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語】努力的苦讀,把你的實力全部發(fā)揮,所有關(guān)愛著你的人,都會為你祝福、祈禱,努力備考,相信你會考出滿意的成績,榜上有名考入理想院校!以下是
【第一篇】
閱讀本文內(nèi)容,回答下面試題: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與吳郡張籍閱家中舊書,得李翰所為《張巡傳》。翰以文章自名,為此傳頗詳密。然尚恨有闕者:不為許遠立傳,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
遠雖材若不及巡者,開門納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處其下,無所疑忌,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虜,與巡死先后異耳。兩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為巡死而遠就虜,疑畏死而辭服于賊。遠誠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愛之肉,以與賊抗而不降乎?當(dāng)其圍守時,外無蚍蜉蟻子之援,所欲忠者,國與主耳,而賊語以國亡主滅。遠見救援不至,而賊來益眾,必以其言為信;外無待而猶死守,人相食且盡,雖愚人亦能數(shù)日而知死所矣。遠之不畏死亦明矣!烏有城壞其徒俱死,獨蒙愧恥求活?雖至愚者不忍為,嗚呼!而謂遠之賢而為之邪?
說者又謂遠與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遠所分始。以此詬遠,此又與兒童之見無異。人之將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觀者見其然,從而尤之,其亦不達于理矣!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遠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猶不得免,其他則又何說!
當(dāng)二公之初守也,寧能知人之卒不救,棄城而逆遁?茍此不能守,雖避之他處何益?及其無救而且窮也,將其創(chuàng)殘餓羸之余,雖欲去,必不達。二公之賢,其講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zhàn)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當(dāng)是時,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shù);擅強兵坐而觀者,相環(huán)也。不追議此,而責(zé)二公以死守,亦見其自比于逆亂,設(shè)淫辭而助之攻也。
愈嘗從事于汴徐二府,屢道于兩府間,親祭于其所謂雙廟者。其老人往往說巡、遠時事云:南霽云之乞救于賀蘭也,賀蘭嫉巡、遠之聲威功績出己上,不肯出師救;愛霽云之勇且壯,不聽其語,強留之,具食與樂,延霽云坐。霽云慷慨語曰:“云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一座大驚,皆感激為云泣下。云知賀蘭終無為云出師意,即馳去;將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圖,矢著其上磚半箭,曰:“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庇懺羞^泗州,船上人猶指以相語。城陷,賊以刃脅降巡,巡不屈,即牽去,將斬之;又降霽云,云未應(yīng)。巡呼云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云笑曰:“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張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圍中。籍大歷中于和州烏江縣見嵩,嵩時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嘗得臨渙縣尉,好學(xué)無所不讀。籍時尚小,粗問巡、遠事,不能細也。云:巡長七尺余,須髯若神。嘗見嵩讀《漢書》,謂嵩曰:“何為久讀此?“嵩曰:“未熟也?!把苍唬骸拔嵊跁x不過三遍,終身不忘也?!耙蛘b嵩所讀書,盡卷不錯一字。嵩驚,以為巡偶熟此卷,因亂抽他帙以試,無不盡然。嵩又取架上諸書試以問巡,巡應(yīng)口誦無疑。嵩從巡久,亦不見巡常讀書也。為文章,操紙筆立書,未嘗起草。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城中居人戶,亦且數(shù)萬,巡因一見問姓名,其后無不識者。巡怒,須髯輒張。及城陷,賊縛巡等數(shù)十人坐,且將戮。巡起旋,其眾見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眾泣不能仰視。巡就戮時,顏色不亂,陽陽如平常。遠寬厚長者,貌如其心;與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為兄,死時年四十九?!贬载懺跛烙谫袼伍g?;騻麽杂刑镌谫袼伍g,武人奪而有之,嵩將詣州訟理,為所殺。嵩無子。張籍云。
