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人妻色偷偷久久_天天鲁一鲁摸一摸爽一爽_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_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_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歡迎訪一網寶!您身邊的知識小幫手,專注做最新的學習參考資料!
首頁 > 其他 >

宗教民俗 古人過年時為何特別青睞魚

一網寶 分享 時間: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點贊

  引用

  【僧不僧,俗不俗】

  佛家稱出家人為“僧”,在家人為“俗”。僧人剃除須發(fā),披上僧服,受了大戒以后,從形貌服侍到起居作息,都與俗人有很大的區(qū)別。俗語中形容某人的穿著打扮或行為不倫不類,謂之“僧不僧,俗不俗”。如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我經文也不會談,逃禪也懶去參……別的都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币沧鳌吧簧啦坏??!薄暗馈保傅朗?。道士與僧人的形象與作為也有很大區(qū)別。如魯迅《吶喊·風波》:“現(xiàn)在的長毛,只是剪人家的辮子,僧不僧,道不道。”也比喻辦事不按常規(guī),不合情理。如《紅樓夢》第六三回:“從來沒見拜帖上下別號的,這也是俗語說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個什么道理?!保ɡ蠲鳈啵?/p>

  引用

  【慈悲為本,方便為門】

  作為“佛、法、僧”三寶之一的出家人以普渡眾生、行菩薩道為己任。菩薩道的主要精神體現(xiàn)在替眾生“與樂、拔苦”的慈悲心上。因此,南朝梁·沈約《究竟慈悲論》指出:“釋氏之教,義本慈悲。”慈悲是發(fā)起一切善行的基礎。不過,光有慈悲還不夠。度化眾生還需要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權巧之智,稱為“方便門”。如唐·窺基《法華經玄贊》卷三解釋:“利物有則曰方,隨時而濟曰便?!睋f,佛有八萬四千方便法門,度化一切眾生。如元·朱凱《昊天塔》第四折中長老說:“俺出家的人,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保ɡ蠲鳈啵?/p>

  引用

  【螺螄殼里做道場】

  在狹窄簡陋處做成復雜的場面和事情,今謂之“螺螄殼里做道場”。道場是梵語mandala(曼荼羅)的意譯,或譯為“壇”,指供奉佛菩薩像,依據一定的要求布置并舉行法會的宗教場所。清·顧張思《土風錄》卷二說:“延請僧道作法事曰作道場”。佛教中有名的法會道場有水陸道場、慈悲道場等。釋迦牟尼成道的地方,稱為菩提道場,在 中 印 度摩 揭 陀 國 尼 連 禪河側的菩提樹下。(參見《大唐西域記》卷八)道場亦泛指修行佛法的場所乃至喻指所修的佛法,如《維摩詰經·菩薩品》:“眾生是道場,知無我故;一切法是道場,知諸法空故?!贝送猓谒鍩蹠r,曾詔改佛寺之名,亦稱道場。在古例中如南朝宋·謝靈運《山居賦》:“欣見素以抱樸,果甘露于道場”。(李明權)

  引用

  【僧來看佛面】

  這個俗語的意義同“不看僧面看佛面”有所不同?!吧畞砜捶鹈妗保^和尚來訪,看在佛的面上也應款待他。比喻接待來人,要看在其他有關人員的情分上,給予禮遇。《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二回:“這個人是你王公公薦來的,僧來看佛面,不可輕慢于他?!?/p>

  引用

  【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

  “如來佛”即佛,“如來”是佛的十種尊號之一。神話小說《西游記》描寫孫悟空神通廣大,一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但卻無論如何也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此俗語比喻不管有多大本事,用盡解數(shù),也擺脫不了某種力量的控制。如羅廣斌、楊益言《紅巖》第六章:“果不出所料,眼前這一套全是美國顧問處的設計,可是不管嚴醉有天大本事,還是跳不出如來佛的掌心!”

  引用

  【嗔拳不打笑面】

  古時江淮一帶有“嗔拳笑面”之戲,雙方帶面具作胡人勇士狀,一扮“嗔拳”,一扮“笑面”。(可參閱宋·高承《事物紀原·博弈嬉戲》)禪宗有“嗔拳不打笑面”之語,《續(xù)傳燈錄·泉州云臺因禪師》:“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嗔拳不打笑面。”后俗語中多用之,謂惱怒者不拳打笑臉相迎的人。或謂對人和氣可以免遭欺辱,如《金瓶梅詞話》第七十二回:“他有錢的性兒,隨他說幾句罷了。常言嗔拳不打笑面,如今時年尚個奉承的,拿著大本錢做買賣,還放三分和氣。”也作“嗔拳輸笑面”。如《水滸傳》第二十七回:“自古嗔拳輸笑面,從來禮數(shù)服奸邪。只因義勇真男子,降伏兇頑母夜叉。”

