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本名重黎,中國上古神話人物,號赤帝,后人尊為火神。有人說祝融是古時三皇五帝三皇之一。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祝融的居所是南方的盡頭,是他傳下火種,教人類使用火的方法。另一說祝融為顓頊帝孫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黃帝賜他姓“祝融氏”。祝融八姓:祝融的后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談起南海神廟的建立,人們自然會問起南海神的名字。南海神叫祝融,也有史書稱其為祝赤,是祝融和赤帝的簡稱。其實祝融和赤帝是同一人,祝融本是火神,今天一旦發(fā)生火災,人們?nèi)匀徽J為祝融君光臨。祝融究竟是誰呢?他又怎樣合水火為一神的呢?這有許多傳說。另據(jù)《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勿躬》載:祝融,神名。帝嚳時的火官,后尊為火神,命為祝融。例:胡曹作衣,夷羿作弓,祝融作市,儀狄作酒?!秴问洗呵锿ㄔ?審分覽?勿躬》傳說傳說一祝融是中國帝王。他以火施化,號為赤帝。相傳,祝融還是一個音樂家,他經(jīng)常在高山上奏起悠揚動聽,感人肺腑的樂曲,使黎民百姓精神振奮,情緒高昂,對生活充滿熱愛。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之陽,后人為了紀念他,就把南岳最高峰稱為祝融峰。傳說二上古帝嚳(kù音酷)在位時,有一個叫重黎的人,是顓頊的重孫(《史記?楚世家》:“高陽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帝嚳﹞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后,復居火正,為祝融?!保?,他的官職是“火正”,即火官。重黎忠于職守,努力為帝嚳和廣大黎民服務,當火官有功,帝嚳于是賜以“祝融”的封號?!白!笔怯肋h、繼續(xù)的意思,“融’是光明的象征,就是希望重黎繼續(xù)用火來照耀大地,永遠給人帶來光明。祝融死后,葬在南岳衡山舜廟的南峰,即今之祝融峰下。傳說三黃帝時期,黃帝南巡,分不清方向,于是請“祝融辨乎南方”,也就是應該說,衡陽的南岳,最先是由祝融辨出來的,他因此擔任了司徒的職務。后來,祝融被封楚地,成為楚國人的始祖。今衡陽南岳祝融峰頂還有一座祝融殿,殿后巖石上建有石欄桿,可以憑欄了望北山的風光。這個火神,楚人的始祖祝融又怎樣兼任海神的呢?古人認為,南方屬火,火又是光明的象征,火之本在水,故祝融合水火為一神,且符合周文王八卦中離(見下“圖”)屬火,方位在南方的卦象。 傳說四堯帝時期,洪水滔天,浸山滅陵,黎民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堯帝下令鯀(人名)去治理洪水,可是九年過去了,毫無成效。后來,鯀知道天上有一種稱為“息壤”的寶物,只要用一點投向大地,馬上就會生長起來,積成山,堆成堤,于是鯀想辦法到天上偷了息壤到人間。用它堵塞洪水,大地終于漸漸看不見洪水蹤跡了。但是,天帝知道息壤被竊,就派火神祝融下凡,在羽山地方把鯀殺死,并奪回余下的息壤。天帝還命祝融監(jiān)視人間治水,命他掌管一方水的大權(quán)。由于祝融屬南方之神,所以就合水火為一神,兼任南海之神了。傳說五北水神王與火神祝融戰(zhàn)斗,被祝融真火煉死。從此,祝融成為水火之神。傳說六十二祖巫之一祝融:獸頭人身,雙耳穿兩條火蛇,腳踏兩條火龍,全身火紅鱗片,南方火之祖巫。