一、選擇題
1.《張中丞傳后敘》中,作者所抨擊的人物是()
A.張籍
B.于嵩
C.李翰
D.賀蘭進明
參考答案:D
2.《張中丞傳后敘》一文最突出的寫作特色是()
A.抒情與敘事并重
B.議論與敘事并重
C.抒情與議論并重
D.描寫與抒情并重
參考答案:B
3.唐代古文運動的主要是()
A.歐陽修
B.王安石
C.韓愈
D.陳子昂
參考答案:C
4.本文中作者所寫的主要人物是()
A.張巡、許遠
B.張巡、許遠、南霽云
C.雷萬春、張巡、許遠
D.于嵩、張巡、許遠
參考答案:B
二、填空題
1.“后敘”是一種兼有敘事和__________的文體。
參考答案:議論
2.本文所記敘的“睢陽保衛(wèi)戰(zhàn)”發(fā)生在唐朝__________期間。
參考答案:安史之亂
3.韓愈,字__________,后人又稱其為“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退之;韓昌黎 韓吏部拔
4.作者在本文中主要是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等情節(jié)描寫來刻畫南霽云的性格特征的。
參考答案:刀斷指、箭射浮圖
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
1.翰以文章自名
參考答案:自許,自負
2.不能通知二父志
參考答案:通曉,理解
3.二公之賢,其講之精矣
參考答案:考慮
4.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
參考答案: 斷
5.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
參考答案:將近
6.以千百就盡之卒,戰(zhàn)百萬日滋之師
參考答案:接近,趨向
四、翻譯下列句子
1.遠之不畏死亦明矣!
參考答案:許遠不怕死也就(很)清楚了。
2.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
參考答案: 扯起繩子把它拉斷,繩子必然有斷開的地方。
3.二公之賢,其講之精矣。
參考答案:張巡、許遠才德過人,他們的考慮(已很)精細周到了。
4.抽矢射佛寺浮圖,矢著其上磚半箭。
參考答案:抽出一支箭射向佛寺里的寶塔,箭射中了塔上的磚,箭的一半射進磚里。
5.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
參考答案:我回去打敗敵人后,一定要消滅賀蘭進明,這只箭是用來作標(biāo)記的。
6.擅強兵而坐觀者,相環(huán)也。
參考答案:擁有強大的兵力而坐視不救的人,四周都是。
五、簡答題
1.韓愈在本文中是怎樣采用夾敘夾議的方法來為許遠立傳的?
參考答案:作者采用了夾敘夾議的方法為許遠立傳。首先,作者先對許遠作了總的評價,肯定他“與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虜,與巡死先后異耳”。認為許遠與張巡共同守城而死,建立了功勛,保全了名節(jié)。然后針對小人誣蔑許遠的三個錯誤論調(diào),逐一進行辯駁:第一駁斥了“以為巡死而遠就虜,疑畏死而辭服于賊”認為許遠畏死降敵的謬論。第二駁斥“城之陷,自遠所分始”的謬論。第三駁斥“二公以死守”,未能“棄城而逆遁”,“責(zé)二公以死守”的謬論。本文二、三、四三個段落,每一段均駁一個論點,逐漸深入,層次分明。作者在批駁之中,皆以史實為理由,在敘事中進行批駁,使記敘和議論完全結(jié)合起來,使說理形象生動,言之有據(jù),具體可感。同時在敘中有議,用以點明事件的內(nèi)在含義。作者采用這種夾敘夾議的手法,不僅將對方駁得體無完膚,達到為許遠辯誣的目的,同時得出“遠之不畏死亦明矣”,“巡、遠之所成就,如此卓卓”,“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的結(jié)淪,并且記敘了許遠讓賢授權(quán)與張巡“守一城,捍天下”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業(yè)績,為許遠立了傳。
2.文中兩次關(guān)于張巡就義前的場面描寫是怎樣表現(xiàn)出英雄崇高形象的?
