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人妻色偷偷久久_天天鲁一鲁摸一摸爽一爽_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_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歡迎訪一網(wǎng)寶!您身邊的知識小幫手,專注做最新的學習參考資料!
首頁 > 其他 >

物品器具 《工程地質(zhì)學》之石頭

一網(wǎng)寶 分享 時間: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點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先后經(jīng)歷了五次重大的演變: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由雜亂形狀向統(tǒng)一形狀的演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中國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zhàn)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huán)錢四大貨幣體系。以后又經(jīng)歷了秦、唐、漢、魏晉南北朝,直到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并發(fā)行第一套人民幣。

  簡介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zhàn)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huán)錢四大貨幣體系。秦統(tǒng)一六國后,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tǒng)一了貨幣。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tǒng)一鑄幣。

  漢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濫發(fā)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臺后為解決經(jīng)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雞目”之稱。唐代是一個經(jīng)濟文化都發(fā)達的強盛朝代。據(jù)考唐高祖武德年間621年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chuàng)了唐宋以后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銅鑄幣方孔圓錢從銖兩體系轉(zhuǎn)變?yōu)槟晏?,寶文體系為貨幣發(fā)展一大轉(zhuǎn)折時期。兩宋到明清除銅鑄幣外,還產(chǎn)生了紙幣與銀本體系為貨幣發(fā)展的又一轉(zhuǎn)折時期

  重大演變

  中國貨幣史--圓形方孔錢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

  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隨著商品交換的發(fā)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制海貝。銅幣的出現(xiàn),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臺。

  2、由雜亂形狀向統(tǒng)一形狀的演變。

  從商朝銅幣出現(xiàn)后到戰(zhàn)國時期,中國的貨幣形狀很多。戰(zhàn)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nèi)的各個地區(qū)也都自鑄貨幣。以趙國的鏟幣、齊國的刀幣、秦國的圓形方孔錢、楚國的蟻鼻錢較著名。秦統(tǒng)一中國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guī)定在全國范圍內(nèi)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貨幣的統(tǒng)一,結束了中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tài),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guī)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xù)到民國初期。

  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

  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據(jù)《漢書·食貨志》記載,文帝時“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于是“盜鑄如云而起”。這既造成了貨幣的混亂,又使富商大賈操縱鑄幣權,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tǒng)一鑄造五銖錢,五銖錢成為當時唯一合法貨幣。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fā)行的統(tǒng)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

  中國貨幣史--交子

  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tǒng)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伴_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后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國通寶”。

  5、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

  北宋時,隨著交換的發(fā)達,貨幣流通額增加,北宋太宗時,年鑄幣八十萬貫,以后逐漸增加。由于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qū)大量地鑄造鐵錢。據(jù)《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敖蛔印钡某霈F(xiàn),是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

  四大貨幣體系

  從春秋時期進入金屬鑄幣階段到戰(zhàn)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huán)錢四大貨幣體系。

  1、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春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空首布即有裝柄的空心銎。而戰(zhàn)國時期的布幣主要是平首布,即相對“空首布”而言,已無裝柄中空的銎,而形似鏟狀銅片,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qū)后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中國貨幣史--戰(zhàn)國(楚)蟻鼻錢

  2、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分“燕明刀”和“齊刀化”二大類型。刀幣形狀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漁獵用的刀類工具。由于齊刀面有“化”字文而稱“刀化”。

  3、秦國獨用環(huán)幣,其形制取象于紡輪或玉壁演化而來。環(huán)幣分圓形圓孔和方孔兩種。戰(zhàn)國時期即較早鑄行的是圓形圓孔,后秦惠文王,秦始皇鑄圓形方孔“半兩”錢。圓形環(huán)錢是方孔錢的原始狀態(tài)。

  4、楚國鑄幣銅貝稱蟻鼻錢,由貝幣演化而來。銅貝錢文“”形似鬼臉,為“貝化”二字組合。蟻鼻喻小,意即小錢。楚國有文銅貝鑄幣俗稱“鬼臉錢”、“蟻鼻錢”。楚國除蟻鼻錢外,還有黃金稱量貨幣,是戰(zhàn)國時期唯一以黃金為流通貨幣的國家。

  '700')this.width='700';" title="中國貨幣史">

  描述:1.jpg

  秦漢“半兩錢”

  秦統(tǒng)一六國后,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tǒng)一了貨幣。規(guī)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 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戰(zhàn)國幣錢文“半兩”為大篆,秦朝幣錢文“半兩”為小篆。宋朝還出現(xiàn)皇帝御書錢。

  '700')this.width='700';" title="中國貨幣史">

  描述:2.jpg

  漢“五銖錢”

  中國貨幣史--漢“五銖錢”

  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tǒng)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鐘官、辨銅、均輸,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zhì)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xiàn)象。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