  引用

  【解鈴還須系鈴人】

  比喻誰做的事有了問題,仍須由誰去解決?!吨冈落洝肪矶骸敖鹆昵鍥鎏J法燈禪師在眾日,性豪逸,不事事,眾易之。法眼(禪師)都契重。(法)眼一日問眾:‘虎項金鈴,是誰解得’?眾無對。師(法燈)適至,(法)眼舉前語問。師(法燈)曰:‘系者解得?!比纭段饔斡洝返谄呤换兀骸斑@正是:獅項金鈴何人解,解鈴人還問系鈴人。”

  引用

  【新來和尚好撞鐘】

  比喻新來乍到的人手腳總是比較勤快。如《歧路燈》第八回:“果然‘新來和尚好撞鐘’,鎮(zhèn)日不出園門,將譚紹文舊日所讀之書,苦于點明句讀,都叫丟卻。自己到書店購了兩部課幼時文,課誦起來。”(參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條)

  引用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佛教把眾生世界分為“三界”。其中欲界包括六欲天、人間和地獄;色界包括四禪十八天;無色界包括四空天。三界是眾生生死輪回的處所,充滿痛苦煩惱,被喻為“火宅”?!拔逍小痹侵袊糯恼軐W概念,指構造物質世界的五大元素:金、木、水、火、土。這“五行”不但有各自的本質特征,而且相互之間有生成、克制等聯(lián)系,從而構成了萬物及其運動變化?!俺鋈缤狻本褪浅錾垒喕?,“不在五行中”就是不受物質的障礙。俗語“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指超凡脫俗,不受世俗的污染和拘束。如《封神演義》第二六回:“妹妹既系出家,原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豈得以世俗男女分別而論?!庇秩纭度龑毺O(jiān)西洋記演義》第二六回:“真君道:我既超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怎么又來管你凡間什么閑爭閑鬧斗?”

  引用

  【騎牛覓牛,騎驢覓驢】

  《景德傳燈錄·福州大安禪師》:“師即造于百丈,禮而問曰:學者欲求識佛,何者即是?百丈曰:大似騎牛覓牛。師曰:識后如何?百丈曰:如人騎牛至家。師曰:末審始終如何保任?百丈曰:如牧牛人執(zhí)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師自茲領旨,更不馳求?!庇帧陡V莅堅旱老6U師》:“問:如何是正真道?師曰:騎驢覓驢?!蔽闹序T牛覓牛、騎驢覓驢是相同的比喻,覓牛比喻“求識佛”,覓驢比喻求“正真道”。“騎?!敝!ⅰ膀T驢”之驢則未明言,然由下一則語錄可知。同上《梁寶志和尚大乘贊》:“不解即心即佛,真似騎驢覓驢?!绷x即眾生本具的佛性。后以此二語比喻忘其本有而到處尋求。宋·黃庭堅《寄黃龍清老》詩:“騎驢覓驢但可笑,非馬喻馬亦成癡?!?/p>

  引用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謂行善得樂報,作惡得苦報,不會沒有報應,只是報應有快有慢而已。佛教說“三是因果報應”。依善惡業(yè)力的大小,或現(xiàn)世受報,稱為“現(xiàn)報”;或來生受報,稱為:“生報”;或隔二生以上才受報,稱為“后報”。這就是所謂“來早”或“來遲”的不同。如元·無名氏《硃砂擔》第二折:“休將奸狡昧神祇,禍福如同燭影隨;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边@句俗語的變式較多,且舉數(shù)例。如明·張景《飛丸記》第十六出:“善惡終有報,只爭早與遲。自家押解的便是。世藩丈夫相權,善作威福,縉紳切齒,臺諫舌縮。不意天意昭昭,禍來忽倏。”又如《飛龍全傳》第八回:“可憐二魏平日千般兇惡,萬種強梁,今日雙雙俱遭鄭恩之手,了命歸陰。正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善惡必報,遲速有期。”也省為“善惡到頭終有報”。如峻青《寫在百花重放的時候》:“我們中國有一句老話:善惡到頭終有報”。

  引用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道,指“道行”。魔,梵語mara,指一切擾亂身心,妨害修行者。《魔逆經》指出:“其精進者,乃為魔求其便;若懈怠者,彼當奈何。”釋迦太子成道前夕,坐于菩提樹下,自誓:“不成正覺,不起此座!”其時天界魔宮震動,魔王波旬先率魔軍進行威嚇,又遣魔女進行引誘,均以失敗告終。在修行中降伏魔事主要是靠“智慧”。正如隋·智顗指出:“轉魔事為佛事,即巧慧?!睉磺猩茞壕辰纾俏ㄐ乃F(xiàn)?!暗宋┬模姛o所見。若取之則心外有境,便成魔事?!保ㄋ巍ぱ訅邸度f善同歸集》卷上)佛家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告誡修行者警覺修行過程中難免出現(xiàn)的各種“魔事”。俗語用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后,前進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礙。如清·譚嗣同《仁學》:“算學盛而愈多難取之題,治理盛而愈多難防之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愈進愈阻,永無止息。然反而觀之,向使不進,乃并此阻而不可得。是阻者進之驗,弊者治之效也?!币沧鳌暗栏咭怀撸Ц呤?。”如清·王有光《吳下諺聯(lián)》卷三:‘道高一尺,魔高十丈。到得登峰,則魔自退?!庇袝r也反其意而作“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謂總有壓倒勝過對手的一招。如雪克《戰(zhàn)斗的青春》第八章五:“敵人魔高一尺,我就來個道高一丈?!?/p>

