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生蔡倫:說中國的廁所和廁所用紙">
蔡倫造紙圖這是個帶假設(shè)語氣的話題,但卻不是“反事實分析”的游戲。我是把它當中華文明的縮影,故先從“四大發(fā)明”說起。
一、紙是中國的一大發(fā)明中國被歐美和日本侵略瓜分,備受欺凌侮辱,1943年,李約瑟論證“四大發(fā)明”,曾經(jīng)在抗戰(zhàn)中起過鼓舞人心的作用(培根和馬克思也講過“三大發(fā)明”,去除重復,是“四大發(fā)明”)。50年代,舉國上下,非常強調(diào)愛國教育。當時的歷史課本,特別喜歡強調(diào),即使在科學技術(shù)上,我們也曾先進,落后只是近一二百年。人家洋人都說了,咱們中國有“四大發(fā)明”,讓他們受益無窮,我們當然很自豪。我還記得,當時發(fā)行過幾套郵票,都叫“偉大的祖國”,每套四張。其中一套就是“四大發(fā)明”。
這“四大發(fā)明”,火藥、指南針、造紙、活字印刷,我印象最深是“指南針”。其標準圖像是已故文物專家王振鐸先生復原的“司南”:銅方盤,中有圓池,上置銅勺。盤是仿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漢代銅式,勺是仿朝鮮樂浪出土的漆木勺。為了說明自己的復原,他寫了很長的文章,有人認為缺乏考古依據(jù)(如羅福頤)。但這一圖像經(jīng)反復宣傳,寫進小學課本,好多人都以為是出土實物。
中國的“四大發(fā)明”,按用途不同,可以分為兩大類。
火藥和指南針,是武科學,或者更嚴格地說,原來并不是科學。前者是煉丹的產(chǎn)物,后者是用來看風水,原來都是迷信。迷信變科學,主要用途是殺人。人類歷史上,先進的科學技術(shù)首先都是用于殺人。殺人是最先進的科學,最先進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在里面。蒙古人和阿拉伯人,他們把這兩大發(fā)明傳播給西方,是我們的禮物(羅盤,也有人說,是各自發(fā)明,這里不必辯論)。來而不往非禮也?!按瑘耘诶笔鞘裁??就是他們把這兩大發(fā)明重新改造,揉一塊,做成炮艦,給咱們還禮來了。魯迅說,中國雖發(fā)明火藥,卻只會用來放煙花炮竹;發(fā)明羅盤,也是用來看風水。這是故意潑冷水,叫我們不要狂妄自大。其實我們也用火藥作槍炮,也用羅盤航海。只不過,他們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船更堅,炮更利,在他們的禮物面前,我們不能不低頭。
造紙和印刷術(shù),是文科學。它們都與“書”有關(guān),主要是為讀書人,即中國的文人士大夫服務。印書的紙,寫字畫畫的紙,是宣紙類的紙,輕盈、柔軟、漂亮,比埃及的紙草、歐洲的羊皮紙、美洲的樹皮紙全都先進(中國南方也有樹皮紙,可做衣被、盔甲)。但其他的紙,小時候我見過的紙,糊窗戶、包糖果和擦屁股的紙,都比較粗糙,現(xiàn)在已被玻璃、塑料袋和衛(wèi)生紙所代替。過去商店里,不但包東西用紙,捆東西也用紙繩。我記得,張秉貴站柜的年代,一直到80年代末,還是如此。紙之用可謂大矣。30多年前,在紹興,我見過,有人竟能用腳劃船,順著河流,把造好的草紙,一張張鋪在岸上。這種論刀賣,黃色或灰色的草紙,現(xiàn)在在北京已見不到,外地沒調(diào)查,不知是否完全絕跡。印刷術(shù),西方仍有異議,韓國也和我們爭?;钭钟∷⒃谥袊冀K不如雕版印刷,這是事實。它和谷登堡的活字印刷是什么關(guān)系,也可以討論。但紙沒有問題。
這里,我想說一下紙。不是和讀、寫有關(guān),而是和拉、撒有關(guān)。
二、小孩的問題我們都知道,中國早期的書寫材料,最初是竹木簡。它的發(fā)明,正像它的名字,比較簡單。因為竹木到處都是。后來,可能比它晚一點,與竹木簡配合使用,還有縑帛,也就是絲綢一類東西。絲綢是中國的一大發(fā)明,新石器時代就有,但用于書寫可能比較晚。它的優(yōu)點是質(zhì)輕幅廣,但比較貴。中國的紙最早出現(xiàn)于何時?這是科技史上的大問題?,F(xiàn)在,研究漢紙,有不少考古新發(fā)現(xiàn),如放馬灘紙、灞橋紙、扶風紙、金關(guān)紙、懸泉置紙、馬圈灣紙,我們知道,紙在西漢就已出現(xiàn)。但傳統(tǒng)說法,紙的發(fā)明卻在東漢時期,發(fā)明者是東漢桂陽(今湖南郴州)人蔡倫。大家都說,是蔡倫發(fā)明了紙。
