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二百關
嘉峪關甘肅省地處河西咽喉之地,南有終年積雪的祁連山,北是連綿起伏的馬鬃山地勢十分險要,自古被譽為河西第一隘口,是歷代封建王朝戍邊設防的重地也是古代絲綢之路及東西文化交流的交通要道。嘉峪關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整個建筑由內城、外城、城墻等部分組成“城內有城”,它作為內地與西域、中原與大漠之間紛爭與融合的見證,悲壯而輝煌。
玉門關甘肅省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北境。漢武帝為抗御匈奴,聯絡西域各國,隔絕羌、胡,開辟東、西交通,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分段修筑障塞烽燧。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由令居(今甘肅省永登縣)筑塞至酒泉(今甘肅省酒泉市),元封四年(前107),由酒泉筑塞至玉門關。1979年以來,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對河西漢代障塞烽燧遺址進行全面調查,并對敦煌西北的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進行了發(fā)掘。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固城位于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qū)。今城垣殘存,斷續(xù)相接,呈正方形。城內為西固區(qū)商業(yè)文化中心。
駱駝城位于甘肅省高臺縣。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漢代城堡之一。
烏鞘嶺漢明長城雙線位于甘肅省天??h。烏鞘嶺為祁連山系有名的大山之一。
漢長城位于明長城東部,始筑于漢元狩三年(前120),為夯土板筑,因長期自然風化基本被毀,沿線烽燧墩絕大部分成為饅頭狀。
明長城則大部分保存較好,筑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墻體均系夯土板筑,基寬約2。5至3米,高約2。5至6米。
鎖陽城位于甘肅省安西縣。為酒泉通往敦煌絲綢之路古道上的要塞,地勢險要。城址位于荒漠中,分為南北二城。
陽關位于甘肅敦煌市西南70公里處?!皠窬M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p>
殺王坡位于甘肅省臨洮縣殺王坡。此段長城后為秦始皇長城所用,是中國早期長城的重要遺址。
峽口位于甘肅省山丹縣境內。峽口附近長城保存很好,夯土長城和高大的夯土墩臺雄峙于公路旁,十分壯觀。
頭墩營位于甘肅省武威市?,F夯土城堡遺址尚存,在遺址附近荒漠中,到處散布有新石器時代的夾砂紅陶、灰陶罐片以及細泥紅陶片、彩陶片等。
張掖城位于甘肅省張掖市。
索橋堡位于甘肅省景泰縣境內。
蘆塘堡位于甘肅省景泰縣境內?,F稱蘆陽。多被毀掉。有些地方雖有墻址殘存,但多已毀成土脊狀的夯土堆。
大靖城位于甘肅省古浪縣境內。現稱大景。墻體多已坍塌,堆土僅主同于地面3~4米。過朱家灣后至趙家地溝段,夯土城墻風化嚴重,有些地方僅高于地面1米多。
土門堡位于甘肅省古浪縣境內。黃土夯城墻由土門東向北行,至常家莊段,毀壞十分嚴重,只很少的地方留有遺跡。
黑山堡位于甘肅省民勤縣境內。這段夯土城墻保存狀況較好。