  引用

  【游僧攆住持】

  游方僧攆走住持僧。游僧,指在外云游參學,到別的寺院去掛單暫時居住的和尚。住持,主持一個寺院的大和尚。相似意義的俗語還有“香火趕出和尚”。比喻反客為主,外人攆走主人。如《兒女英雄傳》第七回:“那婦人也要挨著他坐。他喝聲道:‘你另找地方坐去!’那婦人道:‘這可是新樣兒的!游僧攆住持,我們的屋子,我倒沒了座了!’”

  引用

  【裝一佛像一佛】

  安裝一尊佛像,就像一尊佛像,意為手藝高。比喻學一行像一行,干一行會一行。如《醒世恒言》卷三八:“直豎起一面大牌,寫著‘李氏專醫(yī) 小 兒 疑 難雜癥’十個字。鋪內一應什物家伙,無不完備。真?zhèn)€裝一佛像一佛,自然像個專門的太醫(yī)起來?!?/p>

  引用

  【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

  寺院中一般有大鐘、堂鐘和殿鐘。按寺院的制度,凡遇法會、集眾、食時、寢前及僧人寂滅等,都要撞鐘。撞鐘有一定的規(guī)則與技巧,其作用大致有三個:警覺、號令和報時?!峨沸薨僬汕逡?guī)·法器章》指出:“大鐘,叢林召令資始也。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笨梢娮茬姷闹匾饔檬蔷X僧眾,消除昏惰,精進修持。就其原義來說,“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意為要做好一日和尚,就有撞好一日鐘,暗含每日精進之意。世人一般把和尚看作消極遁世的人,又把和尚同寺院的鐘聲聯(lián)系在一起。俗語“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比喻消極應付工作,得過且過地混日子。如《西游記》第十六回:“那道人道:‘拜已畢了,還撞鐘怎么?’行者方丟了鐘杵,笑道:‘你那里曉得,我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又如茅盾《子夜》十五:“我早就辭過職了,吳老板還沒答應,我只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

  引用

  【閻王判你三更到,定不容人到四更】

  中國民間多把死和地獄、閻王聯(lián)系在一起。原來,中國古代便有死入黃泉、陰間的說法。泰山、酆都都是民間熟悉的陰曹地府,東岳大帝為百鬼之主,酆都大帝為幽冥之王。佛經傳入后,關于地獄的詳盡描繪大大豐富了“鬼世界”的內容。通過俗講(變文)、壁畫(變相)和通俗小說等的傳播,地獄、閻王等深入人間,并和中國原有的傳說糅合在一起。其實,按佛教“六道輪回”的說法,人死了未必都入地獄,只有犯“五逆十惡”的人才會入地獄。俗語“閻王判你三更死,定不容人到四更”,反映了中國民間舊時“死生有命”的觀點,謂人的壽數(shù)是命中注定的,“大限”一到,非死不可。民間還傳說,閻羅王掌管生死簿。如《警世通言》卷二八:“(許宣)折身便回來長橋堍下,自言自語道:‘時衰鬼弄人,我要性命何用?’看著一湖清水,卻待要跳。正是:閻王判你三更死,定不容人到四更?!贝怂渍Z的變式很多,再舉兩例:如《濟公全傳》第二八回:“昨天要死沒死了,是還有兩天罪沒受完呢。這真是閻王注定三更死,那敢留人到五更。”又如劉行《太行風云》二:“萬般皆由命,半點不由人。閻王叫你五更去,不能雞叫到天明。今日黑暗睡下,明早穿不穿鞋,誰知道?這都是命里定的?!?/p>

  引用

  【閻王不在家,業(yè)鬼由他鬧】

  閻王,主管地獄之主。業(yè)鬼,生前作惡死入地獄的鬼。比喻主事的人不在時,趁機胡鬧。如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一折:“妝體態(tài),弄妖嬈,共伴當,做知交,將家長,廝瞞著??烧情愅醪辉诩遥@伙業(yè)鬼由他鬧。”

  引用

  【閻羅王做生意,鬼也沒得上門】

  閻羅王為地獄主,連鬼都怕他。此俗語比喻沒有一個主顧敢登門。如明·吾丘瑞《運甓記》第二三出:“今日早間坐到這個時候,并無一個主顧與我發(fā)市。正是:閻羅王做生意,鬼也沒得上門。”或作“閻王老子開飯店,鬼都不上門”。多比喻惡人當?shù)?,都敬而遠之,無人敢惹。如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第十一章三:“因為聽講的人,尤其下級軍官,一次比一次多,不像以前‘閻王老子開飯店,鬼都不上門’。”