  '700')this.width='700';" title="中國貨幣史">

  描述:3.jpg

  新莽幣制與鑄錢精品

  西漢晚期,王莽建新朝,托古改制,濫發(fā)貨幣。如:“大泉五十”是王莽上臺后為解決經(jīng)濟危機而鑄行的一種大錢。一枚“大泉五十”重量只及西漢五銖錢重量的二個半,卻要當五十個五銖錢用。意味著每發(fā)行一枚大錢就要從百姓手中奪走四十七個半五銖錢財富,引起人民不滿,于是民間仍用五銖錢交易。王莽以重刑酷法規(guī)定:凡敢私藏五銖錢者將作為犯人充軍戊邊。

  此外還有一種大錢名“刀平五千”即一枚大錢當五千個五銖錢。為防盜鑄私錢,除頒行刑法重治外,另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幣形,即把古代刀幣和圓錢結合,創(chuàng)造出世界上第一枚雙色金屬錢幣。為防假私鑄而使“大泉五十”、“刀平五千”等官行幣“做工精絕”。

  '700')this.width='700';" title="中國貨幣史">

  描述:4.jpg

  “六朝五銖”

  魏晉南北朝時期,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tǒng)稱為“六朝五銖”。

  隋朝“五銖錢”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最后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隋煬帝暴政,有人辯認隋“五銖錢”五銖的 “五”即“X”字左邊加豎|為“|X”,放倒后似為“兇”字。于是有人說是隋的兇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辯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借此詛咒隋暴政而已。

  “寶文”“年號錢”

  唐高祖武德年間鑄行“開元通寶”錢,結束了秦漢以來以重量銖兩定名的錢幣體系,而開創(chuàng)了唐宋以后以“文”為單位的年號,寶文體系銅鑄幣,“通寶”即流通的寶貨。“開元通寶”開創(chuàng)十進位制,每枚重二銖四為一文錢,積十文錢重一兩,即十錢一兩“以錢代銖”。開元通寶在唐代鑄行二百多年而使幣制長期穩(wěn)定。唐以“文”計數(shù),以錢兩為重量單位的寶文錢體系沿襲到清朝歷時千年。

  乾元重寶

  安史之亂后,唐肅宗為對付財政困難、鑄造大錢,稱“乾元重寶”。這是最早稱“重寶”的錢,一文重寶當開元錢十文,引起通貨貶值,物價飛漲,盜鑄嚴重,人心不安。至晚唐唐武宗廢佛,取佛銅大量鑄“會昌開元”錢,使延續(xù)了半個世紀的通貨緊縮現(xiàn)象才有所緩和?!扒?,“會昌”均為紀年。

  五代十國是軍閥割據(jù)混戰(zhàn)分裂時期,由于政權林立,貨幣五花八門,是一個貨幣混亂時期。幣材除銅外還有錫、鐵等。大額錢幣當十當百,甚至當千當萬流行。

  “年號錢”“御書幣”“紙幣”

  中國貨幣史--御書錢

  兩宋的銅鑄幣以采用年號為顯著特點。據(jù)考證年號首創(chuàng)于漢武帝,而“年號錢”始于十六國時四川成都李壽的“漢興錢”。最后一枚年號錢為袁世凱復辟帝制鑄行的“洪憲元年,當十銅元”。此錢隨袁世凱垮臺,存在不到四個月?!澳晏栧X”因鑄有年號,標明鑄造時間,使人在考證古幣年代時可一目了然,這在錢幣形式發(fā)展上是一個進步。歷朝年號錢中宋、明、清三朝的錢幣最容易收集。

  宋哲宗年間司馬光和蘇東坡用篆、行兩種書法寫過對文錢“元裕通寶”。使宋朝流行書幣幣對文錢。擅長書法的皇帝在錢文上書寫的“御書錢”。宋朝年號御書錢流行。此錢文風到明朝有變。

  北宋的紙幣主要有交子,南宋有會子、關子。

  元代紙幣

  元代曾鑄行過少量銅錢,但貨幣主要流通紙幣。這在中國古代是較突出的。元代的紙幣稱為鈔。原鈔本不許挪用,紙鈔發(fā)行量有嚴格限制。但元末政治腐敗,政府只好靠濫發(fā)紙幣來彌補,引起物價飛漲。

  明朝以銀為主

  明朝初朱元璋推行紙幣政策,發(fā)行“大明寶鈔”與銅錢并用。但大明寶鈔不定發(fā)行限額,也沒準備金,很快就導致通貨膨脹,故明中葉嘉靖年后,寶鈔已不能通行,民間主要用白銀和銅錢。如明朝“班匠”以銀代役、雇工工資,富豪積家產(chǎn)等都主要用銀量了。銀量被鑄為一定標準的銀錠從元朝開始,從元朝至元年間開始,銀錠自名“元寶”,這是中國稱銀錠為“元寶”的開始。同時民間流行銅制錢,質(zhì)材由青銅轉(zhuǎn)黃銅,鑄行以年號為號的通寶錢。

