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建筑是歐洲建筑史上繼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現(xiàn)的一種建筑風格。十五世紀產(chǎn)生于意大利,后傳播到歐洲其它地區(qū),形成帶有各自特點的各國文藝復興建筑。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在文藝復興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藝復興建筑最明顯的特征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筑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師和藝術家們認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權統(tǒng)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筑,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觀著和諧與理性,并同人體美有相通之處,這些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
但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筑師絕不是食古不化的人。雖然有人(如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在著作中為古典柱式制定出嚴格的規(guī)范 。不過當時的建筑師,包括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本人在內并沒有受規(guī)范的束縛。
他們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chuàng)新,甚至將各個地區(qū)的建筑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們還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科學技術上的成果,如力學上的成就、繪畫中的透視規(guī)律、新的施工機具等等,運用到建筑創(chuàng)作實踐中去。
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筑類型、建筑形制、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筑師在創(chuàng)作中既體現(xiàn)統(tǒng)一的時代風格,又十分重視表現(xiàn)自己的藝術個性??傊?,文藝復興建筑,特別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呈現(xiàn)空前繁榮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個大發(fā)展和大提高的時期。
一般認為,十五世紀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建成,標志著文藝復興建筑的開端。而關于文藝復興建筑何時結束的問題,建筑史界尚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學者認為一直到 十八世紀末,有將近四百年的時間屬于文藝復興建筑時期。另一種看法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到十七世紀初就結束了,此后轉為巴洛克建筑風格。
意大利以外地區(qū)的文藝復興建筑的形成和延續(xù)呈現(xiàn)著復雜、曲折和參差不一的狀況。建筑史學界對其它各國文藝復興建筑的性質和延續(xù)時間并無一致的見解。盡管如此,建筑史學界仍然公認 ,以意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建筑,對以后幾百年的歐洲及其他許多地區(qū)的建筑風格都產(chǎn)生了廣泛持久的影響。
建筑簡介
文藝復興建筑是15-19世紀流行于歐洲的建筑風格,有時也包括巴洛克建筑和古典主義建筑,起源于意大利佛羅倫薩。在理論上以文藝復興思潮為基礎,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權至上的哥特建筑風格,提倡復興古羅馬時期的建筑形式,特別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圓形拱券,以穹隆為中心的建筑形體等。例如,意大利佛羅倫薩美第奇府邸,維琴察圓廳別墅和法國楓丹白露宮等。
歷史背景
