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漢族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黃子孫。 “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jīng)》云:“維天有漢,監(jiān)亦有光?!睗h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無論是在政治、軍事、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諸多方面,還是在自然科學領域中,漢族都創(chuàng)造了許多輝煌的業(yè)績。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態(tài)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漢族宗教的主要傳統(tǒng)觀念。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chǎn)生著深刻的影響。
漢族歷來以勤勞、富于創(chuàng)造精神著稱。漢族歷史上的經(jīng)濟是以農(nóng)業(yè)為主,兼營家庭副業(yè),是一種典型的男耕女織的自然經(jīng)濟。漢族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在歷史上素來發(fā)達,尤其以水利灌溉和精耕細作著稱于世,漢族的手工業(yè)也有相當高的發(fā)展水平。
而隨著中國歷史的變遷,以及外族入侵和躲避戰(zhàn)亂等因素,漢族也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遷移,一直在從中原地區(qū)向南遷移??图胰死^承了當時中原漢人的文化傳統(tǒng),比如說古語,風俗習慣也有歷史痕跡
漢族還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截止2009年,漢族人口約為13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在中國大陸,漢族占總人口的92%;在臺灣,漢族占總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門,漢族分別占總人口的95%和97%。除中國兩岸三地外,漢族在東南亞、北美洲和西歐也有較多分布。
歷史:
據(jù)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中原地區(qū)為活 動范圍;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qū)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遠古傳說,還描述了漢族先民曾經(jīng)歷漫長的原始公社制時代。在黃帝以前,經(jīng)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階段;關于黃帝的傳說,則標志著由母系氏族部落轉化為父系氏族部落,并已進入部落聯(lián)盟階段。傳說在黃帝之后相繼以禪讓方式為大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堯、舜、禹,雖都被認為是黃帝的子孫,然而歷史傳說又表明,漢族遠古先民,實包括來自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團的人。因而,又有虞舜出自東夷,夏禹出自羌、戎的記述;還有一些傳說中的人物,按不同記述,可解釋成亦羌、亦夷、亦苗黎。這種歷史傳說的矛盾現(xiàn)象,反映了不同來源的氏族部落集團逐步融合為同一個族體,創(chuàng)造共同祖先的歷史過程。
公元前21世紀,中原地區(qū)的原始公 社制時代走到了歷史的盡頭,階級社會已經(jīng)出現(xiàn)在黃河中、下游平原的土地上。從公元前21世紀以后,相繼出現(xiàn)了夏 [15] 、商 [16] 、西周[17] 幾個王朝。夏王族為大禹之后。商王的祖先本是東夷,周王自稱其先民為夏人的一支,雜居于戎、狄之間,與羌人關系密切。這些雖都自認黃帝為其祖先,而實際卻是來自不同部落集團的人們,首先在黃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濟之間以及淮河支流汝、潁上游;繼而發(fā)展至淮河、泗水、長江、漢水的廣大地區(qū)。經(jīng)過漫長歷史年代的接近、交往、斗爭和融合,而形成為共同族體。西周時,已出現(xiàn)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名,以與蠻、夷、戎、狄相區(qū)別。但是,這時華夷之辨尚不甚嚴。[13] 春秋 [18] 時,華夷貴賤尊卑的觀念已很強烈,當時區(qū)分華夏與蠻夷的標準,族類與文化都被重視,文化尤為首要因素。華夷因禮俗、服飾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19] 至戰(zhàn)國 [20] ,七雄合縱、連橫、兼并、爭戰(zhàn),但族體相同,形成諸夏統(tǒng)一趨勢;[21] 進至中原的戎、狄、夷、蠻也逐漸與華夏融化,于是華夏成為穩(wěn)定的族體,分布區(qū)域也已達東北遼河中下游,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東南湖湘吳越等廣大地區(qū)。
2. 羌族 民族歷史:5000~6000年
中國最古老民族——羌族(現(xiàn)集中于中國西部)羌族,炎帝正統(tǒng)后人,甲骨文就是古羌族人的通用文字,種族歷史不下于6000年,現(xiàn)存約31萬人。
作為炎黃子孫,你知道我們民族的起源嗎?炎黃子孫的起源,實際上是來自于中國上古時期的兩個重要民族,一個是古老的華夏族,另一個則是古老的羌族。華夏族經(jīng)過千百年的吸收融合,逐漸轉化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漢族。而古老的羌人經(jīng)過千百年的分化與融合,一部分融入漢民族,成為了漢民族重要的成員;更多的則是經(jīng)過逐步分化,成為今天十幾個獨立民族的重要源頭,這些民族的族源史都與古老的羌族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
正如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所言:羌族是一個向外輸血的民族,許多民族都流有羌族的血液。還有一部分基本沿襲古老的生活方式,頑強保持著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依然以一個獨立的民族形態(tài)一直留存到今天,這便是生活在岷江上游河谷地帶的當代羌族。羌族伴隨著中華文明的每一個腳印一步一步地從上古走來,它遠遠早于漢族和藏族,是中國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也是世界范圍內(nèi)最古老的民族,一個被歷史和人們忽視了的東方大族。
史料記載“先有炎帝后有黃”《晉語·國語》:“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是姬周吳魏魯胡閻令狐 等姓氏的始祖),炎帝為姜(是姜呂齊聶高張崔 等姓氏的始祖)?!蔽覀兂?吹胶?nèi)外、兩岸三地的中華兒女自稱是炎黃子孫,可祭拜的多數(shù)只是黃帝,這是因為漢族人口最多,而當今漢族主體源于黃帝部族后人的華夏族,而非炎帝部族古羌族(炎黃戰(zhàn)蚩尤后炎帝部落被黃帝吞并逐漸融合,因此漢族也參有古羌族血統(tǒng).加之姜姓后人逐漸與華夏族融合統(tǒng)一形成漢族)西南一帶很多少數(shù)民族 如:藏族、彝、納西…… 都起源羌
