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傳》傳說源遠(yuǎn)流長,家喻戶曉,是中國四大漢族民間愛情傳說之一。
描述的是一個修煉成人形的蛇精與人的曲折愛情故事。
故事包括篷船借傘,白娘子盜靈芝仙草,水漫金山,斷橋,雷峰塔,許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節(jié)。
表達(dá)了人民對男女自由戀愛的贊美向往和對封建勢力無理束縛的憎恨。
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列。
一個美麗的傳說:
白蛇與青蛇,峨嵋修煉成仙,為報千年的恩情來到人間
演繹出一段感天動地的神仙與凡人的真情故事。
西子湖畔斷橋邊,天緣湊巧與許仙。成家立業(yè)開藥店,行善積德錢塘邊。
端陽佳節(jié)飲雄黃,許仙魂魄飛天上。素貞仙山盜仙草,救得許仙又生還。
金山寺中來還原,不料被困難下山。水斗戰(zhàn)敗到斷橋,柔腸寸斷怨許仙
許仙舍命來見面,小青翻臉怒沖天。白蛇吐露真情話,神仙凡人又團圓。
生下許家后代子,雷鋒塔下受熬煎。小青煉就三味火,就得妹妹反人間。
神仙已去真情在,仙緣人緣具是緣。
故事內(nèi)容
據(jù)明末《警世通言》記載,傳說南宋紹興年間,有一千年修煉的蛇妖化作美麗女子叫白素貞,及其侍女青青(也稱小青、青魚、青蛇)在杭州西湖遇藥店之王主管許宣(或名許仙)邂逅相遇,同舟避雨,一見鐘情,白蛇逐生欲念,欲與書生纏綿,乃嫁與他。遂結(jié)為夫妻。
婚后,經(jīng)歷諸多是非,白娘子屢現(xiàn)怪異,許不能堪。
鎮(zhèn)江金山寺高僧法海贈許一缽盂,令罩其妻。白、青被子罩后,顯露原形,乃千年成道白蛇、青魚。
法海遂攜缽盂,置雷寺峰前,令人于其上砌成七級寶塔,名曰雷峰,永鎮(zhèn)白、青于塔中。
眾僧買龕燒化,造一座骨塔,千年不朽,臨去世時,亦有詩八句,留以警世,詩曰:
祖師度我出紅塵,鐵樹開花始見春。
化化輪回重化化,生生轉(zhuǎn)變再生生。
欲知有色還無色,須識無形卻有形。
色即是空空即色,空空色色要分明。
后世根據(jù)此傳說又添加了一些的情節(jié),使得故事更加平民化,符合大眾的口味,得以流轉(zhuǎn)至今,內(nèi)容大致如下:
在宋朝時的鎮(zhèn)江市。白素貞是千年修煉的蛇妖,為了報答書生許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為人形欲報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兩人結(jié)伴。白素貞施展法力,巧施妙計與許仙相 識,并嫁與他。
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對許仙講白素貞乃蛇妖,許仙將信將疑。后來許仙按法海的辦法在端午節(jié)讓白素貞喝下帶有雄黃的酒,白素貞不得不顯出原形,卻將許仙嚇?biāo)馈?/p>
白素貞上天庭盜取仙草靈芝將許仙救活。
法海將許仙騙至金山寺并軟禁,白素貞同小青一起與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卻因此傷害了其他生靈。
白素貞因為觸犯天條,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缽內(nèi),鎮(zhèn)壓于雷峰塔下。
后白素貞的兒子長大得中狀元,到塔前祭母,將母親救出,全家團聚。
還有可愛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
源起記載
說法一
一說源于唐傳奇《白蛇記》;一說源于《西湖三塔記》。