神話傳說南海之神火神祝融的由來南海神廟是我國古代海神廟中惟一遺存下來的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建筑群。該廟始建于隋文帝開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以后歷代有重修擴建?,F(xiàn)存的是清代建筑,但仍保留隋唐時代的規(guī)模和建制。1988年起,政(蟹)府也曾對南海神廟作過三次較大的修復,現(xiàn)已基本恢復了廟宇的古貌。修復前大殿僅存殿堂,如今廟宇規(guī)模宏大,占地面積達3萬平方米。其主體建筑是一座五進的殿堂,由南至北依次為頭門、儀門及復廊、禮亭、大殿和昭靈宮。南海神廟門前有石牌坊,額題“海不揚波”。廟中保存有歷代的許多石刻。還有華表、石獅、韓愈碑亭、開寶碑亭、洪武碑亭、康熙萬里彼澄碑亭等附屬建筑,構(gòu)成一組頗具規(guī)模的古建筑群。廟中還保存漢代和明代的銅鼓和制鐘,以及南海神玉印等重要的文物。還有木棉樹、相思樹等古樹名木。這里存放的漢代銅鼓是中國現(xiàn)存三大銅鼓之一。廟西一小山崗上有“浴日亭”,宋元時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即指此處。從唐代開始,南海神廟便香火日盛,各朝代政(蟹)府也派人前往管理廟事。事實上它已成為四海神廟中香客最多、地位最高的一個,這主要是由廣州海上貿(mào)易日益發(fā)達的地位決定的。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從西漢時就已經(jīng)開始形成,到了隋唐時期達到了鼎盛階段。尤其是唐代,從廣州出發(fā)的貿(mào)易船隊,經(jīng)過南亞各國,越印度洋,抵達西亞及波斯灣,最西可到達非洲的東海岸。明清之后更遠至歐美了。這條航線長達1萬多公里,溝通了東、西方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的交流,擴大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處于這條航線重要位置上的南海神廟,在古代有碼頭,碼頭外面又是茫茫的大?!虾?,南海實際是太平洋靠近東南亞大陸部分,大海又緊連著太平洋,通往印度洋。出海航船或來自遠方的航船,都須經(jīng)過坐落在南海神廟的這個古碼頭。于是眾多的商船順路經(jīng)過這里均停下來上廟祭祀,以祈求航路平安、生意順利。于是,神廟附近的扶胥鎮(zhèn)便商旅云集,民間廟會交易頻繁。南海神廟之興旺,成為廣州海上貿(mào)易繁榮的歷史見證,遺留下許許多多珍貴歷史文物,包括皇帝御賜的碑文、題字等,是一點也不奇怪的。當然百姓們更多的還是感恩于庇佑他們一帆風順、平安大吉的南海神的。南海神廟坐北向南,占地3萬平方米,是明代建筑風格,恢宏壯觀且古樸大方。廟外有“海不揚波”的石牌坊。廟宇的主體建筑沿著中軸線從南到北依次為頭門、儀門、禮亭、大殿、昭靈宮共五進,一進高于一進。其他附屬建筑均以五進為中心,左右對稱。這是較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廟宇建筑。南岳傳說之祝融的故事黃帝時候有個火正官,名叫祝融,他小時候的名字叫做黎,是一個氏族首領(lǐng)的兒子,生成一副紅臉膛,長得威武魁偉,聰明伶俐,不過生性火爆,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火冒三丈。那時候隧人發(fā)明鉆木取火,還不大會保存火和利用火。但黎特別喜歡跟火親近。