歷史文化:
迄今為止,我國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而又是比較成熟的文字便是3000多年前殷商時代的代表文字——甲骨文。甲骨文中有一個也是唯一一個關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稱號的文字,即“羌”,是中國人類族號最早的記載?!墩f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羌,屬他稱,即當時中原部落對西部(陜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稱。所以可以肯定地說,氐羌族群絕不是一個單一的民族,他們有不同的語言、服飾、習俗等,唯一的共同點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黃河中游出現(xiàn)了炎、黃兩大部落。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會與父系社會的不同表達,甲骨文中亦?;ビ谩=?、羌均像頭戴羊角頭飾之人,代表以羊為圖騰的起源于我國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稌x語·國語》:“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毖椎蹖俟徘甲宀柯?,部落眾多。在后來的戰(zhàn)爭中,炎帝部落大部分與黃帝部落互相融合,成為華夏族(今漢族的先民)。另一部分則西行或南下,與當?shù)赝林用袢诤?,成為漢藏語系漢族、羌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先民,如藏族、彝族、納西族等等。'700')this.width='700';" title="現(xiàn)存千年的12個古老民族">約公元前2100年,善于治水的古羌后裔,華夏族人大禹繼任部落聯(lián)盟總首領。史記記載: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禹為了天下子民的安生,告別家鄉(xiāng)的大山,開始了漫漫治水之路。他專心治理水患,疏通了九河,戰(zhàn)績顯赫,民間還有大禹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美傳呢!大禹王后來破除了“禪讓制”,傳位于其子啟,史稱“夏啟”。啟即位后聯(lián)合諸部落在陽城(今河南登封縣治城鎮(zhèn))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正式的國家,歷傳500多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史稱“秦始皇”)攻滅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統(tǒng)一了中國,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開始了歷時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秦始皇本生于羌人老故居甘肅天水,天水羌種是也(在今羌族聚居地茂縣松坪溝仍有其祖始于秦始皇的說法)。秦的族屬,經(jīng)蒙文通教授考定為“秦之為戎,固不自疑”。他建國后東遷陜西咸陽,并且頒布法令不準對西邊的羌戎部落用兵。
漢代,四川羌族建有牦牛、青衣羌國,地轄今西昌、甘孜、雅安、樂山一帶,國都在寶興縣靈關鎮(zhèn)。西漢時西北地區(qū)的漢陽(天水)、金城(蘭州)、安北地、隴西五郡羌族人口達259990戶,1001802人。西漢時羌人在山東、河北、河南、內(nèi)蒙、山西、陜西、甘肅、寧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云南、貴州等省居住,人口多達1200多萬,占全國人口1/4(當時全國人口為5995萬)。到了東晉十六國時期,西北氐羌人建立了成(成漢)、前秦、夏、后涼、后趙等國家,但都只是曇花一現(xiàn),生命力不強,影響不大。
公元881年(唐代末期),黨項羌人拓拔思恭在夏州(今內(nèi)蒙與陜西交界處的白城子)建立夏州政權,轄夏、綏、銀、宥四州。夏國是以陜、甘、寧、青一帶的黨項羌族為主體,包括西北其他民族在內(nèi)組建的國家。黨項羌有細封氏、費聽氏、往利氏、頗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八族,以拓拔氏最強,起群首領導作用。后因受吐蕃不斷的侵犯和騷擾,向唐朝政府申請內(nèi)遷于陜西、寧夏一帶。公元1031年,第十一世太祖李得明逝世,其子李元昊繼位,號夏景宗。公元1032年,元昊改姓嵬名氏,自稱“兀卒”(青天子),立國號為“大夏”(因在宋之西,宋稱“西夏”),紀年為夏景宗顯道元年。西夏疆域包括今甘肅大部、寧夏全部、陜西北部和青海、內(nèi)蒙的部分地區(qū),總共統(tǒng)轄32州,國都在興慶府(今銀川市)
公元1226年,蒙古人鐵木真率兵伐夏。次年,蒙古軍盡破大夏國城邑,人民傷亡慘重。為避免人民更大的傷亡和損失,第二十一世末帝夏見屈降。蒙古諸將尊鐵木真遺命,將夏見殺之,并毀大夏王陵。至此,大夏國立國346年,于公元1227年滅亡,其后裔在今阿壩州理縣桃坪鄉(xiāng)、甘孜州丹巴等地仍有分布。
四川古羌四川古為巴蜀國,夏代屬梁州。巴蜀出自氐羌,蠶叢(故居蠶陵,在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疊溪鎮(zhèn),遺跡毀于1933年8月25日15時發(fā)生的疊溪大地震)稱王。李白在《蜀道難》里吟詠:“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本驮谕坏赜?,古羌人還建有冉駹(發(fā)音與“Rrmea” 幾無差別)國,乃今日30萬羌人之故居地,統(tǒng)轄區(qū)域包括今四川阿壩之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九寨溝、馬爾康、金川、小金、壤塘、阿壩、紅原、若爾蓋等縣地。三國時(公元221年),疆域尚包括有今都江堰(古稱都安縣、齊基縣、灌縣)、彭縣(古稱白馬縣、興樂縣)、北川(羌族自治)縣(古稱石泉縣)、青川縣(古稱廣武縣)、平武縣(古稱剛底縣)、甘肅文縣(古稱陰平縣)。漢代羌都在今茂縣鳳儀鎮(zhèn)。
3. 愛斯基摩人 民族歷史:5000~年
愛斯基摩人(Eskimo)北極地區(qū)的土著民族,自稱因紐特人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nèi)外??側丝诩s13萬(2000),分別居住在格陵蘭(5.3萬)、美國的阿拉斯加(4.1萬)、加拿大北部(3.4萬)和俄羅斯白令海峽一側(約2千)。屬蒙古人種北極類型。先后創(chuàng)制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寫的文字。
多 信 萬 物 有 靈 和 薩 滿 教,部 分 信 基 督 教 新 教 和 天 主教 。住 房 有 石 屋、木 屋和雪 屋,房屋一半陷入地下,門 道極低。一般養(yǎng) 狗,用以拉 雪 橇。主要從事陸 地或海上狩 獵,輔以捕 魚和馴 鹿。以獵 物為主要生活來源:以肉為食,毛 皮做衣物,油 脂用于照 明和烹飪,骨 牙作工 具和武 器。
愛斯基摩”一詞是由印 第 安 人首先叫起來的,即“吃生肉的人”因為歷史上印 第 安 人與愛斯基摩人有矛盾,所以這一名字顯然含有貶意。因此,愛斯基摩人并不喜歡這名字,而將自己稱為“因紐特(Inuit)”或“因紐皮特(Inupiat)”人,在愛斯基摩語中即“真正的人”之意。