  銅錢紙幣機制幣

  清代銅錢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鑄行小平錢。清代銅錢中以咸豐錢最為復雜,錢文有通寶、重寶和元寶之分,面值不同,錢局不同。清朝民間商務大數(shù)用銀,小錢用錢,錢、銀并行。清初一百年以銀錠為主幣,清朝后期銀錠開始向銀元轉(zhuǎn)化。明朝中葉起,在對外貿(mào)易中外國商人用他們的銀元購買中國絲、茶、瓷器等,使各種外國銀元開始在中國流行。到清道光年間,從簽不平等《南京條約》開始,賠款用的銀元都是“洋錢”,當時中國本國還沒銀元。庫存洋錢不足抵銷數(shù)目劇增的對外賠款,于是迫使清末政府開始自己鑄造銀元。中國最早的機制洋式銀元為光緒年間的“光緒元寶”,俗稱“龍洋”,因銀元背面一般鑄有龍紋而得名。同時出現(xiàn)機制銅元,又稱“銅板”。

  清代發(fā)行的紙幣品種復雜,有官鈔和私鈔之分,官鈔即由官府金融機構發(fā)行,私鈔由民間金融機構發(fā)行,紙鈔又可分銅錢票(可兌換方孔銅錢)、銅元票(可兌換銅元)、銀兩票(可兌換白銀)、銀元票(可兌換銀元)四種。發(fā)行紙幣開始有庫銀準備金、鈔本來憑證。

  人民幣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是國家管理人民幣的主管機關,負責人民幣的設計、印制和發(fā)行。人民幣的單位為元,人民幣的輔幣單位為角、分。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發(fā)行人民幣以來,歷時50多年,隨著經(jīng)濟建設的發(fā)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而逐步完善和提高,至今已發(fā)行五套人民幣,形成紙幣與金屬幣、普通紀念幣與貴金屬紀念幣等多品種、多系列的貨幣體系。除1、2、5分三種硬幣外,第一套、第二套和第三套人民幣已經(jīng)退出流通,目前流通的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自1987年以來發(fā)行的第四套人民幣和1999年發(fā)行的第五套人民幣,兩套人民幣同時流通。

  第一套人民幣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并發(fā)行第一套人民幣,共12種面額62種版別,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20元券7種、50元券7種、100元券10種、200元券5種、500元券6種、1000元券6種、5000元券5種、10000元券4種、50000元券2種。

  第二套人民幣

  第二套人民幣于1955年3月1日開始發(fā)行,同時收回第一套人民幣。第二套人民幣和第一套人民幣折合比率為1:10000。第二套人民幣共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10元11個面額,其中1元券有2種,5元券有2種,1分、2分和5分券別有紙幣、硬幣2種。為便于流通,自1957年12月1日起發(fā)行1分、2分、5分三種硬幣,與紙分幣等值流通。1961年3月25日和1962年4月20日分別發(fā)行了黑色1元券和棕色5元券,分別對票面圖案、花紋進行了調(diào)整和更換。由于大面額鈔票技術要求很高,在當時情況下3、5、10元由蘇聯(lián)代印。

  第三套人民幣

  第三套人民幣于1962年4月20日發(fā)行,共有 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7種面額、13種版別,其中1角券別有4種(包括1種硬幣),2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1966年和1967年,又先后兩次對1角紙幣進行改版,主要是增加滿版水印,調(diào)整背面顏色。

  第四套人民幣

  為了適應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進一步健全中國的貨幣制度,方便流通使用和交易核算,中國人民銀行自1987年4月27日,發(fā)行第四套人民幣。共有1角、2角和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9種面額,其中1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與第三套人民幣相比,增加了50、100元大面額人民幣。為適應反假人民幣工作需要,1992年8月20日,又發(fā)行了改版后的1990年版50、100元券,增加了安全線。

  第五套人民幣

  1999年10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陸續(xù)發(fā)行第五套人民幣,共有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八種面額,其中1角、5角、1元有紙幣、硬幣2種。第五套人民幣根據(jù)市場流通需要,增加了20元面額,取消了2元面額,使面額結構更加合理。

  普通紀念幣

  普通紀念幣是具有特定主題,限量發(fā)行的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從1984年發(fā)行第一套普通紀念幣至今,共發(fā)行了63套75枚(張)普通紀念幣,總發(fā)行量約8.5億枚(張)。面額有1角、1元、5元、10元、50元、100元不等,將中華人民共和國50多年的輝煌成就及重大歷史事件濃縮于紀念幣的方寸之間。