參考答案:文中關(guān)于張巡就義時的場面描寫是很動人的。第是睢陽城陷落之時,敵人用刀威脅張巡,要他投降,張巡不但不投降,反而對南霽云喊:“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作者用張巡對南霽云的激勵,表現(xiàn)了張巡堅貞不屈、大義凜然、舍身取義的高尚品質(zhì)。第二次行將就義的場面也很動人:“及城陷,賊縛巡等數(shù)十人坐,且將戮。巡起旋,其眾見巡起,或起或泣。巡日:‘汝勿怖,死,命也?!娖荒苎鲆?。巡就戮時,顏色不亂,陽陽如平常?!蓖ㄟ^對張巡言語、神態(tài)的描寫和以眾人的動作、表情作襯托,張巡在部屬之中所享有的崇高威望,從容鎮(zhèn)定的氣度和視死如歸的可貴品質(zhì),得到了充分的展現(xiàn)。
3.作者是怎樣刻畫南霽云形象的?
參考答案:作者選取了三個精彩的場面來刻畫南霽云的英雄形象。文中精心描寫了南霽云慷慨陳辭,拔刀斷指以示志,箭射浮圖以為記,以及不屈就義這三個場面,寫出了霽云氣慨豪壯、嫉惡如仇、忠心為國的可貴品質(zhì)。同時作者還采用了側(cè)面烘托的手法:一是節(jié)度使賀蘭進明的嫉賢害能,狹隘自私;二是“一座大驚,皆感激為云泣下”;三是汴、徐二府的人長期廣為流傳南霽云的英雄事跡,歌頌?zāi)响V云凜然正氣,贊美其忠肝義膽。
【第二篇】
閱讀本文內(nèi)容,回答下面試題: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紀。廣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guān),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旻陷折關(guān)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dāng)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廣為隴西都尉,徙為騎郎將。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徙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zhàn)。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shù)與虜敵戰(zhàn),恐亡之?!膘妒悄酸銥樯峡ぬ?。後廣轉(zhuǎn)為邊郡太守,徙上郡。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戰(zhàn)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xí)兵擊匈奴。中貴人將騎數(shù)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zhàn)。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廣曰:“是必射雕者也?!睆V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行數(shù)十里。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縛之上馬,望匈奴有數(shù)千騎,見廣,以為誘騎,皆驚,上山陳。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吾去大軍數(shù)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誘,必不敢擊我?!睆V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馬解鞍!”其騎曰:“虜多且近,即有急,柰何?”廣曰:“彼虜以我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膘妒呛T遂不敢擊。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馀騎饹射殺胡白馬將,而復(fù)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於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為廣名將也,於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wèi)尉,而程不識亦為長樂衛(wèi)尉。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刀斗以自衛(wèi),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刀斗,士吏治軍簿至明,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不識曰:“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我軍雖煩擾,然虜亦不得犯我。”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程不識孝景時以數(shù)直諫為太中大夫。為人廉,謹於文法。
