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東高考生物復習:《細胞的代謝》
一、選擇題(2.5×20=50分)
1.若連續(xù)分裂的細胞處于一個細胞周期中,則細胞內(nèi)()
A.處于分裂期時會大量利用T與U
B.DNA復制和轉(zhuǎn)錄過程的每個起點都多次起始
C.染色體的數(shù)目與DNA分子的數(shù)目始終保持相同
D.嚴格的調(diào)控機制保證了細胞周期的有序運行
[答案] D
[解析] 連續(xù)分裂的細胞分裂方式為有絲分裂,在一個細胞周期中,在分裂期時染色體高度螺旋化,無法進行DNA的復制和蛋白質(zhì)的合成,故不會大量利用T與U;在一個細胞周期中,DNA只復制一次,DNA復制過程的每個起點只有一次起始,蛋白質(zhì)可多次合成,轉(zhuǎn)錄過程的每個起點可多次起始;當出現(xiàn)染色單體時,DNA分子的數(shù)目是染色體的數(shù)目的2倍。
2.下列關于動物細胞有絲分裂的敘述正確的是()
A.分裂間期,在細胞核中發(fā)生了DNA復制、轉(zhuǎn)錄和翻譯
B.染色單體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C.紡錘體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后期
D.分裂后期,染色體和染色體組數(shù)都加倍
[答案] D
[解析] 分裂間期細胞核進行DNA復制、轉(zhuǎn)錄,翻譯發(fā)生在細胞質(zhì)的核糖體,故A錯。染色體在間期復制,結果1染色體含2條單體,后期隨著著絲點分裂,單體分離成為染色體,故B錯。紡錘體形成于分裂前期,消失于分裂末期,故C錯。分裂后期,由于著絲點分裂,導致染色體和染色體組數(shù)都加倍,故D確。
3.下圖表示動物細胞有絲分裂時的染色體數(shù)(a),染色單體數(shù)(b)和DNA分子數(shù)(c)的數(shù)量關系。下列解釋肯定不正確的是()
A.①可以用于表示細胞分裂的前期
B.①時染色體的螺旋化程度可能達到
C.間期用②表示最恰當
D.③表示細胞分裂完成
[答案] C
[解析] 圖②中染色體已加倍,且無姐妹染色單體,故可表示為有絲分裂后期。
4.甲圖為典型的細胞核及其周圍部分結構示意圖;乙圖為有絲分裂過程中一個細胞核中DNA含量變化曲線,則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假設甲圖代表的細胞處在細胞周期中,則甲圖代表的細胞相當于乙圖的cd段
B.在細胞分裂周期中,既可消失又可重建的結構是甲圖中的4、5,其消失時間是乙圖的de段
C.在細胞分裂周期中,可重建與消失的結構應為3,其重建時間為0~b或f~h,其余時間消失
D.甲圖所示結構不可能代表細菌,但細菌分裂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DNA復制
[答案] D
[解析] 若甲圖代表的細胞處在細胞周期中,則應代表細胞周期的間期,即相當于乙圖中的ab或fg段;在細胞周期中,既可消失又可重建的結構是甲圖中的4、5,其消失時間是乙圖的bc或gh段;由于甲圖具有典型的細胞核,故不可能代表細菌,細菌分裂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DNA復制。
5.高等生物體內(nèi)時刻都有許多細胞在進行分裂、生長、衰老、凋亡,下列相關的描述錯誤的是()
A.無絲分裂名稱的由來主要原因是分裂過程中無紡錘絲和染色體的出現(xiàn)
B.有絲分裂間期時間大約占細胞周期的90%-95%
C.高度分化的細胞不能再分裂、分化
D.細胞凋亡是由細胞內(nèi)的遺傳物質(zhì)所控制的
[答案] C
[解析] 無絲分裂是因為在分裂過程中不出現(xiàn)染色體和紡錘體,故A正確。有絲分裂的間期占的時間較長大概占90%-95%,故B正確。一般高度分化的細胞不能再進行分裂,但如肝細胞是分化程度較高的細胞但也能進行分裂,有些高度分化的細胞發(fā)生癌變后就能無限增殖,故C錯誤。細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程序性死亡,故D正確。
6.下圖1表示細胞分裂的不同時期與DNA含量變化的關系;圖2表示處于細胞分裂不同時期的細胞圖像。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處于圖1AB段的細胞可能發(fā)生基因突變,D點染色體數(shù)目與C點相等