到明代馮夢龍的《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警世通言》),故事已初步定型。
說法二
據(jù)說《白蛇傳》乃是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時期,發(fā)源地在河南湯陰黑山之麓、淇河之濱的許家溝村。
許家溝所依的黑山,古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脈之一。
早在魏、晉時期,左思就在《魏都賦》里記載了“連眉配犢子”的愛情故事傳說:“犢子牽黃牛,游息黑山中,時老時少,時好時丑。
后與連眉女結(jié)合,俱去,人莫能追……”后來這一典故衍化為“白蛇鬧許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連眉女”演變?yōu)榘咨摺?/p>
相傳,“白蛇鬧許仙”里的白蛇精,當(dāng)年曾被許家溝村一位許姓老人從一只黑鷹口中救出性命。
這條白蛇為報答許家的救命之恩,嫁給了許家后人牧童許仙。
婚后,她經(jīng)常用草藥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變得冷落起來,也使黑鷹轉(zhuǎn)世的“金山寺”長老“法海和尚”大為惱火,決心破壞許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
于是引出了人們熟悉的“盜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節(jié)。
白娘子因為水漫金山而觸動胎氣,早產(chǎn)生下兒子許仕麟。
法海趁機用“金缽”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將其鎮(zhèn)壓于南山“雷峰塔”下。
通過此事,許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護塔侍子。
18年后,許仕麟高中狀元,回鄉(xiāng)祭祖拜塔,才救出母親,一家團圓。
據(jù)載:“金山嘉祐禪寺”創(chuàng)建于北宋·嘉祐(1056—1063)年間,以寺院所在的地名和創(chuàng)建年代而得名
。在這一帶民間流傳的“白蛇鬧許仙”故事,當(dāng)成型于北宋后期。
而“白蛇鬧許仙”故事向江南一帶的播遷,則與金人南侵、宋室南遷有關(guān)。
宋高宗晚年禪位后,駐蹕臨安(今浙江杭州)德壽宮中?!跋查喸挶尽?,“命內(nèi)當(dāng)日進一帙。
當(dāng)意,則以金錢厚酬”。
出于“懷舊”情結(jié),在他“龍興”之地相州一帶民間流傳的“白蛇鬧許仙”故事色彩奇幻、情節(jié)曲折,應(yīng)是他喜歡聆聽的故事之一。
這就成為宋、元時期“白蛇傳”故事在杭州一帶廣泛流傳的主要原因。
說法三
《白蛇傳》的傳說,一說認(rèn)為同印度教有關(guān)。
印度教的創(chuàng)世,就是從兩條大蛇(Nagas)攪動乳海開始。
東南亞也有類似《白蛇傳》的故事,元代周達(dá)觀的《真臘風(fēng)土記》就記述了真臘國王有一“天宮”,夜夜登上天宮的金塔與化為女身的蛇精交合,也是人蛇交媾故事的雛形。
此外,希臘神話中的拉彌亞即由蛇幻化而成。后來與青年利西烏斯(Menippus Lycius)結(jié)為夫妻,結(jié)婚當(dāng)天,來了個阿波羅尼烏斯(De Vita Apollonius),識破拉彌亞是蛇。
此外,在南宋宮廷說書人的話本里,有《雙魚扇墜》的故事,其中提到白蛇與青魚修煉成精,與許宣(而非許仙)相戀,盜官銀、開藥鋪等情節(jié),都與后來的《白蛇傳》類似。
并且在其他的文學(xué)作品里,也有類似的故事。
因此,有學(xué)者認(rèn)為《白蛇傳》的故事有可能是中國的故事與印度的神話糅合而成的傳說。
