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死得最冤的六名猛將:蜀國名將魏延排第一
亂世出英豪,在三國中可是說是遍地英雄,然而他們的結(jié)局卻有喜有悲,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幾個人就非常悲劇,而且死得很冤!
第6名:潘鳳
潘鳳,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擅使大斧。登場于小說第五回。冀州牧韓馥部下的上將。當(dāng)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之時,他奉韓馥之命前往汜水關(guān)前挑戰(zhàn)董卓部下大將華雄,不敵被斬。
忽探子來報:“華雄引鐵騎下關(guān),用長竿挑著孫太守赤幘,來寨前大罵搦戰(zhàn)?!?/p>
紹曰:“誰敢去戰(zhàn)?”袁術(shù)背后轉(zhuǎn)出驍將俞涉曰:“小將愿往?!苯B喜,便著俞涉出馬。即時報來:“俞涉與華雄戰(zhàn)不三合,被華雄斬了?!北姶篌@。太守韓馥曰:“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苯B急令出戰(zhàn)。潘鳳手提大斧上馬。去不多時,飛馬來報:“潘鳳又被華雄斬了。”眾皆失色。
《三國演義》第9回曹操起兵討董卓里,華雄在帳外挑戰(zhàn),冀州太守韓復(fù)突然很搞笑的說了一句:“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睋?jù)我推測,潘鳳本人肯定清楚自己的斤兩,也一定知道不是華雄的對手,所以沒有主動請纓。結(jié)果用了不到四分之一柱香的時間就殉國了。(其實三國演義里描述的兩軍對壘,大都是主帥問將,誰敢單挑迎敵?幾乎沒有點將迎敵的。)可能潘鳳被點到了也很郁悶,但是將令已下,死也要向前。跟了這樣不了解屬下能力的主公,冤死也是遲早的事情。但如果平日里就給主公吹噓自己有多厲害,那么死的就不冤了。所以綜合排名第6名。
第5名:顏良
顏良(?-200年),東漢末年河北軍閥袁紹部將,以勇而聞名。建安四年(199年),袁紹以顏良、文丑為將,率精卒十萬,準(zhǔn)備攻許(今河南許昌)。建安五年(200年),兵進黎陽(今河南??h),遣顏良攻白馬(今河南滑縣)。曹操北救,以荀攸計分兵渡河,引袁紹西應(yīng),自率輕兵掩襲白馬,顏良倉猝逆戰(zhàn),被關(guān)羽擊斬。
在小說《三國演義》里,于討董戰(zhàn)役的汜水關(guān)之戰(zhàn)中第一次被提及姓名,當(dāng)時顏良、文丑催軍未回,使袁紹頗為華雄的猖狂而嘆息。 孫堅私藏玉璽被袁紹識破,顏良、文丑與程普、黃蓋、韓當(dāng)拔劍掣刀相對 。袁紹計逼韓馥,謀奪冀州時,耿武欲行刺袁紹,被顏良斬殺。隨后與文丑為先鋒,擊公孫瓚,平定河北。曹袁交兵,顏良統(tǒng)十萬精兵為前部,攻劉延于白馬。劉延屢次告急,曹操派15萬軍隊兵分三路解白馬之圍。關(guān)羽新降曹操并得了很多賞賜,希望參加對顏良作戰(zhàn)以回報曹操的厚待。曹操親率5萬迎戰(zhàn)顏良,但被顏良部下精兵整齊的陣勢所震懾。呂布舊將宋憲、魏續(xù)相繼請求與顏良單挑,都很快被殺。徐晃出馬戰(zhàn)顏良,大約二十合后敗走。雙方休戰(zhàn)。