所以十幾歲就成了管火的能手?;鸬搅怂氖掷?,只要不是長途轉(zhuǎn)遞,就能長期保存下來。黎會用火燒菜、煮飯、還會用火取暖、照明、驅(qū)逐野獸、趕跑蚊蟲。這些本領(lǐng),在那個時候是了不得的事。所以,大家都很敬重他。有一次,黎的爸爸帶著整個氏族長途遷徙,黎看到帶著火種走路不方便,就只把鉆木取火用的尖石頭帶在身邊。一次,大家剛定居下來,黎就取出尖石頭,找了一筒大木頭,坐在一座石山面前“呼哧呼哧”鉆起火來。鉆呀,鉆呀,鉆了整整三個時辰,還沒有冒煙,黎很生氣,他嘴里喘著粗氣,很不高興。但是沒有火不行,他只好又鉆。鉆呀,鉆呀,又鉆了整整三個時辰,煙倒是出來了,就是不起火。他氣得臉子黑紅,“呼”地站起來,把尖石頭向石頭山上狠狠砸去。誰知已經(jīng)鉆得很熱的尖石頭碰在石山上,“咔喳”一聲冒出了幾顆耀眼的火星。聰明的黎看了,很快想出了新的取火方法。他采了一些曬干的蘆花,用兩塊尖石頭靠著蘆花“嘣嘣嘣”敲了幾下,火星濺到蘆花上面,就“吱吱”冒煙了。再輕輕地吹一吹,火苗就往上竄了。 自從黎發(fā)現(xiàn)石頭取火的方法,就再也用不著費很大工夫去鉆木取火了,也用不著千方百計保存火種了。中原的黃帝知道黎有這么大的功勞,就把他請去,封他當了個專門管火的火正官。黃帝非常器重他,說:“黎呀,我來給你取個大名吧,就叫祝融好了,祝就是永遠,融就是光明,愿你永遠給人間帶來光明?!崩杪犃朔浅8吲d,連忙磕頭致謝。從此,大家就改叫他祝融了。黃帝在位的時候,南方有個氏族首領(lǐng)名叫蚩尤,經(jīng)常侵擾中原,弄得中原的人無法生活。黃帝就號令中原的人聯(lián)合起來,由祝融和其他幾個將領(lǐng)帶著,去討伐蚩尤,蚩尤人多勢眾,尤其是他的九九八十一個兄弟,一個個身披獸皮,頭戴牛角,口中能噴射濃霧,好不威風。開始打仗的時候,黃帝的部隊一上大霧就迷失方向,部隊之間失去聯(lián)系,互不相顧。蚩尤的部隊就趁勢猛撲過來,打得黃帝所部大敗,一直向北逃到涿鹿才停下來。黃帝被蚩尤圍在涿鹿,好久不敢出戰(zhàn)。不久,因發(fā)明了指南針,就再也不怕濃霧了。后來祝融見蚩尤的部下都披獸皮,又獻了一計,教自己的部下每個人打個火把,四處放火,燒得蚩尤的部隊焦頭爛額,慌慌張張地朝南方逃走。黃帝駕著指南車,帶著部隊乘勝向南追趕。趕過了黃河,趕過了長江,一直趕到黎山之丘,最后終于把蚩尤殺死了。祝融由于發(fā)明了火攻的戰(zhàn)法,立了大功,黃帝重重封賞了他,他成了黃帝的重要大臣。黃帝的部隊班回朝時,路過云夢澤南邊的一群大山。黃帝把祝融叫到跟前,故意問道:“這叫什么山?”祝融答道:“這叫衡山?!秉S帝又問:“這山的來歷如何?”祝融又答道:“上古時候,天地一片渾沌,象個雞蛋。盤古氏開天辟地,才有了生靈。他活了一萬八千年,死后躺在中原大地之上,頭部朝東,變成泰山;腳趾在西,變成華山;腹部凸起,變成嵩山;右手朝北,變成恒山;左手朝南,就變成了眼前的衡山?!眲倓傉f完,黃帝緊接著又問:“那么,為什么名叫衡山?!弊H隈R上答道:“此山橫亙云夢與九嶷之間,象一桿稈一樣,可以稱出天地的輕重,衡量帝王道德的高下,所以名叫衡山?!秉S帝見他對答如流,非常高興,笑呵呵地說:“好哇!你這么熟悉南方事務,我要委你以重任!”但黃帝并不說出是什么重任。隊伍在衡山駐扎下來了。黃帝登上最高峰,接受南方各個部落的朝拜。許多氏族首領(lǐng)會集在一起,大家都很高興,祝融一時興起,奏起了黃帝自己編的曲子-咸池之樂,黃帝的妃子嫘祖也踏著拍子,跳起舞來。大家見了,都圍著黃帝跳了起來。跳了個痛快以后,黃帝叫大家靜下來,說:“我就位以來,平榆罔,殺蚩尤,制訂歷法,發(fā)明文字,創(chuàng)造音律,編定醫(yī)書,又有嫘祖育蠶治絲,定衣裳之制?,F(xiàn)在天下一統(tǒng),我要奠定五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從今以后,火正祝融鎮(zhèn)守南岳?!