歷史流傳
《白蛇傳》在中國廣為流傳,開始時是以口頭傳播,后來民間以評話、說書、彈詞等多種形式出現(xiàn),又逐漸演變成戲劇表演。
后來又有了小說,民國之后,還有歌劇、歌仔戲、漫畫等方式演繹。
到了現(xiàn)代也有根據(jù)《白蛇傳》拍成的電影,編排成的現(xiàn)代舞,新編的小說等。
這個故事以《白蛇傳》的名字出現(xiàn)大抵出現(xiàn)在清朝后期,之前并沒有一個固定的名字。
《白蛇傳》不但在國內(nèi)流傳,在日本也有拍成的電影。法國漢學(xué)家儒蓮也曾將《白蛇傳》翻譯成法文。
由于《白蛇傳》的故事早期以口頭相傳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與細(xì)節(jié)。
原來的故事有的到白素貞被鎮(zhèn)壓到雷峰塔下就結(jié)束了,有的版本有白蛇產(chǎn)子的情節(jié),還有版本有后來白蛇之子得中狀元,祭塔救母的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但這個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認(rèn)為在南宋就已經(jīng)具備了。
目前發(fā)現(xiàn)《白蛇傳》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記載于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
清代初年黃圖珌的《雷峰塔》(看山閣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創(chuàng)作流傳的戲曲,他只寫到白蛇被鎮(zhèn)壓在雷峰塔下,并沒有產(chǎn)子祭塔。
后來又出現(xiàn)的梨園舊抄本(可能是陳嘉言父女所作,現(xiàn)存本曲譜已不全),是廣為流傳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節(jié)。
清朝乾隆年間,方成培改編了三十四出的《雷峰塔傳奇》(水竹居本),共分四卷
第一卷從《初山》《收青》到《舟遇》《訂盟》
第二卷是《端陽》《求草》
第三卷有《謁禪》《水門》
第四卷從《斷橋》到《祭塔》收尾。
《白蛇傳》故事的主線綱架自此大體完成。
而這出戲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時被獻(xiàn)上,因此有乾隆皇帝御覽的招牌,使得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沒有人不知道《白蛇傳》的故事了。
后來在嘉靖十一年,玉山主人又出版了中篇小說《雷峰塔奇?zhèn)鳌贰?/p>
嘉靖十四年,又出現(xiàn)了彈詞《義妖傳》,至此,蛇精的故事已經(jīng)完全由單純迷惑人的妖怪變成了有情有義的女性。
清代中期以后,《白蛇傳》成為常演的戲劇,以同治年間的《菊部群英》來看,當(dāng)時演出《白蛇傳》是京劇、昆曲雜糅的,但是還是以昆曲為主,同時可以看出,《白蛇傳》中祭塔的情節(jié)產(chǎn)生的時代較晚。
現(xiàn)代,有根據(jù)《白蛇傳》拍成的臺灣大陸合拍戲劇《新白娘子傳奇》,基本是按照已經(jīng)形成的故事再加的一些內(nèi)容,風(fēng)靡整個中國。
此外,還有京劇、越劇、川劇等戲曲《白蛇傳》,香港女作家李碧華的小說《青蛇》亦借鑒了白蛇傳的故事,而后經(jīng)導(dǎo)演徐克拍攝后搬上銀幕(不過只是借用了白蛇傳的人物名,故事則和傳統(tǒng)《白蛇傳》沒有多大的聯(lián)系)。