在謀士程昱建議下,曹操召見關(guān)羽,但怕他一旦回報了自己的善待就會離開。次日,顏良軍列好陣,關(guān)羽陪曹操坐在小山頂向下看,遠遠看見了顏良的麾蓋。關(guān)羽跨上赤兔馬沖入袁軍。顏良未及反應(yīng),措手不及,即被關(guān)羽所殺。關(guān)羽割下顏良首級綁在馬脖子上,順利返回。顏良軍士氣大損,陷入混亂,為曹操提供了進攻的機會。曹操在白馬之戰(zhàn)中獲勝,大破袁軍,還劫奪了很多物資。
《三國演義》第50回云長策馬刺顏良。很多粗讀三國的人都會覺得,河北名將顏良名不副實。其實不然,顏良先前斬殺的宋憲,魏續(xù)都是當(dāng)年呂布帳下極厲害的人物,論武藝不在張遼之下。而后來出馬的徐公明,在顏良馬前走了不到20個回合就敗下陣來。要知道,在《在三國演義》里第25回遷鑾輿曹操秉政里,曹操第一次見到徐晃,許楮出馬與其戰(zhàn)了50個回合沒有分出勝負。所以從側(cè)面可以看出,顏良絕對是三國里出類拔萃的單挑型武將,更是絕對不會被關(guān)老二一刀就結(jié)束性命。書上行尾小字描述到,在顏良出征以前,大耳曾經(jīng)告訴顏良,要是看見紅臉長髯用大刀的,那就是我二弟,你給他招手,他就來投降……結(jié)果未做任何準(zhǔn)備的延良就這么死不瞑目了。所以顏良死的的確很冤。
第4名:文丑
文丑(?-200年),東漢末年冀州牧袁紹帳下的大將。公元200年,袁紹命文丑率軍于延津攻曹操,曹操以誘敵之計大破文丑一軍,文丑于此戰(zhàn)中喪生。明·羅貫中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根據(jù)此段歷史描寫關(guān)羽斬文丑的故事,并廣泛流傳于后世。
顏良是東漢末期袁紹部下的武將。有威名。顏良與文丑一起作為袁紹軍隊的勇將而聞名,孔融以顏良、文丑作為袁紹軍隊的武將代表勸諫曹操小心他們。公元200年(建安四年),袁紹出兵攻打曹操。
曹、袁兩軍初戰(zhàn)白馬,曹操使計分散了聚集在黎陽渡河攻白馬的袁紹主力,解了白馬之圍,殺了袁紹負責(zé)進攻的將領(lǐng)顏良。曹操認為白馬并不適合防御,主動放棄在白馬的據(jù)點,沿河向西轉(zhuǎn)移人口和物資。袁紹渡河追擊曹操的運輸車隊。但曹操并不情愿把官渡和黃河之間的土地都留給袁軍。他想抵抗袁紹進軍,在回援官渡前讓袁軍付出慘重代價。
由于曹操在白馬之戰(zhàn)中佯攻,袁紹將前鋒部隊沿河向西面的延津進發(fā)。他們很可能在那里渡河且未受曹操軍阻攔。此時,袁紹幾乎正處在曹操在官渡的防御工事和大本營都城許昌的北面。
曹操軍也到了延津,在白馬西20里、南50里的南阪下扎了營寨。因曹操營在距離河岸有一段距離的防洪堤壩南側(cè),當(dāng)曹操派人哨探袁軍動向時,袁紹卻看不見曹軍。探子起初報告有五六百騎兵在路上,后又報告騎兵稍有增加,步兵不可勝數(shù)。曹操不讓探子再報,讓騎手卸鞍放馬。
白馬的運輸車隊出現(xiàn)在堤壩的北側(cè)了,處在了袁紹軍的視野內(nèi)。曹操的一些將官為敵軍騎兵眾多而不安,建議返回守營。軍師荀攸卻反對:“這正是我們的誘敵之策!我們怎能離開?”