板橋堡位于甘肅省臨澤縣境內。過去曾有夯土墻殘跡,今基本無存。
四壩堡位于甘肅臨澤縣境內。今已無連貫的墻體遺址。
胭脂堡位于甘肅省高臺縣境內。城大部已不可尋。
居庸關北京位于昌平縣城以北20公里長的關溝中,距市區(qū)50公里。
司馬臺密云縣東莊鄉(xiāng)。目前已開發(fā)旅游。司馬臺長城關口處建有水庫一座,庫容57。2萬立方米,長城的制高點望京樓海拔986米。
慕田峪關沿河城北京市門頭溝區(qū)沿河城鄉(xiāng)。1991年北京市文物局對沿河城進行保護性修建。
將軍關將軍石關,北京市平谷縣東北約40公里的明長城線上,東靠茅山,東南臨黃崖關,西北近墻子路關,是平谷東北的重要隘口。保存較好。
白馬關北京市密云縣境內。墻體較好,白馬關西南亦以險為障,只筑有空心敵樓。
鹿皮關北京密云縣城北20公里處?,F在關口設施已全部毀損。
河防口北京懷柔縣境內。今關口及關城均毀。關口遺址,僅公路西側存一敵樓的條石基礎。
蓮花池關北京懷柔縣境內。
黃花城關古稱黃花路,亦叫黃花鎮(zhèn),北京懷柔縣西北約35公里。地處京師北門,東有古北口,西有居庸關,北鄰四海冶,戰(zhàn)略地位極為重要。今關口已所剩無幾。
撞道口關也稱鎮(zhèn)虜關。北京市懷柔縣城西北,東臨磨石口,南近黃花城九孔樓北京懷柔縣與延慶縣的交界處。樓今已圯坍。九孔樓北原立有一石碑,存于延慶縣文物保管所,是長城沿線十分罕見的題詩碑刻。
四海冶口又名北口子。北京延慶縣境內。關口外可通珍珠泉。關口南五里為四海冶堡,居四山之內,上通獨石口,下連橫嶺,今此堡已毀壞無存。
山海關河北省以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關”箭樓為主體,輔以靖邊樓。臨閭樓。牧營樓、威遠堂、甕城,東羅城、長城博物館等長城建筑,展示了中國古代城防建筑風格。
井陘關河北省又叫土門關,位于鹿泉縣正太路旁的土門村。
娘子關河北/山西省位于平定縣城東北45公里處,雄踞于晉冀兩省的交界處,為三晉東面的門戶和交通的咽喉,形勢險要,為歷代兵家所重視,素有天險之稱,是大行山上一個著名的關隘。因唐太宗之妹平陽公主曾駐兵于此而得名,史稱萬里長城第九關。現存關門、城墻及古車馬道。關城座落在懸崖之上。位于東門附近還有懸流百尺的娘子關瀑布。
雁門關山西省又稱西陘關,位于代縣西北20公里處,與寧武關、偏關合稱“三關”。
偏頭關山西省今晉西北的偏關縣城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三關”,因其地勢東仰西伏故名。
平型關山西省雁門關之東,今山西省繁峙縣東北與靈丘縣交界的平型嶺下,古稱瓶形寨。
古北口北京古北口鎮(zhèn)是首都的東北大門,京承公路縱貫全境,為北京市對河北、內蒙古等地的重要窗口,自古有"燕京門戶"、"京都重鎮(zhèn)"之稱。
喜峰口河北省河北遷西縣境內西北50多公里處,是萬里長城上一座雄關險鎮(zhèn)。歷史上多次在這里發(fā)生大戰(zhàn)。走通縣,穿大廠,過馬蘭峪。喜峰口雄踞灤河河谷與長城相交,左右高山對峙,是明代洪武初年,大將軍徐達在燕山山脈首建的32座重要關隘之一。
瓦橋關河北雄縣馬水口河北省涿鹿縣狼煙山腳下。馬水口關口建筑已毀,兩側長城層疊而上,隨山勢蜿蜒起伏,十分壯觀。墻體多為條石砌筑,今存毀各半。
倒馬關河北省倒馬關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內三關之一,古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楊六郎曾在此鎮(zhèn)守,御遼兵于千里之外。如今,舊的城墻已所剩無己,孤零零的城門洞也顯露著悲劇的色彩。