當時歐洲人的冒險事業(yè)已經(jīng)擴展到了亞洲和美洲,包括原有的地中海貿易中世紀后期的繁榮迅速造就了環(huán)地中海的一些富裕貿易城市。
在這些貿易城市中,商業(yè)資本的龐大力量使得羅馬帝國以后世俗力量和宗教力量的對比首次向世俗方向傾斜,市政廳,或者交易所,以至于為商業(yè)貴族營造的別墅等世俗建筑大量出現(xiàn),而新興貴族因為本身的立場而對于人文藝術的投資也是從前的宗教和封建勢力所不能比擬的。
這種相對富裕和活躍的氣氛最終導致了文藝復興時代文化的大發(fā)展。而反映在建筑上就是社會中真正的出現(xiàn)了建筑師這個行業(yè)。文藝復興真正奠定了建筑師這個名詞的意義,將這種新的行業(yè)加入了整個社會的經(jīng)濟呼吸之中。過去,并不存在建筑師這個工作,有的只是工程師、木匠或者石匠。但隨著建筑的興盛,對專業(yè)人才的需求亦越來越大,出現(xiàn)了“建筑師”這個名詞。他們不僅僅只將建筑作為一種營造的經(jīng)驗型行為,而是賦予建筑一個理論的和文化上的基石,正如建筑師在羅馬帝國所扮演的角色一樣。他們來自雕刻師、繪圖師、畫家、工程師和細木工等。建筑師的出現(xiàn),也為當時社會的思潮和文化進入建筑找到了一個切入點。
如果說以前(從羅馬帝國沒落到文藝復興開始)的建筑和文化的聯(lián)系多半處于一種半自然的自發(fā)性行為,那么文藝復興后的建筑思想和人文思想的結構緊密結合就肯定是一種非偶發(fā)的人為的行為,這種對于建筑的理解一直影響到了后世的各種流派。
并且由于環(huán)地中海的貿易繁榮,使得意大利的貿易城市的學者很容易就接受到古希臘羅馬在Byzantine和伊斯蘭國家所保存下來的文明成果。其中林林總總的文化思潮,比如人文主義的興起等對于建筑的影響非常巨大。而單就建筑造型而言,建筑師從古代數(shù)學家對于完美的數(shù)學模型中得到了啟示,他們認為世界是由完美的數(shù)學模型構成的,而大自然和人類的美皆出于數(shù)學模型的完美。基于此開始了文藝復興時代建筑師對于完美建筑比例的追求。
另一個引發(fā)的重點就是柱式,在羅馬帝國之后,文藝復興的建筑師重新繼承了一整套古典的柱式,并且依此為基準奠定了直到現(xiàn)代建筑誕生的經(jīng)典建筑營造模式。
發(fā)展過程
大致可分為以佛羅倫薩的建筑為代表的文藝復興早期(15世紀),以羅馬的建筑為代表的文藝復興盛期(15世紀末至16世紀上半葉)和文藝復興晚期(16世紀中葉和末葉)。
意大利文藝復興早期建筑 著名實例有:佛羅倫薩大教堂中央穹窿頂(1420~1434),設計人是F.勃魯涅列斯基,大穹窿頂首次采用古典建筑形式,打破中世紀天主教教堂的構圖手法;佛羅倫薩的育嬰院(1421~1424)也是勃魯涅列斯基設計的;佛羅倫薩的美第奇府邸(1444~1460),設計人是米開羅佐;佛羅倫薩的魯奇蘭府邸(1446~1451),設計人是L.B.阿爾伯蒂。
?。ǚ鹆_倫薩的育嬰院)
意大利文藝復興盛期建筑 著名實例有:羅馬的坦比哀多神堂(1502~1510),設計人D.布拉曼特;羅馬圣彼得大教堂(1506~1626);羅馬的法爾尼斯府邸(1515~1546),設計人小桑迦洛等。
?。_馬圣彼得大教堂)
意大利文藝復興晚期建筑 典型實例有維琴察的巴西利卡(1549)和圓廳別墅(1552),兩座建筑設計人都是A.帕拉第奧。
?。ňS琴察的巴西利卡)
建筑理論
這時期出現(xiàn)了不少建筑理論著作,大抵是以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為基礎發(fā)展而成的。這些著作淵源于古典建筑理論。特點之一是強調人體美,把柱式構圖同人體進行比擬,反映了當時的人文主義思想。特點之二是用數(shù)學和幾何學關系如黃金分割(1.618∶1)、正方形等來確定美的比例和協(xié)調的關系,這是受中世紀關于數(shù)字有神秘象征說法的影響。意大利15世紀著名建筑理論家和建筑師阿爾伯蒂所寫的《論建筑》(又稱《建筑十篇》),最能體現(xiàn)上述特點。文藝復興晚期的建筑理論使古典形式變?yōu)榻┗墓ぞ?,定了許多清規(guī)戒律和嚴格的柱式規(guī)范,成為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建筑的張本。晚期著名的建筑理論著作有帕拉第奧的《建筑四論》(1570)和G.B.da維尼奧拉的《五種柱式規(guī)范》(1562)。
主要成就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世俗建筑類型增加,在設計方面有許多創(chuàng)新。世俗建筑一般圍繞院子布置,有整齊莊嚴的臨街立面。外部造型在古典建筑的基礎上,發(fā)展出靈活多樣的處理方法,如立面分層,粗石與細石墻面的處理,疊柱的應用,券柱式、雙柱、拱廊、粉刷、隅石、裝飾、山花的變化等,使文藝復興建筑呈現(xiàn)出嶄新的面貌。世俗建筑的成就集中表現(xiàn)在府邸建筑上。
教堂建筑
利用了世俗建筑的成就,并發(fā)展了古典傳統(tǒng),造型更加富麗堂皇。不過,往往由于設計上局限于宗教要求,或是追求過分的夸張,而失去應有的真實性和尺度感。