袁紹的騎兵主將文丑和劉備率五六千騎兵相繼追來。曹操的軍士想上馬,曹操不許,直到袁紹的騎兵越來越多并分散開來劫掠物資。這時曹操讓軍士上馬,曹操手下不足600的所有軍士跳上馬沖擊袁軍。袁紹軍戰(zhàn)敗,文丑陣亡。
《三國演義》第51回云長延津誅文丑。文丑的實力不在顏良之下。書里描寫到文丑為了給兄弟報仇,獨自領(lǐng)軍殺到顏津,曹將張遼,徐晃雙戰(zhàn)文丑,居然還吃了敗仗。高手過招,即便被殺都很忌諱兩個打一個??梢娢某蟮膶嵙σ呀?jīng)高到讓曹將不顧身份的程度了。但是后來又讓關(guān)羽輕松“通關(guān)”。這次雖然書里沒有明確描寫,但是一個很重要的事實是,這次出征大耳也在軍中。有劉備在,戰(zhàn)場不確定因素驟然增大。文丑雙戰(zhàn)曹將未顯懼色,且越殺越勇。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像是書上那樣說的,一見關(guān)將,交手兩個回合,撥馬繞河而走。結(jié)果被關(guān)羽騎著小紅馬,追上就是腦后一刀。綜合一切因素,可以說文丑向中邪一樣,死的更是冤枉。
第3名:張郃
張郃(?-231年),字儁乂,河間鄚人。東漢末年,應(yīng)募參加鎮(zhèn)壓黃巾起義,后屬冀州牧韓馥為軍司馬。191年,袁紹取冀州,張郃率兵投歸,任校尉。因破公孫瓚有功,遷為寧國中郎將。后在官渡之戰(zhàn)中投降曹操。此后,隨曹操攻烏桓、破馬超、降張魯,屢建戰(zhàn)功。繼與都護將軍夏侯淵留守漢中。215年,率軍進攻巴西宕渠,被蜀將張飛擊敗。后任蕩寇將軍。219年,從夏侯淵迎戰(zhàn)劉備軍于定軍山,當(dāng)夏侯淵戰(zhàn)死,全軍危急之際,張郃代帥,率部安全撤退。后屯陳倉。
曹丕稱帝后,升左將軍,封鄚侯,奉命從曹真擊平安定羌胡,后與夏侯尚圍攻江陵。228年,隨曹真西拒諸葛亮,在街亭大敗蜀軍,迫其退回漢中。因功升征西車騎將軍。231年,領(lǐng)兵追擊蜀軍,至木門中箭亡。張郃戎馬一生,以用兵巧變、善列營陣,長于利用地形著稱。
公元231年(太和五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詔命張郃統(tǒng)領(lǐng)眾將到略陽迎擊,諸葛亮退守祁山,張郃追到木門谷,與蜀軍交戰(zhàn),飛來的箭矢射中了張郃右膝,張郃陣亡,據(jù)《魏略》記載,是司馬懿強行命令張郃追擊。朝廷賜給他壯侯的謚號,他的兒子張雄繼承了他的爵位。張郃征戰(zhàn)多年,屢立戰(zhàn)功,明帝分給他食邑,封他的四個兒子為列侯,賜給他的小兒子關(guān)內(nèi)侯的爵位。
《三國演義》第202回木門道弩射張合。此回合開篇講到諸葛亮五出祁山敗退,張合執(zhí)意要追趕,司馬仲達稍加阻攔即讓其單獨追趕,結(jié)果中了埋伏。表面上看是張合一意孤行,死有余辜,但是仔細想想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是司馬借諸葛之手而將張合殺之。理由一:當(dāng)是司馬已經(jīng)看出諸葛的詭計,知道如果深追,必中埋伏,且此刻在軍中享有絕對的指揮權(quán),完全可以下令禁止追趕。理由二:張合乃魏之名將,數(shù)敗于張飛,魏王都未加責(zé)怪,這與曹操平日的賞罰分明有很大的不同??梢姀埡夏瞬懿偕類鄣奈鋵?。而張合對曹魏也是絕對的忠心。且經(jīng)歷了曹氏三代,張合在軍中享有絕對的威望。不難分析,如果張合不死,則司馬竄權(quán)的野心就絕對不能實現(xiàn),當(dāng)時曹氏宗將沒有能挑大梁的,只剩張合是司馬的一顆眼中釘。所以再一次出現(xiàn)了死在自家人手里的冤枉事。綜合一下,排名第3好了。
第2名:呂布
呂布(?-199年2月7日 ),字奉先,漢族,東漢末年名將,漢末群雄之一,五原郡九原縣人(今內(nèi)蒙古包頭九原區(qū))。先后為丁原、董卓的部將,也曾為袁紹效力,后占據(jù)徐州,自成一方勢力。于建安三年十二月癸酉(199年2月7日)在下邳被曹操擊敗并處死。由于《三國演義》及各種民間藝術(shù)的演繹,呂布向來是以“三國第一猛將”的形象存在于人們的心目之中。
