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詞
可指代人、事、物等。與“之”不同的是,上古漢語中“其”時常隱含結構助詞“之”的意思,與后續(xù)詞語組成名詞性結構,因此通常只用作定語。魏晉以后,“其”的適用范圍有所擴大,也可用作主語。例如:
(1)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寡人之於國也》前一“其”指河內,可譯為“那里的”;后一“其”指河東,可譯為“河東的”)
(2)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莊子 秋水》其:指代河伯,可譯為“他的”)
(3)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五代史伶官傳序》其:指代前事,可譯為“此”、“這”.)
(4)愈嘗從事于汴、徐二府,屢道于兩府間,親祭于其所謂雙廟者。(《張中丞傳后敘》其:指代當?shù)匕傩眨洚斨髦^結構中的主語。)
(5)夫其以李伶為絕技,無所干求。(《馬伶?zhèn)鳌菲洌褐复R伶,可譯為“他”,充當句中主語。)
此外需要說明的是,古漢語中“其”的指代對象可以靈活多樣,作為指示代詞,可用作特指、遠指、近指;指代人物時,不僅可指代第三人稱,也可指代第一、第二人稱,這都需要根據(jù)上下文確定。例如:
(1)長者聞之,得無厭其為迂乎?(《報劉一丈書》其:此為作者自指,可譯為“我”)
(2)李生足下: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答李翊書》其:指李生,這里可譯為“你”)