九門口山海關城東北15公里處。九門口,又名一片石。1992年已全面修復,并對游人開放。
老龍頭山海關旅游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
董家口河北省撫寧縣東北?,F關口已毀,關城尚存??逃小爸伊x”、“報國”等字。
劉家口河北省盧龍縣。今關口兩側城墻已拆毀,過水樓尚保存較好。
馬蘭關馬蘭關簡介馬蘭關圖片新開口河北省萬全縣境內?,F關已殘毀,但關口一帶長城墻體尚保存較好,存高約5米。
插箭嶺關河北省淶源縣。今關城毀壞嚴重,東側城墻磚被拆走,夯土墻尚存。所轄長城的空心敵樓多保存較好,敵樓的門額上嵌有漢白玉石匾。
金山嶺河北省灤平縣與北京密云縣交界處,始建于明洪武初年,隆慶、萬歷年磚砌。敵樓是金山嶺長城重要組成部分,在20公里長城的范圍內修建有100多座各式敵樓。修復后的金山嶺長城已成為長城旅游勝景,并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獨石口河北省赤城縣北,因關口處有一座拔地而起的孤石而得名。
張家口河北省張家口市。
馬市口河北懷安縣馬市口村。今關口防御建筑已蕩然無存,附近長城尚殘存為黃土夯筑。
羊房堡關河北省宣化縣境內。多以碎石砌筑,今均已坍塌。關口已毀,在關南2公里處有羊房堡城。
水口關河北省懷來縣,建于明隆慶年間。該關今尚存一磚券拱門。除個別地方圮殘外,大部分較好,很多地方的石砌垛口尚存。
紫荊關位于易縣城西15公里的紫荊嶺上,海拔1080米,東連云蒙山,北傍拒馬河,南臨寬南湖。紫荊關有九關門之稱(秦漢稱上谷關,北魏稱予莊關,隋唐稱白壁關,宋稱金坡關)。
宣化城明長城宣府鎮(zhèn)鎮(zhèn)城。今河北省宣化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宣化城歷史悠久,歷來為北方軍事重鎮(zhèn),素有“北方古城”之稱。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原宣德府土城的基礎上,將宣化城擴展為城周12公里左右的規(guī)?!,F尚存城墻長1萬米左右。
三屯營河北省遷西縣三屯營鎮(zhèn)駐地。
三道關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北。第一道關僅存遺址可辨。第二道關為正關。第三道關是用塊石于溝谷之中橫砌的一道障墻,作攔截用,原墻上設有一座石砌拱門,今拱門已成豁口,但墻體尚殘存。
大毛山關河北省撫寧縣與遼寧省綏中縣交界處。今關門已全毀,僅存遺址,城堡尚殘存,為大毛山村。
義院口又名義宛口,河北省撫寧縣。口東西的長城建筑堅固,但今毀壞嚴重。義院口東北的板場峪和西南的花場峪保存有很多明時守戍長城所用的雷石和石炮。
界嶺口河北省撫寧縣,因關隘坐落于界嶺山下而得名。月城雖遭不同程度的破壞,但輪廓猶存。
重峪口河北省盧龍縣,為弘治十三年(1500)所建。僅在上興隆莊北有不足百米的磚墻較為完好。
徐流口河北省遷安縣境內。關口雙側山坡較平緩,關口建筑已毀。城現雖已殘毀但遺址尚存。
冷口關河北省遷安縣東北35公里,現關城城墻砌磚被人拆毀,但夯土墻殘址仍可看出原建筑規(guī)模,城南門磚券拱門洞尚存。
白洋峪關河北省遷安縣境內。今除東墻存約200米外,其余全部被拆毀。
青山關又稱青山口河北省遷西縣境內。南門額上有一石匾陰刻楷書:“青山關”三個大字,并題有“萬歷二年(1574)十月,吉旦創(chuàng)建立”。青山口南的長城為磚砌,保存很好。
鐵門關鐵門關簡介鐵門關圖片潘家口潘家口古稱盧龍寨。河北省遷西縣場面北60余公里。今關及關城已完全淪于潘家口水庫。