後漢以馬邑城誘單于,使大軍伏馬邑旁谷,而廣為驍騎將軍,領(lǐng)屬護軍將軍。是時單于覺之,去,漢軍皆無功。其後四歲,廣以衛(wèi)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單于素聞廣賢,令曰:“得李廣必生致之?!焙T得廣,廣時傷病,置廣兩馬間,絡(luò)而盛臥廣。行十馀里,廣詳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shù)十里,復(fù)得其馀軍,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騎數(shù)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於是至漢,漢下廣吏。吏當(dāng)廣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當(dāng)斬,贖為庶人。
頃之,家居數(shù)歲。廣家與故潁陰侯孫屏野居藍田南山中射獵。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故李將軍?!蔽驹唬骸敖駥④娚胁坏靡剐?,何乃故也!”止廣宿亭下。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後韓將軍徙右北平。於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
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漢之飛將軍”,避之?dāng)?shù)歲,不敢入右北平。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fù)更射之,終不能復(fù)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馀年,家無馀財,終不言家產(chǎn)事。廣為人長,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雖其子孫他人學(xué)者,莫能及廣。廣訥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專以射為戲,竟死。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其射,見敵急,非在數(shù)十步之內(nèi),度不中不發(fā),發(fā)即應(yīng)弦而倒。用此,其將兵數(shù)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云。
居頃之,石建卒,於是上召廣代建為郎中令。元朔六年,廣復(fù)為後將軍,從大將軍軍出定襄,擊匈奴。諸將多中首虜率,以功為侯者,而廣軍無功。後二歲,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行可數(shù)百里,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廣軍士皆恐,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敢獨與數(shù)十騎馳,直貫胡騎,出其左右而還,告廣曰:“胡虜易與耳?!避娛磕税?。廣為圜陳外鄉(xiāng),胡急擊之,矢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廣乃令士持滿毋發(fā),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shù)人,胡虜益解。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軍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復(fù)力戰(zhàn),而博望侯軍亦至,匈奴軍乃解去。漢軍罷,弗能追。是時廣軍幾沒,罷歸。漢法,博望侯留遲後期,當(dāng)死,贖為庶人。廣軍功自如,無賞。
初,廣之從弟李蔡與廣俱事孝文帝。景帝時,蔡積功勞至二千石。孝武帝時,至代相。以元朔五年為輕車將車,從大將軍擊右賢王,有功中率,封為樂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孫弘為丞相。蔡為人在下中,名聲出廣下甚遠,然廣不得爵邑,官不過九卿,而蔡為列侯,位至三公。諸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廣嘗與望氣王朔燕語,曰:“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shù)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dāng)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將軍自念,豈嘗有所恨乎?”廣曰:“吾嘗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馀人,吾詐而同日殺之。至今大恨獨此耳?!彼吩唬骸暗溎箪稓⒁呀?,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p>
後二歲,大將軍、驃騎將軍大出擊匈奴,廣數(shù)自請行。天子以為老,弗許;良久乃許之,以為前將軍。是歲,元狩四年也。