  大事年表

  公元前

  3000-1122:貝殼從裝飾品發(fā)慌成支付手段。

  1500-1122:開始鑄造銅貝。

  1154-1122:傳說殷紂王厚賦稅,以實鹿臺之錢。

  1122:傳說周武王克商,散鹿臺之錢。

  800-700:早期空首布產(chǎn)生。

  700-600(小亞細亞和希臘鑄造金銀幣,這是西方鑄幣之始。)

  613-591:傳說楚莊王改小錢為大錢,孫叔 諫止。

  524:傳說周景王鑄大錢。

  521:(波斯金銀幣。)

  480:戰(zhàn)國開始。

  403:晉分裂為韓、趙、魏三國。

  386:田和稱齊公,齊造邦刀或鑄于此時。

  361:魏遷都大梁,當幣的鑄造當在此以后。

  336:秦惠文王行錢。(馬其頓的亞歷山大鑄金幣。)

  290-200:(羅馬鑄重阿斯銅幣。)

  284-279:燕軍攻占齊國七十余城,齊明刀應鑄于此時。

  278:楚遷都陳。

  248:(安息鑄銀銅幣。)

  241-223:楚遷都壽春,鑄 等金幣。

  221: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幣制,推行半兩,黃金以鎰為單位。

  204:西漢政權建立,半兩開始減重,黃金以斤為單位。許民鑄錢。

  190:(羅馬鑄德納留斯銀幣。)

  186:半兩減為八銖。楚民鑄錢(?)。

  182:半兩減為二銖四 ,稱五分錢。

  175:鑄四銖半兩。又許民鑄錢。

  144:定鑄錢偽黃金 市律。

  140:漢武帝鑄三銖。

  136:廢三銖,復行半兩。三朱、四朱方形和圓形小錢當鑄于此時。

  119:發(fā)行白金和皮幣。

  118:鑄五銖。

  117:廢白金。

  115:行赤側(cè)五銖,一當五。

  114:頒布告緡令。

  113:廢赤側(cè)五銖當五制,集中全國鑄幣權于上林三官。

  95:鑄麟趾金。

  公元

  7:王莽第一次改革幣制:鑄錯刀、值逗痛筧

  9:王莽第二次改革幣制:廢刀幣、專用大小泉。

  10:王莽第三次改革幣制:袷禱醣抑啤

  14:王莽第一次改革幣制:鑄貨泉和貨布。調(diào)整金銀價格。

  24:劉玄(淮陽王)鑄五銖。

  30:公孫述鑄鐵錢。

  40:東漢光武帝恢復五銖。

  184:黃巾軍起事。

  186: 帝鑄四出五銖。

  190-193:董卓鑄小錢。

  208:曹操為丞相,恢復五銖。

  214:劉備在益州鑄直百五銖。

  221:曹丕廢五銖,用殼帛。

  227:曹魏瑞復五銖。(波斯 珊王朝鑄金銀幣。)

  236:孫權在江東鑄大泉五百。

  238:孫權鑄大泉當千。

  246:孫權收回大泉。

  312:(君士坦丁改革羅馬帝國幣制。)

  313:張軌在河西恢復五銖。

  319:石勒鑄漢豐貨。

  324:沈充被殺,沈郎五銖當鑄于此以前。

  338:李壽鑄漢興。

  376:太元貨泉或鑄于此時。

  430:劉宋鑄四銖。

  447:劉宋制大錢當兩。

  448:取消大錢當兩制。

  454:劉宋鑄孝建四銖。

  465:劉宋鑄永光和景和。

  490:蕭齊在四川鑄錢。

  491-518:(拜占廷鑄幣開始。)

  495:北魏鑄太和五銖。

  502:蕭梁鑄五銖和公式女錢。

  510:北魏鑄五銖。

  524:蕭梁鑄鐵五銖。

  529:北魏鑄永安五銖。

  540:西魏改鑄。

  543:東魏改鑄永安五銖。

  546:西魏第二次改鑄。

  552:蕭梁鑄當十錢。

  553:北齊鑄常平五銖。

  557:蕭梁鑄四柱錢,一當二十。

  561:北周鑄布泉,河西諸郡用西域金銀幣。

  562:陳鑄五銖。

  574:北周鑄五行大布。

  579:陳鑄太貨六銖。北周鑄永通萬國。

  589:隋鑄五銖。

  590:許楊廣在揚州鑄錢(白錢?)。

  598:許楊諒在井州鑄錢。楊廣又在鄂州鑄錢。楊秀在益州鑄錢。

  621:唐高祖廢五銖,鑄開元通寶。

  666:鑄乾封泉寶當十錢。

  667:鑄乾封錢,復用開元錢。

  695:(阿拉伯正式制定幣制。)

  708:(日本鑄和銅開 。)

  732:令市面通用綾羅絹布雜貨。

  750:安祿山在上谷鑄錢。

  755-768:(法國鑄德涅銀幣,為歐洲中世紀鑄幣之始。)