建筑技術
梁柱系統(tǒng)與拱券結構混合應用;大型建筑外墻用石材,內部用磚,或者下層用石、上層用磚砌筑;在方形平面上加鼓形座和圓頂;穹窿頂采用內外殼和肋骨;這些,都反映出結構和施工技術達到了新的水平。
城市和廣場
城市的改建往往追求莊嚴對稱。典型的例子如佛羅倫薩、威尼斯、羅馬等。文藝復興晚期出現(xiàn)一些理想城市的方案,最有代表性的是V.斯卡莫齊的理想城。廣場在文藝復興時期得到很大的發(fā)展。按性質可分為集市活動廣場、紀念性廣場、裝飾性廣場、交通性廣場。按形式分,有長方形廣場、圓形或橢圓形廣場,以及不規(guī)則形廣場、復合式廣場等。廣場一般都有一個主題,四周有附屬建筑陪襯。早期廣場周圍布置比較自由,空間多封閉,雕像常在廣場一側;后期廣場較嚴整,周圍常用柱廊,空間較開敞,雕像往往放在廣場中央。
園林
從14世紀起,修建園林成了一時的風尚。15世紀時,貴族富商的園林別墅差不多遍布佛羅倫薩和意大利北部各城市。16世紀時,園林藝術發(fā)展到了高峰。
風格特點
文藝復興建筑最明顯的特征是揚棄了中世紀時期的哥特式建筑風格,而在宗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柱式構圖要素。
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筑師和藝術家們認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權統(tǒng)治的象征,而古代希臘和羅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們認為這種古典建筑,特別是古典柱式構圖體觀著和諧與理性,并同人體美有相通之處,這些正符合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觀念。
但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筑師絕不是食古不化的人。雖然有人(如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在著作中為古典柱式制定出嚴格的規(guī)范。不過當時的建筑師,包括帕拉第奧和維尼奧拉本人在內并沒有受規(guī)范的束縛。
他們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chuàng)新,甚至將各個地區(qū)的建筑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們還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科學技術上的成果,如力學上的成就、繪畫中的透視規(guī)律、新的施工機具等等,運用到建筑創(chuàng)作實踐中去。
代表人物
伯魯乃列斯基(Fillipo Brunelleschi)
從時間和地點上來看,意大利的佛羅倫斯算是作為文藝復興的開端了。建筑師伯魯乃列斯基(Fillipo Brunelleschi)在意大利佛羅倫斯所建的大教堂就沒有采用哥特形式,而是看起來很像拜占庭的圣母大教堂,可是卻沒有采用三角帆拱,而是直接將尖拱放在了一個八角形的墻上。而最后看起來很危險的在頂上面的一個小亭子卻起了連接拱的幾個部分并且用自重將他們壓在一起的作用。另外,這個拱頂是一個木結構的頂,而不是羅馬的石或混凝土頂。
而他在Santa Sroce的Franciscan Friary的Closter中,為Pazzi Family所建立的Chapel真正用上了三角帆拱,這次下部的平面是一個正方形,而上是一個三角帆拱加圓拱,失傳幾個世紀的工藝終于復活。從此這種圓頂加上巴西利卡的平面成為了后來幾個世紀內的標準。
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Leon Battista Alberti)
伯魯乃列斯基兼具了一個傳統(tǒng)中世紀工匠的角色,真正作為復興時期建筑師代表的,并且真正將文藝復興建筑的營造提高到理論高度的是萊昂?巴蒂斯塔?阿爾伯蒂,他的《論建筑》于1485年出版。(這里值得一提的是Gutenberg發(fā)明了印刷術,使得文化的交流變得更加快速。這是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因素。)他在這本書里面體現(xiàn)了從文藝復興人文主義者地角度討論了建筑的可能性。他提出應該根據(jù)歐幾里德的數(shù)學原理,在圓形,方形等基本集合體制上進行合乎比例的重新組合以找到建筑中美的黃金分割。他在建設Palazzo Rucellai的過程中 使用了各種柱式,而這些柱子都擁有經(jīng)過精心推敲的比例。而宮殿的頂部也是獨創(chuàng)的深出檐,甚至遮住了屋頂,使得建筑的外觀保持完整的方形。
伯拉孟特(Donato Bramante)