臺灣明華園戲劇團的白蛇傳歌仔戲露天表演,常在端午節(jié)前后演出,故事內(nèi)容無較大的改編,但在舞臺設(shè)計上與傳統(tǒng)戲劇表現(xiàn)的設(shè)計,有許多突破,其中水淹金山寺的橋段更出動消防隊的灑水車,還有吊綱絲的設(shè)計,制造出白蛇與青蛇騰云架霧的感覺。
另外,本作也被日本東映動畫改編成同名動畫電影《白蛇傳》(1958年上映),是日本史上第一部彩色長篇動畫電影,堪稱日本動畫史上的里程碑(值得注意的是本作中按照了原本故事的設(shè)定——小青是青魚而不是青蛇)。
這個故事經(jīng)過了近千年的演變,除了故事情節(jié)不斷豐富外,人物性格也在逐漸的演變
相關(guān)考證
是許仙還是許宣
白娘子與許仙的愛情故事,為雷峰塔平添了許多神秘和傷感。
許仙這個傳說中的人物在明清小說中,均稱之為“許宣”,直到民國中期,才被“改名”為許仙。
據(jù)考,雷峰塔建造之時,尚無白蛇故事。吳越國降宋后,市井鄉(xiāng)野的說書藝人就一步步地衍化出這個傳奇故事。
故事的梗概與現(xiàn)代的傳說基本一致,唯獨這許仙被改了名。
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第25卷收錄的《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是最早較完備地記載白蛇傳奇故事的版本之一。
書中在介紹男主人公時說到:“話說宋高宗南渡,紹興年間,杭州臨安府過軍橋黑珠巷內(nèi),有一個宦家,姓李名仁。
見做南廊閣子庫募事官,又與邵太尉管錢糧。
家中妻子有一個兄弟許宣,排行小乙?!?/p>
這位“許宣”在書中又稱“小乙官人”,即是如今家喻戶曉的許仙。
清代古吳墨浪子(生平事跡無考)輯的《雷峰怪跡》一文,文字更為凝練,但許宣許小乙的稱呼依然沒有變。
至民國中期,文學(xué)作品中的許宣開始成為許仙了。魯迅先生1924年發(fā)表的《論雷峰塔的倒掉》中說:“我的祖母曾經(jīng)常常對我說,白蛇娘娘就被壓在這塔底下!有個叫做許仙的人救了兩條蛇,一青一白,后來白蛇便化作女人來報恩,嫁給許仙了……”
建國后,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張君秋、昆曲表演藝術(shù)家白云生等都將《雷峰塔》、《白蛇與許仙》等劇目作為自己的代表作。
電影《白蛇傳》更是家喻戶曉。
從此許仙的大名蓋過了“許宣”。
不過,許仙之名確實較許宣有意思。
而衍化中產(chǎn)生的這類變化,正是民間文學(xué)的一大特征。
酒醉老和尚
雷峰塔在元末失火后,便已只存塔心。
明張岱撰的《西湖夢尋》中說到一則趣聞,大意如下:李長蘅在題畫時說,我的朋友曾聽子將講西湖上這兩座塔,“保俶(叔加人旁)塔如美人,雷峰塔如老和尚?!边@個比喻我極為欣賞。后來我與朋友觀賞荷花時作了一首詩,當(dāng)中有“雷峰倚天如醉翁”的句子,朋友見了跳起來說:“子將把雷峰比作老和尚不如您醉翁的比喻更得情態(tài)?!?/p>
張岱本人也是才高八斗之人,他在《雷峰塔》詩中干脆活龍活現(xiàn)地寫道:“聞子狀雷峰,老僧掛偏裘,日日看西湖,一生看不足。時有熏風(fēng)至,西湖是酒床,醉翁潦倒立,一口吸西江?!?/p>
雷峰的來歷
雷峰其實就是現(xiàn)在杭州的夕照山。
根據(jù)宋淳(右加示旁)《臨安志》卷八收錄的《西湖勝跡》稱:“昔郡民雷就之所居,故名雷峰庵。”
明朝張岱在《西湖夢尋》中也說“宋有雷就者居之,故名雷峰。”
但明《西湖游覽志》卷三中又補充了一說,稱“雷峰者,南屏之支脈也。
穹隆回映,舊名中峰,亦曰回峰,宋有道士徐立之居此,號回峰先生?!?/p>
該書也引錄了雷峰因雷就居之而得名的說法。
雷峰何以連金山
在雷峰塔與白娘子的傳說中,人們忘不了那個以“衛(wèi)道士”自居的金山寺法海和尚。
但為什么把遠(yuǎn)在長江邊的金山寺拉到西湖之畔的雷峰塔旁呢?