  引用

  【閻王好見,小鬼難當】

  小鬼,鬼卒,是閻羅王的屬下。比喻當官為首的還可以,而手下的人卻難以對付。如《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二八回:“但是‘閻王好見,小鬼難當’。志世侄雖然不要錢,還有禁卒人等,未必可以通融的?!庇肿鳌按笸鹾靡姡」黼y當”。如魯迅《三閑集·路》:“現(xiàn)在的人間也還是‘大王好見,小鬼難當’的處所。”

  引用

  【閻羅王撞著對面鬼】

  謂小鬼對面撞上閻王。謂人生前作惡多端,死后即受地獄惡報,碰上閻羅王,無法逃脫。這句俗語是用“因果報應”之說,警誡人們不要作惡。免遭“冥譴”。如清·王有光《吳下諺聯(lián)》卷三:“閻羅王撞著對面鬼。此例句法,實是鬼撞著閻羅王對面。人作惡事多端,罹冥府桁楊刀鋸,亦直受無辭耳。獨是曖昧隱情,負疚衷曲,不可對人之處,卻有甚于桁楊刀鋸者。別時猶可遮飾,一到閻羅王處,孽鏡照人,纖毫畢露,真無地自容。”

  引用

  【藥醫(y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

  眾生要得道度化,出離生死苦海,必須要同佛法“有緣”,才能“感應道交”。這個“緣”,包括善根、慧根,慕道向善之心和勇猛精進的精神等。什么人同佛法“無緣”呢?這就是經上常說的“八難”。“八難”可以分作四類:一是苦障之難,包括地獄、餓鬼、畜生和盲聾喑啞。二是樂障之難,包括北洲和長壽天。該二處的眾生壽長多樂,但缺乏智慧,甚至誤以為已入“涅槃”。三是惡增之難,即“世智辨聰”,自以為是,妄執(zhí)堅固。四是善微之難,即生在“佛前佛后”,不知佛法。值此“八難”者,便于佛法無緣。靈丹妙藥,只能醫(yī)治命不該絕的病癥;同樣,佛法廣大,只能度化有緣的人。這就是俗語“藥醫(y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的含義。如《醒世恒言》第十回:“先生,常言道:‘藥醫(y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闱也灰心喙欧ǎM著自家意思,大了膽醫(yī)去,或者他命不該絕,就好了也未可知?!?/p>

  引用

  【啞子做夢說不出】

  《無門關·趙州狗子》說:“無門著語曰:參個‘無’字,晝夜提撕,莫作虛無會,莫作有無會,如吞了個熱鐵丸相似,吐又吐不出;蕩盡從前惡知惡覺,久久純熟,自然內外打成一片,如啞子得夢,只許自知?!敝^不可言說的內證自悟的境界。后來人們用“啞子夢見娘,有話無說場”比喻心里明白,但無法表達出來的痛苦情景。如元·鄭廷玉《后庭花》第四折:“真?zhèn)€是啞子做夢說不的(出),落可便悶的人心碎。”即是一例。

  引用

  【送佛送到西天】

  比喻做好事要做到底,決不半途而廢。西天,指印度。印度古稱天竺,在中國的西邊,故稱西天。印度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故鄉(xiāng),故俗語云“送佛送到西天”。又,西天亦指阿彌陀佛所教化的西方極樂世界。兩釋皆可通。清·王光有《吳下諺聯(lián)》卷四:“送佛送到西天。佛自西天來,二千年與此矣?!庇秩纭秲号⑿蹅鳌返诰呕兀骸敖憬阍菫榫劝补佣鴣恚缃褡匀弧头鹚偷轿魈臁?。”也作“有心送佛送到西天”。如草明《一個私塾教師》:“好,有心送佛送到西天,我就打算挨餓也要在這世界里給人們講圣賢故事?!?/p>

  引用

  【前世燒了斷頭香】

  信徒為了表示虔敬,在禮佛等場合,一般不燃折斷或污染過的香。如《三世因果經》云:“今生臭氣為何因?前世污香供佛前。”如《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我是怎么了呢?沒修積個兒子來罷了,難道連個女兒的命也沒有?真?zhèn)€的我前世燒了斷頭香了?!?/p>

  引用

  【前言不對后語】

  指說話前后不照應,漏洞百出。原為禪語?!独m(xù)燈錄》卷十一:“曰:‘向上宗乘又且如何舉唱?’師曰:‘前言不及后語。’”“向上宗乘”又稱“向上一路”,即禪宗直指人心的特別法門?!扒把圆患昂笳Z”就是說語言是無法充分表達“向上宗乘”的,只能靠內心的證悟。后俗語中也有用前言不搭后語。如《官場現(xiàn)形記》第六回:“這位王協(xié)臺一臉煙氣,問他營里的事情,多是前言不對后語?!庇秩缭o等《新兒女英雄傳》第二回:“大水下決心發(fā)言,憋出一身汗,前言不搭后語,結結巴巴的說了一潑灘?!?/p>

