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演講越來越多了:領導者公開講話,教授傳授學識,國際會議上學者的闡述,談判中雙方的溝通,主持人的陳述與提問,被采訪者的即席回答——這都是生活中須臾不可離開的語言交流和演講藝術。除此之外,政治演講、外交演講、學術演講、案例演講、培訓演講,均需演講藝術。
演講者如何吸引觀眾
當代人越來越希望自己有較好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是因為當用武之時,我們方感到過去在學校和工作中,這種鍛煉的機會太少了。其實每一個人都應該從成長開始就伴隨著這種訓練。
電視臺中對熱點新聞的報道,內容豐富、時效性強,但專家和記者的表現卻差別較大,這就與個人的概括能力、語言能力和駕馭現場的能力,也就是演講能力有很大關系。首先,主持人的思維、品位以及關注點,應該和觀眾的思考期待一致,甚至更高一籌,那就會把談話引向一個逐漸深入的境界,使觀眾興趣不減、有所收獲,把他們牢牢地吸引在電視機前。如果主持人或被采訪者象私塾先生那樣不緊不慢地老生常談,不等講完,觀眾就會換臺。凡是在公眾面前演講(尤其是在時間有限的電視節(jié)目中),都應盡可能做到:語言緊湊、用詞準確、條理分明、論點突出、心安神定。如此,演講者就不但具有了鮮明的個性,還有了駕馭現場的能力,這就是演講者的綜合素質魅力!我們對聽眾不能奢望“六秒鐘定律”即知端詳,但卻可能像精彩電影那樣,幾分鐘就吸引住觀眾的目光。
除了論壇的演講及電視臺的演講之外,大千世界中充滿了演講藝術。演講者的準備要認真充分,不可信口開河、無知涉險!
鮮活的思維是演講中的智慧之光
幾年前電視臺轉播的國際大專辯論會,吸引了無數目光。人們?yōu)檫@種爭論問題的形式、青年學子所談論的話題以及所煥發(fā)出來的辯才而吸引。但是,由于國際大專辯論會逐漸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觀眾的目光開始轉向充滿鮮活思維的“對話”欄目。觀眾更愿意看到知識豐富、緊跟現實、實話實說、與成功者近距離、充滿鮮活思維的對話。在今年5月11日中央二臺的“對話”欄目中有這樣一個精彩場面:宏德公司董事長施振榮說,子女不愿接他的班,愿當教授什麼的,施先生也怕步王安的后塵,就把接力棒交給了幾個德才兼?zhèn)涞?ldquo;外人”。這時主持人問一位在宏德工作了十幾年的員工:“你是追隨施振榮這個人,還是追隨宏德的企業(yè)文化?”回答是:“我追隨宏德的企業(yè)文化,施振榮先生創(chuàng)立的企業(yè)文化。”緊接著,方太櫥具公司董市長茅理翔先生對施振榮董事長的交班有不同看法。他說他把方太公司分給兒子一部分,分給女兒一部分,因為法律不夠健全、經理人不夠成熟、信譽也不夠等等,所以傳給子女放心。這時,主持人有一句幽默而意味深長的插話:“施先生把企業(yè)當孩子,茅先生把孩子當企業(yè)。”這類在現場迸發(fā)出來的鮮活的思想會給人們帶來很深的啟迪。
演講的成功最終還要靠長期的積累和實踐
演講藝術的高低,取決于一個人的綜合實力,取決于長期的文化積淀與實踐歷練。我認為,從層次上,演講藝術可分為四種:就是“技”“道”“悟”“空”。“技”就是專業(yè)技能方面的演講。“道”就是各行各業(yè)的理論宣講。“悟”就是對實踐和理論融會貫通并能鞭辟入里且奔放自如。“空”不是無,而是一種自由狀態(tài),是對自然和社會的感悟至深。說到底,演講是人類的活力和智慧之光的體現。
我國幾千年的歷史就是一個演講人才輩出的歷史。從春秋戰(zhàn)國時代開始,就有許多專門從事“游說”的思想家和縱橫家,他們對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發(fā)展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還有著名的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等,也都是演講藝術的絕妙的典范。他們杰出的辯才無一不是建立在獨到的思想、豐富的知識的基礎之上的。在現代社會,我國黨和國家領導人、還有一些著名的社會學家、經濟學家、大學教授和企業(yè)家,也同時是演講家。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使人與人之間增加了交往,闡明各種事物的演講機會無處不在。對于任何一個渴望成功的人來說,演講能力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略的素質。
如何提升演講氣氛
?。?)制造懸念,演講激發(fā)聽眾的興趣。
好的懸念不僅能夠使演講者再度成為聽眾注目的中心,而且能夠活躍現場氣氛,激發(fā)聽眾聆聽與參與的興趣。因此,在演講中制造懸念,可以有效地吸引聽眾的注意力,使演講內含的信息和情感得以準確傳達。如果演講者能在出現冷場的情況下,適時地制造一兩個懸念,確實是重新吸引聽眾注意力的非常有效的辦法。
?。?)變換話題,穿插趣聞軼事。
所謂變換話題,就是當眾講話時遭遇冷場可通過暫時變換話題的辦法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如通過穿插趣聞軼事活躍現場氣氛來吸引聽眾的注意力。趣聞軼事是人們在生活中津津樂道的閑談資料,生活中的許多情趣即由此而來。演講者抓住人們渴望趣味的視聽傾向,恰當而又適時地講述一些趣聞軼事,會使混亂或呆板的演講現場馬上活躍起來,聽眾的注意力也被迅速地集中到演講內容上。這時演講者仍要回到原有話題的軌道,而效果就要理想得多了。如果是雙向交流,話題的變換就是不定的,根據現場情況隨時進行。
(3)適時地贊美聽眾,求得共鳴和好感。
聽眾發(fā)現演講內容與自己的關系不大,自然不會給予太多的關注,在這種情況下,常常會出現冷場。此時,演講者應當注意采用恰當的方式,拉近與聽眾的心理距離。貼近聽眾的一個有效方法就是發(fā)自內心地贊美聽眾,用中情中理的話語撥動聽眾的心弦,激起他們的共鳴,使他們重又對演講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打破冷場的尷尬局面。
如實際場景中,演講者為了打破冷場局面,常會以現場中具有代表性的某一類人為話題,進行贊美,近而產生對方的共鳴,從而達到活躍現場的目的。
?。?)調動聽眾參與的熱情。
這種方法是基于演講的特性使然。也就是說,演講者在以自己的演講辭和形象的語言來感染聽眾的同時,聽眾的積極回應也有利于推動演講的順利進行。因此,演講者在需要的時候向聽眾提出富有針對性和啟發(fā)性的問題,可以調動聽眾參與演講活動的熱情,使他們意識到,自己也是整個演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樣會有效地避免冷場和打破冷場。
(5)簡短式的發(fā)言。
實踐經驗表明,單向交流中那種應景式講話,越短越好。而在雙向交流中,任何一方都不要滔滔不絕地包場,要有意識地給對方留下發(fā)言的時間和機會。自己一輪講不完,應待對方有所反應后再講。
演講的技巧
上一篇:即興演講的基本技巧
下一篇:競聘政教副主任崗位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