贝蠹乙宦?,都大聲喊著:“萬壽無疆!萬壽無疆!”祝融這時才知道,原來黃帝說的委以重任就是這么回事。 黃帝走了以后,祝融被留在衡山,正式管理南方的事務。他住在衡山的最高峰上,經(jīng)常巡視各處的百姓。他看到這里的百姓經(jīng)常吃生東西,就告訴他們?nèi)』?,教他們把東西燒熟再吃。他看到這里的百姓晚上都在黑暗中摸摸去,就告訴他們使用火松明。他看到這里瘴氣重、蚊蟲多,百姓經(jīng)常生病,就告訴他們點火熏煙,驅(qū)趕蚊蟲和瘴氣。百姓們都很尊敬他,每年八月秋收以后,就成群結(jié)隊地來朝拜他。大家說:“祝融啊,我們?nèi)硕∨d旺了,雞鴨成群了,五谷豐登了。你給我們帶來了這么多的好處,我們感謝你,我們要尊你為帝了。你以火施化,火是赤色我們就叫你赤帝吧!從此,祝融就被大家尊為赤帝了?!闭诖蠹野簿訕窐I(yè)的時候,忽然電閃雷鳴,從中原地帶來了震天動地的殺喊聲。百姓們嚇得不得了,都跑來問祝融是怎么一回事。祝融告訴他們說:“這是共工和顓頊氣爭帝位,打起來了?!彼麄兇蛄撕芫?,還是不分勝負,共工氣得七竅生煙,縱身一跳,一頭朝不周山上撞去。這不周山原來是一座不平凡的山,它撐住了天空,不讓天垮下來;它系住了大地,不讓大地傾斜。共工一頭撞過去,只聽得“轟隆隆”一陣巨響,火星飛濺,照亮了半天,撐天的柱子折斷了,系住大地的繩索也繃斷了。從此,天空向西北傾斜,日月星辰都往西北方向落下去。大地向東南傾斜,江河湖泊的水都往東南方向流過去。本來,南岳衡山這塊天眼看也要垮下來了,這塊地也一晃一晃的就要翻過去了。老百姓一個個抱著大樹,攀著巖石,嚇得哭起來了。祝融連忙使出自己的全身本領(lǐng),象個大柱子一樣撐住這個地方的天才沒有垮,山才沒有塌。唐朝有個詩人,特意寫了這件事:“東南地益卑,維岳資柱石。前當祝融居,上拂朱鳥翮?!焙髞?,還有一個詩人也寫道:“地涌一峰秀,高撐南楚天?!弊H谠谀显郎缴匣畹揭话俣鄽q才死去。百姓把他埋在南岳山的一個山峰上,并把這個山峰命名赤帝峰。他住過的最高峰,大家就一直叫做祝融峰。在祝融峰頂上,百姓們修建了一座祝融殿,永遠紀念著他的功德。祝融與火攻戰(zhàn)法祝融是在我國長期以來廣泛祭祀的火神。據(jù)羅泌《路史?前紀》卷八中說:“祝誦氏,一曰祝龢,是為祝融氏……以火施化,號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為謂?!薄妒酚?楚世家》:“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眰髡f祝融不但是管火的能手,而且發(fā)現(xiàn)了擊石取火的方法,還發(fā)明了火攻戰(zhàn)法。 祝融原名叫黎,傳說他誕生在氏族社會,是氏族首領(lǐng)的兒子。黎從小就特別喜歡火,那時,燧人氏剛發(fā)明了鉆木取火,人們對保存和使用火的知識很缺乏。有一次,他隨父親進行氏族長途遷徙,因帶著火種走路不方便,他只帶了鉆木取火的石頭。晚上,大家要用火了,黎卻取不出火來,頓時氣得他將取火的石頭向山上扔去,不料石頭落下來濺起了幾顆火星。聰明的黎見了靈機一動,立即想出了新的取火辦法。他采來曬干的蘆花,用兩塊尖石頭靠著蘆花連敲幾下,火星濺到蘆花上,再輕輕一吹就冒起了火苗。這就是后來的擊石取火方法。擊石取火比鉆木取火省力多了,更不用千方百計保存火種,因此,當時中黃帝封他為火正官,并賜名祝融?;鸸?zhàn)法傳說也是祝融最早發(fā)明的。當時南方有個氏族,首領(lǐng)叫蚩尤,經(jīng)常侵犯中原,祝融奉命前去討伐。蚩尤人多勢眾,非常強悍。