根據(jù)馮夢龍《警世通言》中的記載,許仙與白娘子是到鎮(zhèn)江的碼頭邊開一家藥店后認(rèn)識了金山寺的法海禪師的。
由此,便將法海禪師扯進了這個傳說里。
不過,馮夢龍筆下的法海似乎還是個“正面人物”,大有替天行道之意。
可能是時代進步的緣故,今人印象中的法海則完全是個壞事干絕的戲曲人物了。
金山寺在鎮(zhèn)江西北部的金山上,始建于東晉時期,寺內(nèi)殿宇樓臺依山而建,向為我國佛教禪宗名寺。法海也據(jù)說確有其人。
借名人名地增加傳說的“真實性”,這是司空見慣的。
但還有一點,歷史上鎮(zhèn)江與杭州的聯(lián)系是相當(dāng)頻繁的。
據(jù)了解,宋明時,長江沿岸走水路的人凡是去杭州的,莫不以鎮(zhèn)江為中轉(zhuǎn)點、歇腳站。
而當(dāng)時以絲茶聞名的杭州已經(jīng)盛極一時,各路商人爭著要來。
行商們本來就是民間說書藝人“兜售”的對象,把客人熟悉的事物拉進說書的內(nèi)容里,想來也就順理成章了。
改編影視作品
《白蛇傳》顧名思義,白蛇為絕對主角,符合這個條件的影視作品:
1、1926年,上海天一電影公司出品的《義妖白蛇傳》以及1927年《仕林祭塔》。由中國第一位電影皇后胡蝶扮演白娘子,吳素馨扮演小青。為中國第一部以影視形式出現(xiàn)的《白蛇傳》題材故事,這是可查的最早的白蛇傳影視版本。
2、1956年 山口淑子(李香蘭)扮演的日本電影《白夫人の妖戀》,主題思想是最接近馮夢龍《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的,盡管二者在表面上的具體情節(jié)似乎存在很大的差異性。
3、1958年上映日本東映動畫改編同名動畫電影《白蛇傳》。
4、1962年 邵氏出品的林黛版電影《白蛇傳》,由岳楓執(zhí)導(dǎo)。林黛演技精湛,堪稱當(dāng)時的一部經(jīng)典。
5、1975年,臺灣地區(qū)的影片《白蛇大鬧天宮》,嘉凌,江彬,張琴主演。
6、1978年 林青霞版《真白蛇傳》,與秦祥林配戲,拍的比較簡陋。
7、1982年 汪明荃版舞臺劇《白蛇傳》,這是由羅文獨資監(jiān)制的香港首部粵語歌舞臺劇,羅文飾許仙。
8、1990年 陳美琪版電視劇《奇幻人世間》 ,陳美琪飾白蛇,吳岱融飾許仙,邵美琪飾青蛇。這個故改編了很多情節(jié),純粹講求娛樂性。
9、1992年 趙雅芝版歌舞片《新白娘子傳奇》,觀眾最為熟悉和追捧的最經(jīng)典版本,趙雅芝端莊大方、溫柔高貴的形象以及葉童的反串都深入人心,也是現(xiàn)在重播最多的版本,歷久彌新經(jīng)久不衰。
10、1995年 劉秋蓮版電視劇《白蛇后傳之人間有愛》,這是新加坡拍的白蛇傳續(xù)集,主要講白素貞的兒子,半蛇半人的許士林的故事。
11、2001年 范文芳版《青蛇與白蛇》 ,劇情改得比較離譜,但人物造型都很美,影響不大。
12、2006年,劉濤版電視劇《白蛇傳》
13、2010年,左小青版電視劇《又見白娘子》
14、2010年,邱心志,傅淼主演的《白蛇后傳》。
15、2011年:黃圣依版電影《白蛇傳說》
《白蛇傳》亦 是中國戲曲名劇,故全國幾乎所有的劇種,甚至包括木偶戲、皮影戲都有《白蛇傳》的演出。
