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闐國,是塔里木盆地南緣一個古老的塞人城邦,有關于闐的記載,最早見于《史記·大宛傳》,稱其在西域之東。盛時領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田、民豐等縣市,都西城(今和田約特干遺址)。
公元前二世紀(西漢時代),尉遲氏在此建立于闐國,為西域南道中,國勢最強的國家之一。于闐地處塔里木盆地南沿,東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車、疏勒,因位居絲路貿易的重要據點而繁榮一時,且為西方貿易商旅的集散地,東西文化之要沖。西漢時期西域都護建立后,歸屬漢朝,疆域包括今和田、洛浦、墨玉三縣。
東漢初,為莎車所吞并。漢明帝永平四年(公元61年),貴族廣德立為王,滅莎車,服從于闐。十六年(73年),漢軍司馬班超至于闐,廣德殺匈奴使者降漢,班超以此為根據地,北攻姑墨,西破莎車、疏勒,于闐都出兵相助。時南道諸國,唯于闐、鄯善強大。
公元129年,于闐王放前殺扜彌王興,自立其子為扜彌王。132年,敦煌太守徐由遣疏勒王臣磐發(fā)兩萬人擊破于闐,立扜彌王興的宗人成國為王。175年,于闐王安國復攻扜彌,殺其王,扜彌國死者甚眾。戊己校尉、西域長史各發(fā)兵輔立扜彌侍子定興為王,時扜彌國只余千人。從此扜彌國一蹶不振,終被于闐所并。
于闐兼并了皮山、渠勒、戎盧、扜彌等城郭。遂成為“從精絕西北至疏勒十三國皆服從”的強國,《后漢書》記其國“領戶32000,人口83000,勝兵30000余人”,疆域大致包括今天的和田地區(qū)。
魏晉南北朝時期,仍向中原王朝進貢。又兼并戎盧、扜彌、渠勒、皮山等國。西晉時,與鄯善、焉耆、龜茲、疏勒并為西域大國。北魏年間,曾先后被吐谷渾、柔然攻襲,國勢漸衰。
貞觀十四年(640)八月,唐滅高昌國,九月置安西都護府于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魯番西交河故城址),管理西域地區(qū)軍政事務。二十年六月,西突厥乙毗射匱可汗請和親,唐使其屬下割龜茲﹑于闐﹑疏勒﹑朱俱婆﹑蔥嶺五國作為聘禮。二十二年,唐軍進駐龜茲國以后,便將安西都護府移至龜茲國都城(今新疆庫車),同時在龜茲﹑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闐(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四城修筑城堡,建置軍鎮(zhèn),由安西都護兼統(tǒng),故簡稱“安西四鎮(zhèn)”。
咸亨元年(670年),吐蕃進占于闐。咸亨四年(673年),于闐王伏阇雄擊走吐蕃,親自入唐,唐在于闐設毗沙都督府,下轄6城10羈縻州,任命伏阇雄兼都督。儀鳳三年(678年),吐蕃進占安西四鎮(zhèn)。儀鳳四年(679年),崔知辯擊吐蕃,唐朝占安西四鎮(zhèn)。垂拱二年(686),武則天在平定徐敬業(yè)之亂(684)以后有意籠絡人心,顯示其“務在仁不在廣,務在養(yǎng)不在殺,將以息邊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者也”,故下令放棄安西四鎮(zhèn)。687年-6⑧9年,吐蕃趁機進占安西四鎮(zhèn);武后長壽元年(692),唐武威軍總管王孝杰等率軍擊破吐蕃,收復四鎮(zhèn),并派軍長期駐扎。
唐玄宗天寶年間,尉遲勝入唐,唐玄宗嫁以宗室之女,并授予右威衛(wèi)將軍、毗沙府都督。安祿山起兵叛亂,尉遲勝自率兵赴中原之難,亂平后,終老長安。唐肅宗乾元三年(760年),唐授尉遲曜兼四鎮(zhèn)節(jié)度副使,并管理本國事。他率領當地民眾與唐鎮(zhèn)守軍一起戍守于闐。貞元六年(790年),吐蕃占據北庭(北庭的西州例外,公元792年,吐蕃占西州,完全占領北庭),并占領安西四鎮(zhèn)之一的于闐。之后幾年,吐蕃占據安西其他三鎮(zhèn),目前還沒有資料能說明吐蕃開始占據安西其他三鎮(zhèn)的確切時間。9世紀中葉,吐蕃內亂勢衰。公元848年,張義潮在沙州發(fā)動起義,吐蕃在河西、隴右、西域各地的統(tǒng)治遂告瓦解。于闐在公元851年前后擺脫了吐蕃的桎梏。9世紀末葉,于闐開始和敦煌的沙州歸義軍政權交往。
公元938年,后晉朝廷冊封李圣天(912-966年在位)為“大寶于闐國王”之后,“大寶于闐國”遂成為10世紀中葉于闐國正式的國號。于闐國的疆域,東北延伸到今若羌附近,隔車爾臣河與仲云部相望;南部抵昆侖山,與吐蕃接壤;西北近喀什。
公元960年,喀喇汗王朝的木薩汗宣布伊斯蘭教為國教,信奉佛教的于聞國和信奉伊斯蘭教的喀喇汗王朝之間,爆發(fā)了持續(xù)近40年的宗教戰(zhàn)爭。戰(zhàn)爭初期,于闐國占據優(yōu)勢,他們打退了喀喇汗王朝的進攻以后,揮師西進,曾一度攻占喀什噶爾。雖然在穆斯林援軍的支援下,喀喇汗王朝奪回了喀什噶爾,但也沒有扭轉戰(zhàn)局,阿里可汗本人也死在與于闐的戰(zhàn)爭中。
于闐國財力、物力、人力皆不及喀喇汗王朝,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使其實力大損,逐漸處于劣勢。玉素甫·卡迪爾汗時期,喀喇汗王朝最終完成了對于闐的征服。關于于闐國滅亡的確切時間,史無明載,應在993和1009年之間。因為在和田文書中有公元993年“甘州可汗與于闐王書”,說明當時于闐還沒有滅國;據《宋史·于闐傳》記載,1009年,于闐黑韓王派遣回鶻人羅廝溫等前往中原朝貢,說明此時于闐已經亡國。
于闐在黑汗王朝的統(tǒng)治下,語言和人種逐漸回鶻化,并陸續(xù)皈依了伊斯蘭教。后經蒙古察合臺后王、葉爾羌汗國及和卓回王的統(tǒng)治,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入清版圖,光緒九年(1883年)置和闐直隸州。民國改縣。今人口約四十萬,漢人不少,市區(qū)建設日趨現(xiàn)代化,但缺乏民族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