祝融就命自己的部下每人打個火把和爆燃之物,等蚩尤的人一到,就四處放火,把蚩尤的隊伍燒得焦頭爛額,倉皇潰敗,他們乘勝追擊,終于打敗了蚩尤,立了大功。為此,黃帝重賞了他,命他掌管天下的火,鎮(zhèn)守南山。祝融是管火用火的能手,他不但發(fā)明了新的取火方法和火攻戰(zhàn)法,他還教人們?nèi)绾斡没鸢咽澄餆炝顺?,如何用火取暖和照明,如何用火?qū)除瘴氣和蚊蟲,防止鬧病。祝融以火施化,贏得了人們的敬重。因火是赤色的,人們就稱他為“赤帝”,每年秋后都向他朝拜。在科學文化落后的年代里,人們對火的認識還僅僅是表面的,認為火很神秘,主宰火的是神。祝融用火為人們造福,所以,后人把他尊為火神,每年都要進行隆重的祭祀,以表達人們對祝融的感激和紀念?;鹕褡H诘膫髡f,帶有神話色彩,但它反映了人類同火災作斗爭的一種希冀,寄希望于火神能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光明和幸福,驅(qū)除邪惡,消災免禍。然而,要真正預防火災,避免火災給人類帶來的危害,祭神求佛是無濟于事的,只有依靠科學,依靠人類的智慧戰(zhàn)勝火災。今天,人類對火已有了科學的認識,再不用祈求火神保護了,但火種祝融以火造福人類的形象卻將作為美好的傳說繼續(xù)流傳下去。祝融與共工之戰(zhàn)各種各樣的打火機,已經(jīng)普及到人們?nèi)粘I钪?。但在一些邊遠山區(qū),農(nóng)民至今還隨身攜帶著取火用的火鏈,因它不用汽油火石,隨時用,隨時取。所以,一直沿用了幾千年。那么,火鏈最早是誰發(fā)明的呢?傳說從燧人氏發(fā)明了鉆木取火后,到了黃帝時期,人類已開始用火燒熟食物,用火取暖,用火驅(qū)趕毒蟲猛獸,用火打仗??墒窃谀菚r,人們只知道用火,卻不會保存火種,這對過著遷徙不定的游牧游獵生活的人們來說很不方便。他們必須經(jīng)常帶火種行路,每到一個地方,頭一件大事就是用火種燃火燒飯,燒過飯后又得把火種小心地保存起來。 有一年,黃帝帶著夏部落的群民,由南向北轉(zhuǎn)移。中途忽然遇到暴雨,山洪暴發(fā),遍地是水,大人小孩被雨水澆得像落湯雞。祝融負責管理火種,他隨身帶的火種也被暴雨撲滅了。人們又冷又餓,孩子們哭叫不停。黃帝命令大家在一個大石洞里暫住下來,等待天晴之后再走。誰知,老天好像故意與人們作對,一連幾天,雨一直不停地下著。人們住在山上石洞里饑寒難忍。但因失去了火種,無法生火做飯取暖。餓得實在支持不住了,大人便開始吃生肉,老人和小孩也只得用冷水泡蘑菇吃。祝融著急萬分,想用鉆木取火的方法取火,可是帶來的木柴全是濕的,鉆了很長時間,也未鉆出火星。眼看天黑了,祝融累得滿頭大汗,毫無效果,一氣之下,便把手里的鉆頭狠狠地扔出去。不料,鉆頭碰擊在石洞的巖石上,濺出的火星更多。祝融心里頓時由憂變喜,他忘記了疲勞,找來好多巖塊,用力互相碰擊,只見火星不斷飛濺??墒?,怎樣才能使火星燃燒呢?這又成了一個難題。黃帝走過來對祝融說:“你不要太急,從石頭上能擊出火星,這就是很大的成功。下一步怎么辦,需要多找些人來共同商量?!秉S帝的這番鼓勵,使祝融信心倍增。他找來常先、大鴻、力牧、嫘祖等人一同想辦法。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說個不停,唯有常先一人低著,一句話也不說。大家以為他餓病了,勸告他去休息。不料,常先猛然往起一站,說了聲:“有辦法了!”說著,把自己纏腰的腰圍解下來,用勁撕開,從容掏出一團花絮,對祝融說:你把這些蘆花絮放在石頭下面,再擊石取火。”祝融按他的建議把蘆花絮擺好,再擊石,火星濺落的越來越多,點燃蘆花絮的聲音越來越大,祝融用口輕輕一吹,隨著一股濃煙竄出了火苗。取火成功了!有了火人們就有了生存的希望。石洞里的大人小孩無不歡呼跳躍。