B.圖2中甲細胞含有4個染色體組,染色體數(shù)DNA分子數(shù)=11
C.圖2中乙、丙細胞處于圖1中的BC段,甲細胞處于CD段
D.圖2中乙細胞發(fā)生基因重組,分裂產(chǎn)生一個卵細胞和一個極體
[答案] B
[解析] 甲圖處于有絲分裂的后期,染色體組數(shù)為4;姐妹染色單體已分開,因此染色體數(shù)DNA分子數(shù)=11。
7.下列有關人體細胞生命歷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A.細胞分化形成不同功能的細胞,這些細胞沒有相同的蛋白質(zhì)
B.衰老的細胞內(nèi)多種酶活性降低,沒有基因的表達
C.癌細胞不能進行正常的分化,機體清除癌細胞與細胞凋亡有關
D.細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壞死對生物體均有積極的意義
[答案] C
[解析] 細胞分化形成不同功能的細胞,這些細胞有不同蛋白質(zhì),也有相同蛋白質(zhì),如生命活動所需的酶(呼吸酶等),細胞結構蛋白(染色體組分蛋白等),故A錯。衰老的細胞內(nèi)多種酶活性降低,仍然有細胞代謝,仍然有基因的表達合成蛋白質(zhì),故B錯。癌細胞由于惡性增殖不能進行正常的分化,機體清除癌細胞與細胞凋亡有關,故C正確。細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對生物體發(fā)育、正常生命活動均有積極的意義,而細胞壞死是非正常死亡,對正常生命活動不利,故D錯。
8.細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是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細胞膜的通透性改變,使物質(zhì)運輸功能增強
B.細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體感染的細胞消除,是通過細胞凋亡完成的
C.細胞癌變是細胞不斷增殖的結果
D.皮膚色素沉積出現(xiàn)的“老年斑”是細胞分化的結果
[答案] B
[解析] A錯,細胞膜通透性改變,物質(zhì)運輸功能降低;C錯,細胞癌變是細胞畸形分化的結果;D錯,老年斑是細胞衰老的結果。
9.健康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A.細胞凋亡能清除體內(nèi)細胞,影響機體生長發(fā)育
B.飲食中攝入過量膽固醇類食物可能會引發(fā)心血管疾病
C.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預防癌癥的發(fā)生
D.細胞通過分化形成各種組織是生物進化的表現(xiàn)
[答案] A
[解析] 細胞凋亡是由基因所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細胞凋亡肩負著維持各種組織器官固有體積和形態(tài)功能的作用,還會使機體內(nèi)異常細胞得到及時清除,去除潛在隱患。
10.人類精子發(fā)生過程中,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一男性正常情況下產(chǎn)生1種初級精母細胞
B.姐妹染色單體攜帶的遺傳信息可能是不同的
C.染色單體的交叉互換發(fā)生在同源染色體分離之前
D.一個精原細胞產(chǎn)生兩個相同精子的概率為1/223
[答案] D
[解析] A項中,精原細胞經(jīng)過染色體復制形成初級精母細胞,一男性正常情況下產(chǎn)生1種初級精母細胞;B項中,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的間期發(fā)生基因突變,可能使姐妹染色單體攜帶的遺傳信息不同;C項中,染色單體的交叉互換發(fā)生在四分體時期,在同源染色體分離之前;D項中,正常情況下,一個精原細胞產(chǎn)生4個精子,兩兩相同,故產(chǎn)生兩個相同精子的概率為100%。
11.如圖為同一生物不同分裂時期的細胞示意圖,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圖①中含有四對同源染色體,不含姐妹染色單體
B.圖②中染色體數(shù)目等于正常體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的一半
C.圖③中染色體、染色單體、核DNA的數(shù)目之比為12∶2