  引用

  【爛熟須菩提】

  須菩提,梵名Subuti,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他誕生時,家中空乏貧窮,故取名須菩提,意為“空生”。他受父母的影響,出家常隨佛陀。須菩提在祗園精舍等處恭聽佛說《金剛經》、《般若經》等,證悟一切事物皆是因緣生滅、空無自性之理,不再分別執(zhí)著,霍然解脫。在佛陀的弟子中,須菩提被稱為“解空第一”?!督饎偨洝?、《心經》是佛陀對須菩提所說的“空經”,里面多次出現(xiàn)須菩提的名字。這兩部經是佛教徒經常念誦的經典。把這兩部經念得又熟又快,就常聽到“須菩提……”、“須菩提……”。因此,俗有“爛熟須菩提”之說,意思是對某本書讀得滾瓜爛熟,十分熟悉。如《何典》第五回:“及至活死人進了學堂門,卻是出調的聰明,不消幾時,把牽鉆鬼讀了數(shù)年還半生半熟的書,他都讀得爛熟須菩提,顛倒也背得出。”

  引用

  【既來佛會下,都是有緣人】

  謂在燒香、拜佛等佛事活動中相逢的人,都是有緣分的。也泛指相會的人都有緣分。如元·楊暹《西游記》第六本第二一出:“要經文,準備的貝葉全新,著東土開發(fā)群迷度萬民,不枉了孫行者驅弛受窘,豬八戒奔波逃遁。恁既來佛會下,則恁這班兒都是有緣人?!庇秩纭段饔斡洝返谌兀骸澳悴粷隆5呛蜕?,即與我們一般。常言道:既在佛會下,都是有緣人。你且坐,等我進去看看?!?/p>

  引用

  【既到靈山,豈可不朝我佛】

  靈山,即靈鷲山,又稱鷲峰。山形如鷲,故名。在古 印 度 摩 竭 陀國王舍城東北。佛教認為,靈山是釋迦牟尼佛報身凈土。釋迦牟尼佛曾在靈山舉行法會,宣說《妙法蓮華經》。我佛,指教主釋迦牟尼佛?!凹鹊届`山,豈可不朝我佛”,謂到了靈山凈土,就應該朝拜佛祖。比喻到了一個地方,不能不去拜見主人。如《兒女英雄傳》第十五回:“到了那里,才知他就住在吾兄的寶莊上。我想,既到靈山,豈可不朝我佛?倒把打聽華忠消息這樁事擱起,逕投寶莊,拜識尊顏。”

  引用

  【病鬼碰著閻羅王】

  病鬼,指病入膏肓,形容可怕的人。閻羅王,指地獄之主。“病鬼碰著閻羅王”,指必死無疑,毫無生還的可能。如《宋史演義》第五一回:“(耶律乙辛)陰與宮婢單登等定謀,誣后與伶官趙惟一私通。洪基不辨真?zhèn)?,即將趙惟一系獄,囑耶律乙辛審問。病鬼碰著閻羅王,還有什么希望?”

  引用

  【跑了和尚跑不了廟】

  佛寺,在梵語中叫做僧伽藍(Sangharama)亦省為伽藍,意譯為眾園、僧院。佛教傳入中國后,借用中國古代官署鴻臚寺、太常寺等名稱,稱為寺、佛寺。民間又借用祭神祭祖的祠廟,稱為廟,或連稱為寺廟。和尚住在寺廟里,以寺廟為家。俗語“跑了和尚跑不了廟”,比喻無論如何都躲不過,逃不了。如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六:“他一家子在這兒,他的房子地在這兒,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廟?!陛^早見于《儒林外史》第五四回,作“躲得和尚躲不得寺”;“你不要慌,躲得和尚躲不得寺,我自然有個料理,你明日到我寓所來?!边@句俗語變式較多,不再一一舉例。

  引用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浮屠,梵語Stupa的略音,正譯為窣堵波,即塔、佛塔,俗稱寶塔。佛塔的層次一般為單數(shù),如五、七、九、十三級等,而以七級為最多,故有“七級浮屠”之稱。塔原來是用來埋葬圣賢的身骨或藏佛經的,造塔的功德很大。然而,為死去的人造塔,畢竟不如“救人一命”的功德更大,更有意義,故俗語云:“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意在鼓勵人們奮不顧身,去援救面臨死亡威脅的人。戒律有“止持”與“作持”兩個方面。就“不殺生”而言,為“止持”;就“救人命”而言,為“作持”。這就是佛家常說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比纭段饔斡洝返诎耸兀骸熬热艘幻瑒僭炱呒壐⊥???烊ゾ人聛?,強似取經拜佛?!焙笠嘧冏鳌熬热艘幻瑒俪云吣觊L齋”。如陳登科《活人塘》十八:“大鳳子在后邊急了,搶上說:‘媽!救人一命,勝吃七年長齋,我去想辦法’?!薄捌吣觊L齋”指長年吃齋修行。

