么一說,就痛快地答應了。
那,我們就從賈大山談起吧。
我跟大山,是一九八〇年在北京相識的。那年春天,中國作協(xié)辦了個文學講習所,在全國選了三十個人(后來增加到三十二個),河北去的是賈大山和申躍中,山西去的是我,我跟大山住在一個宿舍。學習期限是六個月,這中間放過一次假,真正學習也就五個月吧。這五個月里,我們可是白天黑夜都在一起。我倆的床,都在靠門口的地方,一邊一個。有時晚上睡不著,大山說,石山啊,沒睡著吧,我也睡不著,說說話吧,于是便披著被子坐起來,說他又構思了一個小說。
大山這個人,真是聰明絕頂。他的小說,還是腹稿的時候,自己都能背過來,背的時候,連標點符號都要帶上。再就是悟性高,你說個什么,他馬上就能領會了。有一個時期,我們學習《史記》,選了幾篇文章讓看。有一天,大山對我說,石山啊(他說話總是這個腔調,像是教訓人似的),《史記》這種筆法,我也會。我寫了一段,你聽像不像。說著便背起來:
石山者,韓姓,臨猗人也。少聰穎,喜讀書,及長,善橫舞。夜,欲尿,以面盆接之,瑯瑯有聲。
這些話,是跟我開玩笑的。那時剛興起跳舞,有次講習所跳舞,我倆在旁邊看,我說,跳舞的動作要領,跟男女的什么相似,不過一個是豎舞,一個是橫舞罷了。我從上大學到參加工作,半夜要小便了,絕不去外面的廁所,都是晚上的洗腳水不倒,要尿了尿在里面,第二天早上潑了涮一涮又洗臉。大山他們看不怪,說講究是大學生,這么不文明。后一句,就是笑話我這個習慣的。
還有一個絕的,就是編毛主席語錄。那時毛主席去世不久,人們對毛主席
語錄,還有一種特殊的記憶。學什么像什么,這也是一種悟性。編語錄,不是從他開始的,他編的最多,流傳開的有好幾條,其中一條是:
文講所辦起來了,很好,辦總比不辦好。學習期限,半年太短,一年太長,十月懷胎,一朝分娩,我看就九個月吧。
還有一條,是寫給葉文玲的:
小葉的文章很好,身上也很香,香有什么不好呢,女孩子嘛,總是愛美的。一萬年以后也是這樣,你們信不信,反正我信。
編的最好的一條,反而不是大山編的,是甘肅的王萌鮮編的,是這樣說的:
青年作家某某來信轉去,請政治局的同志們一閱。中國作家協(xié)會文學講習所,不習文而習舞,港臺音樂,每周兩次,資產階級思想侵蝕我們的文藝隊伍,已到了何等猖狂的地步??梢娢以谝痪帕哪甑膬蓚€批示,并未引起全黨重視。徐剛何許人也,查出告我。
大山不會說這類政治性強的話,他編的語錄,都有些“邪氣”。
在一起學習幾個月,我的感覺,大山讀書不是很多,但他是個很會讀書的人,主要是記性好,悟性高。
過去講讀書的滋味,我將讀書的滋味分作五種,酸、甜、苦、辣、咸。當然,不會多么準確,有的味道,將之作了變通,比如咸,就變通作閑,說是,讀書多了,人就有會達到一種閑適的境界,心如止水,寵辱不驚。
在此之前,還要談我對讀書的一些基本的看法。
二、朗讀是讀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好像是龍應臺說過,你若是要留給孩子一個最重要的忠告,該是什么,她說最重要的是,讓他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梢哉f,多少成功人士,都是因為有了這個良好的習慣才獲得成功的。
閱讀分默讀和朗讀。我認為,孩子,年輕人,一定要有朗讀的習慣。朗讀的一個極端形式,就是背誦?,F在人們都知道,民國時期,出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人才,現在我們能說得出口的,不管是文學還是科學上的優(yōu)秀人才,差不多全是民國時期產生的,比如魯迅、胡適、茅盾、徐志摩等等。這是文科人才,理科像李四光、茅以升、竺可楨等等。理科的不說了,這些文科人才,我可以說,他們都是靠了朗讀、背誦,才走上他們的成功之路的。
胡適在《四十自述》里說:
我念的第三部書叫做《律詩六鈔》……全是律詩,我讀了雖不懂得,卻背得很熟……
我雖不曾讀過《三字經》等書,卻因為聽慣了別的小孩子高聲誦讀,我也能背這些書的一部分,尤其是五七言的神童詩,我差不多能從頭背到底。
胡適只說了他會背什么,沒說他是怎么朗讀的。魯迅就說了,在《從三味書屋到百草園》里是這么說的:
大家放開喉嚨讀一陣書,真是人聲鼎沸。有念“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齒缺曰狗竇大開”的,有念“上九潛龍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錯厥貢苞茅橘柚”的……
先生自己也念書。后來,我們的聲音便低下去,靜下去了,只有他還大聲朗讀著:“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坐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徐志摩在《雨后虹》一文里,也說過他們小時候,是怎樣朗讀、背誦的:
我記得兒時在家塾中讀書……可憐的“讀書官官”們,還是照常臨帖習字,高喊著“黃鳥黃鳥”,“不亦說乎”……先生亦還是照常抽他的大煙,哼他的“清平樂府”。