愛斯基摩人的祖先來自中國北方,大約是在一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五千年前被印第安人驅(qū)趕到北極地區(qū)。。由于氣候惡劣,環(huán)境嚴酷,他們基本上是在死亡線上掙扎,能生存繁衍至今,實在是一大奇跡。
他們必須面對長達數(shù)月乃至半年的黑夜,抵御零下幾十攝氏度的嚴寒和暴風雪,夏天奔忙于洶涌澎湃的大海之中,冬天掙扎于漂移不定的浮冰之上,僅憑一葉輕舟和簡單的工具去和地球上最龐大的鯨魚拼搏,用一根梭標甚至赤手空拳去和陸地上最兇猛的動物之一北極熊較量,一旦打不到獵物,全家人,整個村子,乃至整個部落就會餓死。因此,應該說,在世界民族大家庭中,愛斯基摩人無疑是最強悍、最頑強、最勇敢和最為堅韌不拔的民族。
很久以來,愛斯基摩人給人的印象都是遙遠、神秘、原始而且不開化的,今天我們就帶您走進愛斯基摩人的生活甚至是宗教領域,更深一層地了解北極這塊神奇土地上的土著。
歷史:
愛斯基摩人是北極土著居民中分布地域最廣的民族,其居住地域從亞洲東海岸一直向東延伸到拉布拉多半島和格陵蘭島,主要集中在北美大陸。通常西方人把愛斯基摩人分為東部愛斯基摩人和西部愛斯基摩人。西部愛斯基摩人指阿留申群島、阿拉斯加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北部麥肯齊三角洲地區(qū)講因紐特語的居民。這些地區(qū)的愛斯基摩文化深受相鄰地區(qū)亞洲和美國印第安人文化的影響。 東部愛斯基摩人指北美北極地區(qū)的中部和東部講因紐特語的居民。當人們不分青紅皂白籠統(tǒng)地稱之為愛斯基摩人的時候,并沒有意識到這些愛斯基摩人實際上說著不同的語言。當然,這些語言屬于同一個語系,即如今所說的愛斯克蘭特語。人們相信這個語系和東亞地區(qū)的某些語言有關系,只是至今還沒有找到足夠的證據(jù)說明這一點。[3]
“愛斯基摩(Eskimos)” 一詞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來的,即“吃生肉的人”。因為歷史上印第安人與愛斯基摩大有矛盾,所以這一名字顯然含有貶意。因此,愛斯基摩人并不喜歡這名字,而將自己稱為“因紐特(Inuit)”或“因紐皮特(Inupiat)”人,在愛斯基摩語中即“真正的人”之意。
愛斯基摩人都是矮個子、黃皮膚、黑頭發(fā),這樣的容貌特征和蒙古人種相當一致?;蜓芯堪l(fā)現(xiàn),他們更接近西藏人。
愛斯基摩人在過去幾千年里,他們雖然生活得自由自在,并沒有外人來打擾,但其發(fā)展變化卻也極其緩慢,沒有貨幣,沒有商品,沒有文字,甚至連金屬也極少見,是一種全封閉式的自給自足,一種真正的自然經(jīng)濟,與人類歷史上的新石器時代差不多。直到16世紀,西方持槍的狩獵者才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存在。于是,毛皮商人、捕鯨者、傳教士們接踵而至,本來冷冷清清的北極,頓時變得熱 鬧非凡,世界各國的報刊也頻頻出現(xiàn)“愛斯基摩”這個名字。這些外來者帶來的兩種東西曾對愛斯基摩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一是金錢,這引起了愛斯基摩人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二是疾病,曾使愛斯基摩人的數(shù)量減少了許多。
如今,在樹線(由于寒冷的氣候條件,再往北就不可能生長樹木了,有人把這條線而不是北極圈作為北極的界限)以北的當?shù)鼐用窨偣策€不到10萬人,而外來居民卻越來越多。生活在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區(qū)的愛斯基摩人實在是幸運者,因為這里有兩個美國最大的油田,他們每年可以從石油公司那里得到一筆相當可觀的收入。盡管如此,他們?nèi)匀贿^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主要靠打獵為生。有些人即使有了工作,可以有一筆很好的工資收入,但仍然要依靠打獵來解決一家的溫飽問題。他們雖然有時也吃熟食,卻總覺得生肉吃起來更帶勁,既能抗寒,又能充饑。
今非昔比,愛斯基摩人的生活已經(jīng)相當現(xiàn)代化了。他們以前住的冰屋伊格魯(igloo)早已不復存在,代之以裝有下水道和暖氣設備的木板房子;用海豹皮做成的小船尤米安克 (Umiak)也已經(jīng)進了博物館,而為水上摩托所代替;狗拉雪橇已很少使用,狗兒們因此失了業(yè)了,因為人們大部分都用上了汽車;為了抵御冬天的嚴寒,獸皮雖然仍必不可少,但外面卻罩上了非常漂亮的尼龍布。孩子們可以就近上學,直到高中畢業(yè);大人們在工作之余,也可以坐在家里看看電視,聽聽收音機??傊?,愛斯基摩人在這幾十年的時間里,從相當原始的傳統(tǒng)生活一躍而進入了現(xiàn)代文明,其速度之快和變化之大不能不說是歷史上的奇跡。愛斯基摩人與阿留申人(Aleut)的族源關系最相似,兩者共同構成北極地區(qū)及近北極地區(qū)土著居民之主要成分,其范圍自格陵蘭、阿拉斯加、加拿大以至俄羅斯最東端(西伯利亞)。
愛斯基摩人自己稱呼自己的名字很多,在不同的方言中稱謂各異,如:因努伊特人(Inuit)、因努皮雅特人(Inupiat)、尤皮克人(Yupik)及阿魯提伊特人(Alutiit)等等,其義為「人民」或「真實的人民」。愛斯基摩一名源出蒙塔格奈語(Montagnais,一種阿爾岡昆語〔Algonquian〕),自16世紀以來,即由歐洲人及其他民族用以指稱北極居民。此名一度被認為涵義是「食生肉者」,現(xiàn)今則認為是「雪鞋」。加拿大和格陵蘭的北極居民寧愿自稱為因努伊特人,而在阿拉斯加地區(qū)則仍以愛斯基摩人這一名稱深受當?shù)鼐用駳g迎。現(xiàn)今已知最早的愛斯基摩文化出現(xiàn)于阿留申群島中烏姆納克島(Umnak Island)上的一個地點,據(jù)記載,距今大約為3,018±230年左右。20世紀末,估計自認為愛斯基摩人的人數(shù)約有11.7萬,其中格陵蘭和丹麥有51,000人;阿拉斯加有43,000人;加拿大有21,000人;其馀約有1,600人在西伯利亞。
4. 苗族 民族歷史:5000年
苗族是一個發(fā)源于中國的國際性民族,在2010年人口普查中,苗族總人口為942.6萬人,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云南、重慶、廣西等省(區(qū))。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huán)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苗族人主要種植水稻、玉米、谷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qū)的蚩尤部落。商周時期,苗族先民便開始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nóng)業(yè)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1]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云南)。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zhàn)爭和朝廷的追殺與民族文化遷徙秘密等易暴露予敵人,不得不將文字焚燒,抹去,當僅有的那些為數(shù)不多的知識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隨之丟失,留下的只有那寫在衣服上的文字。 后20世紀50年代后期苗族又開始創(chuàng)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F(xiàn)今大部分人通用漢文。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群眾喜愛的蘆笙舞,技藝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繡、織錦、蠟染、銀飾制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節(jié)日較多,較隆重的節(jié)日有過“召龍節(jié)”、“苗年節(jié)”、“牯藏節(jié)”等。