  引用

  【救人須救徹,殺人須見血】

  意即幫助人要幫到底,辦事情要見效果。這句俗語出于北宋的《傳燈錄》卷三四:“為人須為徹,殺人須見血。德山與巖頭,萬里一條鐵?!倍U宗有所謂“殺人刀”、“活人劍”:“殺人須是殺人刀,活人須是活人劍。既得殺人,須活得人;既活得人,須殺得人。”(宋《圓悟心要》卷上)“殺人”比喻“打得念頭死”;“活人”比喻“救得法身活”?!熬热隧毦葟兀瑲⑷隧氁娧斌w現(xiàn)了禪宗擅用的“殺”、“活”之機。后在文學上運用如《三寶太監(jiān)西洋記演義》第三九回:“那樵夫道:‘你兩番猜不著我的書謎兒,我不拽你上山來了。’天師道:‘救人須救徹,殺人須見血。怎么這等樣兒?’”亦有倒置的用法,如馬烽《呂梁英雄轉》第三四回:“人常說:‘殺人要見血,救人要救徹?!阆热ゴ蛘?,將來叫你叔叔給你磕幾個頭也行哩!”

  引用

  【佛面上刮金】

  比喻不管場合和對象,什么都要搜刮。極言兇暴貪婪。“佛面”指佛像的面部?!斗ㄈA經·安樂品》謂:“諸佛身金色,百福相莊嚴。”可見,佛身為金色。人們用金箔貼于佛身乃至佛面,是莊嚴佛像的功德。后人在文學中引用,如《水滸傳》第八三回:“皇帝賜俺一瓶酒,一斤肉,你都克減了。不是我們爭嘴,堪恨你這廝們無道理,佛面上去刮金?!背扔髁x外,“佛面上刮金”,亦有史實。《太平廣記》卷一一六引晉·王琰《冥祥記》載:“唐貞觀二十年,征龜茲。有薛孤訓者為行軍倉曹,軍及屠龜茲后,乃于精舍剝佛面金?!笨芍^窮兇極惡。

  引用

  【步步生蓮花】

  蓮花,是一種吉祥清凈的花,出污泥而不染,清香可愛。佛教視蓮花為圣潔的象征。所以佛、菩薩像都設有蓮花寶座。佛典中說在印度,蓮花分為四種:一、優(yōu)缽羅華(華同“花”),青色;二、拘物頭華,黃色;三、波頭摩華,赤色;四、芬陀利華,白色。雖然因顏色不同而各有其別名,但總稱之為蓮華?!峨s寶藏經》卷一有鹿女步跡生蓮花的故事。據說鹿女每走一步,都生出一朵蓮花。后來鹿女被梵豫國王娶為第二夫人,生千葉蓮花,每片葉上有一個小孩,共得一千個兒子。據《南史》記載:南齊東昏侯肖寶卷窮奢極欲,仿照鹿女步跡生蓮花的故事,在宮中用金片雕蓮花鋪地,令其寵妃潘玉兒在上面行走,稱她為“步步生蓮花?!焙髞砭陀眠@句話形容女子步態(tài)的輕盈多姿。

  引用

  【伸手不見五指】

  出于《續(xù)燈錄》卷七:“伸手不見掌?!边@句禪語的意思大致是:悟道的人見一切實物,不加以主觀的虛妄分別與憎愛,因為一切事物在本質上是平等不二的。正如禪家常說的:“了了見,無所見;無所見,了了見?!贝怂渍Z形容沒有星星和月亮的漆黑一片的天色。如丁玲《糧秣主任》:“有一天夜里,天很冷,黑得伸手不見五指?!?/p>

  引用

  【佛是金裝,人是衣裝】

  意思是說,佛像的莊嚴要靠黃金來裝飾(俗稱裝金),人的模樣則要靠衣飾打扮。明·沈自晉《望湖亭傳奇》第十出:“雖然如此,佛是金裝,人是衣裝,打扮也是極要緊的?!币嘧鳌胺鹨鹧b,人要衣裝”。如《慈禧太后演義》第四回:“起初入宮,因家況艱難,只置了幾件布衣粗服,至此蒙恩受賞,把衣飾盡行換掉,越顯得玉質金相。俗語說得好:佛要金裝,人要衣裝。確是閱歷有得的話頭?!庇肿鳌盎毴~襯,佛要金裝”。意義相似。如清·李玉《人獸關》第二五折:“打扮真宮樣,自古道:花須葉襯,佛要金裝?!保▍⒁姟罢闪鹕怼睏l)

  引用

  【羅漢請彌陀】

  羅漢,小乘的最高果位;彌陀,即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傲_漢請彌陀”這句俗語見于清·王有光《吳下諺聯(lián)》卷一,只是借用佛語,內容與佛無關。據說十八羅漢邀請彌陀赴龍華會,推選一名為首作陪的人,監(jiān)齋神擬請降龍、伏虎兩位羅漢居首,理由是“以強為勝”。韋馱主張“有錢為上”,讓金身羅漢上坐。赤腳羅漢不服,認為這是“欺貧重富”,昂然入坐。不料長眉大仙杖錫而入,自稱年齒最長,資格最老。赤腳羅漢只得讓他,抱怨說:“力士怕黃金,財主怕窮漢,窮漢敵不過閻王勢。”彌陀含笑,眾羅漢各自就席。此時,皺眉禪師一聲長嘆:“阿彌陀佛!我無力無財無勢,又生不出一副老面皮膚,只落得長作懊惱羅漢也!”

