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康伯(1097年— 1165年4月10日)南宋大臣,抗金宰相。字長卿,一字安侯,江西省弋陽縣南港口鄉(xiāng)南山人。 徽宗宣和三年進士。歷官高宗參知政事、右相、左相、孝宗樞密使、左相兼樞密使。南宋時期 金兵南下侵宋,陳康伯力主抗金,危難之際,他迎眷屬入臨安,薦虞允文參謀軍事,在采石大敗金兵。病死于京城任所,歸葬于弋陽縣新政鄉(xiāng)九龍崗。 宋高宗曾稱贊陳康伯“靜重明敏,一語不妄發(fā),真宰相也?!睂殤c二年(1226年),理宗圖其像于昭勛閣,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乾道元年二月,他向孝宗匯報完工作后就退去,走到官員值宿的房舍突然發(fā)病,用轎子抬到家中,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九歲,歸葬于弋陽縣新政鄉(xiāng)九龍崗。孝宗贈授他太師之銜,定謚號為“文恭”,親筆為他書寫“旌忠顯得之碑”的碑文,立碑在他的墓前。慶元初,“配享孝宗廟庭,改謚號文正?!敝?,宋高宗曾稱贊陳康伯“靜重明敏,一語不妄發(fā),真宰相也。”這應該是很中肯的評價。
陳康伯為人剛正不阿在國家危難之際,不顧惜自己個人的安危,臨危赴人,挺身抗擊金兵的入侵。身為孝宗之臣子,身為宋朝之臣民,“以經濟自任,臨事明斷”不僅僅受到當 時君臣百姓的尊敬與愛戴,而且也成為后世學習的楷模。
歷史如何評價陳康伯趙構:靜重明敏,一語不妄發(fā),真宰相也。
趙眘:陳康伯有氣量,朕扈從太上在金陵,其從容不迫,可比晉謝安。
鄭僑:見宰臣贈太師、魯國公、謚文恭陳康伯,德量寬博,能服眾心;器資凝重,足任大事。當紹熙授受之際,密贊神謨,光輔初政,綱紀修舉,朝廷清明。再還鼎司,人望愈重,始終無玷,有古賢相之風。式承明詔,伏請配饗孝宗廟庭。
朱熹:謝安之于桓溫,如近世陳魯公之于完顏亮,幸而捱得它死耳。
羅大經:周瑜赤壁、謝安淝水、寇萊公澶淵、陳魯公采石,四勝大略相似。
脫脫:陳康伯以經濟自任,臨事明斷。
馮夢龍:遲魏之帝者,一周瑜也;保宋之帝者,一寇準也;延宋之帝者,一陳康伯也。
王夫之:①虞允文、陳康伯可引與同心,而未遑信任。 ②故孝宗立,奮志有為,而四顧以求人,遠邪佞,隆恩禮,慎選而篤信之,乃其所得者,大概可睹矣。陳康伯、葉颙、陳俊卿、虞允文,皆不可謂非一時之選也。
《歷代群英歌》:①康伯拯濟艱難,史浩備守為尚 ②南宋高宗四九齡,始終五相輔中興。李綱力諫君南幸,頤浩驅馳將北征。趙鼎秉衡朝士賀,魏公堂軸眾心傾。天誅秦檜生康伯,止幸閩都國又興。
蔡東藩:①假使高宗構有恢復之志,聲其罪而加之討,則南北義士,奮起討逆,大憝授首,炎宋中興,寧非快事?乃聞寇南來,即思退避,愚弱不振,一至于此。幸陳康伯勸阻于內,虞允文達權于外,始得僥幸一勝,保全東南。②高宗內禪,孝宗嗣位,當時以英明稱之,有相如陳康伯,有帥如張浚,宜若可銳圖恢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