D.若發(fā)生染色體的交叉互換,等位基因的分離也可發(fā)生在圖④中
[答案] B
[解析]?、贋橛薪z分裂后期,有4對同源染色體,A正確;圖②為減Ⅰ中期,染色體數(shù)目等于正常體細胞中染色體數(shù)目,B錯;圖③為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染色單體、核DNA的數(shù)目之比為12∶2,C正確;圖④中無同源染色體,為減Ⅱ后期,若發(fā)生染色體的交叉互換,等位基因的分離也可發(fā)生在圖④中,D正確。
12.(2014·新課標Ⅱ,2)同一動物個體的神經(jīng)細胞與肌細胞在功能上是不同的,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A.二者所處的細胞周期不同 B.二者合成的特定蛋白不同
C.二者所含有的基因組不同 D.二者核DNA的復制方式不同
[答案] B
[解析] 神經(jīng)細胞和肌細胞都停留在細胞間期,一般不再進行分裂。二者是由于分化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直接原因是二者合成了功能不同的蛋白質(zhì)。兩種細胞來源于同一個體,含有相同的基因組。二者核DNA的復制方式都是半保留復制。解決本類題的關鍵是要抓住細胞分化的本質(zhì)。
13.如圖表示人體內(nèi)干細胞的增殖分化。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干細胞與白細胞的基因組成不同,但合成的mRNA和蛋白質(zhì)的種類相同
B.血小板和紅細胞核內(nèi)遺傳信息的流動方向是DNA→DNA→RNA→蛋白質(zhì)
C.圖示所有的細胞中,干細胞具有細胞周期,而且其分裂能力較強
D.白細胞能夠穿過血管壁去吞噬病菌,這是因為細胞膜具有選擇透過性
[答案] C
[解析] 選項A錯,干細胞與白細胞的基因組成相同,但合成的mRNA和蛋白質(zhì)的種類不同;選項B錯,人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選項C正確,圖示中除干細胞外都是高度分化的細胞,失去了分裂的能力;選項D錯,白細胞能夠穿過血管壁去吞噬病菌,這是因為細胞膜具有流動性。
14.下圖表示人體內(nèi)一些生命活動,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進行①過程的細胞,不一定具有周期性
B.②過程導致細胞中的遺傳物質(zhì)發(fā)生改變
C.③過程總是與機體的衰老同步進行
D.④過程是由于抑癌基因突變成原癌基因
[答案] A
[解析] 細胞增殖包括有絲分裂、無絲分裂和減數(shù)分裂,只有有絲分裂才具有細胞周期,所以進行①過程的細胞,不一定具有周期性,故A正確;②過程細胞分化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但是細胞中的遺傳物質(zhì)并未發(fā)生改變,故B錯誤;③過程細胞衰老不是與機體的衰老同步進行,幼年個體也有細胞衰老,只是老年機體中細胞衰老多一些,故C錯誤;④過程細胞癌變是由于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發(fā)生突變導致的,故D錯誤。
15.下圖表示玉米根尖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每條染色體中DNA含量變化曲線,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玉米根尖所產(chǎn)生的生長素,除了在尖端可以橫向運輸外,其他部位都是極性運輸
B.在BC時期高爾基體會特別活躍,并組建形成細胞板
C.CD時期可發(fā)生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組合
D.導致CD段產(chǎn)生的原因是著絲點分裂,此時期細胞的每一極均含同源染色體
[答案] D
[解析] 玉米根尖所產(chǎn)生的生長素,除了在尖端可以橫向運輸外,其它部位不一定都是極性運輸,如在韌皮部可以進行非極性運輸,故A錯誤;在DE時期高爾基體會特別活躍,并組建形成細胞板,故B錯誤;CD時期表示有絲分裂后期,而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組合發(fā)生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故C錯誤;CD時期表示有絲分裂后期,其細胞核內(nèi)的主要變化是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離,分別移向細胞的兩極,此時期細胞的每一極均含同源染色體,故D正確。