龍井關河北省遷西縣。龍井關向西南的長城多為石結構,砌筑堅固,保存較好。龍井關向東的長城大部分為石砌,坍毀較嚴重。
洪山口河北省遵化縣境內。現關隘建筑設施已蕩然無存,關城則僅存殘址。
上關河北省遵化境內。今關口全部淹沒于上關水庫之中。
常峪口河北省宣化縣境內。關口建筑設施全被破壞,只存零星的夯土遺址??谀霞s3。5公里處筑有城堡今堡城大部分已被拆毀,只存部分夯土殘墻。
狼窩溝口河北省萬全縣境內。狼窩溝口在張家口西北,接近壩上。
新河口河北省萬全縣境內。坍塌嚴重,關口處長城已破壞殆盡;但漁兒山一帶長城卻保存得很好。
白石口關河北省淶源縣下北頭鄉(xiāng)白石口村。關城南門樓在河西側,保存較好,現仍可通行。
浮圖峪關河北省淶源縣境。今城堡已毀無存。今除個別地方零星略存遺址外,均已被毀掉。
烏龍溝關河北省淶源縣境內。今城墻城門均保存較好,南、西城門均有甕城環(huán)護,甕城門額各嵌一匾。南甕匾陰刻橫書“栩荊門”,西甕城匾陰刻橫書“鎮(zhèn)朔門”。
飛狐口河北省淶源境內。飛狐口兩壁陡峭,一線微通,逶迤蜿蜒,形勢險要。
襄城驛河南省襄城縣西城垣北段呈“匚”形者即是。
魯陽關河南魯山縣交口村石羊山下,山頂屯兵城堡遺址依稀可見。建筑已廢,地面散存有陶、瓷、瓦殘片等。
葉邑關位于河南葉縣舊縣鎮(zhèn)。城垣遺跡今尚殘存,高3米,長2000余米。
繒關又名大關口、仙翁關,位于河南省方城縣獨樹鎮(zhèn)大關口村。兩面山坡上仍存有土石墻和要賽設的遺跡,1981年出土之銅戈、銅鏃均為上戰(zhàn)國器物,是考證楚長城的可靠依據。
野牛嶺關位于河南省南召縣塔灣村野牛嶺。附近墩臺為楚方城遺跡。
酈城堡河南省內鄉(xiāng)縣酈城村仍有一段長200米,高2。5米,寬8米的殘垣和瓦、陶片等遺物。
黃崖關天津寡婦樓天津薊縣境內。
虎山長城丹東市撫順關位于遼寧省撫順市東前甸鄉(xiāng)。今關已毀,現存臺堡遺址。撫順城,為沈陽中衛(wèi)所轄千戶所城,城建于明洪武年間。
鴉鶻關明長城遼東鎮(zhèn)重要關隘,位于遼寧省新賓縣西南葦子峪鄉(xiāng)。又稱三道關。
牛莊城遼寧省海城市牛莊鎮(zhèn)。
分水關遼寧省北寧市北15公里。清代改稱分稅關。分水關城已毀,沿北關門遺址兩側有長城遺址,向西直抵醫(yī)巫閭山,山上尚存石筑烽火臺。
寧遠城遼寧省興城縣興城鎮(zhèn)。
陽關陽關簡介陽關圖片平定堡城遼寧省鐵嶺縣平定堡鄉(xiāng),堡城已毀,現存有城下鎮(zhèn)遠南墩臺遺址。
清陽關遼寧省昌圖縣清陽堡東4公里關門山的隘口處,關城已被采石場拆毀,只存遺跡和關城兩翼的長城。
新安關遼寧省開原縣慶云堡鄉(xiāng)西4公里的雙樓臺。雙樓臺即新安關城東門遺址。
鎮(zhèn)遠關遼寧省黑山縣白土廠鄉(xiāng)。當地人稱雙棒臺,實際為關城被毀后南關門和北關門遺址。北關門兩側長城仍存有兩米多高的土筑城墻。關外有晾馬山墩臺和清柳條邊遺址。
錦州城明遼東鎮(zhèn)衛(wèi)城,明稱廣寧中屯衛(wèi),位于今遼寧省西部,在大凌河之西小凌河之北岸,為山海關通向遼東的樞紐,亦是關內外走廊的要塞,它南臨渤海的遼東灣,北依虹螺山,地勢十分險要,是明遼東鎮(zhèn)長城海防系統(tǒng)的重要屯兵城。城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由指揮曹奉在元朝時的永樂縣舊址上修筑。并于天啟五年(1625)重新修繕。
居延塞故城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北,今遺址尚存。
雞鹿塞內蒙古口市西北哈隆格乃峽谷口。東漢和帝永元元年竇憲率兵北擊匈奴,由此塞出長城。
高闕塞內蒙古杭錦后旗烏拉山與狼山之間的一個缺口。