廣既從大將軍青擊匈奴,既出塞,青捕虜知單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廣并於右將軍軍,出東道。東道少回遠,而大軍行水草少,其勢不屯行。廣自請曰:“臣部為前將軍,今大將軍乃徙令臣出東道,且臣結(jié)發(fā)而與匈奴戰(zhàn),今乃一得當(dāng)單于,臣原居前,先死單于?!贝髮④娗嘁嚓幨苌险],以為李廣老,數(shù)奇,毋令當(dāng)單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時公孫敖新失侯,為中將軍從大將軍,大將軍亦欲使敖與俱當(dāng)單于,故徙前將軍廣。廣時知之,固自辭於大將軍。大將軍不聽,令長史封書與廣之莫府,曰:“急詣部,如書?!睆V不謝大將軍而起行,意甚慍怒而就部,引兵與右將軍食其合軍出東道。軍亡導(dǎo),或失道,後大將軍。大將軍與單于接戰(zhàn),單于遁走,弗能得而還。南絕幕,遇前將軍、右將軍。廣已見大將軍,還入軍。大將軍使長史持Я醪遺廣,因問廣、食其失道狀,青欲上書報天子軍曲折。廣未對,大將軍使長史急責(zé)廣之幕府對簿。廣曰:“諸校尉無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p>
至莫府,廣謂其麾下曰;“廣結(jié)發(fā)與匈奴大小七十馀戰(zhàn),今幸從大將軍出接單于兵,而大將軍又徙廣部行回遠,而又迷失道,豈非天哉!且廣年六十馀矣,終不能復(fù)對刀筆之吏?!彼煲蹲詣q。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而右將軍獨下吏,當(dāng)死,贖為庶人。
廣子三人,曰當(dāng)戶、椒、敢,為郎。天子與韓嫣戲,嫣少不遜,當(dāng)戶擊嫣,嫣走。於是天子以為勇。當(dāng)戶早死,拜椒為代郡太守,皆先廣死。當(dāng)戶有遺腹子名陵。廣死軍時,敢從驃騎將軍。廣死明年,李蔡以丞相坐侵孝景園壖地,當(dāng)下吏治,蔡亦自殺,不對獄,國除。李敢以校尉從驃騎將軍擊胡左賢王,力戰(zhàn),奪左賢王鼓旗,斬首多,賜爵關(guān)內(nèi)侯,食邑二百戶,代廣為郎中令。頃之,怨大將軍青之恨其父,乃擊傷大將軍,大將軍匿諱之。居無何,敢從上雍,至甘泉宮獵。驃騎將軍去病與青有親,射殺敢。去病時方貴幸,上諱云鹿觸殺之。居歲馀,去病死。而敢有女為太子中人,愛幸,敢男禹有寵於太子,然好利,李氏陵遲衰微矣。
李陵既壯,選為建章監(jiān),監(jiān)諸騎。善射,愛士卒。天子以為李氏世將,而使將八百騎。嘗深入匈奴二千馀里,過居延視地形,無所見虜而還。拜為騎都尉,將丹陽楚人五千人,教射酒泉、張掖以屯衛(wèi)胡。
數(shù)歲,天漢二年秋,貳師將軍李廣利將三萬騎擊匈奴右賢王於祁連天山,而使陵將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馀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專走貳師也。陵既至期還,而單于以兵八萬圍擊陵軍。陵軍五千人,兵矢既盡,士死者過半,而所殺傷匈奴亦萬馀人。且引且戰(zhàn),連斗八日,還未到居延百馀里,匈奴遮狹絕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虜急擊招降陵。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匈奴。其兵盡沒,馀亡散得歸漢者四百馀人。
單于既得陵,素聞其家聲,及戰(zhàn)又壯,乃以其女妻陵而貴之。漢聞,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後,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
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諭大也。
猿臂善射,實負其能。解鞍卻敵,圓陣摧鋒。邊郡屢守,大軍再從。失道見斥,數(shù)奇不封。惜哉名將,天下無雙!
一、選擇題
1.《史記》是我國第一部()
A.紀傳體斷代史
B.紀傳體通史
C.編年體通史
D.國別體斷代史
參考答案: B
2.《史記》中記述先秦諸侯國以及漢代開國元勛世代相傳的事跡部分屬于()
A.本紀
B.世家
C.表
D.列傳
參考答案: B
3.天漢三年,司馬遷觸怒漢武帝下獄受刑,是因為替誰辯解()
A.李廣
B.衛(wèi)青
C.李廣利
D.李陵
參考答案: D
4.稱贊《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的是()
A.班固
B.茅盾
C.魯迅
D.李白
參考答案: C
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句話出自于()
A.《論語》
B.《孟子》
C.《左傳》
D.《韓非子》
參考答案: A
6.李廣將兵的特點是()
A.行軍無部伍行陣,幕府省約文書籍事
B.士吏治軍簿至明
C.謹守法度
D.正部曲行伍營陣
參考答案: A
7.“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中“欲馳還走”的正確譯文是()
A.想要騎馬追趕
B.想要快速逃跑
C.想要放馬奔跑
D.想要騎馬加速往回跑
參考答案: D
二、填空題
1._________是我國西漢時期偉大的史學(xué)家和文學(xué)家。
參考答案: 司馬遷
2.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__________,無韻之__________?!?/p>
參考答案: 絕唱;《離*》
3.《史記》中關(guān)于經(jīng)濟文化方面的專門論述部分是“__________”。
參考答案: “書”
4.“其身正,__________;其身不正,__________?!?/p>
參考答案: 不令而行;雖令不從
【第三篇】
1.代表沈從文藝術(shù)創(chuàng)作高峰的一部中篇小說是 ( )