伯拉孟特是將這種唯理主義古代精神推向極致的人,他竭盡所能的推敲每一個建筑比例,從他的坦比哀多(Tempietto of San Pietro)中你可以看到這種被推敲到近乎完美的比例 。而往后的很多公共,宗教建筑,比如圣彼得教堂,巴黎萬神廟,甚至白宮都有布拉芒特的影子。
文藝復興時期規(guī)模最宏大的作品可以說是圣彼得教堂,這個教堂的修建歷史超過了一個世紀。而建筑師的名單列出來如同一個文藝復興的名人錄。而這個開端或者說骨架,則是由布拉芒特來完成的。而后陸陸續(xù)續(xù)有Raphael、Peruzzi、Sangallo the Younger、米開朗基羅、Vignola、Della Porta、Fontana和Maderna。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米開朗基羅并不是一個專業(yè)的建筑師,而是一個偉大的雕塑家。而正因為這一點是他避免的他的同代人過分糾纏于比例之中的弊端而從一個雕塑家獨特的三維視角來提煉建筑。他利用各種手法,比如破壞均衡,或者是利用狹長的走道或者柱廊,來達到一種感動人心的建筑效果,而對于是否符合嚴格的古典比例卻不是很在意。其中用于圣彼得大教堂的巨柱式便是他將普通柱式拔高幾倍而得到的。而這種對于古典母題的創(chuàng)造性應用將文藝復興引入了后期的手法主義。
帕拉第奧(Palladio)
在維琴察的領袖人物是帕拉第奧。他是一個嚴肅的古典主義者,對于古典主義的蒸餾使得這位大師的作品總是帶有鉆石般的純粹。體現(xiàn)了文藝復興建筑的數(shù)學美感的精確性和那種對于集中式平面的控制力。而進一步看則可以看見在這種嚴格的美學體系下,作為建筑的主體已經(jīng)被擠入一個很邊緣的角落,建筑在他的手中徹底變成了一個概念的載體。
傳播北歐
文藝復興進一步向著Alpen的北方傳播。這種傳播卻并不是很順利,北方的歐洲文明并沒有能夠直接接觸到古代文明的遺跡,比如雅典衛(wèi)城或者是羅馬城遺跡,而雖然當時印刷術已經(jīng)發(fā)明,可是印刷品始終只是對于建筑的貳維再現(xiàn),他不可能讓建筑師獲得臨場的建筑感受,而且當時很多的大師都是由外行轉入的,比如米開朗基羅。而他們對于建筑的描述很多是純感受性質的,很難用印刷品來表達。北方的建筑師最多只能依照圖解對于當時流行樣式來一個照樣翻制,至于對于這種文化的理解,又或者對于這種新風格怎么和當?shù)仫L格進行妥善的協(xié)調,除了一些天才建筑師以外就很少能達到了。
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也影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南方建筑進入北方。那就是同時進行的宗教改革。這次改革造成某種程度上的歐洲分裂。不同的教宗之間時有戰(zhàn)爭,而不同的宗教信仰也造成了不同的文化理解。有時候對于南方教廷的反對甚至可以影響到對于南方文化的排斥。
遠離古典文化中心和民族自身文脈的產(chǎn)生導致了北方建筑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特點,他們通常都不是純粹的文藝復興式樣的,而且也很難找到如同帕拉第奧的那種異常嚴格的比例和對稱關系。不過卻由于北方國家的新教特征導致世俗建筑中多樣化的風格。而一旦這些風格穩(wěn)定下來以后又重新成為了歷史文脈中的新的母題。這樣北方建筑相對南方建筑在文藝復興的風格演進中便缺少了明確的斷代史。
風行歐洲
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的影響深遠,在16~18世紀風行歐洲,大多與其本國的建筑風格結合起來。
對法國的影響
16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的影響下形成法國文藝復興建筑。從那時起,法國的建筑風格由哥特式向文藝復興式過渡,往往把文藝復興建筑的細部裝飾應用在哥特式建筑上。當時主要是建造宮殿、府邸和市民房屋等世俗建筑。代表作品有:尚堡府邸(1519~1547)、楓丹白露離宮(1528~1540)。尚堡府邸原為法國國王法蘭西斯一世的獵莊和離宮,建筑平面布局和造型保持中世紀的傳統(tǒng)手法,有角樓、護壕和吊橋;外形的水平劃分和細部線腳處理則是文藝復興式的,屋頂高低參差。17世紀和18世紀上半葉在法國建筑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則是古典主義建筑風格。
對英國的影響
16世紀中葉,文藝復興建筑在英國逐漸確立,建筑物出現(xiàn)過渡性風格,既繼承哥特式建筑的都鐸傳統(tǒng),又采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的細部。中世紀的英國熱衷于建造壯麗的教堂,16世紀下半葉開始注意世俗建筑。富商、權貴、紳士們的大型豪華府邸多建在鄉(xiāng)村,有塔樓、山墻、檐部、女兒墻、欄桿和煙囪,墻壁上常常開許多凸窗,窗額是方形。文藝復興建筑風格的細部也應用到室內裝飾和家具陳設上。府邸周圍一般布置形狀規(guī)則的大花園,其中有前庭、平臺、水池、噴泉、花壇和灌木綠籬,與府邸組成完整和諧的環(huán)境。典型例子有哈德威克府邸(1590~1597)、阿許貝大廈(1572)等。