歷史:
苗族可以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炎黃傳說時代。當時在黃河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一帶出現(xiàn)了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聯(lián)盟,而在甘陜黃土高原上形成了以炎帝神農(nóng)氏和黃帝軒轅氏為首的另兩大部落集團[2] 。
炎帝與黃帝沿黃河由西向東發(fā)展,先后與蚩尤在涿鹿一帶發(fā)生戰(zhàn)爭。蚩尤先打敗炎帝,“蚩尤乃逐帝,爭于涿鹿之阿,九隅無遺?!焙髞硌椎叟c黃帝聯(lián)合戰(zhàn)敗了蚩尤,“軒轅之時,蚩尤最為暴,莫能伐,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2] ?!彬坑人篮螅煜麓髞y,黃帝便畫了幅蚩尤的畫像威懾天下,天下這才安定下來。而蚩尤的九黎集團戰(zhàn)敗后大部分向南流徙,開始了苗族多苦多難的遷移史。至今苗族人民中還廣泛流傳著蚩尤的傳說,他們始終信奉蚩尤為其始祖[2] 。
貴州關嶺一帶流傳有《蚩尤神話》,傳說遠古時,苗族居住在黃河邊上,共“八十一”寨,他們的首領叫蚩尤,蚩尤為民除掉了危害苗民的“垂耳妖婆”,使百姓過上安居樂業(yè)的生活,后來妖婆的三個妖娃請來了赤龍公和黃龍公(即炎帝和黃帝)復仇,蚩尤率領苗族人民英勇作戰(zhàn),多次打敗赤龍和黃龍二公。赤龍、黃龍二公聯(lián)合起雷老五(即雷公),水淹苗兵,擒殺了蚩尤,焚毀了“八十一寨”。剩下來的苗族子民被迫遠走他鄉(xiāng)[2] 。 苗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在上古時期就種植水稻。苗族在原始社會,以樹葉為衣,以巖洞或樹巢為家,以女性為首領的情況,在苗族古歌中有大量的反映。從一些地區(qū)的親屬稱謂制度中,還能看出從母權制過渡到父權制,從血緣婚到對偶婚的演變痕跡。秦漢以后,封建王朝在大多數(shù)苗族地區(qū)建立郡縣,實行“附則受而不逆,叛則棄而不追”的羈縻政策。五溪地區(qū)的苗族先民已開始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掌握了用木皮織績和以草實染色的紡染技術,出現(xiàn)了產(chǎn)品交換[5] 。至魏、晉、南北朝時期,武陵地區(qū)由于生產(chǎn)力的不斷發(fā)展,苗族的原社會開始逐漸解體,原來由血緣關系組成的氏族公社,已逐漸發(fā)展成為地緣關系的農(nóng)村公社。唐宋年間,苗族逐步進入到了階級社會,農(nóng)村公社的首領已有了土地支配權。漢族的封建經(jīng)濟,通過漢、苗等民族間頻繁接觸,促進了苗族封建社會領主經(jīng)濟的形成和發(fā)展。有些“蠻酋”、“蠻帥”成為世襲的“土官”,領有大量的土地。在這些“土官”境內(nèi)的苗民淪為農(nóng)奴(稱為“田丁”),耕種著領主的土地,交納租賦和服無償勞役,并須參加領主間的械斗,為其賣命[5] 。 南宋王朝開始用官職來籠絡各族首領,以加強中央和地方的關系。許多土官都受到封賞,后來成為大大小小的土司[5] 。元、明時期,苗族地區(qū)的封建領主經(jīng)濟已相當發(fā)展。明朝中央政府于弘治十五年(1502)在湖南城步苗區(qū)開始實行“改土歸流”,其他地區(qū)開始派遣流官。苗族地區(qū)地主制度的興起,又使以領主制度為經(jīng)濟基礎的土司政權受到削弱。封建王朝對土司的限權,又使土司制度走向衰落。到明末清初,其他苗族一些地區(qū)開始改土歸流,使地主經(jīng)濟得到順利發(fā)展。但湘西的臘爾山區(qū)、黔東南雷公山和古州山區(qū),仍處于“無君長、不相統(tǒng)屬”狀態(tài),被封建王朝統(tǒng)稱為“生界”。其社會發(fā)展仍處于農(nóng)村公社末期 清雍正年間大規(guī)模的“改土歸流”,對封建領主的瓦解和地主經(jīng)濟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對“生界”的武力征服,造成了苗族人民大量傷亡,嚴重地破壞了當?shù)氐纳a(chǎn)力。隨著封建地主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土地的兼并和財富的集中日益加劇。乾隆年間,湘西已出現(xiàn)擁有一二千石谷子的大地主,至嘉慶年間,已出現(xiàn)了七八千石谷子的大地主。封建領主制到這時才基本上消亡[5]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苗族地區(qū)先后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苗族人民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與其他各族人民一道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在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都作出了貢獻。1949年后,苗族地區(qū)經(jīng)過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
5. 亞述 民族歷史:4500~5000年
公元前3000年代末期,在兩河流域的北部,亞述人的部落興起。到了公元前8世紀后期,亞述國已經(jīng)成為兩河流域最強大的國家。亞述人在人種上有著許多閃族的特點:長臉鉤鼻、黑頭發(fā)、多胡須、皮膚黝黑。他們最大的特點是比其他游牧民族更崇尚武力,更喜好窮兵黷武。亞述人可以說是恐怖主義的始作俑者。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亞述君王阿述納西帕二世的碑刻銘文,這樣講到他對美索不達米亞和敘利亞的洗劫:“我用敵人的尸體堆滿了山谷,直達頂峰;我砍去他們的頭顱,用來妝飾城墻。我把他們的房屋付之一炬,我把他們的皮剝下來,包住城門映墻;我把人活活砌在墻里,我把人用木樁釘在墻上。并且斬首。”。
在歷史記載中,仗著鐵器的應用和推廣窮兵黷武的亞述士兵,被描述為兇猛殘暴、殺人如麻的魔鬼。他們的劣行甚至紀錄在《圣經(jīng)》里。他們所過之處,尸橫遍野,血流成河,一片哀鳴。亞述將士功勞的大小,以所斬敵人的首級的多少為標準。因此,所擄戰(zhàn)俘,大多斬首。對戰(zhàn)敗一方的貴族,處置更為殘忍:有割耳割鼻的,有斷手斷腳的,有五馬分尸的,還有剝皮剮肉的。令人觸目驚心。 而且,這些酷刑的記載并不是來自敵方駭人聽聞的傳說,而是亞述人自己史官的記載。這說明在亞述人看來,這不是殘暴,而是體現(xiàn)了亞述士兵的英勇,是一種榮耀。后來由于軍中流行瘟疫,亞述軍隊在圣城耶路撒冷遭到慘敗。當新巴比倫王國的締造者那波帕拉薩爾王與米底王國結盟,向亞述都城尼尼微進發(fā)后,在熊熊的宮廷烈火中,亞述都城陷落。持續(xù)了300年的亞述功業(yè),與末代王薩拉克一起消失在無情的大火中。在中世紀阿拉伯人侵占美索不達米亞北部以后,亞述人由于沒有全民改信伊斯蘭教而成為受壓迫的對象。在近代的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末期,居住在其疆域內(nèi)的亞述人由于信奉基督教,同亞美尼亞人一樣,也遭到了土耳其奧斯曼當局的大規(guī)模屠殺,許多亞述人被迫離開故土開始流亡,其中小亞細亞地區(qū)(現(xiàn)在的土耳其)的亞述人數(shù)量銳減。亞述人由于迫害和戰(zhàn)亂,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開始了世界范圍的大離散。目前,全世界約有300多萬亞述人。亞述人在西亞地區(qū)的伊拉克北部、敘利亞、伊朗西部和黎巴嫩以及約旦仍有大量人口。而在土耳其東南部仍有少量亞述人。伊拉克是亞述人的祖居地,也一直是全世界亞述人最多最集中的區(qū)域。但是由于2003年美國發(fā)動的伊拉克戰(zhàn)爭和隨之而來的動蕩,許多亞述人被迫離開伊拉克,遷到鄰國或西方國家,伊拉克的亞述人數(shù)量已減少了一半,而敘利亞、約旦、美國和瑞典等國的亞述人數(shù)量近幾年來明顯增多。美國的底特律和瑞典的南泰利耶等地有來自中東的亞述人的大型聚居區(qū),他們在那里建有自己的教堂、商店、俱樂部等。