元198年(建安三年),呂布再次反叛朝廷依附袁術(shù),派高順、張遼攻打在沛城,擊敗劉備。曹操派夏侯敦援救劉備,也被高順打敗,夏侯惇失去一目,九月,高順等攻破沛城,俘虜了劉備妻兒,劉備敗投曹操。曹操于是親自率兵攻打呂布,兵到下邳城下。曹操送了一封信給呂布,向他陳述禍福。呂布想投降,但陳宮等人由于自己對曹操負罪,極力反對,而且對呂布說:“曹公從遠道而來,其局勢不能持久,將軍如果用步兵和騎兵駐守城外,我率領(lǐng)其余人馬關(guān)了城門把守。曹操如果向?qū)④娺M攻,我?guī)ьI(lǐng)部隊從后面進攻曹軍;要是曹操只是攻城,將軍就從外面救援。用不了一個月,曹軍糧食全部用盡,發(fā)起進攻就可以打敗曹操?!眳尾纪馑目捶?。呂布的妻子說:“從前曹氏對待陳公臺像對待嬰兒一樣無微不至,陳宮仍然丟下曹操投靠我們。現(xiàn)在將軍對待公臺的好處并未超過曹氏,卻打算丟下全城和妻子兒女孤軍遠出嗎?一旦發(fā)生變故,我難道還能成為將軍的妻子嗎?”于是呂布作罷,但暗中派人向袁術(shù)求救,又親自率領(lǐng)一千多騎兵出城,打敗后退回城內(nèi),守住城不敢出去。袁術(shù)也不能援救。呂布雖驍勇剛猛,但少謀而心胸狹隘多猜忌,不用陳宮建議,諸將又各自猜疑,所以每戰(zhàn)多敗。
曹操圍攻三個月,決水圍城,呂布軍中上下離心,其部下侯成、宋憲、魏續(xù)反叛,縛了陳宮投降,呂布在白門樓見曹軍攻急,大勢已去,于是令左右將他的首級交給曹操,左右不忍, 便于十二月癸酉下城投降。 呂布被捆到曹操面前,曾要求松綁,曹操笑說:“捆綁老虎不得不緊。”呂布又說:“曹公得到我,由我率領(lǐng)騎兵,曹公率領(lǐng)步兵,可以統(tǒng)一天下了。”曹操頗為心動,但劉備在一旁說:“明公您看見呂布是如何侍奉丁建陽和董太師的嗎!”呂布死前說:“大耳兒劉備最不能相信!”最終呂布被縊殺,然后梟首。其部屬陳宮、高順亦拒降被處死,張遼則領(lǐng)兵向曹操投降。曹操下令將呂布、陳宮、高順的首級送往許都彰功,然后下葬。
《三國演義》第38回白門曹操斬呂布。這回又是有劉備在場!!!呂布的生平事跡相信大家一定都能倒背如流了,在此不做任何贅述。怪只怪呂布當(dāng)年不應(yīng)該轅門射戢,救了劉備。反被劉在后來白門樓上借曹操手殺害。其實那個時候的呂布已經(jīng)40多歲快半百的人了,再也鬧騰不起來了,也想好好找個主子過好下半生。但是劉備一句讒言……綜合一切因素,排名第2。
第1名:魏延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因數(shù)有戰(zhàn)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后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zhèn)遠將軍,領(lǐng)漢中太守,鎮(zhèn)守漢中,成為獨當(dāng)一方的大將。魏延鎮(zhèn)守漢中近十年,之后又屢次隨諸葛亮北伐,功績顯著。期間魏延多次請諸葛亮給他統(tǒng)領(lǐng)一萬兵,另走一路攻關(guān)中,最后與諸葛亮?xí)熡阡P(guān),如同韓信的例子,但諸葛亮一直不許,因而認為自己無法完全發(fā)揮才能,心懷不滿 。與長史楊儀不和,諸葛亮死后,兩人矛盾激化,相互爭權(quán),魏延敗逃,為馬岱所追斬,并被夷滅三族。
公元234年(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被任為前鋒,夢到自己頭上生角,問占夢人趙直,趙直說:“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zhàn)而賊欲自破之象也?!蓖撕髤s對人說:“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p>
同年秋天,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祎、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后退軍節(jié)度,令魏延斷后,如果延或不從命,就隨他的便。諸葛亮歿,秘不發(fā)喪,楊儀令費祎前往揣摩魏延意圖。魏延回答道:“丞相雖然身亡,但還有我呢,怎么能因一個人的死而荒廢天下大事呢? 再說,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楊儀擺布,做斷后的將領(lǐng)呢?”