紙的發(fā)明是一大革命。竹簡帛書流行于戰(zhàn)國秦漢,魏晉時期也還在使用,紙的流行主要是南北朝以來。三種材料,發(fā)明時間,互有早晚;流行時間,互有重疊。但總的說來,紙的發(fā)明比較晚。蔡倫紙為什么出名,可能是質(zhì)量比較好,成本比較低,產(chǎn)量比較高。這種性能好的紙一出來,紙才推廣開來,導致后來取代竹簡,成為主要書寫材料(紙流行后,帛還偶爾用于書畫)。我們姑且這么說。
很多年前,有個淘氣的小孩,也就是我的兒子,當時還是小學生。有一天,歷史課,老師講“四大發(fā)明”,我兒子問:“蔡倫發(fā)明紙以前,我們用什么擦屁股?”老師大怒,把他趕出課堂。
兒子回家問,“爸,你是學考古的。你說蔡倫以前,我們到底用啥擦屁股?”我想了又想,不知該怎么回答。你還別說,這真是個難題,不用說小學老師不知道,就是滿肚子學問的考古專家,也不一定能解答,真是難為老師了。從前不明白,現(xiàn)在我知道,生活中有太多問題,不能入于學術(shù)的法眼,這個問題是盲點。
對這一難題的解答,初看很簡單。我雖沒有在漢代或漢代以前呆過,人類學的知識還是有一點。上山下鄉(xiāng),廣闊天地,到處可以自尋方便。小便,扭過臉,轉(zhuǎn)過身,嘩嘩了事。大便,頂多挪幾步,找個樹叢或壕溝,往后一躲,朝下一蹲。老鄉(xiāng)說,到了咱這地方,還講究個甚,莊稼葉子土坷垃,草棍棍,樹枝枝,什么都能解決問題。再不行了,尋個地方,圪蹭圪蹭。這些肯定是最古老的辦法。
不過,這可不是標準答案?,F(xiàn)代老百姓的習慣,只能用來考證古代老百姓的習慣,而且還只是參考。上層社會怎么樣?皇上、后妃怎么方便?文武百官、讀書人、和尚、道士怎么方便?不知道。以前我真的不知道。
中國的廁所,其來尚矣,石器時代、青銅時代,各個時期的發(fā)現(xiàn)都有,值得寫專書,出圖錄,系統(tǒng)總結(jié)一下。臺灣學者邢義田寫過討論羅馬澡塘的文章。澡塘不光是為了干凈,還是社交場所。同樣,廁所也不光是為了方便,有人還在里面讀書寫作。即便只是圖方便,也值得做深入研究,特別是跨文化的比較研究。
人類的排泄至關(guān)重要。排泄出了問題,輕則得病,重則奪命。人類居住的村鎮(zhèn)、城市亦如是,污水、垃圾和糞尿該如何處理,也是生死攸關(guān)的大問題。古人對廁所的考慮比我們周到,不僅地上有,天上也有;不僅活人用,死人也用。如天溷七星,在外屏之南,就是天上的廁所,星官也要行其方便。漢墓,如漢楚王墓,墳墓里面也修廁所??脊虐l(fā)現(xiàn)證明,古今的廁所是一脈相承?!耙粋€坑,兩塊磚,三尺土墻圍四邊”,是兩千多年一貫制。
然而,這樣的事,古往今來,司空見慣,普通人懶得去寫。事涉污穢,有傷風雅,學者也羞于啟齒。地老天荒,年深月久,史闕無聞,也就成了一筆糊涂賬。我們讀各種中國建筑史,都是專揀漂亮的東西說,斗拱飛檐,雕梁畫棟,哪有這等下賤東西的地位。沒人理,是理所當然。
帶著問題學,查了一點資料,我覺得,這后面的學問很深很大,也很有意思。這里只能浮光掠影,講一點粗糙的印象。
三、廁所釋名中國的廁所,文言詞匯,主要有五種叫法:屏、廁(亦作廁)、圊(亦作清)、圂(亦作溷)、※(亦作宴或偃)。此外,還有屏※、路廁、行清、溷軒等合成詞。漢代流行的小學課本《急就篇》,是用當時的順口溜寫成,其中有一句,叫“屏廁清溷糞土壤”,就是講廁所的前四種名稱,意思是說,廁所里的糞便,可以用來給農(nóng)田施肥。
屏,有屏蔽之義,大概指廁所有墻,可以遮人耳目。
廁,有側(cè)僻之義,古代廁所多修于宅旁的隱蔽之處,特別是宅院的東側(cè),犄角旮旯,不能當門正臉,擺在明顯的地方,故廁所也叫“東凈”,上廁所也叫“登東”。路廁,可能是路邊的公廁。