歷史:
?。s前2500~前1500)又稱阿淑爾城邦時期。阿淑爾城邦的居民最初為印歐語系的胡里特人,后來塞姆語系的阿卡德人等進入 此地,他們逐漸與原有居民融合,形成亞述人。其語言為阿卡德語之亞述方言,文字為楔形文字。當阿卡德王國與烏爾第三王朝(見烏爾)強盛時,亞述受它統(tǒng)治。公元前2006年獲得獨立。古亞述最高機構為阿淑爾城邦貴族長老會議。公務人員有一年一任的號里木的名年官(即以其名名其任職之年),管理財政經(jīng)濟,由抽簽選出。土地為公社所有,定期分配給大家族使用,很少買賣。奴隸較少,社會主要勞動者為承擔公社義務的自由民。中介貿(mào)易具有重要意義,部分貴族和商人從事商業(yè)和高利貸活動而致富。約公元前2000~前1000年,奴隸制大地產(chǎn)逐漸形成 。對外侵略加強了伊沙庫的地位。約公元前17世紀初,沙姆希-阿達德一世占領由阿卡德北部至地中海的廣大區(qū)域,自稱天下之王。他死后,亞述先后淪為古巴比倫王國和米坦尼王國之藩屬。
6..瑤族 民族歷史:4500~年
瑤族是我國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人口為2637421人,主要從事山地農(nóng)業(yè)。自稱“勉”、“金門”、“布努”、“炳多優(yōu)”、“黑尤蒙”、“拉珈”等?,幾遄嫦葹楸P古,居住地區(qū)多為亞熱帶, 海拔一般多在1000至2000米之間,村寨坐落周圍,竹木疊翠, 風景秀麗。因其生產(chǎn)方式、居住、服飾和經(jīng)濟生活、風俗習慣等方面的差異,又有“盤瑤”、“山子瑤”、“頂板瑤”、“花籃瑤”、“過山瑤”、“白褲瑤”、“紅瑤”、“藍靛瑤”、“八排瑤”、“平地瑤”、“坳瑤”等稱謂之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統(tǒng)稱為瑤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和湖南、云南、廣東、貴州等省。
關于瑤族的瑤字來源,有很多種說法。其中以歷史學家何光岳先生所著《南蠻源流史》中所理線索較為可信:瑤族先民在新石器時代擅長制作瓦器、陶罐,故最早的瑤族先民稱為“窯民”;后來陶罐坯料制作由手工發(fā)展為旋轉搖動制坯,窯民改稱“搖民”;
瑤族先民中四大姓之一雷氏,來源于發(fā)明養(yǎng)蠶繅絲的黃帝之妃方雷氏(嫘祖),故瑤民善養(yǎng)蠶,又衍生出“繇民”一稱;后蚩尤率領三苗和搖民與炎黃大戰(zhàn)失敗,搖人歷經(jīng)夏、商、周征伐,一部分被當成勞役奴隸,稱之為“徭役”或“傜役”,即“傜人”(周去非《嶺外代答》曰:徭人者,言其持徭役與中國也);此后歷代傜人不斷反抗封建統(tǒng)治壓迫,嘯聚山林、不繳賦稅,至宋代又有“莫徭”之稱,意即不繳稅賦、不賦勞役之人;到了元代,統(tǒng)治者認為這種不賦徭役、刀耕火種的人群是野人,故將徭人的徭字改為具有侮辱性的犬旁的猺字,謂之“猺民”;至新中國成立之后,采納了民主人士的提議,廣泛征得本民族同意,將美玉旁的”瑤“字作為該名族統(tǒng)一名稱:瑤族。'700')this.width='700';" title="現(xiàn)存千年的12個古老民族">歷史與現(xiàn)狀:
瑤族是我國56個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廣東、湖南、云南等省。此外,在東南亞的越南、老撾、泰國、緬甸等國家也有瑤族。但是,在歐美的一些國家如美國、法國、加拿大、瑞典等國也有與中國瑤族生活習俗相同的瑤族卻鮮為人知[1] 。據(jù)歷史文獻記載[1] ,瑤族源自中國,在原始社會時期就生活在黃河流域。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長河中,由于部落、諸侯割據(jù),戰(zhàn)事連年不斷,瑤民被迫逐步遷入中國南方及東南亞國家,他們大都居住在邊遠的高寒山區(qū)或深山密林,以刀耕火種、不固定的游耕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為主。因此,瑤族居住的地區(qū)其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比較落后。但是在歐美國家的瑤族又是怎樣呢?為解開這個謎團,筆者通過翻閱各種歷史檔案,查找有關信息資料,了解了歐美瑤族的一些情況。
由廣西瑤族學會會長黃鈺(瑤族)所著的《國際瑤族概述》一書指出,歐美國家的瑤族(主要是盤古瑤)是于上世紀70、80年代從泰國難民營遷往歐美國家定[1] 居的。上世紀60、70年代,美國出兵[1] 侵略越南、柬埔寨,印支地區(qū)局勢動蕩,戰(zhàn)爭頻繁。有成千上萬的平民百姓因躲避戰(zhàn)亂而被迫離開家園,無家可歸,逃亡到泰國,淪為難民。聯(lián)合國難民事務部便把這些難民集中送到難民營生活。戰(zhàn)爭結束后,聯(lián)合國為解決安置這些難民,根據(jù)難民的意愿,由難民選擇去向,幫助難民們返回故地或遷移到第三國家。在泰國難民營中,有部分為瑤族,這些瑤族有部分就是在這個時候遷往歐美國家定居,后又被稱為“東方吉普賽[1] 人”。
中國、美國、法國、加拿大、泰國等有不少瑤族會使用統(tǒng)一的瑤文互相通信往來,進行文化交流。于是瑤文已成為世界性的瑤族(勉語)文字了。但瑤文還處于試驗階段,還有待于普及和推廣?,幾逭Z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由于長期與漢、壯、苗等族接觸,各地瑤族一般又兼通漢語,部分兼通壯語和苗語。 7.希臘 民族歷史:4000~年
希臘、南塞浦路斯的主體民族。另有部分分布在美國、俄羅斯、烏克蘭、澳大利亞和土耳其。多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部分屬阿爾卑斯類型。使用希臘語,屬印歐語系希臘語族。文字有古希臘文與新希臘文之分。多信東正教,少數(shù)信天主教和伊斯蘭教。由古希臘人與其他民族混合而成希。分布在美國、俄羅斯、烏克蘭、澳大利亞和土耳其。是一個世居于希臘及愛琴海一帶的民族,已有超過四千年的歷史。目前希臘人主要居住于歐洲東南部的巴爾干半島、希臘諸島及塞浦路斯,以至世界各地,總人口約1.7千萬。 公元前2000年亞該亞人、愛奧尼亞人、伊奧利亞人、多利安人等希臘部落從巴爾干半島北部進入后,同化了佩拉斯吉等土著居民,在前8~前6世紀,建立雅典、斯巴達等奴隸制城邦國家。同時,相互間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稱謂——海倫人,即古希臘人。
前5世紀建立起高度的古代文明。前8世紀起,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殖民,使古希臘語和古希臘文明得以廣泛傳播,對歐洲文化產(chǎn)生深遠影響。后受羅馬、東羅馬、奧斯曼等帝國的統(tǒng)治。歷史上曾有瓦拉赫人、斯拉夫人、阿爾巴尼亞人、土耳其人相繼遷入,但均被同化,同時亦使希臘的語言、文化、風俗等增添新因素。'700')this.width='700';" title="現(xiàn)存千年的12個古老民族">18~19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和反對奧斯曼帝國的斗爭的開展,各種民族和文化因素進一步融合,最終形成現(xiàn)代民族,1832年建立希臘王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參加協(xié)約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被德軍占領。政府與王室流亡國外。在“民族解放陣線”領導下進行了反法西斯侵略的武裝斗爭。1967年軍人發(fā)動政變,實行軍人專政。1974年確立共和制政體。