其中以文武開打、唱做并重的京劇《白蛇傳》最有特色。
最早的《白蛇傳》,第一折戲叫《雙蛇斗》,是用京劇、昆曲同臺合演的“風(fēng)攪雪”演法。
青雄白雌。青蛇要與白蛇成婚,白蛇不允,雙蛇斗法,最后白蛇戰(zhàn)勝青蛇,青蛇甘愿化為侍女,姐妹相稱,而后下山。
該劇是清末名演員余玉琴(飾白蛇)、李順德(飾青蛇)的拿手好戲。
戲中有對雙劍、走旋子、大開打等技藝,還置有砌末,并配火彩,此劇今已失傳。
京劇
1950年,田漢曾將傳統(tǒng)神話劇《白蛇傳》改編為25場京劇《金缽記》;1953年再度修改劇本,恢復(fù)原劇名《白蛇傳》,突出了反對封建主義的主題,發(fā)展了故事的神話色彩,唱詞流暢優(yōu)美。
現(xiàn)在常演的京劇《白蛇傳》都是按田漢本演出。
從白蛇、青蛇下山游湖起,到青蛇毀塔、白許團圓止,中間包括結(jié)親、酒變、盜草、上山、水斗、斷橋、合缽等情節(jié)。
改編時前面舍去了白蛇收青蛇的《雙蛇斗》,中間舍去了青蛇《盜庫銀》,后面舍去許仕林祭塔的《雷峰塔》。
《盜庫銀》為武旦出手戲,有大刀、雙鞭出手等,高難驚險,舞蹈優(yōu)美,開打火爆,為名武旦宋德珠、閻世善、李金鴻、班世超、冀韻蘭等的看家戲。解放后,關(guān)肅霜把雙鞭改成雙劍。
《祭塔》為正工青衣唱工戲,也是初學(xué)青衣的開蒙戲,有長達(dá)三十八句難度很大的反二黃唱腔。從胡喜祿、陳德霖唱紅后,梅蘭芳、尚小云又都分別作了加工,遂成為梅派、尚派早年的優(yōu)秀代表作。
京劇四大名旦都曾演出該劇,除荀慧生以《白娘子》命名演全劇外,其他三位都不演全劇。
梅蘭芳以昆曲演《金山寺》和《斷橋》兩折。
他先在北京向喬蕙蘭、陳德霖等戲曲界老先生學(xué)習(xí),遷居上海后,又向昆曲前輩丁蘭蓀學(xué)身段,與俞振飛等研究唱腔,經(jīng)過梅蘭芳在唱腔、身段、化裝等各方面注入許多新的因素,使之成為梅派藝術(shù)的精品。
尚小云以《雷峰塔》為重點,大段“反二黃”唱腔,優(yōu)美動聽,情感動人;程硯秋也只演《金山寺》和《斷橋》。
張君秋將《金山寺》、《斷橋》、《雷峰塔》連演,亦成為張派常演劇目之一。張派傳人趙秀君曾改編演出。
全本《白蛇傳》,有不少著名的旦角都曾演過。
1936年,北平《立言報》主持選舉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來、張君秋、宋德珠當(dāng)選后曾在長安戲院合演一場《四白蛇傳》(毛的“游湖”、“結(jié)親”、“酒變”,宋的“盜銀”、“盜草”、“水斗”,李的“斷橋”,張的“祭塔”)。
解放后改編的《白蛇傳》,由中國戲校劉秀榮、謝銳青首演,后又有杜近芳、趙燕俠的演出本。
《斷橋》中“小青妹且慢舉龍泉寶劍”的唱段,最為膾炙人口。
許仙由李少春、葉盛蘭輪演,李少春還創(chuàng)造了大嗓許仙的唱法,別具韻味。
趙的白蛇柔婉多情,細(xì)膩傳神,在感情奔放的《合缽》一場,田漢專門為趙燕俠寫了一段[徽調(diào)三眼]的唱詞,由名琴師李慕良按趙的風(fēng)格制譜,唱詞平易近人,充滿生活氣息,與趙的抒情唱法相得益彰。
1961年夏,上海青年京昆劇團李炳淑、華文漪、楊春霞等,以京昆同臺的形式上演了全部《白蛇傳》。