16.科學家通過研究揭開了胚胎如何由一個細胞發(fā)育成完善的特化器官,如腦和腿的遺傳秘密,也建立了科學界對動物基因控制早期胚胎發(fā)育的模式。這項突破性的成就,將有助于解釋人類先天性畸形,這些重要基因的突變很可能是造成人類自然流產(chǎn)以及約40%不明原因畸形的主因。下列有關敘述中,錯誤的是()
A.生物體的個體發(fā)育過程必須有細胞分化的過程
B.卵細胞的分化程度雖沒有一般體細胞的高,但其潛在全能性較高
C.生物體的發(fā)育過程受基因的控制,遺傳物質(zhì)變化可能導致畸形
D.細胞分化產(chǎn)生的細胞間穩(wěn)定性的變化一般是不可逆轉(zhuǎn)的
[答案] B
[解析] 個體發(fā)育離不開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沒有分裂,細胞數(shù)目就不會增多。沒有細胞分化,就不能形成功能多樣的不同細胞群。個體發(fā)育是在細胞分化的基礎上完成的。卵細胞潛在的全能性較高,是由于其細胞質(zhì)中含有激發(fā)細胞分化的物質(zhì)。但卵細胞是特化的細胞,其分化程度高。細胞分化是基因選擇性表達的結果,遺傳物質(zhì)并沒有發(fā)生改變。當遺傳物質(zhì)發(fā)生改變就可導致畸形。細胞分化一般具有不可逆的特點。
17.以下選項正確的是()
[答案] BD
[解析] 通過坐標圖分析,考查有絲分裂過程中DNA與染色體數(shù)目的變化關系、細胞吸水失水與滲透壓的關系、生物膜的結構以及細胞分化的有關知識。有絲分裂的過程中,DNA復制以后,新細胞核形成前的各時期,細胞核中DNA與染色體數(shù)目比為21;在后期著絲點分離后,至DNA復制以前,核DNA和染色體數(shù)目的比為11;在一般情況下,細胞吸水,細胞內(nèi)滲透壓減小,細胞失水,細胞內(nèi)滲透壓增大;圖示為物質(zhì)從細胞內(nèi)運至細胞外的方式,其特點是依靠膜載體蛋白,消耗能量,為主動運輸,不能運輸胰蛋白酶,胰蛋白酶的運輸方式為胞吐;胚胎干細胞是一種全能干細胞,具有分化為各種組織細胞的潛能。注意,對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shù)目變化的根本原因是著絲點分裂和細胞分裂,DNA數(shù)目變化的原因是復制和細胞分裂,DNA復制發(fā)生在細胞分裂間期,著絲點分裂發(fā)生在有絲分裂后期或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
18.某實驗室進行下圖所示實驗研究,下列相關敘述中正確的是()
A.肝細胞、神經(jīng)細胞、上皮細胞等細胞中基因組成相同,mRNA完全不同
B.與纖維母細
胞相比,經(jīng)過程a形成的誘導干細胞的全能性較高
C.過程b是誘導干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和遺傳物質(zhì)發(fā)生穩(wěn)定性差異的過程
D.上述細胞中具有細胞周期的是誘導干細胞和神經(jīng)細胞
[答案] B
[解析] 肝細胞、神經(jīng)細胞、上皮細胞等細胞中部分蛋白質(zhì)如呼吸酶相同,因此部分mRNA相同,故A錯誤;纖維母細胞是高度分化的細胞,全能性低,而誘導干細胞能分化成多種細胞,故全能性較高,故B正確;過程b為細胞分化,不發(fā)生遺傳物質(zhì)的改變,故C錯誤;神經(jīng)細胞一般不具有分裂能力,故沒有細胞周期,故D錯誤。
19.2015年4月15日~21日是第21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本屆宣傳周的主題是:“科學抗癌,關愛生命”,副主題是“抗擊癌癥,從了解開始”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致癌因子使與癌有關的基因缺失,導致細胞癌變
B.癌細胞易侵襲機體周圍正常組織,說明癌細胞易發(fā)生轉(zhuǎn)移
C.癌癥產(chǎn)生疼痛的直接原因之一是腫瘤直接壓迫并刺激神經(jīng)
D.癌細胞因膜上的蛋白質(zhì)改變,易被效應T細胞識別而裂解
[答案] A