圊的意思,是用其反義,因為廁所是“至穢之所”,最臟,必須經(jīng)常加以清除,所以從囗(音wéi)從清,古書亦作清,正如現(xiàn)在把廁所叫做“衛(wèi)生間”。上文“東凈”之“凈”,就是“圊”的俗寫,明明很臟,卻說干凈,用法是一樣的?!端疂G傳》中,魯智深在東京大相國寺當菜頭,管菜園子,和他平起平坐,寺中分管雜務的差事,還有一樣是叫凈頭,凈頭就是管廁所的。古代掏廁所有專職人員,糞車走哪個宮門,哪個城門,什么路線,也有專門規(guī)定。石傳祥同志的工作,古今中外不可少。行清,大概也是路邊的公廁。
圂,一看字形就知道,是和豬圈有關(guān),準確地說,是上為廁所,下為豬圈,帶有recycle意思的設(shè)施。人吃了,屙而喂豬。豬吃了,屙而成肥。肥可施田,種糧種菜。豬肥了,也可以吃肉。這些都可反過來喂人,由此形成食物鏈。
至于※,則是指糞池,古人也叫屏※。它和圂比較接近?!羌S池,圂者,則是把豬養(yǎng)在糞池之中,人糞、豬糞是混在一起。
以上五名,清代學者王念孫、孫詒讓做過詳細考證(《廣雅疏證》卷七上和《周禮正義》卷一一),我把他們的解釋改造了一下,撮述在這里。
這些都是比較高雅的叫法,俗稱則是廁所、便所、茅房、凈房。茅房不是茅草房。我們老家把廁所叫茅間,只有短垣,沒有屋頂,茅草何以施之?原來他們是以茅稱糞。英語的troublemaker,他們叫攪茅棍,攪茅棍的意思就是攪屎棍。跑茅也是指拉稀。
現(xiàn)在的廁所,有很多異名,多半譯自外來語。如洗手間或盥洗室,是英語的lavatory或washroom(日語叫御手洗),本來是指洗手洗臉的地方;化妝室,是法語的toilette(英語叫toilet),本來是指梳妝打扮的地方;衛(wèi)生間,是借用日語再創(chuàng)造的詞匯。我國以“衛(wèi)生”為名的詞特別多,如衛(wèi)生球(樟腦丸)、衛(wèi)生衣(絨衣)、衛(wèi)生員(醫(yī)務人員)、衛(wèi)生紙(手紙和月經(jīng)用紙)、衛(wèi)生帶(月經(jīng)帶)、衛(wèi)生褲(絨褲)、衛(wèi)生所(診所)。最近,還有“環(huán)衛(wèi)”(環(huán)境衛(wèi)生)一詞。這些詞中的“衛(wèi)生”(eisei)是日語借用古漢語翻譯西方語言,相當英語的hygiene和sanitation,作形容詞,本指合乎健康,但實際用法,近似“干凈”,如“這家飯館不衛(wèi)生”,“喝生水不衛(wèi)生”?,F(xiàn)在的美國,公共廁所叫restroom,直譯是休息室;家里的廁所叫bathroom,直譯是洗澡間。全是繞著說,揀好聽的說。但抽水馬桶發(fā)明前,無論什么廁所,都是近之則臭,遠之則急,不打掃不行,打掃,又掩鼻捂嘴,難以措手足。尤其是人口密集把人往起摞的大城市,尤其是高樓林立的公寓式建筑。前些年,在巴黎,我發(fā)現(xiàn)他們的老房子,很多還是把廁所建于居室之外,像我們的筒子樓那樣。這是古風猶存。如今的廁所可大不一樣,全都“登堂而入室”,不但堂而皇之占據(jù)居室之一隅,而且大搖大擺鉆進主臥(master bedroom)的深處,最奢侈豪華。這是拜抽水馬桶之賜。抽水馬桶,是人類最偉大的發(fā)明之一。歐美現(xiàn)代化的廁所,公廁分男女,一般都是小便器、大便器和洗手池三位一體,四壁貼瓷磚;家里的廁所則是馬桶、洗澡盆、洗手池三位一體,四壁貼瓷磚。日本的廁所,從前是中國式,全盤西化后,精益求精,特別能在馬桶上下功夫,聲光化電,功能最全,不僅對各國傳統(tǒng)兼收并蓄(如其沖洗功能,就是吸收了南亞、東南亞“一洗了之”的傳統(tǒng)),還能于現(xiàn)代之外保存古風(有些相當高級的廁所,依舊是蹲坑)。
如今,市政建設(shè),廁所改造是一大難題。特別是迎奧運,茲事體大,不容忽視。近百年來,中國人為體用之爭吵得不亦樂乎,至今不能取得共識。汪曾祺先生嘗言,甭管怎么全盤西化,有一樣化不了,就是中國文學總得用中國話寫中國事(出處忘了)。但在廁所的問題上,國粹論卻很難立足。劉心武先生寫過一篇文章,叫《高雅的話題》(《東方紀事》1989年1期,4-7頁)。他說,“吃、喝、拉、撒、睡”是“至關(guān)重要的生存環(huán)節(jié)”,廁所“絕非庸俗荒唐的話題”,“在衛(wèi)生間的問題上,我承認自己是‘全盤西化’的主張者”。
他說的“全盤西化”,就是指三位一體的廁所,25年過去,已經(jīng)不是新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