  758:鑄乾元重寶當十錢。

  759:鑄重輪乾元重寶當五十錢。史思明在洛陽鑄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當百錢。

  762:大小乾元錢和開元錢平價流通。

  766-779:大歷元寶鑄于此時。

  780:行兩稅法。

  780-783:建中通寶鑄于此時。

  796:令市井交易以綾羅娟布雜貨與錢兼用。

  817:禁止蓄錢。

  845:唐武宗廢全國佛寺銅像鑄會昌開元。

  870:桂陽監(jiān)鑄咸通玄寶。

  907:后梁鑄開平通寶。

  911:楚馬殷鑄天榮府寶。前蜀王建鑄永平元寶。

  916:王建鑄通正元寶。閩王 知鑄開元通寶錢鉛錢。

  917:王建鑄光天元寶。大越劉r(即劉?。╄T乾亨重寶。

  918:王建鑄光天元寶。南漢劉r鑄乾亨重寶鉛錢。

  919:蜀后主鑄乾德元寶。

  922:契丹鑄贊通寶。閩王 知鑄開元通寶大鐵錢。

  924:閩王延羲鑄永隆通寶大鐵錢。

  925:蜀后主鑄成咸康元寶。契丹鑄天顯通寶。楚馬殷鑄鉛錢。

  926:后唐鑄天成元寶,馬殷鑄乾封泉寶大鐵錢,市肆以契券指 交易。

  938:后晉許民間鑄天福元寶。后蜀鑄廣政通錢。

  942:閩王延羲鑄永隆通寶。

  944:福建殷王延政在建州鑄天德通寶大鐵錢。

  948:后漢鑄漢元通寶。

  951:遼鑄應歷通寶。

  955:后周世宗毀全國佛寺銅像鑄周元通寶。

  959:南唐鑄永通泉貨當十錢。又鑄唐國通寶和大唐通寶。

  961:宋太祖鑄宋元通寶。

  962:后蜀行廣政通寶鐵錢。

  964:南唐后主發(fā)行鐵錢。

  968:遼鑄保寧通寶。

  970:(越南丁部領鑄太平興寶。)

  971:北宋定仿造黃金罪。

  976:鑄太平通寶。

  980:白銀取得納稅的資格。

  983:契丹鑄統(tǒng)和通寶。

  990:鑄淳化通寶。

  994:李順在成都鑄應運元寶和通寶銅鐵錢。

  995:成都商民私以交子為市。鑄至道通寶。

  996:(朝鮮鑄乾元重寶鐵錢和銅錢。)