大同城位于山西省大同市。
殺虎口位于山西省右玉縣北,明稱殺胡口。
威魯堡口位于山西省左云縣境內,明稱威虜堡。今城堡毀嚴重,但四周圍墻均有遺址。
金鎖關位于山西省汾陽市黃蘆嶺。長城遺址尚存石砌關和甕城券洞。
黃澤關位于山西左權縣。關城已廢,僅殘存關門遺址和新建的標碑。
黃榆關位于山西省和順縣,因關建于黃榆山上而得名。今關城遺址尚存,關券拱門洞較好。關北依山為障,關南有兩段各長百余米石砌成墻,坍塌嚴重。
北樓口位于山西省應縣,為翠微山麓的一個最大隘口,東接平型關,西連雁門關。北樓口樓峪河兩側長城墻體尚存,高約6米以上。
寧武關寧武關簡介寧武關圖片利民堡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今城堡夯土墻殘存,城東磚券拱門完整,門額上嵌有一匾,陰刻橫書“利民塞”。
得勝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今城堡磚墻多已不存,僅南關內磚砌券拱尚好,關門洞外十分精巧的磚雕圖案。關門內外各有一匾,分別書有“得勝”、“保障”。門洞內東西各嵌存一塊石碑。
鎮(zhèn)宏堡口位于山西省陽高縣。今堡城已毀,由鎮(zhèn)宏堡至邊堡長城尚存黃土夯筑墻體高2--5米。
平遠堡位于山西省三鎮(zhèn)縣境內。今堡包磚已被拆,只殘夯土城墻。
新平堡口位于山西省天鎮(zhèn)縣境內。堡墻多被毀。堡東門尚殘存磚券拱。城堡中有一座磚木結構的鼓樓。
保平堡口位于山西省天鎮(zhèn)縣境內。
樺門堡位于山西省天鎮(zhèn)縣境內。當地又稱花面墻,居紅土溝村東一里的山頂上。城四周均有殘存的包磚,還有磚券城門,寬9米,高約6米。
瓦窯口堡位于山西省縣境內。瓦窯口堡今只存殘圮的夯土圍墻。
鎮(zhèn)寧堡口位于山西省天鎮(zhèn)縣境內。距白羊口長城南500米。今鎮(zhèn)寧堡已廢毀。
鎮(zhèn)口堡位于山西省天鎮(zhèn)縣境內。距水磨口長城周歲500米。今已廢毀。
守口堡口位于山西省陽高縣境內。今城堡已毀。長城由守口堡至鎮(zhèn)宏堡,破壞較少。
鎮(zhèn)邊堡位于山西省陽高縣境內。今城堡已毀。長城出鎮(zhèn)邊堡向西約4公里出陽高而進大同市。這段黃土夯筑的長城墻體較為完整。
鎮(zhèn)川堡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內,鎮(zhèn)川口長城南2。5公里。破壞嚴重,砌磚全部被拆毀,夯土城墻西側、南側已毀為平地,東側墻半毀,僅北側墻多殘存。
宏賜堡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內。今堡城砌磚早已被拆光,殘土墻亦破壞嚴重,城南側墻基本已平,南門原為磚砌券拱門,今已成豁口狀。
鎮(zhèn)羌堡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內,今長城外側緊傍長城尚存馬市圍城遺址。
拒墻堡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內。今已十分殘破。僅磚砌券拱南門尚殘存。
拒門堡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內。堡城今已廢毀。
助馬堡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今堡城南墻、東墻有多處殘圮,北墻高大堅固,保存較好。
破魯堡口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境內。破魯堡城北墻、西墻今尚殘存,南墻,東墻破壞極為嚴重。