[解析] 癌變是致癌因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發(fā)生了突變,導致正常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失控而變成癌細胞,選項A錯誤。癌細胞易于分散和轉(zhuǎn)移。癌細胞成為抗原,可被效應T細胞裂解。疼痛的感覺中樞在大腦皮層,長大的腫瘤可壓迫神經(jīng),產(chǎn)生痛覺。
20.如圖為某高等動物細胞分裂圖像及細胞內(nèi)同源染色體對數(shù)的變化曲線,據(jù)圖分析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A.若細胞甲、乙、丙、丁均來自該動物的同一器官,此器官是睪丸
B.曲線圖中可能發(fā)生基因重組的是 FG段
C.細胞甲、乙、丙、丁內(nèi)染色體數(shù)和核DNA分子數(shù)的比值是11的有甲、乙,具有4個染色體組的有甲、丙
D.CD段著絲點分裂,染色體加倍,所以對應于甲細胞
[答案] C
[解析] 由丙圖細胞均等分裂可知,該動物是雄性,所以該器官為睪丸,A正確;基因重組發(fā)生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此時細胞中有同源染色體,對應圖FG段,B正確;圖中丙只有2個染色體組,C錯誤;CD段同源染色體對數(shù)加倍是由于著絲點分裂引起,CD段屬于有絲分裂后期,對應甲細胞,D正確。
二、非選擇題(50分)
21.(10分)如圖甲是某高等動物細胞亞顯微結構示意圖,圖乙是該動物體內(nèi)5個不同分裂時期細胞圖。請據(jù)圖回答以下問題:
(1)研究表明,結構②的功能越復雜,其上的________種類和數(shù)量就越多。癌細胞易擴散和轉(zhuǎn)移,這與②表面的________等物質(zhì)減少有關。
(2)與甲細胞分裂有關的細胞器有________(填標號),③在__________________加倍(填時期)。
(3)在有絲分裂過程中,能觀察到⑨的時期有三個,請寫出: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乙圖中:含有四個染色體組的細胞分裂圖像有________(填字母),不含同源染色體的是________(填字母),[⑩]染色體上有________個DNA分子。屬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特有的圖像的是______________。
(5)乙圖B中所處時期存在的遺傳變異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蛋白質(zhì) 糖蛋白 (2)①③⑥ 間期
(3)間期、前期、末期 (4)B D 2 A、E (5)染色體變異
[解析] (1)功能越復雜的細胞膜,蛋白質(zhì)種類和含量越多。癌細胞細胞膜表面的糖蛋白減少。
(2)與動物細胞分裂有關的細胞器是線粒體、核糖體和中心體;中心體在間期復制。
(3)⑨是核膜,能看到核膜的時期是間期、前期、末期。
(4)B是有絲分裂后期,染色體組是四個;D是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沒有同源染色體;A圖同源染色體分離,屬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E圖,同源染色體正在聯(lián)會,處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期。
(5)基因突變存在于間期,基因重組存在于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B圖所處的時期是有絲分裂后期,存在的變異方式只有染色體變異。
22.(10分)近年來,有關腫瘤細胞特定分子的靶向治療研究進展迅速。研究發(fā)現(xiàn),蛋白X是細胞膜上的一種受體,由原癌基因X編碼,在一些腫癌細胞中,原癌基因X過量表達會持續(xù)激活細胞內(nèi)的信號傳導,啟動細胞DNA的復制,導致細胞異常增殖,利用動物細胞融合技術制備的單克隆抗體,可用于診斷和治療原癌基因X過量表達的腫瘤,請回答下列問題:
(1)同一個體各種體細胞來源于受精卵的分裂與分化。正常情況下,體細胞核遺傳信息相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過檢測原癌基因X的________和 ________可判斷其是否轉(zhuǎn)錄和翻譯。檢測成人多種正常組織后,發(fā)現(xiàn)原癌基因X 只在乳腺、呼吸道等上皮細胞中有微弱表達,這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根據(jù)以上信息,可推測原癌基因的主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制備該單克隆抗體時,免疫動物的抗原可以是________。B淋巴細胞識別抗原并與之結合,之后在適當?shù)男盘栕饔孟略鲋撤只癁?________和 ________。
(5)用該單克隆抗體處理原癌基因X過量表達的某腫瘤細胞株,發(fā)現(xiàn)其增殖能力明顯下降。這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親代細胞通過有絲分裂將復制后的核DNA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
(2)mRNA 蛋白質(zhì) 原癌基因X的表達具有(組織)特異性
(3)維持細胞周期,控制細胞生長和分裂的過程
(4)蛋白X 漿細胞 記憶細胞
(5)該單克隆抗體與腫瘤細胞表面的蛋白X特異性結合,從而阻斷蛋白X介導的信號傳導
[解析] 本題考查細胞癌變與單克隆抗體的制備與應用。考查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解釋能力。(1)體細胞通過有絲分裂進行增殖,保持了核基因組的完整性。(2)轉(zhuǎn)錄是合成信使RNA的過程,而翻譯是合成蛋白質(zhì)的過程;雖然各種體細胞中都有原癌基因,但只有某些細胞才表達,這說明原癌基因X的表達具有(組織)特異性。(3)通過題目信息可知,原癌基因是通過控制受體蛋白的合成來控制細胞內(nèi)信號傳導,啟動DNA的復制;(4)由于原癌基因X能維持細胞周期,控制細胞生長和分裂的進程;B淋巴細胞受到抗原刺激后能分化產(chǎn)生記憶細胞和漿細胞;(5)由于抗體能與抗原(蛋白X)結合,而蛋白X為細胞膜上的受體,從而阻斷了信號傳導。
23.(10分)如圖所示的是有關胚胎干細胞的部分去向示意圖,①~③表示不同的過程,a~d表示不同的細胞。請據(jù)圖回答:
(1)圖中①表示________過程,a和b分別是________和________細胞,其中,③過程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xiàn)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個體發(fā)育過程中最原始的干細胞是________,圖中涉及的三類干細胞中,細胞分化程度由高至低的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造血干細胞還有可能分化成為其他組織的細胞,說明動物細胞也可能具有________,從理論上解釋是因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干細胞的目的包括________。
A.對某些疾病進行治療
B.醫(yī)學上的組織修復
C.研究細胞的分化機制
D.實現(xiàn)細胞全能性
[答案] (1)分裂、分化 漿細胞 記憶B 在抗原刺激下
(2)受精卵 神經(jīng)組織干細胞、骨髓造血干細胞、胚胎干細胞
(3)全能性 每個細胞都是由受精卵發(fā)育而來的,都具有全套的遺傳物質(zhì)
(4)A、B、C
[解析] 圖中①表示胚胎干細胞分裂和分化的過程,a和b分別是漿細胞和記憶B細胞,在抗原刺激下,機體可發(fā)生體液免疫或細胞免疫,即發(fā)生③的過程;個體發(fā)育過程中最原始的干細胞是受精卵,圖中涉及的三類干細胞中,細胞分化程度由高至低的順序是神經(jīng)組織干細胞、骨髓造血干細胞、胚胎干細胞;造血干細胞還有可能分化成為其他組織的細胞,說明動物細胞也可能具有全能性,因為每個細胞都是由受精卵發(fā)育而來的,都具有全套的遺傳物質(zhì);人們對干細胞的研究可以對某些疾病進行治療,可以進行醫(yī)學上的組織修復,還可以幫助人們了解細胞的分化機制。
24.(10分)
某同學從資料中獲知,二氯二乙胺能抑制癌細胞的增殖,并設計了如下實驗加以驗證。
實驗材料:二氯二乙胺溶液,蒸餾水,生理鹽水,細胞培養(yǎng)液(內(nèi)有小鼠肝部腫瘤細胞),試管等。
實驗的主要步驟如下表所示:
試管編號