歷史沿革:
希臘大陸從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是西方文明的搖 籃。公元前3000至1400年,克里特島曾出現(xiàn)米諾斯文化,伯羅奔尼撒半島出現(xiàn)邁錫尼文化??死锾貚u約于公元前第3千紀末出現(xiàn)了青銅文化,公元前第2千紀初有了國家和文字。約公元前2000年左右,一些講希臘語的部落開始在希臘半島定居。公元前第 2千紀的中、后期,希臘人建立過邁錫尼、梯林斯、皮洛斯(舊譯“派洛斯”)等小國,已有文字,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邁錫尼文明。公元前第2千紀中期起,希臘人逐步向愛琴海(包括克里特島)的諸島擴張。傳說發(fā)生于小亞細亞地區(qū)的特洛伊戰(zhàn)爭,可能就在希臘人向外擴張的公元前13世紀下半葉或者公元前12世紀初。[7]
公元前1200年左右,多利亞人的入侵毀滅了邁錫尼文明。一些生活于原始社會末期的講希臘語的部落從北方進入希臘半島,引起了塞薩利亞及其以南的許多希臘部落和部族向不同方向的遷徙。國家、文字和宏偉的宮殿都消失了,繼之而來的是原始社會末期的社會組織和生活方式在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希臘人居住的地區(qū)占統(tǒng)治地位的“荷馬時代”。'700')this.width='700';" title="現(xiàn)存千年的12個古老民族">
8.波斯 民族歷史:4000年
波斯帝國興起于伊朗高原的古國。波斯人屬印歐語系的一支,約公元前二千年代末葉從中亞一帶遷至伊朗高原西南部(法爾斯地區(qū)—),有十個部落(六個農(nóng)耕,四個畜牧)。曾一度處于米堤亞統(tǒng)治之下。后經(jīng)過數(shù)十年擴充疆土,公元前550年,居魯士二世大帝推翻米底部落的統(tǒng)治,建立了波斯帝國。 在國王大流士一世 (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統(tǒng)治時期,波斯帝國達到鼎盛時期,其疆土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爾干半島,北起亞美尼亞,南至埃塞俄比亞,境內(nèi)包括70個民族,約1800萬人口,近700萬平方公里土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波斯帝國在公元前492年希波戰(zhàn)爭后逐漸由鼎盛走向衰落。
公元前334年,興起于歐洲巴爾干地區(qū)的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東侵,征服波斯全境。波斯人過征服及同化當?shù)氐囊晾嗜思胺且晾嗜俗迦簛硐蛞晾矢咴⒉ニ麄兊恼Z言及文化。即使面對馬其頓、阿拉伯、蒙古、突厥等勢力的入侵,同化依舊持續(xù)進行,直至伊朗伊斯蘭化。隨著時日的推移,大量的方言及區(qū)域性特性涌現(xiàn),二十世紀的伊朗及阿富汗以波斯人自居,反映出后奧斯曼土耳其、歐洲、高加索及阿拉伯世界的演化。最后的波斯帝國阿夫沙爾王朝、贊德王朝及卡札爾王朝瓦解后,高加索地區(qū)及中亞或獨立,或并入俄羅斯帝國。
埃蘭和米底時期(前2700年-前553年)埃蘭和米底尚未被希臘人稱為波斯,但卻是波斯地區(qū)歷史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份。埃蘭是波斯地區(qū)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位于今天伊朗的西南部,公元前三千年以前在底格里斯河東岸建國。他們和達羅毗荼人的關系十分密切,以善戰(zhàn)的人民著稱,在公元前2700年至前600年期間屢次被滅及復國,最后于前639年被新亞述帝國所滅。
米底(前678年~前553年)是一個以古波斯地區(qū)為中心的王國,領土最大時包括今伊朗全境及土耳其西部。米底屬于印歐語系的雅利安人,也是第一批在伊朗高原地區(qū)定落的民族。亞述帝國曾入侵伊朗高原,試圖征服。但是亞述的入侵,促使米底各部落走向聯(lián)合,從而形成了米底王國。公元前553年居魯士大帝起兵叛變,并于公元前550年推翻米底王國對波斯地區(qū)的統(tǒng)治。
波斯人是不拘一格的民族,以波斯語為共同的傳統(tǒng)。中亞的許多人種如哈扎拉族仍殘留下其蒙古祖先的影子。波斯語是伊朗高原的通用語言,因此被許多民族視為第二語言,如突厥人及阿拉伯人。伊朗的大部分波斯人信奉什葉派[32],東部則有遜尼派的追隨者(除了法爾西萬人(Farsiwans)及大部分哈扎拉族人),另有少數(shù)波斯人信奉巴哈伊信仰、瑣羅亞斯德教、基督教及猶太教。 西方堅稱波斯人是一個種族分類,但波斯人在大體上是泛民族族群,包括那里很少自稱為“波斯人”、有時以“伊朗人”自居的人們。波斯人及伊朗人二詞共通的用法已延續(xù)了多個世紀,縱使伊朗人實際上帶有不同的意思,伊朗人包括了那些使用不同語言但帶有關系的族群。作為泛民族族群,將波斯人定位為一個民族可帶來問題,因波斯人實際上是多樣性的族群。
9.印度斯坦 民族歷史:3500~4000年
印度斯坦族,南亞印度民族集團之一,又譯“興都斯坦人”。中國史籍中稱其居住地為 “身毒”、“賢豆”、“天竺”、“印度”等。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混有澳大利亞人種成分。歷史悠久,與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印度文化,盛行父系大家族制,常由三、四代人組成,歷史上長期遭受殖民統(tǒng)治,1947年與國內(nèi)其他民族一起獲得獨立。 印度斯坦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邦、中央邦、哈利亞納邦、比哈爾邦和拉賈斯坦邦等地。多數(shù)人信奉印度教,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佛教、基督教和耆那教等。
根據(jù)印度官方2001年人口普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計算,印度斯坦族人口約為3億,約占印度人口總數(shù)的30%,系印度人數(shù)最多的民族。該民族主要分布于恒河中上游的印地語地區(qū)和印度斯坦語地區(qū),主要操印地語,大體可以分為雅利安人和達羅毗荼人兩大類。前者主要包括阿里爾人、查特人、洛蒂人、馬利人、卡狄貢比人、拉其普特人、查米達爾人等。后者有邦多人、科爾巴人、白伽人、莫特拉人、恰布阿人、沙哈利埃人和高爾人等。高爾人又有不少支派,如帕特人、牟利亞人、高亞人、波爾伽人、波羅坦人、波爾海亞人、拉吉袞德人、拉吉牟利亞人等。可見,印度斯坦族是一個總的稱謂。上述各色人等的存在,保留了遠古時代部落生活的信息,說明印度斯坦民族的融合還沒有達到高度統(tǒng)一的程度。