黃帝專門為祝融舉行了慶功會,給他記了大功,并封他為“火正”(官職)。祝融發(fā)明的“擊石取火”,使人不再為保存火種發(fā)愁,這就大大方便了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因火又是紅色的,所以后世人都把祝融稱為“赤帝”。祝融因為教會人類使用火,人們對祝融都非常之崇拜,但水神共工看不過眼,心想世界萬物離不開水,為什么人類只崇拜祝融,而不崇拜自己,越想越氣憤。于是集四湖五海之水沖向昆侖山,把昆侖山上的圣火澆滅,頓時全世界漆黑一片。祝融得知非常憤怒,騎上火龍,與共工大戰(zhàn)起來,水始終是往低處流,洪水從昆侖山下落下來,祝融乘機發(fā)起進攻,把共工燒得焦頭爛額。共工輸?shù)貌豁槡?,一氣之下撞向不周山,誰知不周山是天柱,天柱給撞斷了,天也塌下來,給世界萬物帶來災難,于是就引來女媧補天的故事。按今天的話來說這可以說是女媧補天的前傳。另一說法,伏羲死后共工作亂,黃帝派祝融平叛,雖然打敗了共工,但沒有殺死所有共工氏成員,黃帝殺了祝融。后由他的弟弟吳回擔任火正官,依舊稱祝融氏。文獻記載《山海經(jīng)?海內(nèi)經(jīng)》一書中關(guān)于他的出生作了以下敘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沃,生炎居,炎居生節(jié)并,節(jié)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由此可見,祝融系炎帝的第五代玄玄孫。另據(jù)《海內(nèi)經(jīng)》中又稱: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韓流,韓流生顓頊。《大荒西經(jīng)》則補敘為:“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這樣一說祝融又成了黃帝之后了。不過,上古時期黃帝、炎帝本是同根同族,所以傳說中的祝融時而是炎帝之孫,時而又是黃帝的后代也就不奇怪了。那么,祝融又是一副什么模樣呢?《山海經(jīng)?海外南經(jīng)》中說:“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笨梢娝⒎恰巴耆恕?,郭亞注釋“火神也”?!蹲髠?昭公二十九年》中曰:“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員,神話中的火神祝融,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逐步演化成了司火的官職?!稘h書?五行志上》一書說:“古之火正,謂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闭驗樽H谑腔鹕?,他的威力也被應用到兩軍對壘的戰(zhàn)爭中去了?!赌?非攻下》記載如下:“(成湯伐夏),天命融(祝融)?。ń担┗鸶衫逑某侵e,西北之隅?!苯祷鹬鷳?zhàn),這可能是首次把火戰(zhàn)使用于戰(zhàn)爭中的吧。祝融有一弟叫吳回,又稱回祿,也是官司“火正”。只是名聲沒有祝融大,人們把火災稱為“祝融之患”不是沒有依據(jù)的。于是,就有了用祝融代替火災一詞的來歷。祝融,我國原始社會末期著名氏族領(lǐng)袖之一。名重黎,黃帝后裔高陽氏的玄孫。帝嚳高辛氏時,任火正(官名),受封于有熊氏故墟(今河南新鄭一代)。他以火施教,為民造福。帝嚳命名曰:祝融,后世尊為火神。——河南省《新政縣志》(1).神名。帝嚳時的火官,后尊為火神,命曰祝融。亦以為火或火災的代稱?!秶Z?鄭語》:“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薄秴问洗呵?