  998:鑄咸平通寶。

  1004:鑄景德通寶。

  1008:鑄祥符通寶。

  1017:鑄天禧通寶。

  1023:設置益州交子務。鑄天}元寶。

  1024:政府在益州發(fā)行第一界官交子,自一貫到十貫。

  1032:契丹鑄重熙通寶。

  1034:鑄景v通寶。

  1039:交子改分五貫和十貫兩種。鑄皇宋通寶。

  1041:因西夏戰(zhàn)爭鑄當十鐵錢。

  1045:鑄慶歷重寶當十銅鐵錢。

  1053:西夏鑄福}錢。

  1054:鑄至和元寶小錢和至和重寶折二、折三錢。

  1055:契丹鑄清寧通寶。

  1056:鑄嘉v元寶和通寶。

  1064:鑄治平元寶。

  1066:遼鑄咸雍通寶。

  1068:交子改分一貫和五百文兩種。鑄熙寧元寶。

  1069:置潞州交子務,交子行于河東路。

  1070: 潞州交子務。

  1071:交子行于陜西。鑄熙寧重寶當十錢。

  1072:交子兩界流通。

  1073:改當十錢為折二,這是折二鐵通行之始。

  1074:遼鑄大康元寶和通寶。

  1076: 陜西交子。西夏鑄大安錢。

  1078:鑄元豐通寶。

  1083:遼鑄大安元寶。

  1092:遼鑄壽昌元寶。

  1093:鑄元v通寶。

  1094:鑄紹}元寶和通寶。

  1098:鑄元符通寶。

  1101:鑄}宋通寶。遼鑄乾統(tǒng)元寶。

  1102:陜西復行交子。西夏鑄貞觀錢。

  1103:蔡京鑄崇寧重寶當五和當十錢。

  1104:京西路行交子。

  1105:外路改交子為錢引。通行區(qū)域擴大到京廣、京西、淮南、京師等地。發(fā)行額增至天}原額的二十倍。鑄 錫錢。

  1107:四川交子務改為錢引務。鑄大觀通寶,自小平到當十。

  1109:四川發(fā)行外引,舊交子作廢。

  1110:遼鑄天慶元寶。

  1111:廢當十錢。鑄政和通寶。

  1118:鑄重和通寶。

  1119:鑄宜和元寶和通寶。

  1120:西夏鑄元德通寶和元寶。

  1126:鑄靖康通寶和元寶。

  1127:南宋鑄建炎通寶。

  1131:鑄紹興通寶和元寶。劉豫鑄阜昌錢。

  1137吳d在河池發(fā)行銀會子,這是中國最早的銀本位制。

  1149:西夏鑄天盛元寶。

  1151:金人發(fā)行交鈔。

  1157:金人鑄正隆通寶。

  1160:東南會子由戶部發(fā)行。

  1163:湖北發(fā)行直便會子。與元府發(fā)行鐵錢會子。

  1165:鑄乾道元寶折二錢。

  1166:兩淮用交子。

  1168:改革會子的發(fā)行制度,以千萬貫為限額。

  1171:西夏鑄乾v錢。

  1173:金設公典,稱流泉。

  1174:鑄淳熙元寶。

  1178:金鑄大定通寶。

  1180:錢背加鑄年份。(英國鑄銀便士。)

  1188:金添設流泉務二十八所。

  1189:金取消紙幣的分界制,交鈔永遠通行。

  1190:鑄紹熙元寶。

  1194:西夏鑄天慶錢。

  1195:鑄慶元通寶。

  1197:金鑄承安寶貨銀錠。

  1201:鑄嘉泰通寶。金鑄泰和通寶和重寶。

  1205:鑄開禧通寶。

  1208:鑄嘉定通寶。

  1210:西夏

  1210:西夏鑄皇建元寶。

  1211:西夏鑄光定元寶。

  1215:金改發(fā)貞右寶券。

  1217:金改發(fā)貞右通寶。

  1222:金改發(fā)興定寶泉。

  1223:金發(fā)行元光珍貨。

  1225:鑄大宋元寶。

  1227:蒙古統(tǒng)治區(qū)內(nèi)何寶實在博州印置會子。

  1228:鑄紹定通寶。

  1233:金在蔡州發(fā)行天興寶會,數(shù)月后為蒙古人所滅。

  1234:鑄端平元寶。

  1236:窩闊臺發(fā)行交鈔。

  1237:鑄嘉熙通寶和重寶。

  1240:蒙古統(tǒng)治區(qū)內(nèi)劉肅在刑州發(fā)行楮幣。

  1241:鑄淳右元寶。四川多面手淳右通寶當百錢。

  1247:會子永遠通行。

  1249:川引以十年為一界。

  1251:北方各地紙幣互不通用,蒙哥定銀鈔相權法。

  1252:(佛洛倫斯鑄洛林金幣。)

  1253:鑄皇宋元寶。

  1259:鑄開慶通寶。

  1260:鑄景定元寶。蒙古人發(fā)行中統(tǒng)鈔,收回北方各地雜鈔。

  1264:賈似道發(fā)行金銀銅錢關子。十七界會子作廢。

  1265:鑄咸淳元寶。

  1266:(法國路易第九仿阿拉伯的迪爾亨姆鑄格羅銀幣。)

  1276:蒙古人統(tǒng)治江南,用中統(tǒng)鈔收兌南宋紙幣。伯顏鑄銀元寶。

  1285:盧世榮提出整治鈔法計劃。鑄至元通寶。(威尼斯鑄杜卡特金幣。)

  1287:元世祖發(fā)行至元鈔。

  1292:設公典廣惠庫,資本鈔五千錠。

  1294:(波斯伊爾汗國仿行中國鈔法。)

  1295:鑄元貞通寶和元寶,(日本行鈔。)

  1297:鑄大德通寶。

  1309:元武宗實行幣制改革,發(fā)行至大銀鈔,并鑄大元通寶和至大通寶。

  1311:仁宗收回至大銀鈔,廢至大錢。

  1350:幣制改革,發(fā)行至正交鈔,鑄至正通寶。

  1353:張士誠鑄天右通寶。

  1355:韓林兒鑄龍鳳通寶。

  1358:徐壽輝鑄天啟通寶。

  1359:徐壽輝鑄天定通寶。

  1360:陳友諒鑄大義通寶。

  1361:朱元璋鑄大中通寶。

  1368明太祖鑄洪武通寶,頒布洪武通寶錢制。

  1375:發(fā)行大明寶鈔。停止寶源局鑄錢。

  1376:停止各省鑄錢。

  1377:恢復各省鑄錢。

  1389:恢復寶源局鑄錢。

  1393:再停止各省鑄錢。

  1394:禁用銅錢。

  1397:再停寶源局鑄錢。禁用金銀。

  1399:恢復鑄錢,改定錢制,

  1400:再改錢制。

  1408:鑄永榮通寶。

  1411:金銀解禁。

  1425:再禁金銀。

  1433:鑄宣德通寶。

  1436:放松用銀禁令。

  1448:禁用銅錢。

  1457:(琉球鑄大世通寶。)

  1460:恢復銅錢流通。

  1465:令商稅課程錢鈔各半兼收。

  1503:鑄弘治通寶。

  1518:(日耳曼帝國鑄塔勒大銀圓。)