保安堡口位于山西省左云縣境內。西距長城1公里。今城堡包磚早已被拆毀,只有夯土城墻殘存。
寧魯堡口位于山西省左云縣境內。原名寧虜堡。城墻包磚雖早被拆光,但整體堡城尚存。
破虎堡口位于山西省右玉縣境內。原稱破胡堡。黃土夯筑墻尚殘存,城南磚砌券拱城門亦存。
殘虎堡口位于山西少左云縣境內。今只殘存磚砌券拱南城門,及已殘損的黃土夯城墻。
馬堡口位于山西省右玉縣境內。今堡城砌石已被拆毀,只殘存夯土城墻。
云石堡口位于山西省右玉縣境內。云石新堡今為一村莊,城堡包磚早被拆毀,僅存夯土墻。
少家堡口位于山西省平魯縣境內,長城內約1。5公里。今城堡包磚已被拆毀,夯土殘墻尚存。
大河堡口位于山西省平魯縣境內。居山坡之上,四面黃土夯筑殘墻尚存,磚石幾乎被拆光,已無人居住。今尚存一方廟碑,僅可辨認為“大同平魯路”,“大水口堡”等字。還有一塊石匾,陰刻楷書“湯永固”三個大字。據說原嵌在關門額上。
敗虎堡口位于山西省平魯縣境內。城堡僅存夯土殘墻。
迎恩堡口位于山西省平魯縣境內。城堡僅存夯土殘墻。
阻虎堡口位于山西省平魯縣境內。阻虎堡城包磚早已不存,夯土墻亦無城狀,僅零星殘存幾段。
將軍會堡位于山西省平魯縣境內。堡城全部為石砌,大部分已被拆毀。
丫角山山名,現廢而不用。位于內蒙古清水河縣北堡鄉(xiāng)口子上村東。雖殘破,但墻體尚連貫,遠看十分壯觀。
老營堡位于山西省偏關縣境內。只存夯土。從高大的夯土墻尚可看出城堡原來的規(guī)模。
紅門口位于山西省偏關縣東北40公里。紅門口南0。5公里設有水泉堡,今亦毀,僅零星存有夯土殘墻。
老牛灣堡位于山西省偏關縣境內。東接滑石堡,西臨黃河岸。今堡城尚存。
陽方口位于山西省寧武縣北約13公里。陽方口堡城今已殘毀,尚存城北磚券拱門,用橫木支撐著,供行人來往。
白草關口位于山西省代縣境內。今尚存一座關樓和一個關便門。
廣武城位于山西省山陰縣境內。尚存夯土墻體和北門磚券拱門洞。
北樓口亦稱碑樓口。位于山西省應縣境內,是翠微山麓的一千最大隘口,東接平型關,西連雁門關。城堡破壞嚴重,磚包墻僅西北角部分殘存。從殘存的夯土殘墻尚可辨出原堡規(guī)模。
狼牙口位于山西省靈丘縣龍須臺村和河北省沂淶源縣狼牙口村交界處,因建在海拔1700余米的狼牙口而得名。關兩側建有石砌城墻,今多較好。關門尚存石砌券門,今仍為南北通道。
龍泉關位于河北省阜平縣西部的龍泉鄉(xiāng),距縣城約35公里的太行山一出口。東臨阜平縣城,西界五臺山,北近平型關。遺存北門向南開,磚拱門洞,寬3。5米,深10米,大型條石砌基。
固關位于山西省平定縣境內。由娘子關南約6公里,有固關(舊關)遺址。尚好鶴度嶺口位于山西省昔陽縣皋落鄉(xiāng)長溝村東南約1。5公里的山梁上。石城基本完好,有少許圮殘。
馬嶺關位于山西省昔陽皋落鄉(xiāng)圪瘩店村東南2。5公里處。東西墻砌有券門,今仍存,城墻及垛口大部較好,西城墻長于東城墻。
支鍋嶺口位于山西省和順縣小董坪村東1。5公里處。關城南側為山澗,深不可越,西側為壁立懸崖,陡不可攀,所以只在北、東兩面筑有石墻。
峻極關位于山西省左權縣城東約60余公里。南北峭崖陡不可攀,關門北約50米處是一深澗,石砌城墻由陡崖起止臨澗的一座小山頂,現已全坍成堆。
榆林塞陜西榆林吳旗秦長城位于陜西省吳旗縣。墻體、墩臺仍保存較好,遺址周圍散布有大量繩紋陶瓦殘片。
魏長城南起點位于陜西省華陰市華山峪口。
定邊城位于陜西省定邊縣境內?,F北、南、東三面夯土城墻有部分殘存,西城墻及四座城門均毀。
高家堡位于陜西省神木縣境內。今城堡尚殘存,城東北兩面條石墻體較完好,城東門券拱門洞仍為出入城之通道。