大軍都隨楊儀徐徐退卻,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趕在楊儀大軍前面,所走過的地方都燒絕閣道。楊儀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劉禪說對方謀反,劉禪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是誰想造反,董蔣二人都擔(dān)保楊儀懷疑魏延。魏延先占據(jù)南谷口,率軍出擊楊儀大軍,楊儀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王平罵魏延的先頭部隊:“諸葛公去世,尸骨未寒,你們這些人怎么敢如此!”魏延大軍知道錯在魏延,不聽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與其子數(shù)人逃亡,逃到漢中,楊儀派遣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斬了他,將頭顱獻于楊儀,楊儀用腳踐踏魏延的頭顱,并且罵道:“庸奴!你還能再作惡么?”于是誅滅魏延三族。
《三國志》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元代的郝經(jīng)認為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于延”。
以上為《三國志》作者陳壽本傳的記載,不過據(jù)裴注引《魏略》所記,受諸葛亮托付兵權(quán)的是魏延,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并發(fā)兵攻之,然而被誣陷的魏延深恐與戰(zhàn)則清白難雪,所以只逃不戰(zhàn),最后終于被追殺。裴松之認為此說法是在曹魏的傳言,蜀漢陳壽的《三國志》比較可信。
《三國演義》里可以算的上是第一雄才大略的武將。魏延第一次登場亮相是在第81回劉玄德敗走江陵。書上原文是這樣描寫的“忽后城中一將默然跳起,引樹百人徑上城樓,來殺蔡瑁,張允。此人是誰?身長九尺,面入重棗,目似朗星,如關(guān)云長摸樣,武藝獨魁。江表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延大呼曰:‘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也!汝等何投曹賊?以圖爵祿,非義士之所為?吾今愿請使君,入城誅賊!’” 由此證明魏大將軍跟趙云一樣,都是在劉備最背的時候前去投靠,只是在這次因為劉備急著逃難,與魏延失之交臂。而后在長沙,魏延不殺昏主,則黃忠必亡,而獻長沙城則是老早就像投靠劉備了。一切行動都證明了魏延當(dāng)機立斷的大將之風(fēng)??赡苁强酌鲗t臉的大將都沒有什么好感,一見面就是一大堆歪理要殺魏延。要是按照老諸的理論,張松,法正之徒則都是賣主求榮之臣。而后劉備進位漢中王,欽封“五虎大將”,并委任魏延為漢中太守。列位看官注意了,此時在蜀漢政權(quán)里,魏延實際上是僅次于關(guān)羽的第2號大將。理由一:古人曾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識人用賢等方面,劉備在三國里絕對稱的上是首席。對魏延的重任,劉備肯定與諸葛亮進行過激烈的爭論。但是后來仍然堅持己見,劉備一貫對諸葛亮言聽計從,所以這次是極不常見的,從側(cè)面也證明了魏延的能力。理由二:漢中地理位置的絕對重要性與對魏延的絕對放心性。
劉備當(dāng)上了漢中王,而此刻五虎在何處?關(guān)羽鎮(zhèn)守荊州,絕對的封僵大吏。張飛此刻在閬中,閬中并不是當(dāng)時的要沖,而四面環(huán)山,三面環(huán)水,絕對易首難攻。趙云此刻鎮(zhèn)守的棉竹(今德陽附近)更是不疼不癢。因為棉竹往上有梓潼(今綿陽一個縣),有陽平關(guān),各路都有把守。書中雖然沒有明確交代,估計此刻黃馬應(yīng)該都在成都。在當(dāng)時蜀漢,在面對突發(fā)事件,也只有關(guān)羽跟魏延兩個武將身份的人享有調(diào)兵權(quán)??墒蔷褪沁@么厲害的一個人物就這么不斷的重復(fù)重復(fù)再重復(fù)的被諸葛亮一遍一遍又一遍的排擠,打壓。以至最后有些心志失常,但即便是最后關(guān)頭,魏延仍大罵曹賊,不肯投降,在諸葛亮死后,也只是想殺掉楊儀,并不想造反。可是……魏大將軍還是玩不過諸葛亮。綜合一切因素,排名冤死武將第1名。
人文通史 趙云大部分事跡取自于陳到
上一篇:人文通史 諸葛亮三氣周瑜的真相
下一篇:人文通史 故宮里有多少“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