孟夏》:“其神祝融?!备哒T注:“祝融,顓頊氏后,老童之子,吳回也,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官之神。”唐張說《蒲津橋贊》:“飛廉煽炭,祝融理爐?!鼻遐w翼《八月二日天寧寺旁巽宮樓火》詩:“趨觀乃知此樓毀,剎竿突兀招祝融?!?(2).神名。南方之神,南海之神?!豆茏?五行》:“得奢龍而辯於東方,得祝融而辯於南方。”《漢書?揚雄傳上》:“麗鉤芒與驂蓐收兮,服玄冥及祝融?!鳖亷煿抛ⅲ骸白H?,南方神?!碧祈n愈《南海神廟碑》:“考於傳記,而南海神次最貴,在北東西三神河伯之上,號為祝融?!?3).傳說中的古帝。漢王符《潛夫論?五德志》:“世傳三皇五帝,多以為伏羲、神農(nóng)為二皇,其一者或曰燧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媧,其是與非未可知也?!?4).峰名。衡山的最高峰。據(jù)《路史》云,祝融葬衡山之陽,是以名之。唐韓愈《謁衡岳廟》詩:“紫蓋連延接天柱,石廩騰擲堆祝融?!彼螚钊f里《送劉子思往衡陽》詩:“洞庭昨夜起霜風,翩然欲登石廩與祝融?!薄镜缊觥孔造萑耸习l(fā)明的轉(zhuǎn)木取火,但有了火種不會保留和使用,后由祝融發(fā)明了使用火和留火種的方法后,黃帝封了他為主管火的正火官。后因祝融對南方的情況比較熟悉,又派了他來到衡山附近做司徒,死后葬于衡山,故南岳衡山就是祝融的道場?,F(xiàn)衡山的最高峰叫祝融峰,山頂還有一座祝融殿。祝融故事新解大致說來,祝融氏是神農(nóng)氏時代,或者早在伏羲氏時代出現(xiàn)的一個以善于取火管火用火而聞名的部落,并逐漸遷移到南方生活,對中華先民用火技術(shù)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到五帝時代,“祝融”又因此被用作官職名稱,其實更準確地講應該是一個行業(yè)名稱?!秶Z?鄭語》:“夫黎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妒酚?楚世家》:“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這是古人對“祝融”一詞的解釋?!白!弊衷诩坠俏牡淖中?,象一個人跪在神前拜神、開口祈禱,其本義指男巫,是祭祀時主持祝告的人,引申用來表示對人對事的美好愿望?!叭凇弊质莻€形聲字,從鬲,蟲省聲。鬲是古代一種烹飪器?!叭凇弊值谋玖x是炊氣上升,引申為長久、明亮、通達、流通、顯明、昌盛、和樂、恬適、和煦、暖和等義。所以,“祝融”一詞表示在炊器旁用火,給人們帶來希望的人,是掌管用火的人。在現(xiàn)代人自來,用火是一項很簡單的技術(shù),但在遠古時期,用火并不簡單。秦安大地灣遺址考古發(fā)現(xiàn),在一期文化(距今約8000年)的4座房址內(nèi)出土有紅燒土塊、陶器及最早的彩陶制品,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jīng)取火用火。在二期文化(仰韶早期,距今6000年)的156座房址中,均出現(xiàn)了圓形和瓢形灶炕,并有保存火種的火種罐。這說明,中華先民很早就掌握了人工取火、保管火種和用火技術(shù),但由于早期的房屋離不開草木建筑材料,一旦失火,危害極其嚴重。所以早期的中華先民還沒有在房內(nèi)用火的習慣,只有進一步了解火的性質(zhì),掌握了更加全面的用火技術(shù)以后,才敢于在房內(nèi)用火。發(fā)展提高用火技術(shù)正是祝融氏部落的傳統(tǒng)。 