屬高加索人種地中海類型,混有澳大利亞人種成分。一般認為印度斯坦人主要是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500年左右從中亞草原地區(qū)經(jīng)帕米爾—興都庫什山諸山遷往印度次大陸西北部的古代印歐人種雅利安游牧部落與當?shù)氐淖啬w色人種達羅毗荼人的混血后裔,故有人稱之為“雅利安—達羅毗荼人”。 印度斯坦人歷史悠久,與其他民族一起共同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印度文化。公元前2000年至前1000年間寫成《吠陀》,成為婆羅門教以及印度教最古老的經(jīng)典。后來成書的還有《奧義書》、《往世書》、《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摩奴法典》以及大量佛經(jīng),流傳至今,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重要遺產(chǎn)。在天文、歷算、醫(yī)學、音韻學、繪畫、音樂、舞蹈、建筑、雕刻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印度斯坦人與中國人民早有友好交往。公元前117年,張騫出使西域曾派副使前往。5世紀及以后,中國高僧法顯、玄奘曾游學其地,許多印度僧人也曾前來中國講經(jīng)。
文明:
印度斯坦人,是亞洲南部印度的居民,屬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混有澳大利亞人種成分,約有1.8億人(1978),使用印度斯坦語。印度斯坦人是印度次大陸文明的創(chuàng)造者之一。《吠陀》《奧義書》《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摩奴法典》等著作是印度斯坦人在文學、歷史、思想等方面成就的標志。在雕刻、繪畫、音樂、舞蹈、天文及自然科學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對東南亞和中國的文化有較大的影響。印度斯坦人大多信奉印度教,一部分信奉佛教和伊斯蘭教。根據(jù)印度教的傳說,恒河是天上的神女下凡,沐浴恒河水,飲用恒河水,可以沖滌身上的罪惡,死后可以升入天堂。因此,印度斯坦人常要到恒河沐浴,虔誠的教徒終身只飲恒河水,死后將骨灰撒入恒河。他們所喜愛的舞蹈、音樂,內(nèi)容也多與宗教有關。印度斯坦人男子一般穿無領長袖寬衣、圍褲或?qū)挻蟮难澴?。女子穿淺色開襟短袖緊身衣和彩色紗麗,腰身袒露。女子喜佩首飾,戴鼻飾。印度斯坦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恒河流域是主要的農(nóng)業(yè)區(qū)。棉紡織和傳統(tǒng)手工業(yè)水平很高。
10.阿伊努 民族歷史:3000~4000年
阿伊努人(阿伊努語:Ainu),或翻譯成愛努人、愛奴人、阿衣奴人,居住在俄羅斯庫頁島和日本北海道。有人認為,他們的祖先是新石器時期早期(約六、七千年以前)就從通古斯北部和東南亞遷居到日本。阿依努是他們混血產(chǎn)生的民族。 某些學者認為,阿伊努族人是阿拉伯移民,他們在某個時期控制了遠東廣大地區(qū)后分布在本州諸島。隨著日本的一些部族逐漸向北方移民,他們的地盤日益縮小。從公元七世紀后半期起阿伊努人被稱為“蝦夷”,系夷狄之意,這是日本人對占據(jù)日本外族或土著的稱呼。大約從公元十四世紀中葉起逐漸地改稱為阿伊努人。也有人說他們是繩文人(繩紋族)后人。
三千年前阿伊努人的北海道和東北家園被日本大和民族收復了。阿伊努人被趕出了他們生活的土地…… 最后他們在北海道的北部地區(qū)找到了避難所。阿伊努婦女會在嘴上和手臂上刺青,阿伊努人最主要的宗教儀式是殺死一頭被當作寵物的熊。他們歌唱、演奏樂器,并通過舞蹈和飲用米酒的方式來慶祝熊神之靈的離去。
阿伊努人自明治時期結束后,幾乎不為日本人所記起,他們?yōu)樯娑粲醯奈⑷鹾袈暩潜恢萌糌杪劇?993年,是聯(lián)合國的“國際先住民年”。有關的研究、調(diào)查才紛紛公諸于眾。阿伊努人有著和大和族祖先新繩文人、舊彌生人一樣悠久的歷史。他們是日本列島較早的居民和主人。繩文人的最早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本擦文化時期,也就是舊石器時期或新石器時代。而阿依努祖先之一的北方通古斯人則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移民到日本北海道和日本東北的。 由于生存環(huán)境惡劣等種種原因,1980年阿伊努人人口竟減少到2.4萬人。而古代阿伊努人曾是一個漁獵民族,駕著獨木舟在海上游弋,持槍在林中逐鹿奔跑,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有自己的語言,文化,屬通古斯人種和繩文人種的混合類型。他們不高的身材、淡褐色的皮膚及波狀翻卷的黑發(fā),都顯示出其與大和民族稍不同的特點。他們信仰萬物有靈和多神(和大和祖先的繩文人相似),每年都舉行隆重的“熊祭”和“鮭祭”儀式。廣袤的北海道森林和原野、蔚藍的大海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故鄉(xiāng)。
文化復興
1899年頒布的《北海道土著保護法案》,將明治時代對阿伊努的歧視正式合法化,否認了阿伊努的土地所有權,并授予北海道地方官以管理阿伊努公共資金的全權,阿伊努由此開始依附于日本國的社會福利。后來法案雖修改過幾次,但很多阿伊努人仍然對其表示反對,法案的標題用“kyudo-jin”(意為“泥土”或“土地”之人)來形容阿伊努人,招致直接的批評,造成的后果是,很多阿伊努的后代由于害怕在住房,上學和就業(yè)上遭受歧視,隱藏起少數(shù)民族身份。據(jù)估計共有約10萬阿伊努人,其中僅有2.5萬人公開承認自己的身份。
20世紀80年代,阿伊努各族群提出廢止這一法案的要求,1998年日本政府用一部新的法案取而代之,新法案規(guī)定,政府資金將用于阿伊努研究,阿伊努語言文化的推廣,以及改善學校中阿伊努的傳統(tǒng)教育
11.阿拉伯 民族歷史:3500年
阿拉伯人,泛指西亞和北非講阿拉伯語的居民?!鞍⒗币辉~最早出現(xiàn)于公元前9世紀。歐洲人稱之為“薩拉森人”。主要分布在西亞,占這些國家居民的大多數(shù),還有一小部分分布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尼西亞、埃塞俄比亞、索馬里、乍得、坦桑尼亞等國,估計約2.3億人。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北非和南阿拉伯的一部分人混有尼格羅人種特征。 在蒙昧時代,只有阿拉比亞的游牧民族貝都因人被稱為阿拉伯人。大擴張之后倭馬亞王朝建立,只有源出阿拉伯半島、血統(tǒng)純正的人才有資格自稱阿拉伯人,擁有高貴的身份;而到了阿拔斯王朝,文明的融合進一步加強。阿拉伯人這個概念,逐漸包括了帝國屬下所有使用阿拉伯語、信仰伊斯蘭的各族人民。
以上是簡便的說法,民族的斗爭與融合要復雜得多。很多人可以承受異族的統(tǒng)治,甚至皈依他們的宗教(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為了避稅),但他們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語言。直到阿拔斯王朝的末期,阿拉伯語才成為整個帝國的通用語言。和猶太人一樣,同屬閃族的分支。根據(jù)伊斯蘭傳統(tǒng)的說法,阿拉伯人的祖先是易斯馬儀(以實瑪利),而易斯馬儀則是易斯哈格(以撒)的同父異母兄弟,是易卜拉欣(亞伯拉罕)的長子。因此,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是兄弟民族。
阿拉伯人的民族來源可以上溯到遠古的閃米特人部落,他們認為自己是以實瑪利的后代。在歷史上與亞述人、阿拉米人、迦南人、腓尼基人、希伯來人(猶太人)等有親緣關系。7世紀初,伊斯蘭教興起后,各阿拉伯部落在伊斯蘭教旗幟下完成統(tǒng)一后,迅速向外擴張。 8世紀中葉建立起東自印度河,西至大西洋,橫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中國史稱“大食”)。 四大哈里發(fā)時期(632~661)建都麥地那,后移至庫法。倭馬亞王朝(661~750)遷都大馬士革;阿拔斯王朝(750~1055)遷都巴格達。10世紀起,國勢漸衰,并分裂為許多獨立的哈里發(fā)政權。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攻占巴格達,東部哈里發(fā)國遂亡。西部各哈里發(fā)國也隨之先后覆滅。