  1527:鑄嘉靖通寶。

  1557:葡萄牙人侵入澳門。

  1570:鑄隆慶通寶。西班牙人侵入?yún)嗡危_本洋流入中國之路。

  1576:鑄萬歷通寶。

  1596:采礦熱潮開始。

  1616:滿人鑄天命錢。

  1621:鑄泰昌通寶和天啟通寶大小錢。王象乾請鑄三等大錢。

  1625:(日本開鑄寬永通寶。)

  1627:滿人鑄天聰錢。

  1628:鑄崇禎通寶。

  1637:英國東印度公司船初來中國。

  1643:鑄崇禎當十錢。蔣臣提行鈔計劃。

  1644:清世祖在北京鑄順治通寶。福王在南京鑄統(tǒng)光通寶。李自成在西安鑄永昌通寶。張獻忠在成都鑄大順通寶。

  1645:順治錢增重為一錢二分。

  1646:魯王在紹興鑄大明通寶。

  1647:永明王在肇慶鑄永歷通寶。

  1649:孫可望在云南鑄興朝通寶。

  1651:發(fā)行鈔貫。順治錢增重為一錢二分五。日本鑄永歷通寶助鄭成功。

  1653:鑄一厘錢。

  1657:順治錢增重為一錢四分。

  1662:鑄康熙通寶。

  1663:(英國鑄 尼金幣。)

  1674:吳三桂鑄鑄利用通寶。耿精忠在福建浙江鑄裕民通寶。

  1678:吳三桂鑄昭武通寶。吳世番鑄洪化通寶。

  1684:康熙錢減重為一錢。

  1702:康熙錢又增為一錢四分。另鑄七分重的小錢。

  1706:日本實行貨幣減重,寬永錢開始流入中國。

  1720:廣州商人組織公行,外國銀元大量流入。

  1723:鑄雍正通寶。

  1731:北京設立官錢局。

  1733:雍正錢減重為一錢二分。

  1736:鑄乾隆通寶。

  1737:北京開設官錢局十所,以平錢價。

  1743:禁用光中景興等外國錢。

  1745:停閉官錢局。

  1759:新疆開鑄普爾紅錢。

  1793:西藏設寶藏局,鑄乾隆寶藏銀幣。

  1794:(美國開鑄銀元。)

  1796:鑄嘉慶通寶。

  1814:廣東設立粵海關官銀號。

  1816:(英國采行金本位制。)

  1821:鑄道光通寶。

  1828:新疆鑄造當五和當十紅錢。

  1830:奏定關于處理歇業(yè)錢鋪辦法新章程。

  1832:(墨西哥開鑄鷹洋。歐文發(fā)行勞動券。)

  1837—1838:臺灣鑄壽星銀餅。

  1848:英商麗如銀行在廣州設分行。

  1851:鑄咸豐通寶。

  1852:咸豐錢減為一錢。

  1853:因太平天國革命北京發(fā)生擠兌風潮。鑄咸豐當十錢。北京設立官銀錢號三家。令各省設立官錢局。發(fā)行戶部官票和咸豐寶鈔。太平天國政府在南京等地鑄太平天國圣寶。

  1854:正月鑄當百、當五百、當千大錢,后用寶鈔收回大錢。英國的有利銀行和匯豐銀行在上海設分行。

  1855:鑄鐵錢和鉛錢。

  1856:上海幾家銀號用鋼模鑄咸豐銀餅。小刀會在上海鑄太平通寶日月錢。

  1857:北京商人罷市,拒用大鐵錢。寶蘇局用鋼模鑄咸豐通寶銀錢。英國麥加利銀行在上海設分行。

  1862:官票停止流通。鑄同治通寶。

  1864:匯豐銀行成立。拉錫丁在新疆庫車鑄回文錢。

  1866:香港鑄造銀元。

  1870:(日本鑄造龍洋。)

  1873:(美國鑄造貿(mào)易銀元。)