大地灣f301為一座近似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遺存,屬于仰韶早期半坡類型,集中展示了先民取火、用火、保存火的方法。該房址出土石斧、石刀、骨錐、陶紡綸、夾砂粗紅陶罐、細泥紅陶罐、瓶、碗、杯等以及彩陶罐、骨匕、骨針、骨銼、蚌殼、獸骨等50多件器物,說明人們?nèi)粘I钊吭谑覂?nèi)進行。經(jīng)碳14測定,距今6000多年。石刀、骨針、蚌殼均穿孔,說明已熟煉掌握了鉆孔技術(shù)。石斧、骨錐、骨匕、陶銼、骨針之類,可見有這些工具鉆木取火是毫無問題的。該房址門向西北,門道開在西壁中間。室內(nèi)靠近門道處,有一口徑為1.12米的圓形灶坑,接近門道處有一地穴開一直徑0.3米的通風洞直通入灶坑內(nèi),并在對準通風洞的另一壁開一直徑為0.25米、深0.31米的洞穴,內(nèi)置一夾砂粗紅陶罐,作為存火種之用。門道由3級臺階組成,繞灶坑兩側(cè)可直通入室內(nèi)。如此設(shè)置灶坑作用有三:一是利于防止野獸侵襲。當時周圍是原始大森林,野獸出沒,對人威脅很大。晚上人們休息入睡后,野獸出沒。當它來到房屋門口,見到一大堆火就會被嚇跑了。二是門口通風,并且灶坑置有通風洞,火不僅容易燃燒,而且火勢旺。三是門口有火,能夠防止冬天冷空氣入內(nèi),不但房內(nèi)溫度高,而且暖和。由此可見,灶坑相當復雜,在當時是房屋建筑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有了它,房屋才成為人們溫暖的家。發(fā)展如此復雜的灶坑設(shè)施并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完成的,這應該就是祝融氏事跡廣為流傳的原因所在。也就是說,祝融氏的貢獻在于,最終把火引入了人們的住房內(nèi),使住房變成了溫暖的家?!渡胶=?jīng)?大荒北經(jīng)》:“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屈原的《天問》中就有“日安不到燭龍何照?”的句子。這則故事可能反映的正是祝融氏開創(chuàng)人類在房內(nèi)用火的事實?!盃T”字與“祝”同音,“龍”字讀音則與“融”相近,“燭龍”可以視為“祝融”的諧音詞,或同名異寫之詞。在抹布看來,燭龍的形象就是黑夜里亮著火光的房子。遠古時期,人口稀少,人們的住房也比較分散,每當黑夜降臨,人類的居住區(qū)完全隱藏在黑暗之中,只有一個個透著閃閃火光的房門凝視著行人,背后是無邊無際的黑夜,如長龍一般。只要把這個形象放大,就變成了“其瞑乃晦,其視乃明”的燭龍了。就一般說來,神農(nóng)氏之前,人們過著采集漁獵的生活,需要隨著季節(jié)經(jīng)常遷移而獲取食物。只有原始農(nóng)業(yè)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糧食產(chǎn)量基本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人類才能過上定居生活,住房的重要性才逐漸顯現(xiàn)出來,人們才有進一步改善住房條件的要求。房內(nèi)無火,算不上真正的住房。祝融氏部落發(fā)展用火技術(shù),最終把火成功引入到住房內(nèi),為先民創(chuàng)造了溫暖的家。祝融氏發(fā)展用火技術(shù)的漫長歷史不該被忘記,這可能是祝融氏被一些傳說定為“三皇”之一的原因吧?
歡迎訪一網(wǎng)寶!您身邊的知識小幫手,專注做最新的學習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