1980年,上海電影制片廠拍攝了李炳淑主演的同名電影,影片運用了大量特技和實景鏡頭,上映后轟動異常。
目前活躍在舞臺上的李勝素、魏海敏、刁麗、陳淑芳等都曾演出此劇全本,《斷橋》一折更為眾多演員所常演。張火丁曾按程派路數(shù)移植田漢本《白蛇傳》。
近幾年,京劇研究生班的匯報演出多次出演全折的《白蛇傳》,并被央視多次轉(zhuǎn)播。
越劇
神話劇。
寫在峨眉山修煉千年的白蛇(白素貞)和青蛇(小青),以姐妹身份下凡,在杭州遇藥材行伙計許仙。
白素貞見許仙忠厚,便與他結(jié)為夫婦。
金山寺法海禪師從中破壞,唆使許在端陽節(jié)給白飲雄黃酒,白飲后顯出原形,許驚嚇而死。
白醒后至昆侖山盜來仙草,將許救活。
后法海又將許軟禁于金山寺,白與小青水漫金山,與法海爭斗,因白懷孕敗回杭州。
許逃出金山寺,在西湖斷橋與白相遇,夫妻和好。
不久,白產(chǎn)下一子,滿月時,法海施法將白攝入金缽,鎮(zhèn)壓于雷峰塔下。
數(shù)年后,小青煉成神火,燒毀雷峰塔,救出白。
該劇在建國前作為時節(jié)戲,常在端陽節(jié)演出。
民國7年(1918年)6月13日(農(nóng)歷五月初五),由馬潮水、費翠棠、王永春等組合的男班,演于上海華興戲園。
1952年秋,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創(chuàng)作室重新編劇,內(nèi)容上去蕪存菁,突出白素貞善良美好的心靈。
袁雪芬飾白娘子、范瑞娟飾許仙、傅全香飾小青、吳小樓飾法海、金艷芳飾許姐、魏鳳娟飾鶴童、趙雅麟飾鹿童。
是年冬,該劇作為展覽劇目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
其間,毛澤東主席陪同蒙古人民共和國領(lǐng)導(dǎo)人澤登巴爾,在懷仁堂觀看了該劇的演出。
1956年3月,上海越劇院一團對該劇作修改演出,由袁雪芬任導(dǎo)演并飾白素貞,范瑞娟飾許仙、呂瑞英飾小青。
布景新創(chuàng)一格,設(shè)計成皮影剪紙式。合作越劇團亦于1952年排演該劇,由紅楓編劇,戚雅仙、畢春芳主演。
中國唱片社先后在60年代、80年代灌制了由戚雅仙、畢春芳、胡少鵬、水青蓮等演唱的"合缽"、"斷橋"、"倒塔"等場的唱片。
建國前,大中華唱片公司灌制了傅全香演唱的"合缽"唱片。
唱詞《西湖山水還依舊》
西湖山水還依舊
憔悴難對滿眼秋
山邊楓葉紅似染
不堪回首憶舊游
想那時三月西湖春如繡
與許郎花前月下結(jié)鸞儔
實指望夫妻恩愛同偕老
又誰知風(fēng)雨折花春難留
許郎他負(fù)心恩情薄
法海與我作對頭
我與青兒金山尋訪人不見
不由我啊又是心酸又是愁
難道他已遭法海害
難道他果真出家將我負(fù)
看斷橋未斷我寸腸斷
一片深情付東流
豫劇、秦腔、粵劇、河北梆子等劇種都有該劇的傳統(tǒng)版本。
爵士舞劇
2000年10月,臺灣吳佩倩舞極舞蹈團應(yīng)第六屆中國藝術(shù)節(jié)邀請,在南京演出了以爵士舞的形體語言排演的爵士舞劇《白蛇傳》。
相聲中的“唱”是太平歌詞《白蛇傳》是一個老段子。
物品器具 樂器之胡琴
上一篇:物品器具 世界十大名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