從魯迅和徐志摩的文章里能看出,他倆都是大聲朗讀,直至背誦,另外,他們念書時,他們的先生也同樣在念書。魯迅的文章里,將先生朗讀的聲調也寫出來了。先生的聲調,也正是學生的聲調。
這種聲調,我是熟悉的。我們小時候(五十年代初),朗讀也是帶聲調的。
這就說到朗讀(背誦)的好處了,也就說到跟作文章的關系了。
文章是有調子的,朗誦的多了,背誦的多了,就掌握了文章的調子,寫起文章來就順暢了。這句下來,就知道下一句該怎么寫。過去人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
在歌廳唱卡拉0K,屏幕上的港臺歌曲,我們并不是先背下歌詞再唱,可是,會唱歌的,唱上兩三次,離開屏幕就會唱,是什么道理呢,就是因為,歌是有調子的,這句唱完了,肯定就是下一句,就是忘了詞兒,哼上兩下,又接著唱上了。文章也是有調子的,有時這句完了,肯定要有下一句,沒有,人就覺得不順,覺得拗口。
朗誦多的,背誦多的,寫文章就通順,就是這道理。
胡適的文章,可說是白話文的典范,當得起一個“通“字。他對寫文章的要求是:“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量,第三要美,文章寫得明白清楚,才有力量;有力量的文章,才能叫作美?!庇终f:“我寫文章寫得通的原因,是從《論語》《孟子》里讀通的,把《論語》讀得熟透了,文章自會寫得通的?!?/p>
家里有小孩子的,一定要他大聲讀書,能背誦的一定要背誦。小聲讀,默讀,不頂事。
(講演后的第二天,去正定縣游覽,同時也是看望“文講所”已故老同學賈大山的家人,縣城有曹雪芹紀念館,題詞:“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古有曹雪芹,今有賈大山,都可謂這樣的作家。癸巳孟春 韓石山”前方抱臂而立者是賈大山的長子賈永輝,雙手相抄者是正定縣文聯(lián)主席劉瘦云先生。)
三,讀書要讀出人生的辛酸來
大概是2001年吧,我曾寫過一篇文章,叫《清晨讀書流淚》,說夏季某日清晨,我坐在陽臺上,讀《史記》里的《廉頗藺相如列傳》。讀著讀著,意緒難平,一種悲愴之氣,忽地升起,由不得哽咽,由不得淚流滿面。
讓我哽咽流淚的,是這樣的句子。藺相如見秦王得璧后,無意給趙國城池,詐稱璧有瑕拿了過來,指責秦王說:“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禮節(jié)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頭今與璧俱碎于柱矣!”
再就是他回答門人的話:“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為什么我讀到這兒會動感情呢,沒有別的原因,是這幾句話勾起了自己的身世之嘆,境遇之嘆。我因為出身不好,雖說僥幸上了大學,一畢業(yè)就分配到呂梁山里教書,一待就是十五個年頭,一九七〇年畢業(yè),一九八四年才調到省作協(xié)當專業(yè)作家。那幾年人們常說,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是差點輸在終點線上。要不是平日讀書多,底子好,還有點后勁,現在該在呂梁山某個村子里,杵在墻根曬太陽呢。
讀書而能讀出人生的辛酸悲憤,實在是讀書的第一等滋味。
四、讀書也可以是甜美的,甚至是奢華的
宋朝有個宋真宗,寫過一首勸學詩,原詩十句,前六句是: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真正的意思,他在全詩的最后兩句里說了:“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這重意思,我早有體會。好幾年前,山西省圖書館要我給館里寫幅字,我寫了一首打油詩,是這樣的:
金屋美女千鍾粟,此語從來費躊躇,
勸君莫要枉思量,不過教人多讀書。
讀書有甜味,不應當僅止于出人頭地光宗耀祖,還應當包括滋潤感情、砥礪志氣兩個方面。陸游有一組詩叫《花時遍游諸家園》,其中一首是這樣的:
為愛名花抵死狂,只愁紅日損紅芳,
綠章夜奏通明殿,愿借秋陰護海棠。
愿借秋陰護海棠,這種感情多么美好。砥礪志氣也是甜美的。像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語以寄》: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
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
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fā)生!
這樣的詩詞,是要大聲讀的。我記得上中學時讀這首詞,什么時候讀起來,都有一種血脈賁張、豪氣沖天、痛快淋漓的感覺。對年輕人來說,這樣的感覺,能不是甜美的嗎?