  1875:鑄光緒通寶。

  1882:吉林試鑄廠平銀幣,為中國機器鑄幣之始。

  1885:福建用機器鑄錢。

  1887:廣東鑄龍洋。

  1889:廣東造機器錢。

  1890:廣東鑄造銀角。

  1893:湖北設立銀元局。

  1895:華俄道騰銀行成立,發(fā)行鈔票和銀元寶。英國在遠東發(fā)行枚洋。

  1897:中國通商銀行成立,發(fā)行鈔票。日本的橫濱正金銀行在上海等地設分行。

  1900:廣東鑄當十銅元。

  1901:規(guī)定銀元每枚重庫平七錢二分。

  1904:湖北鑄造一兩重大清銀幣。

  1905:戶部在天津設立銀錢總廠。大清戶部銀行成立。

  1906:大清戶部銀行發(fā)行兌換券。天津造幣廠試鑄一兩重大清金幣。

  1907:新疆機器局鑄響金。交通銀行成立。當局向各省督撫徵詢銀幣單位的意見。

  1908:大清戶部銀行改名大清銀行,頒行《大清銀行則例》。

  1909:鑄宣統(tǒng)通寶。設立幣制調(diào)查局。

  1910:頒布《幣制則例》,采用銀本位制,制定《造幣廠章程》,鑄造大清銀幣。

  相關書籍

  基本信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頁碼:743 頁碼

  ·出版日:2007年

  ·ISBN:7208072353

  ·裝幀:平裝

  ·開本:16

  ·中文:中文

  內(nèi)容簡介

  新中國建立后,公開宣傳馬克思主義,提倡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于學術研究工作,提倡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事求是,提倡雙百方針,形成了好的學習風氣。同時,大量的古錢幣陸續(xù)出土,大量貨幣資料陸續(xù)被發(fā)掘、整理出來。錢幣工作者也提高了認識,擴大了眼界,努力學習和運用馬克思理論和方法,為古老錢幣學向新的學科的轉(zhuǎn)變,把舊的錢幣學發(fā)展成為放在現(xiàn)代的學科結構(研究對象、目的、任務、范圍等)、方法論和理論體系的基礎上,同多學科相結合,利用現(xiàn)代科學檢驗手段的先進的社會主義錢幣學準備了必要的條件。當然這個轉(zhuǎn)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個歷史過程,目前這個轉(zhuǎn)變正在開始,沒有完成。實現(xiàn)這個轉(zhuǎn)變需要經(jīng)過很多學者創(chuàng)造性的、艱苦的努力。而在新中國建立以后,也逐步具備了這些出色的學者。彭信威先生就是勇敢地開拓錢幣學研究新領域、新路子、新局面的出色學者。

  作者簡介

  彭信威(1907-1967年),江西安福人。我國著名的貨幣史學家和錢幣學家。畢業(yè)于日本東京高等師范學校,后赴英國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進修。解放前先后就職于南京內(nèi)政部、上海神州國光社、福建人民政府、國立重慶大學、重慶復旦大學等部門,歷任國民政府行政院農(nóng)村復興委員會專員、上海經(jīng)濟調(diào)查所副主任兼《社會經(jīng)濟》月刊總編輯、無錫中國銀行襄理、中央交農(nóng)四行派駐貿(mào)易委員會稽核、國防最高委員會設計專家。曾以駐美特派記者身分參加第一屆聯(lián)合國大會。通英、俄、日、法、德等諸國語言,尤精英語。解放后任復旦大學、上海財經(jīng)學院教授。主要著作及譯著有《中國貨幣史》、《戰(zhàn)后世界金融》、《銀行學》、《各國預算制度》、《哲學概論》、《日本近代史》、《中歐各國農(nóng)業(yè)狀況》等。

  目錄

  代序:一個敢于開拓中國錢幣學新局面的學者

  三版序

  緒論

  第一章 貨幣的發(fā)生

  第一節(jié) 貨幣經(jīng)濟的萌芽

  第二節(jié) 貨幣經(jīng)濟的確立

  第三節(jié) 貨幣理論

  第四節(jié) 信用的發(fā)生

  第二章 兩漢的貨幣

  第一節(jié) 貨幣制度

  第二節(jié) 貨幣的購買力

  第三節(jié) 貨幣研究

  第四節(jié) 信用

  第三章 晉到隋的貨幣

  第一節(jié) 貨幣制度

  第二節(jié) 貨幣的購買力

  第三節(jié) 貨幣研究

  第四節(jié) 信用和信用機關

  第四章 唐代的貨幣

  第一節(jié) 貨幣制度

  第二節(jié) 貨幣的購買力

  第三節(jié) 貨幣研究

  第四節(jié) 信用與信用機構

  第五章 兩宋的貨幣

  第一節(jié) 貨幣的制度

  第二節(jié) 貨幣的購買力

  第三節(jié) 貨幣研究

  第四節(jié) 信用和信用機關

  第六章 金元的貨幣

  第一節(jié) 貨幣制度

  第二節(jié) 貨幣的購買力

  第三節(jié) 貨幣研究

  第四節(jié) 信用和信用的機關

  第七章 明代的貨幣

  第一節(jié) 貨幣制度

  第二節(jié) 貨幣的購買力

  第三節(jié) 貨幣研究

  第四節(jié) 信用和信用的機關

  第八章 清代的貨幣

  第一節(jié) 貨幣制度

  第二節(jié) 貨幣的購買力

  第三節(jié) 貨幣研究

  第四節(jié) 信用機關

  中國貨幣史大事年表

精選圖文

221381
領取福利

微信掃碼領取福利

微信掃碼分享

Z范文網(wǎng)、范文協(xié)會網(wǎng)、范文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