17世紀初,英國為了顯示王權的威嚴,王室在倫敦設計建造龐大的白廳宮,但只建成了大宴會廳(1619~1622)。英國建筑師I.瓊斯在設計這座建筑物時,采用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筑師帕拉第奧嚴格的古典建筑手法,擺脫了英國中世紀建筑的影響。這時期的建筑仍然以居住建筑占主要地位,古典柱式和規(guī)則的建筑立面漸漸代替了伊麗莎白時期自由的過渡性風格。
1640年開始的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削弱了王室的專制統(tǒng)治,但在君主立憲的斯圖亞特王朝時,古典建筑手法在英國仍占主導地位,以倫敦圣保羅大教堂為代表作。
18世紀初,為英國新貴族和一部分富商建造府邸成了建筑活動的中心。這些新府邸規(guī)模宏大,應用嚴格的古典手法,追求森嚴傲岸的風格。比較有代表性的實例是牛津郡的勃侖罕姆府邸(1704~1720)、約克郡的霍華德府邸(1699~1712)和凱德爾斯頓府邸(1757~1770)。府邸的平面布局多半是正中為主樓,樓內有大廳、沙龍、臥室、餐廳、起居室等。主樓前是一個寬敞的三合院。它的兩側又各有一個很大的院子,一個是馬廄,另一個有廚房和其他服務用房。這種布局方式意在表現(xiàn)新貴族和巨商們的氣派和財富。
對德國的影響
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的影響下,德國在16世紀下半葉出現(xiàn)文藝復興建筑。開始,主要是在哥特式建筑上安置一些文藝復興建筑風格的構件,或者增添一些這種風格的建筑裝飾。典型實例如規(guī)模巨大的海得堡宮(1531~1612)和海爾布隆市政廳(1535~1596)。1560年,巴伐利亞公爵阿爾伯蒂五世在慕尼黑重建府邸,有意采用古典風格,其中的文物陳列廳是德國文藝復興建筑中的精美作品。
從17世紀開始,意大利建筑師陸續(xù)從意大利北部把文藝復興建筑藝術帶到德國。而德國建筑師也開始真正接受文藝復興建筑,并創(chuàng)造了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手法。不來梅市政廳1612年改造后的立面可稱代表作。
對西班牙的影響
從15世紀末葉開始,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影響了西班牙建筑。那時起,西班牙建筑的顯著特點是把文藝復興建筑的細部用在哥特式建筑上,同時還帶有中世紀統(tǒng)治西班牙的摩爾人的藝術印記。建筑造型變化很多,裝飾豐富細膩,幾乎可同銀飾媲美,因而稱為“銀匠式”風格。比較有代表性的實例是薩拉曼卡的貝殼府邸(1512~1514)和阿爾卡拉?埃納雷斯大學(1537~1553)等。
從16世紀中葉起,西班牙的一些建筑師和雕刻家曾到弗蘭德爾和意大利考察,深受古典藝術影響。當時最著名的作品是馬德里郊區(qū)的埃斯庫里阿爾宮。從17世紀中葉起,巴洛克建筑在西班牙興起。
歷史評價
在文藝復興時期,建筑類型、建筑形制、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筑師在創(chuàng)作中既體現(xiàn)統(tǒng)一的時代風格,又十分重視表現(xiàn)自己的藝術個性??傊?,文藝復興建筑,特別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呈現(xiàn)空前繁榮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一個大發(fā)展和大提高的時期。
一般認為,十五世紀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建成,標志著文藝復興建筑的開端。而關于文藝復興建筑何時結束的問題,建筑史界尚存在著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學者認為一直到 十八世紀末,有將近四百年的時間屬于文藝復興建筑時期。另一種看法是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到十七世紀初就結束了,此后轉為巴洛克建筑風格。
意大利以外地區(qū)的文藝復興建筑的形成和延續(xù)呈現(xiàn)著復雜、曲折和參差不一的狀況。建筑史學界對其它各國文藝復興建筑的性質和延續(xù)時間并無一致的見解。盡管如此,建筑史學界仍然公認 ,以意大利為中心的文藝復興建筑,對以后幾百年的歐洲及其他許多地區(qū)的建筑風格都產(chǎn)生了廣泛持久的影響。
物品器具 9款高腳杯及世界主要酒杯品牌
上一篇:其他 汽車尾部字母的含義
下一篇:其他 世界上10家最美的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