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韓,即馬韓、辰韓、弁韓,是朝鮮半島南部的三國。據(jù)《后漢書。東夷傳。三韓傳》記載:“韓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韓。馬韓在西,有五十四國(這里所謂“國”,指的是當(dāng)時的部族)……南與倭接。辰韓在東,十有二國。弁韓在辰韓之南,亦十有二國,其南亦與倭接。凡七十八國,伯濟(后來中國古代史書又把它譯為百濟)是其一國焉。大者萬余戶,小者數(shù)千家,各在山海間。地合方四千余里,東西以海為限,皆古之辰國也。……(辰韓)國出鐵,倭、馬韓并從市之,凡諸貨(貿(mào))易,皆以鐵為貨。”其中馬韓10余萬戶,人口當(dāng)在三十余萬。辰韓與弁韓共4。5萬戶,人口約十五萬。三韓中馬韓居于主體地位。 高句麗由朱蒙在公元37年建國,是東北一個較大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在三郡的東側(cè)。公元前37年,夫余國王子朱蒙(東明、朱明、鄒蒙)為避禍南逃到卒本川(今遼寧桓仁),建立卒本夫余,定都于紇升骨城。公元前9年,朱蒙死去,計在位19年。朱蒙時期,先是降服了沸流國,后經(jīng)過北討,滅掉了荇人國,將其納入高句麗國的勢力范圍,然后,又向東擴張,滅掉了北沃沮,使其政權(quán)初具規(guī)模。 第二世琉璃明王即位當(dāng)年,即親統(tǒng)大軍攻打鮮卑,大獲全勝。但懾于強大的夫余入侵,琉璃明王于公元3年將都城遷至國內(nèi)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并建丸都城以資拱衛(wèi)。此后四百余年,這里一直是高句麗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公元14年,琉璃明王命大臣烏伊、摩離等領(lǐng)兵二萬人,西伐今太子河流域的梁貊,滅其國,并乘勝襲取高句麗縣,占有高句麗故地,從此卒本夫余改名為高句麗,并以高為氏。 第三世太武神王時期,高句麗頻繁用兵。公元21年,發(fā)起對夫余的進攻,雖曾將夫余國王斬首,但最終還是戰(zhàn)敗而歸。26年,征服了蓋馬國,使高句麗勢力越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半島北部地區(qū)。隨后又降服了句荼國。高句麗的擴張,引起了東漢政權(quán)的干預(yù),太武神王只好謝罪求饒。 第四世王和第五世王時期,高句麗無所建樹。第六世為太祖王,其在位時期是高句麗歷史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太祖王除了將高句麗分散的各部實行統(tǒng)一以外,還與東漢政權(quán)進行過多次軍事較量,屢犯遼東,顯示了高句麗逐漸強大的軍事實力。 到第十世山上王、第十一世東川王、第十六世故國原王時,高句麗因多次向遼東擴張,先后三次遭到中原王朝和遼東地方政權(quán)的大規(guī)模討伐,以致邑落殘破,王都被毀,瀕臨滅亡。 直到第十九世廣開土王時,形勢發(fā)生了有利于高句麗對外擴張的變化。廣開土王,又稱好太王。他即位初期,先興師北進,攻破契丹三個部落。六七百營。接著又揮師南下,多次進攻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僅公元396年一役,就奪取百濟58城。700余村,迫使百濟阿莘王出降,并臣服于高句麗。后又兩次擊敗入侵的倭寇,占領(lǐng)新羅部分城邑,使所轄地域越過大同江,抵達漢江北岸。410年,又北征夫余,迫使夫余臣服于高句麗。特別是403年,高句麗開始以武力入侵遼東,并最終占據(jù)了遼東,直到高句麗滅亡時,遼東地區(qū)才回歸中原王朝的直接統(tǒng)治之下。 412年,廣開土王死后,長壽王即位。面對高句麗疆域空前擴大的形勢,長壽王遣使向中原諸王朝奉表納貢,以示臣服,求得相對穩(wěn)定。但這時,新興的北魏政權(quán),正在步步向東逼近,隨時都在威脅著高句麗的安全。為了遠離北魏的威脅,公元427年,長壽王遷都平壤城。長壽王遷都平壤后,繼續(xù)推行南侵新羅、百濟,北和中原諸朝的策略。475年,長壽王一舉攻克百濟王都漢城,殺其王,迫其南遷,高句麗勢力推進到漢江流域。關(guān)于北和中原的策略,據(jù)文獻記載,終長壽王之世,僅向北魏朝貢就達46次,從而避免了與中原王朝的矛盾激化。使高句麗由漢魏時的"方可二千里,戶三萬",發(fā)展到"民戶三倍于前魏時,其地東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即東臨日本海,西靠黃海,南到漢江流域,北以遼河為界,成為地處東北與朝鮮半島北部的強大政治勢力。自長壽王以后,在相當(dāng)長的時期內(nèi),高句麗與中原王朝基本保持著朝貢修好的和睦關(guān)系。
歡迎訪一網(wǎng)寶!您身邊的知識小幫手,專注做最新的學(xué)習(xí)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