鎮(zhèn)北臺位于陜西省榆林市紅山最高處,東西有長城相連,為榆林南北往來的咽喉之地。鎮(zhèn)北臺建于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是榆林鎮(zhèn)巡撫為保護紅山馬市貿易設立的一個觀察哨所。鎮(zhèn)北臺是萬里長城中最大的一座城臺。
統(tǒng)萬城位于陜西省靖邊縣白城子村?,F城址四周不同程度地為流沙所淹沒,但高達24米的西南城角敵樓卻赫然挺立于沙漠之中。
韓城魏長城位于陜西省韓城市。
黃甫川堡位于陜西省府谷縣。居黃甫河下游,西北據山,南北臨川,距長城10公里。黃甫川長城為黃土夯筑,保存多較好。磚砌空心敵樓多被拆毀。
清水營堡位于陜西省府谷縣,清水河下游。黃土夯筑,多保存較好,一般高在2~4米,保存好的地方,尚存5米余。
孤山堡位于陜西省府谷縣,因居孤山川北側山坡之上,故名。今城堡外側包磚及條石基均已被拆光,只內部夯土墻殘存。城東、西、南、北各開有一門,南、北門外還圈有甕城。除東門已毀外,其余三門磚券拱洞尚存。
鎮(zhèn)羌堡位于陜西省府谷縣新民堡村。今城堡圍墻包磚及條石基已被拆光。城東墻南部、南墻西部遭較大破壞。其余部位夯土城墻基本尚存。城開東、北、南三門,均筑有甕城。東北二門已毀,南門磚券拱門洞保存尚好。
永興堡位于陜西省神木縣。今永興堡附近夯土長城圮坍嚴重,但遺跡尚連貫,夯土墩臺多存,磚石包砌的墩臺已全被毀,個別的只殘存些磚墻石基。
大柏堡位于陜西省神木縣。大柏堡今為小學校舍,四周堡墻尚殘存條石及磚包砌部分。
建安堡位于陜西省榆林市境內?,F存夯土墻部分,基本保存原規(guī)模。堡城原東、南、北各七一門,門外均有甕城。今東、南二座磚券門洞尚存。
常樂堡位于陜西省榆林市境內。僅南墻保存稍好,城西門已毀,尚存東門及甕城磚券拱門洞。
波羅堡位于陜西省橫山縣境內。今堡城磚石砌筑部分,僅西墻和南、北兩城角及北墻稍有殘存。夯土墻除南門以東基本被毀掉外,多殘存。今尚存磚砌券拱同洞及北門洞懷遠堡位于陜西省橫山縣境內。夯土北城墻保存稍好,其余三面均成斷續(xù)的殘存狀。城南門已毀。東門磚券洞被農民改為窯洞居住。北門尚存,現為農民蓋雜草的庫房。堡內原有鼓樓已毀,僅存樓臺。
威武堡位于陜西省橫山縣境內。今該堡內全是積沙,城堡磚石已被拆光,僅夯土墻斷續(xù)殘存,基本輪廓可辨。
清平堡位于陜西省靖邊縣境內。
龍州堡位于陜西省靖邊縣境內?,F該堡為龍州村所在地。
鎮(zhèn)靖堡位于陜西省靖邊縣境內。距長城約2公里。僅殘存內部夯土。
鎮(zhèn)羅堡位于陜西省靖邊縣境內。此城堡已于清同治六年(1867)毀。
靖邊營位于陜西省靖邊縣境內。現靖邊營為新城鄉(xiāng)所在地。
寧塞堡位于陜西省靖邊縣境內。寧塞堡傾塌已久。
柳樹澗堡位于陜西省定邊縣境內。城堡遺址在今柳樹澗南的山坡上,堡內辟為農田,磚石早已拆光。所有夯土雖有坍塌,但還保存原堡形狀。
安邊堡位于陜西省定邊縣境內。城堡磚石早已拆光,夯土墻體除北門向西那段大致存有原規(guī)模外,其他均殘塌的七零八落。北城墻中部墻上舊筑有“魁星樓”,已毀。今呆存一約30米見方的夯土基座。
磚井堡位于陜西省定邊縣境內。今三門均毀成豁口。
固原秦長城位于寧夏固原縣張易、紅莊、中河、西郊諸鄉(xiāng)。固原秦昭王長城,保存最好的地段有兩處,一為固原城西南10公里,由孫家莊東側起,至城北6公里石羊洼,分長18公里。另一處為固原城東南茹河北岸長城梁,全長約7公里。
下馬關位于寧夏同心縣下馬關鄉(xiāng)。下馬關附近長城是明固原鎮(zhèn)長城中保存最好的地段。
勝金關位于寧夏中衛(wèi)縣東30公里。
廣武營位于寧夏青銅峽市。今已青銅峽水庫淹沒于水中,尚有城附近的108塔保存完整。
橫山堡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靈武縣境內,舊名紅山堡。今橫山堡城已廢棄,夯土城墻尚殘存。