A.《長河》
B.《湘西》
C.《邊城》
D.《蕭蕭》
答案:C
2.“分崩離析”、“貽笑大方”、“形影相吊”三個成語依次出自 ( )
A.《季氏將伐顓臾》、《莊子·秋水》、《陳情表》
B.《季氏將伐顓臾》、《寡人之于國也》、《莊子·秋水》
C.《寡人之于國也》、《莊子·秋水》、《陳情表》
D.《陳情表》、《莊子·秋水》、《季氏將伐顓臾》
答案:A
3.冰心擅長寫散文,其文體被譽為 ( )
A.冰心體
B.工藝美文
C.白話文西化
D.新文藝腔
答案:A
4.《種樹郭橐駝傳》中,與“長人者好煩其令”構(gòu)成對比的種樹方法是 ( )
A.順木之天,以致其性
B.其培之也,若不過焉則不及
C.其蒔也若子,其置也若棄
D.愛之太殷,憂之太勤
答案:A
5.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的歷史著作是 ( )
A.《國語》
B.《左傳》
C.《戰(zhàn)國策》
D.《史記》
答案:D
6.屈原《國殤》描寫戰(zhàn)斗的進程,主要表現(xiàn)方法是 ( )
A.象征暗示
B.對比描寫
C.場面描繪
D.側(cè)面烘托
答案:C
7.魯迅的雜文集有 ( )
A.《吶喊》
B.《朝花夕拾》
C.《墳》
D.《野草》
答案:C
8.散文詩《門檻》全文采用的表現(xiàn)手法是 ( )
A.象征
B.類比
C.比喻
D.對比
答案:A
9.主張文章應(yīng)該“有補于世”、“以適用為本”的文學(xué)家是 ( )
A.王安石
B.韓愈
C.柳宗元
D.歐陽修
答案:A
10.《米龍老爹》在敘述角度和敘述方式上的特點是 ( )
A.順敘方式和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敘述方式交互使用
B.倒敘方式和第一人稱敘述方式
C.順敘之中有插敘和第三人稱敘述方式
D.倒敘方式和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敘述方式交互使用
答案:D
11.《報劉一丈書》中“權(quán)者”暗指 ( )
A.宗臣
B.劉一丈
C.顧秉謙
D.嚴嵩
答案:D
12.在下列詩作中,以棄婦為抒情主人公的是 ( )
A.《關(guān)山月》
B.《國殤》
C.《氓》
D.《短歌行》
答案:C
13.下列各句采用的修辭手法依次是 ( )
(1)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2)杜甫川唱來柳林鋪笑,紅旗飄飄把手招。
(3)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4)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積云。
A.比喻夸張設(shè)問 擬人
B.擬人 比喻設(shè)問 反問
C.擬人設(shè)問 對偶 比喻
D.對偶 擬人夸張 比喻
答案:D
14.下列句中括號內(nèi)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
A.茍全性命(于)亂世
況賢(于)隗者乎
B.受任于敗軍(之)際
臣聞古(之)君人
C.于是昭王為隗筑宮(而)師之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D.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
答案:B
15.下列各句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豈取之易守之難乎
譯文: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很難嗎?
B.函梁君臣之首
譯文:用木匣裝著梁國君臣的頭。
C.久不見若影
譯文:很長時間看不見你的身影。
D.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
譯文:古代的學(xué)者一定有老師。
答案:D
16.下列加點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始舉進士,除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 除:授予官職
B.尋復(fù)有來告私殺牛者 尋:不久
C.端士產(chǎn)硯,前守緣貢,率取數(shù)十倍以遺權(quán)貴 遺:贈送
D.秦隴斜谷務(wù)造船材木,率課取于民 課:嚴重,嚴厲
答案:D
17.對下列句子中雙音虛詞的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
A.今日之事何如(怎么樣)
B.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但是)
C.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怎么)
D.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那么)
答案:B
18.七斤、八一嫂、趙七爺是魯迅哪部小說中的人物 ( )
A.《阿Q正傳》
B.《燈下漫筆》
C.《風(fēng)波》
D.《藥》
答案:C
19.梁啟超的《論毅力》貫穿全文的論證方法是 ( )
A.演繹法
B.歸納法
C.類比法
D.對比法
答案:D
20.《種樹郭橐駝傳》是一篇 ( )
A.記事散文
B.寓言故事
C.神話傳說
D.傳記散文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