甜美的感覺好理解,為什么又說,有時候還是奢華的感覺呢。
這源于我的一個觀念。我認為,愛讀書的人,一定是愛買書的。過去人說,書是非買不讀,確有道理。好書就應當買下。現在人們一說就是書多么貴,買不起。我從來不這么看,我認為,書從來就沒有便宜過。什么時候都是貴的。對愛讀書的人來說,好書什么時候,都是值得買的,值得買的東西,就不能說貴。過去的讀書人,不光買書,還珍惜書,有錢的人家,甚至建藏書樓。我希望現在的企業(yè)家,有人能有這樣的雅興,不光自己讀書,不定期收藏圖書,建個藏書樓,像寧波的天一閣。還有一點,珍惜書的人,是很少外借的。唐朝有個學者叫杜暹,在一本書上寫過一個跋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清俸買來手自校,子孫讀之知圣道,鬻及借人為不孝。
意思是,把家藏的書,賣了或是借給人,就是對祖上的不孝。
我這個人,從上高中起,就開始買書?,F在家里有一萬多冊書,不能算很多,但比較專業(yè)。我看書,是講究版本的。比如唐德剛的《胡適口述自傳》和《胡適雜憶》,我就有三種不同的本子,一種是九十年代華文出版社出的小三十二開本,一種是前幾年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的大開本子,去年還通過一個朋友,買了臺灣遠流出版公司出的繁體字本子。
住家之外,我有自己獨立的書房。里面有個小書庫,書柜子都是屁股對屁股擺著的。里面還是有幾套一般人書房里不會有的好書,好些都是一套幾十冊,有的更多,比如最早買的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一套書就大半柜子。臺灣史語所出的《史語所集刊》也是好幾十冊?!逗m遺稿及秘藏書信》一套四十幾冊。去年買的《顧頡剛全集》一套六十幾冊。閑來無事,在書柜間走走,這兒摸摸,那兒翻翻,真的有一種奢華的感覺,富裕的感覺。在這個年代,對一個讀書人來說,這種感覺是很不容易有的。
五、讀書的苦味,應當是一種家國情懷
我有個看法,讀書而不能激起家國之痛的,不能由悲苦而產生壯烈情懷的,不是真正的讀書人。有人說,什么家國情懷,這不是半夜看三國,替古人擔憂嗎?
我不這么看。我的家庭,在“文革”中受到極大的屈辱,我自己在“文革”中也讓抄過家,住過學習班,上過批判會,事情過去多少年了,不是要記誰的仇,是要隨時驚惕,不能讓那個時代再回來。
古人里,我對韓愈這個人,特別感興趣,我覺得,這個人就是個有家國情懷的人。他有一首詩,叫《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最見此公的家國情懷: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杜甫也有一首詩,讀了也同樣讓人起家國情懷,叫《又呈吳郎》: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沾巾。
六、閑適曠達,是讀書的最高境界
讀書的辣味,今天不想多說了,意思是,要讀那些有關心民瘼,開啟民智的文章。還是直接說咸吧。我把它引申為閑,閑適的閑。就是說,讀書讀到一定程度上,要有寬廣的胸懷,要有閑適的品格。不能老是膩膩歪歪的,也不能老是氣哼哼的,要有“閑云野鶴”的情態(tài),“閑庭信步”的身姿。這才是真正的讀書人,這才是一個讀書人的境界。
中國文人里,我最欣賞蘇東坡了。他的一生,曾幾次流放,先是湖北的黃州,再是廣東的惠州,最后去了海南島上的儋州。一處比一處遠,一處比一處荒涼。臨死的那一年,從儋州回來了,到了常州住下來,寫了一首六言詩感嘆自己這一生的遭際: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
等于給朝廷,還有那些政敵說,感謝你們這樣對待我,正是你們這樣的對待,讓我成就了蓋世的功業(yè)!夠曠達的吧。
一個有閑適境界的讀書人,他的人生態(tài)度,生活態(tài)度,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能想得開。山西有個著名的考古學家叫張頷,我給他寫了本傳,一次閑談時,他說給我背過一首元代人的詩,最能說明讀書人的這種處世境界。后來知道,是元代詩人呂仲實《輟耕錄》里的一首。全詩是這樣的:
典卻青衫供早廚,老妻何為意躊躇。
瓶中有醋堪澆菜,囊底無錢莫買魚。
不敢妄為些子事,只緣多讀數行書。
嚴霜烈日皆經過,次第春風到草廬。
囊底無錢莫買魚,夠曠達的了。次第春風到草廬,又是多么自信。曠達而自信,可說是最佳的人生狀態(tài)。愿今天來的朋友,都能有這樣的人生狀態(tài)。
好了,今天就講到這兒。
謝謝大家!
2013年4月26日于潺湲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