  引用

  【窮吃素,老看經】

  “吃素”即“素食”。《漢書·霍光傳》:“居道上不素食?!鳖亷煿抛⒃?;“素食,菜食無肉也?!北局^居喪不肉食。后特指佛教徒持戒不食魚肉葷腥。如唐·顏師古《匡俗正謬》卷三所說:“今俗謂桑門(佛教僧侶)齋食為素食?!痹?,小乘教徒仍可吃“三凈肉”,即不見殺、不聞殺和不為我而殺。大乘教對出家人禁一切肉食?!翱唇洝奔撮喿x佛經。佛門常勸信士“讀誦大乘,近善知識”。佛經稱為“法寶”、“法身舍利”??唇浭欠鸾掏疆a生“正信”、“正見”并走上“正道”的主要途徑?!案F吃素,老看經”應是世俗的一種偏見。不過,這句俗語的語詞意義是說,環(huán)境能夠影響人的行為。如元·楊瞿《劉行首》第二折:“你不知道閑官清,丑婦貞,窮吃素,老看經。我如今青春之際,我怎生出的家!”

  引用

  【金剛不壞身】

  “金剛”即金剛石,是一種極為堅固的礦物,佛經上或用來比喻佛的“法身”。如《大寶積經》卷五二:“如來身者,即是法身,金剛之身,不可壞身,堅固之身,超于三界最勝之身?!庇秩纭赌鶚劷洝肪砣骸霸坪蔚瞄L壽,金剛不壞身?!焙笠嘤脼榈涔?。如南朝梁·沈約《謝示華嚴纓珞啟》:“法身與金剛齊固,常住與至理俱存?!庇秩缣啤V宣《安國寺隨駕幸興唐觀應制》詩:“初傳寶訣長生術,已證金剛不壞身?!?/p>

  引用

  【和尚在缽盂在】

  “缽”是梵語缽多羅patra的省音譯,意譯為“盂”,合稱“缽盂”。缽盂用泥、鐵等制作,扁圓形,口略小,是和尚用來化緣的食器,也是和尚隨身攜帶的“六物”之一。因此,俗語說“和尚在缽盂在”?;虮扔饕皇挛锏拇嬖谝蕾嚵硪皇挛锏拇嬖凇H缭ゑR致遠《黃粱夢》第二折:“恁時節(jié)和尚在缽盂在,今日個福氣衰,看何時冤業(yè)解?!被虮扔鞑恢钦l。如元·朱凱《昊天塔》第三折:“知道是和尚在缽盂在,知道是他受苦也俺受苦?!?/p>

  引用

  【泥菩薩落水,自身難?!?/p>

  泥菩薩,泥塑的菩薩像,民間多泛指泥塑的神像等?!澳嗥兴_落水自身難?!北扔鬟B自己也保不住,怎么顧得上別人。如《警世通言·旌陽宮鐵樹鎮(zhèn)妖》:“我想江西不沉卻好,若沉了時節(jié),正是‘泥菩薩落水,自身難?!€保得別人?”這句俗語還有幾種變式。如于逢《金沙洲》三部十七:“郭有輝病了,看來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庇秩缋盍纭读甑淖冞w》十三章四:“他們心里很躊躇,答應帶路嗎?在這兵荒時候,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p>

  引用

  【眾生好度人難度】

  佛教認為:佛、菩薩以普度一切眾生出離生死苦海為己任。普度眾生不但要具備大慈、大悲和大智慧,而且還要有“六通”。有了六通,就能出入自在,能知眾生宿世今生之事與心中所想,能了解眾生種種聲音和言語的意義,能幫助眾生解除任何煩惱。用六通去度化眾生,謂之“游戲神通”。從佛、菩薩的角度來說,自然是“眾生好度”了。為什么說“人難度”呢?因為凡人不具備智慧、神通等,要去度化一個人,往往也很難,不能如愿。俗語“眾生好度人難度”,意思是人心險惡叵測,難以理喻。如《水滸傳》第三十回:“常言道:眾生好度人難度。原來你這廝外貌像人,倒有這等賊心賊肝!”