步驟 1 2 3 4 5 Ⅰ 加入等量的細胞培養(yǎng)液(含有全部營養(yǎng)物質(zhì)與小鼠肝部腫瘤細胞) Ⅱ 計算試管內(nèi)的細胞數(shù)目,記錄數(shù)據(jù) Ⅲ 加入__a__溶液 加入__b__ Ⅳ 振蕩后,在冰箱中培養(yǎng) Ⅴ 一段時間后,計算試管內(nèi)的細胞數(shù)目,記錄數(shù)據(jù) (1)完成步驟Ⅱ: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糾正步驟Ⅳ中的錯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據(jù)糾正后的正確方法進行實驗,結果如下:
試管編號 1 2 3 4 5 二氯二乙胺溶液濃度(mg/mL) 0.1 0.2 0.3 0.4 0 步驟Ⅱ記錄的細胞數(shù)目(個/mL) 350 363 342 335 336 步驟Ⅴ記錄的細胞數(shù)目(個/mL) 320 275 186 96 560 結論:
?、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a.等量不同濃度的二氯二乙胺
b.等量生理鹽水
(2)“冰箱中”應改為“適宜溫度下”(或恒溫箱中)
(3)①在一定范圍內(nèi),二氯二乙胺能抑制癌細胞的增殖
②隨二氯二乙胺溶液濃度的增大,抑制作用逐漸增強
25. (10分)(2015·福建,26)為了研究從植物中提取的可可堿是否可以作為除草劑,某科研小組開展了可可堿對鬼針草根尖細胞有絲分裂和種子萌發(fā)影響的實驗探究,結果如下表。請回答:可可堿濃度
(mmol·L-1) 根尖細胞有絲分裂 種子發(fā)芽率(%) 有絲分裂指數(shù)(%) 分裂期細胞占比(%) 前期和中期 后期和末期 0 3.73 3.04 0.69 81.5 0.1 2.90 2.16 0.74 68.1 0.5 2.10 1.72 0.38 18.6 1.0 1.96 1.72 0.24 2.3 注:有絲分裂指數(shù)=分裂期細胞數(shù)/觀察細胞的總數(shù)×100%
(1)本實驗需要制作根尖細胞有絲分裂裝片,制片過程中根尖解離需要用到的試劑是________。右圖為顯微鏡下觀察到的部分細胞圖像,箭號所指的細胞處于分裂期的________期。
(2)實驗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當可可堿濃度達到1.0 mmol·L-1時,在分裂期的細胞中,后期和末期的細胞數(shù)目相對________。產(chǎn)生這種結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導致染色體無法移向細胞兩極。
(3)實驗結果表明,隨著可可堿濃度的升高,種子發(fā)芽率________。為探究可可堿影響種子發(fā)芽率的可能原因,某同學提出假設:可可堿會降低種子中赤霉素的水平?,F(xiàn)欲通過實驗檢驗上述假設,請寫出實驗設計的基本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鹽酸(或鹽酸和酒精) 中
(2)減少 可可堿能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
(3)降低 以不同濃度的可可堿處理鬼針草種子,一段時間后測定各組種子中赤霉素的含量,分析可可堿濃度與赤霉素含量的關系
[解析] (1)制作洋蔥根尖分生區(qū)有絲分裂裝片時,應該用解離液(質(zhì)量分數(shù)為10%的鹽酸和體積分數(shù)為95%酒精)使組織細胞分散開,其中鹽酸的作用是溶解細胞間物質(zhì),使組織細胞分散開;箭頭所指圖像,其特點是染色體形態(tài)固定,數(shù)目清晰,著絲點排列在細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因此為中期圖。(2)1.0 mmol/L的可可堿濃度下,分裂后期、末期的細胞數(shù)目比對照組減少,是因為有絲分裂停留在細胞分裂的前中期或者細胞分裂受抑制,原因可能是可可堿同秋水仙素一樣,抑制了紡錘體的形成,導致染色體無法移向細胞兩極。(3)表中結果顯示,隨可可堿濃度升高,種子發(fā)芽率降低。要探究可可堿(化學物質(zhì))影響種子發(fā)芽率的原因,需知道,除水分、溫度、氧氣等外界環(huán)境因素外,種子細胞中的脫落酸、赤霉素等植物激素的含量也會影響種子的發(fā)芽率。因此當假設為可可堿能降低種子中赤霉素水平時,實驗設計的思路應該為用一定濃度梯度的可可堿溶液處理鬼針草種子,一段時間后,測定種子中赤霉素的含量,便可分析出可可堿濃度與赤霉素含量的關系,以確定可可堿濃度對種子發(fā)芽率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