花馬池營即寧夏鹽池縣城關。
三關口位于賀蘭山中部,在銀川市東北約40公里,銀川至內蒙巴彥浩特公路正由關口穿過。
賀蘭口位于寧夏賀蘭縣境內。兩側的山崖上,仍保存著明朝摩崖刻記兩方。溝谷北壁石刻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欽差大臣巡視賀蘭山邊防題記,南壁為萬歷三十七年(1609)重修賀蘭口時官兵所刻。
鎮(zhèn)遠關位于寧夏石嘴山市郊區(qū)。鎮(zhèn)遠關遺址尚存,關城居寧夏舊北長城里側,關城北墻即是利用的長城城墻。
打口位于寧夏石嘴山市區(qū)北,今稱打武口。
興武營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鹽池縣境內。今磚石被拆為民用。存夯土墻。
長城關位于寧夏鹽池縣城北。今關城建筑已毀無。長城關附近長城亦多只存遺址,成土脊狀。
清水營堡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靈武縣境內。今城在清水營村西1公里處,已廢棄無人住。城堡磚石部分早被拆為民用?,F僅存夯土城墻。
橫城堡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靈武縣境內。砌筑橫城堡的磚石,僅城南門及附近尚存一些,其余多被拆走,殘剩夯土。
固原城位于寧夏自治區(qū)南部。今西北角處仍留有殘垣。城西5公里處有秦長城遺址,部分土城和碉堡仍舊存留。
銀川城位于寧夏平原中部。老城至今仍保留著許多西夏朝遺留下來的文化古跡。
防門位于山東省平陰縣廣里鄉(xiāng)。
銅陵關位于山東省沂源縣張家坡鄉(xiāng)。銅陵關及沂源縣齊長城建筑已所存甚少,但石砌墻殘跡仍時有可見。轆轤嶺長城較好地段尚存高1-2米,寬6-9米的殘墻。
錦陽關位于山東省萊蕪市上游鎮(zhèn)。鎮(zhèn)陽關長城,今尚存0。6公里較為完整的石砌墻體,殘存城墻最高為7。5米,最厚為6米。
三岔口位于泰安市上港鄉(xiāng)的蒿灘村,是泰山山脈長城嶺下一個隘口。其地處萊蕪市、章丘縣和泰安市的交界點上,戰(zhàn)略地位十分重要。今尚有部分遺址殘存。
大關位于山東省臨朐縣大關鎮(zhèn),穆陵關北10余公里,有大弁山。
穆陵關穆陵關簡介穆陵關圖片臨淄齊國故城位于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qū)。今臨淄故城地面上仍保留著不少斷壁殘墻。國務院1961年將其公布為國家級保護單位。
齊長城入海處位于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qū)小珠山東北的于家河。今僅在小珠山附近的六汪鎮(zhèn)存有部分長城遺址。
桃林關位于山東省膠南市黑溜頂北側。膠南縣有齊長城約55公里,多已圯塌,但遺址尚清淅連貫。
繞紫窩長城位于諸城市桃園鄉(xiāng)臺家溝南嶺上,隘口處極具特殊的一段城體,部分存高5米,基寬約15米。
黃草關位于山東省五蓮縣松柏鎮(zhèn)前長城嶺村,居馬耳山與喜鵲嶺之間,村因長城而得名。長城嶺段殘墻高約1。5米,基寬約6米,東西山上各有一座直徑20米、高5米的峰火臺。
東莞長城位于山東省莒縣東莞鎮(zhèn)九頂蓮花山上?,F存遺址高約2米左右,寬近10米,長約8公里。
鄭韓故城鄭韓故城即現存鄭韓長城的主要部分,始于鄭筑,韓滅鄭后,續(xù)修沿用,故稱鄭韓長城。
中國史上唯一的一位男皇后
上一篇:還原真實的趙云——一生以失敗告終
下一篇:歷史人物 戰(zhàn)國四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