歷史貢獻
阿拉伯人對文學的貢獻:阿拉伯文學的主要題材是詩歌和散文?!豆盘m經(jīng)》堪稱阿拉伯文學的典范,而且《古蘭經(jīng)》不僅僅是一部宗教經(jīng)典,也是一部對社會、政治、道德體系全方位規(guī)劃的經(jīng)典,她使伊斯蘭更是代表著一種生活方式?!兑磺Я阋灰埂穭t生動展示了古代伊斯蘭世界社會生活的斑斕畫面,高爾基在評論《一千零一夜》時,把它譽為民間口頭創(chuàng)作中“最壯麗的一座里程碑”。亞洲四大文豪之一阿拉伯作家卡里·紀伯倫的詩篇號稱當代阿拉伯文學,乃至全世界文學的瑰寶。 在整個中古時代,阿拉伯文學較少神秘主義的色彩,而以戰(zhàn)爭和愛情作為主題的作品,和宗教題材相比,占據(jù)了壓倒多數(shù),這是它的一個顯著的特點。 首先出現(xiàn)的是“阿達卜”文學,阿達卜的意思是離開宗教,到詩文和其他作品中去尋求知識,所以它有兩個特點:一是提倡對非宗教知識的索求;二是富有象征和諷刺意味,代表作家賈希斯,作品有《動物志》和《吝嗇的國王》等。阿拉伯在"阿達卜"文學之后出現(xiàn)了廣為流傳并深受民眾喜愛的"馬開麥"文學,“馬開麥”的意思是“集會”,顧名思義,就是在人群聚集的地方"講故事"。 先驅(qū)者是哈馬沙尼,他編出了一套以阿市·阿魯?shù)峦泄ぐⅣ斔垢蔬_里為主角的系列故事集。哈利里緊步哈馬沙尼的后塵,代表作品為《阿布扎得言行錄》。 《一千零一夜》作為阿拉伯文學的代表作品,享譽全世界。該書主要形成于阿拔斯王朝時期,實際上是一部民間故事總集,只是由編纂者將其匯為一個整體而已。《一千零一夜》最后成書于16世紀。事實上,這本世界文學名著最早并非產(chǎn)生于阿拉伯,而是產(chǎn)生于印度。約在公元六世紀,這部具有連綴故事性的文學作品從印度傳到了波斯,后在八世紀被譯成阿拉伯文,開始在阿拉伯流傳,經(jīng)過幾個世紀的增改,約到中世紀末,它才形成現(xiàn)有的樣式,而原有的梵文底本則散佚了。按照書中所說,在印度和中國之間有一個叫薩桑的島國,國王山魯亞爾荒淫殘暴,每天娶一女子,睡一夜后即殺掉。女子都紛紛躲藏起來,
宰相奉命四處尋找而不得。宰相女兒山魯佐德不忍心看父親一籌莫展,自愿嫁給國王。山魯佐德晚上講故事引來了國王的好奇心,而且故意不講完,國王也就不殺她,命令她繼續(xù)講下去。于是,山魯佐德便一直講了一千零一個晚上,國王最后終于悔悟?!兑磺Я阋灰埂穼嶋H上講了134個故事,其中亦包括了一些寓言和童話。登場亮相的有社會上各色人等。故事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深刻地刻劃各種人物形象及心理活動,有時也鞭撻社會的某些丑惡乃至罪惡現(xiàn)象。故事中寓含的道理發(fā)人深思。
12.猶太人 民族歷史:3500年
現(xiàn)存千年的12個古老民族">猶太人(Jewish),或稱“尤太人”,是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國的一個族群。希伯來(猶太)語:乃是指猶太教民,或者更籠統(tǒng)意義上所有猶太族人(也被稱為猶太民族),是族群體既包括自古代沿傳下來的以色列種族,也包括了后來在各時期和世界各地皈依猶太宗教的人群。
ww從廣泛的角度,猶太人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嚴格的宗教奉行者。根據(jù)有關猶太人組織的統(tǒng)計,2007年全球猶太人總數(shù)約在1320萬人左右,其中540萬人定居在以色列,530萬人居住在美國,其余則散居在世界各地。猶太人口總數(shù)僅占全球總人口的0.2% ,上述數(shù)據(jù)也包含了自認為是猶太人但沒有歸屬于任何猶太社團組織的人群。 但事實上,全球猶太人的總人口很難得到準確統(tǒng)計,因為猶太人的定義存在多種標準和界定方式,導致統(tǒng)計的準確性受到了影響。猶太人的祖先名字叫雅各(阿拉伯發(fā)音為葉爾孤白),雅各是以撒的兒子、亞伯拉罕(阿拉伯發(fā)音為易卜拉欣)的孫子,后來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是“與神角力者”,而且因為他在和神搏斗的時候傷了腿筋,所以猶太人在宰殺動物時都要把腿筋挑出來丟棄。
雅各生有12個兒子,由于約瑟的關系,在七個荒年的第二年遷移到埃及,受到當時統(tǒng)治埃及的西克索斯人建立的埃及第十五和十六王朝的優(yōu)待(約公元前15世紀),居住在尼羅河下游,轉變?yōu)檗r(nóng)業(yè)民族。 西克索人被努比亞人暴動趕出埃及后,以色列人的地位急劇下降,淪為埃及人的奴隸,他們在摩西(阿拉伯發(fā)音為穆薩)的帶領下逃出埃及,逃回巴勒斯坦定居,雅各的12個兒子的后代形成十二個支派,原來在巴勒斯坦分居,后來統(tǒng)一成一個國家,先由便雅憫支派中的掃羅作王四十年。
之后由猶大支派中的大衛(wèi)擔任國王。大衛(wèi)(David)名字的意思是“被蒙愛者”,以色列國家在大衛(wèi)的兒子所羅門(阿拉伯稱為蘇萊曼大帝)擔任國王期間達到鼎盛。
所羅門死后,他的兒子羅波安繼承王位。由于他及一班年青的大臣所施行的苛刻政策,北部10個支族的人分離出去,單獨成立以色列王國,并推舉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為王,猶大支族和便雅憫支族聯(lián)合成立了猶太王國。以色列王國不久即被亞述人消滅,猶太王國尚堅持了幾百年,后來也終于被巴比倫帝國攻占,人民被虜?shù)桨捅葌惓蔀榕`。波斯帝國消滅巴比倫后。猶太人被允許回猶太區(qū),重建耶路撒冷圣殿,后來相繼淪為希臘和羅馬帝國的屬民。到了公元1世紀,撒馬利亞人和猶太人是沒有來往的。耶穌死后不久,猶太人起義反對羅馬人,耶路撒冷被羅馬大軍攻破,圣殿被拆毀,猶太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自稱為猶太人。
歷史上
在歷史上無論是伊斯蘭教還是基督教都有反猶的傳統(tǒng)。但也有對猶太人較為寬容的基督教國家及伊斯蘭教國家,對猶太人較寬容的基督教國家以波蘭為代表,對猶太人較寬容的伊斯蘭教國家以奧斯曼帝國為代表,雖然巴耶塞特二世之后的蘇丹改變了巴耶塞特二世的親猶作風,但總的說來生活在奧斯曼帝國的猶太人比生活在其他伊斯蘭教國家的猶太人受到較少的迫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傳統(tǒng)反猶的基督教有較大的轉變,現(xiàn)今的天主教教會在對待猶太人的態(tài)度上轉好。甚至將其祈禱文中涉及猶太人的部分做出更正。
波斯在剛剛開始伊斯蘭化的時候(634 至1255年),猶太人要交特定的稅禁止猶太人攜帶武器,禁止騎馬,禁止猶太人在有關穆斯林的案件中作證,歷史發(fā)展波斯宗教人口由伊斯蘭教遜尼派占大多數(shù)轉變?yōu)橐了固m教什葉派占大多數(shù)的國家,伊斯蘭教什葉派的神學觀點認為異教徒是不潔的(阿拉伯語)生活在什葉派占統(tǒng)治地位的波斯猶太人(1502 至1925)就認為是不潔,誰接觸過猶太人誰就要進行宗教的潔凈儀式后才能進行祈禱,猶太人禁止用穆斯林的公共浴室,禁止下雨或下雪的時候外出,因為雨水或雪花會通過接觸猶太人而污染穆斯林。猶太人被強迫戴特定的帽子穿特定的服飾進行識別,羅馬尼亞旅行家歷史學家J. J. Benjamin寫到“在波斯,猶太人要買東西時禁止在商店里接觸任何商品。如果商品被猶太人不經(jīng)意接觸了,就認為該商品被猶太人所污染,無論貨主開個什么價錢猶太人都必須把該商品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