  引用

  【藥醫(y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

  眾生要得道度化,出離生死苦海,必須要同佛法“有緣”,才能“感應道交”。這個“緣”,包括善根、慧根,慕道向善之心和勇猛精進的精神等。什么人同佛法“無緣”呢?這就是經上常說的“八難”?!鞍穗y”可以分作四類:一是苦障之難,包括地獄、餓鬼、畜生和盲聾喑啞。二是樂障之難,包括北洲和長壽天。該二處的眾生壽長多樂,但缺乏智慧,甚至誤以為已入“涅槃”。三是惡增之難,即“世智辨聰”,自以為是,妄執(zhí)堅固。四是善微之難,即生在“佛前佛后”,不知佛法。值此“八難”者,便于佛法無緣。靈丹妙藥,只能醫(yī)治命不該絕的病癥;同樣,佛法廣大,只能度化有緣的人。這就是俗語“藥醫(y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的含義。如《醒世恒言》第十回:“先生,常言道:‘藥醫(y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闱也灰心喙欧?,盡著自家意思,大了膽醫(yī)去,或者他命不該絕,就好了也未可知?!?/p>

  引用

  【若知牢獄苦,便發(fā)菩提心】

  菩提,梵語bodhi的音譯,意譯為“道”、“覺”?!捌刑嵝摹敝赣X悟之心,道心。俗語“若知牢獄苦,便發(fā)菩提心”,謂如果知道犯法入獄是那么痛苦,就會早發(fā)善心,不去干惡事了。如《西湖二集》卷三十:“常言道:若知牢獄苦,便發(fā)菩提心。那牢頭獄卒就是牛頭馬面一般兇狠,誰管你生死?只是有錢者生,無錢者死。做官的人那里得知備細,真是個‘有天沒日頭’的所在?!?/p>

  引用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釋迦牟尼說法之初,便講“苦諦”。佛教認為,眾生在“生死輪回”中,遭受著種種“苦報”;生死之苦茫茫無邊,稱為“苦?!??!斗ㄈA經·壽量品》謂:“我見諸眾生,沒在于苦海?!狈鸾虨榱司榷杀娚鲇诳嗪#赋隽艘粋€超越生死的“彼岸”作為修行的歸宿??嗪J怯蔁o數(shù)惡業(yè)造成的。那么,要出離苦海,到達彼岸,就要回頭修一切善事,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民諺“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正是勸人去惡向善的話。例如元曲《來生債》謂:“兀那世間的人貪財好賄,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何不早結善緣也!”

  引用

  【豎起脊梁骨】

  原為禪宗語?!段鍩魰肪硎d:有個叫狄三的人出家了,禪師給他起了個法名稱“道川”,并教誨他說:“汝舊呼狄三,今名道川,川即三耳。汝能豎起脊梁,了辦個事,其道如川之增;若放倒,則依舊狄三也?!薄柏Q起脊梁”,謂站穩(wěn)腳跟,振奮精神,專心參禪辦道。這是一句禪家習用語。再舉一例,如《五燈會元》卷十七:“其或見諦不真,影像仿佛,尋言逐句,受人指呼,驢年得快活去。不如屏盡塵緣,豎起脊梁骨,著些精彩,究教七穿八穴,百了千當,向水邊林下長養(yǎng)圣胎,亦不枉受人天供養(yǎng)?!斌w現(xiàn)出佛家所提倡的“勇猛精進”的精神。朱熹亦好用禪語,其《語類》卷一零五謂:“道夫辭拜還侍,先生曰:“更硬著脊梁骨!”今亦常用此語,謂提起正氣,振奮精神。如:我們要豎起脊梁骨,不怕威脅,不怕利誘,為建設繁榮公正的社會而奮斗。

  引用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教語,謂停止作惡,立成正果。后成為一句勸人改惡從善的俗諺。如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夫佛法廣大,容人懺悔,一切惡業(yè),應念皆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汝不聞之乎?”原來,在宋代的禪宗“燈錄”中,已經廣泛引用這句俗諺了。最初,《景德傳燈錄》卷二五謂“拋下操刀,便證阿羅漢果?!钡搅恕独m(xù)傳燈錄》和《五燈會元》中,改成了“飏下屠刀,立地成佛?!币饬x升格了。其實,“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北涼譯出的《涅槃經·梵行品》:“波羅倷國有屠兒名曰廣額,于日日中殺無量羊。見舍利弗,即受八戒,經一日一夜。以是因緣,命終得為北方天王毗沙門之子?!薄鞍私洹敝械牡谝唤錇椤安粴⑸?。佛教認為殺生屬于應受地獄報應的最大惡業(yè)之一。放下屠刀就是不殺生,亦泛指不造一切惡業(yè)。不造一切惡業(yè),就能得到種種福報,進而擺脫輪回,直至成佛。禪宗好談立地成佛,同慧能所傳頓悟之法有關?!傲⒌亍笔翘扑螘r的口語,猶言立刻,當下?,F(xiàn)代也有運用于文章的,如魯迅《準風月談》:“古時候雖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但因為也有‘放下官印,立地念佛’而終于又‘放下念珠,立地做官’的人,這一種玩意兒,實在已不足以昭大信于天下?!?/p>

精選圖文

221381
領取福利

微信掃碼領取福利

微信掃碼分享

Z范文網、范文協(xié)會網、范文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